最伟大的爱,应该包容一切的恨。从伤痛中自我愈合,而又站起的,不论人,或果实,都多一分滋味!人会因为有一些,而想有得更多;也会在失去一些之后,产生完全毁灭的冲动。只是在这大得、大失与大毁灭之后,心里是不是大平了呢?
海报:
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由幼年时的被关怀,成年时的关怀亲人,到有一天,关怀每个人,甚至一草一木,以母亲般的爱,去爱这世上的一切,就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刘墉:生死爱恨一念间(2014新版)》就是作者试着表达一些这样关怀的作品。因为我们有死的恐惧,所以能珍视生的喜悦。而面对那难免的死亡,与其无谓地逃避,不如做积极的贡献。由创造生命,养育我们的子女;到爱护生命,铺设美好
的未来。
刘墉,著名作家、画家。籍贯北京,生于台北,现居美国。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文学、艺术作品八十余种,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在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
处事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珍惜一念间】
多活几年
惜福
惜物
惜缘
如果你没了我
该不该称作完满?
从泥泞中站起来
天葬
错也是对
【悲喜一念间】
春之花
夏之果
秋之实
冬之草
完美与破碎之间
无价
在等待的妈妈
心灵的故乡
闪亮的美
百年之后
【爱恨一念间】
爱的进行式
歌舞幽灵
都是人子
【生死一念间 】
生死渡
身在福中总不知
生与爱的使命
笑到心深处
爱情的本色
【生死爱恨一念间】
蝉蛹之死
杀手挽歌
执着的爱恋
安心的旅程
作者年表
生死一念间
人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的意识,第二个是动物的肉体。
许多寻死的人,常用他第一个意识选择死亡,
却忘了征询他肉体的意见。
生死渡
一个在医院照顾重病老人的朋友对我说:“我不但得喂公公吃东西,还要照顾他大小便,最糟的是,当他神智不清的时候,一面大便,一边自己用手去抓,然后把手举到脸前,或许被臭味熏醒了,又突然觉得不好意思,怎么光着屁股让儿媳妇伺候,于是慌慌张张地拉被单,要把自己盖上,弄得一床都是大便……”朋友像是若有所悟地说:“我发现当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常就不再是一个人,他要求生、要挣扎,他成了一只动物。但是只要稍稍清醒,又立刻有了人的尊严!”
她的这段话,使我想起多年前,读到有关梁实秋先生临终报导时的震撼,当我看见梁教授最后的笔迹,颤抖得几乎不可辨认地写着“救我!”“我还需要更多的氧”时,立刻想到他以前谈笑风生、豁然达观的样子。连他的遗嘱,即使流露了将逝的悲哀,仍然文笔爽利、带有几分潇洒。
怎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不再潇洒起来?
这也使我记起川端康成在《葬礼的老手》那篇文章里,写他祖父在咽最后一口气时,因为痰阻塞了气管,双手乱抓胸口的痛苦表情。旁边一位熟识的老太太不解地说:“他在世的时候像佛一样,但临终为什么这样痛苦?”
我想,不论川端或那位老太太,他们的“不解”,正像是我看到梁教授临终报导时,所有的疑惑一般。
直到在医院照顾老人的朋友,说了那段话,我终于有了领悟。
于是,我也为小时候埋藏至今的一件事,得到答案:
◎心灵求死与肉体的求生
初记事不久,听大人说有一位名电台主持人,因为婚姻受到阻挠,带着女朋友一起投水寻死。结果女孩子死了,主持人却游上了岸。
当时舆论对他都有苛责,连我家里的大人们也一个劲儿地骂他不义,所以能留给我这么深的印象,我常想:“他是跳下去又后悔,还是存心把女朋友害死?”
后来到高雄玩,当地一位朋友指着“爱河”,笑道:“你晓得吗?前些时有人跳下去自杀,立刻后悔了,是被水臭得后悔,所以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宁愿歹活着,也不要被臭死!”
到纽约之后,又听见一个相似的新闻报导:有人在深秋跳下哈德逊河寻死,刚下水就大喊救命,上岸之后说:“好冷啊!好冷啊!这样死不舒服!”
死,居然还要求舒服!他们真是为怕臭、怕冷而打消死念吗?当然不是!正如我朋友说的那段话,濒死时,人不再是人,成为了一只动物,本能则是求生。寻死的念头,常禁不起这个临死挣扎的考验,那容许挣扎或改变心意的时间愈多,愈不会想死。
所以,投水寻死的人,常死于不会游水,否则多半会游上岸。如此想,那投水而死的人,在经历“动物本能”的挣扎时,将是何等地痛苦!?他多半悔了,只是已经来不及。
◎无悔的死
当然,也有那死意坚定,就算把头扎在水缸里,也绝不抬头的人。
读历史,最感动于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北洋舰队“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当他落水时,总是跟在身边的一条狗泅水过去救他,邓世昌却拼命用力,把狗头压在水里,带狗一起殉国了。
“男儿当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故乡!”小时候背的句子,在邓世昌身上找到了答案。
这也使我想起三岛由纪夫小说中,对切腹的描述,那由自己身体里面,所产生向外推阻的力量;当刀子从肠胃间划过时,那种内脏的滑动与弹性。
只有切腹者本人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感觉,三岛是怎么去揣测的呢?难道后来他亲自以切腹结束生命,正是想验证一下这种感觉?抑或在升平时期,他仍然有“男儿当战死疆场”的理想?
我忘了为三岛完成切腹仪式的“介错人”是谁,只知道那是个非常光荣的工作,由切腹者付托,在切腹后把头砍下来,目的在减少痛苦。
只是,那痛苦中是否也有着悔恨?而悔已经来不及了!
三岛会不会在死前发表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演说时,已经悔了呢?但是一切都已安排,于是被自己原先的冲动、造成的“非死不可”的情势,逼上了切腹!
◎死后的悔悟
十几年前,翻译了一本瑞蒙模第(RaymondA.Mppdu)的《死后的世界》(LifeafterLife),里面描写人死后,都先以飞快的速度,回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然后,就有一个无比温馨的“神光”出现,问:“你是不是决定死了?”如果表示自己在“凡间”还有丢不下的事,神光就会把灵魂推回躯体,许多人则因此复生。
但我一边翻译,一面想:如果三岛由纪夫或被砍头的犯人遇到神光,它还会不会问同样的问题?不想死,又能如何?
所以这世上没有比已经造成“死的必然”,却又后侮,来得更悲哀的事。
吞下难以挽救的毒药、烧灼整个胸臆的腐蚀剂、举枪对着太阳穴,轰!
这种人多半已经没有悔的机会,即使悔了,能够有时间拨求救的电话,留下的却是残障的人生。
◎已死的存活
童年时,常跟母亲去菜场,印象最深的,是看杀鸡。贩子把鸡抓出来,毛都不拔,斜斜对着颈子一刀,再把鸡头往翅膀底下一弯、一夹,扔进旁边的大木桶。
便听见那桶中劈劈啪啪,许多鸡振翅挣扎的声音……
到美国之后,看教育台一系列中国报导,有了更残酷的画面。炸西湖鲤鱼,端上桌,宾客纷纷下箸,那鱼的嘴居然一张一合,瞪着大大、黑黑的眼睛,仍然是活的!
也听人说,最好吃的烤羊腿,是拉着一只活羊的腿去烤,羊身是活的,腿却焦熟了。说者口沫横飞:“多过瘾哪!再新鲜不过!”
至于中国古代的腰斩,就更是残酷了!据说腰斩台前,先准备浇了桐油的铁板,一刀将犯人拦腰斩断,立刻把上半身移到铁板上。由于桐油阻挡了空气流入、血液流出,犯人还能活上片刻。
这许多已经死了的活,是何等地悲哀!怪不得以前死刑犯,在求得一个“痛快的”时候,还要千恩万谢。死的恐惧,常比死来得更可怕!
◎死的恐惧
多年前,韩国航空客机从纽约起飞,载了满满的客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里面有好几位旧识都丧生了。
在华埠的一所小学礼堂,举行对华籍旅客的追悼仪式,大家举起布条,向着电视公司摄影机,表示对苏联不人道举动的愤怒。
愤怒早平息了,苏联也解体了,大家似乎已经把这事淡忘,我却清晰地记得,当时新闻报导中所说:
“飞机被火箭击中后,由失速下坠到解体,可能有好几分钟的时间,使那些当时还活着的乘客,遭受无比恐惧的痛苦。”
去年十二月七号,珍珠港事件五十周年纪念,电视台纷纷推出特别节目,家属也依然痛哭,而我永难忘怀的,竟是当时一位生还者所说:
“我们听到沉船中不断传来敲打船壳的声音,知道是困在其中的人,求救的讯号。那叮叮的敲打声,整夜持续着,但我们没有能力去救,渐渐地,声音微弱了、消失了……”
我可以想象那求救者在神智已经昏迷时,依然靠着最后一股求生力量敲打的情景,一下、一下、又一下,直到死亡。那失去生存希望的恐惧,或将有过于韩航客机的死难者吧!
死,不足惧,可惧的是对死的反省!可悲的,是已经选择死之后,又产生了悔悟。
◎死的尊严
如同我那朋友说的:人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的意识,第二个是动物的肉体。许多寻死的人,常用他第一个意识选择死亡,却忘了征询他肉体的意见。有些医院,看的死人多了,只把病人当动物看,却忘了他还有人的尊严!
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将经历这两个阶段。如果能够没有悔恨、减少恐惧、得到尊严,该是何等地完满!
生死一念间
人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的意识,第二个是动物的肉体。
许多寻死的人,常用他第一个意识选择死亡,
却忘了征询他肉体的意见。
生死渡
一个在医院照顾重病老人的朋友对我说:“我不但得喂公公吃东西,还要照顾他大小便,最糟的是,当他神智不清的时候,一面大便,一边自己用手去抓,然后把手举到脸前,或许被臭味熏醒了,又突然觉得不好意思,怎么光着屁股让儿媳妇伺候,于是慌慌张张地拉被单,要把自己盖上,弄得一床都是大便……”朋友像是若有所悟地说:“我发现当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常就不再是一个人,他要求生、要挣扎,他成了一只动物。但是只要稍稍清醒,又立刻有了人的尊严!”
她的这段话,使我想起多年前,读到有关梁实秋先生临终报导时的震撼,当我看见梁教授最后的笔迹,颤抖得几乎不可辨认地写着“救我!”“我还需要更多的氧”时,立刻想到他以前谈笑风生、豁然达观的样子。连他的遗嘱,即使流露了将逝的悲哀,仍然文笔爽利、带有几分潇洒。
怎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不再潇洒起来?
这也使我记起川端康成在《葬礼的老手》那篇文章里,写他祖父在咽最后一口气时,因为痰阻塞了气管,双手乱抓胸口的痛苦表情。旁边一位熟识的老太太不解地说:“他在世的时候像佛一样,但临终为什么这样痛苦?”
我想,不论川端或那位老太太,他们的“不解”,正像是我看到梁教授临终报导时,所有的疑惑一般。
直到在医院照顾老人的朋友,说了那段话,我终于有了领悟。
于是,我也为小时候埋藏至今的一件事,得到答案:
◎心灵求死与肉体的求生
初记事不久,听大人说有一位名电台主持人,因为婚姻受到阻挠,带着女朋友一起投水寻死。结果女孩子死了,主持人却游上了岸。
当时舆论对他都有苛责,连我家里的大人们也一个劲儿地骂他不义,所以能留给我这么深的印象,我常想:“他是跳下去又后悔,还是存心把女朋友害死?”
后来到高雄玩,当地一位朋友指着“爱河”,笑道:“你晓得吗?前些时有人跳下去自杀,立刻后悔了,是被水臭得后悔,所以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宁愿歹活着,也不要被臭死!”
到纽约之后,又听见一个相似的新闻报导:有人在深秋跳下哈德逊河寻死,刚下水就大喊救命,上岸之后说:“好冷啊!好冷啊!这样死不舒服!”
死,居然还要求舒服!他们真是为怕臭、怕冷而打消死念吗?当然不是!正如我朋友说的那段话,濒死时,人不再是人,成为了一只动物,本能则是求生。寻死的念头,常禁不起这个临死挣扎的考验,那容许挣扎或改变心意的时间愈多,愈不会想死。
所以,投水寻死的人,常死于不会游水,否则多半会游上岸。如此想,那投水而死的人,在经历“动物本能”的挣扎时,将是何等地痛苦!?他多半悔了,只是已经来不及。
◎无悔的死
当然,也有那死意坚定,就算把头扎在水缸里,也绝不抬头的人。
读历史,最感动于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北洋舰队“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当他落水时,总是跟在身边的一条狗泅水过去救他,邓世昌却拼命用力,把狗头压在水里,带狗一起殉国了。
“男儿当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故乡!”小时候背的句子,在邓世昌身上找到了答案。
这也使我想起三岛由纪夫小说中,对切腹的描述,那由自己身体里面,所产生向外推阻的力量;当刀子从肠胃间划过时,那种内脏的滑动与弹性。
只有切腹者本人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感觉,三岛是怎么去揣测的呢?难道后来他亲自以切腹结束生命,正是想验证一下这种感觉?抑或在升平时期,他仍然有“男儿当战死疆场”的理想?
我忘了为三岛完成切腹仪式的“介错人”是谁,只知道那是个非常光荣的工作,由切腹者付托,在切腹后把头砍下来,目的在减少痛苦。
只是,那痛苦中是否也有着悔恨?而悔已经来不及了!
三岛会不会在死前发表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演说时,已经悔了呢?但是一切都已安排,于是被自己原先的冲动、造成的“非死不可”的情势,逼上了切腹!
◎死后的悔悟
十几年前,翻译了一本瑞蒙模第(RaymondA.Mppdu)的《死后的世界》(LifeafterLife),里面描写人死后,都先以飞快的速度,回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然后,就有一个无比温馨的“神光”出现,问:“你是不是决定死了?”如果表示自己在“凡间”还有丢不下的事,神光就会把灵魂推回躯体,许多人则因此复生。
但我一边翻译,一面想:如果三岛由纪夫或被砍头的犯人遇到神光,它还会不会问同样的问题?不想死,又能如何?
所以这世上没有比已经造成“死的必然”,却又后侮,来得更悲哀的事。
吞下难以挽救的毒药、烧灼整个胸臆的腐蚀剂、举枪对着太阳穴,轰!
这种人多半已经没有悔的机会,即使悔了,能够有时间拨求救的电话,留下的却是残障的人生。
◎已死的存活
童年时,常跟母亲去菜场,印象最深的,是看杀鸡。贩子把鸡抓出来,毛都不拔,斜斜对着颈子一刀,再把鸡头往翅膀底下一弯、一夹,扔进旁边的大木桶。
便听见那桶中劈劈啪啪,许多鸡振翅挣扎的声音……
到美国之后,看教育台一系列中国报导,有了更残酷的画面。炸西湖鲤鱼,端上桌,宾客纷纷下箸,那鱼的嘴居然一张一合,瞪着大大、黑黑的眼睛,仍然是活的!
也听人说,最好吃的烤羊腿,是拉着一只活羊的腿去烤,羊身是活的,腿却焦熟了。说者口沫横飞:“多过瘾哪!再新鲜不过!”
至于中国古代的腰斩,就更是残酷了!据说腰斩台前,先准备浇了桐油的铁板,一刀将犯人拦腰斩断,立刻把上半身移到铁板上。由于桐油阻挡了空气流入、血液流出,犯人还能活上片刻。
这许多已经死了的活,是何等地悲哀!怪不得以前死刑犯,在求得一个“痛快的”时候,还要千恩万谢。死的恐惧,常比死来得更可怕!
◎死的恐惧
多年前,韩国航空客机从纽约起飞,载了满满的客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里面有好几位旧识都丧生了。
在华埠的一所小学礼堂,举行对华籍旅客的追悼仪式,大家举起布条,向着电视公司摄影机,表示对苏联不人道举动的愤怒。
愤怒早平息了,苏联也解体了,大家似乎已经把这事淡忘,我却清晰地记得,当时新闻报导中所说:
“飞机被火箭击中后,由失速下坠到解体,可能有好几分钟的时间,使那些当时还活着的乘客,遭受无比恐惧的痛苦。”
去年十二月七号,珍珠港事件五十周年纪念,电视台纷纷推出特别节目,家属也依然痛哭,而我永难忘怀的,竟是当时一位生还者所说:
“我们听到沉船中不断传来敲打船壳的声音,知道是困在其中的人,求救的讯号。那叮叮的敲打声,整夜持续着,但我们没有能力去救,渐渐地,声音微弱了、消失了……”
我可以想象那求救者在神智已经昏迷时,依然靠着最后一股求生力量敲打的情景,一下、一下、又一下,直到死亡。那失去生存希望的恐惧,或将有过于韩航客机的死难者吧!
死,不足惧,可惧的是对死的反省!可悲的,是已经选择死之后,又产生了悔悟。
◎死的尊严
如同我那朋友说的:人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的意识,第二个是动物的肉体。许多寻死的人,常用他第一个意识选择死亡,却忘了征询他肉体的意见。有些医院,看的死人多了,只把病人当动物看,却忘了他还有人的尊严!
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将经历这两个阶段。如果能够没有悔恨、减少恐惧、得到尊严,该是何等地完满!
……
这本书名,初初映入眼帘,就带着一股子浓厚的、难以言喻的宿命感。刘墉这个名字,于我而言,一直以来都与那些深刻的、直击人心的故事紧密相连。他笔下的文字,总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人性的复杂与无奈,又在绝望中点燃一线希望。所以,当看到“生死爱恨一念间”这个副标题时,我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知道,这绝非是一部轻松的消遣读物,它会是一场关于生命、情感,乃至灵魂深处的拷问。2014年的新版,意味着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或许有更成熟的思考,更精炼的表达。我尤其好奇,在这个“一念之间”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抉择,又将如何牵引出那些缠绵悱恻的生死爱恨。是爱深到极致化为仇恨,还是恨意深重却藏着不曾熄灭的爱?亦或是,在生与死的边缘,所有的情感都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纯粹的牵绊?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有那些令人唏嘘不已的情节,会有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转折,更会有那些让读者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的片段。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跟随刘墉的笔触,去探索那些埋藏在人心最深处的秘密,去体验那些足以撼动灵魂的爱与恨。
评分这本书名,就像是一句古老而又通俗的谚语,却在刘墉先生的名字加持下,顿时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况味。他以往的作品,常常在平淡的生活叙事中,挖掘出人性的深邃和智慧,让我们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生活的重量和意义。然而,这次的“生死爱恨一念间”,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宏大、更戏剧性的叙事。我联想到那些古典小说中的恩怨情仇,或是那些悲剧英雄的命运轨迹,总是在爱与恨的漩涡中,挣扎着,最终走向无法预知的结局。“一念间”三个字,更是充满了悬念,仿佛在暗示着,每一个重大的转折,每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都可能源于一个极其微小的念头,一个瞬间的失控。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些画面:或许是两个曾经深爱的人,因为一个误会,一个背叛,将爱化为刻骨的恨,最终走向生死相搏的境地;又或者,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个曾经深恶痛绝的仇人,却因为一个微小的善念,化解了所有的恩怨。刘墉先生的功力在于,他总能让这些看似极端的情节,在现实中找到一丝丝的共鸣,让我们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代入,去思考,去感受。我期待着,在这部作品中,能够看到他对人性深层欲望的剖析,以及他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便是那种极端的、非黑即白的人生境遇。刘墉先生的文字,我向来是既敬畏又着迷的。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类情感中那些最细腻、最隐秘的角落,然后用一种毫不留情的剖析,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生死爱恨一念间”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像是命运的齿轮在不经意间突然加速,将主人公推向了无法回头的境地。我猜想,书中的人物一定经历过非人的磨难,他们的情感世界必定是极度扭曲和纠结的。那种爱,或许已经超越了情侣、家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沉重而危险;那种恨,也绝非是简单的厌恶,而是源自深刻的伤害,甚至是一种求生本能的驱使。更让我好奇的是“一念间”这个词。它暗示了转折的突兀和决定性的力量。一个瞬间的犹豫,一个冲动的决定,可能就会将一个人从天堂推入地狱,或者从绝望中找到一丝生机。我期待着,刘墉先生如何描绘出这种极端的心理转变,又是如何将这种“一念”的力量放大到足以影响生死的程度。我想,这一定是一部充满冲突、挣扎,以及对人性极限的挑战的深刻作品。
评分这本《刘墉:生死爱恨一念间》,从书名上看,就带着一种命运的沉重感和情感的张力。刘墉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他善于用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语言,揭示生活的真相,以及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无奈与光辉。所以,当看到“生死爱恨一念间”这个副标题时,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极端情绪和命运抉择的画面。我猜测,这本书的主题,定然触及到了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那些能够将一个人推向极限的情感,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挣扎。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去描绘“爱”与“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是如何让它们在“一念之间”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甚至影响到生死?或许是关于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最终被误解、背叛所摧毁,转变为无法化解的仇恨;又或者是,在面临死亡的绝境时,曾经的仇敌之间,因为一个微小的契机,迸发出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我期待着,刘墉先生能够以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爱与恨之间,那微妙而又决定性的界限。
评分“刘墉:生死爱恨一念间(2014新版)”,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仿佛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或是某个复杂情感世界的门。刘墉先生的作品,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它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呈现,一种对世事人情的体悟。他笔下的文字,总是那么的真诚,带着一种饱经沧桑的智慧,却又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捕捉。而“生死爱恨一念间”这个副标题,我揣测,它暗示的将是一场关于极端情感的纠葛,一种在生命尽头和刻骨仇恨边缘的徘徊。这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最深沉、最浓烈,也最容易导致悲剧的情感。我好奇,在这个“一念间”的驱动下,将会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救赎,还是一个关于毁灭?是关于放手,还是关于执念?我推测,书中或许会描绘出那些在生死关头,人性中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会展现出爱与恨之间,那条界限分明的、却又常常模糊不清的界线。我期待,刘墉先生能够用他一贯的深刻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人性挣扎的动人画卷,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对生命的价值和情感的复杂性,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不错,还没用,买来送人的!!
评分送人的还没有看
评分包装还行,值得一读。
评分感谢配送师傅服务态度好,感谢京东。赞!赞!!!!!!
评分没有磨损 书也不错呢 棒
评分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第一次看刘庸的书很不错
评分书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
评分包装还行,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