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目录
卷上 1
卷下 67
补遗 113
附录 143
精彩书摘
卷上
海宁 王国维 静安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鹊踏枝
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琱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饮?酒
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颍亭留别
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四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玉楼春 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轻”,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水槛遣心之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后出塞之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澹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九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喜迁莺
夏竦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十一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
十二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更漏子
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前言/序言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少年及求学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州城。
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工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
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1886年,王国维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4年王国维赴杭州考入崇文书院。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很不安心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由水路抵沪,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其时在《时务报》社师事维新派人士欧榘甲,在东文学社从师日本教师藤田八丰、四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这一年戊戍变法,六君子遇害,王国维深感不平,“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据王乃誉《日记》)。
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由东京返国抵沪,五月返家养病。八月后,赴武昌农学校任译授。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王氏在东文学社时期,日本留学后,他又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从1898年到上海(时年二十二岁),至1906年三十岁期间,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此外王国维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人间词话:一场穿越时空的风雅盛宴 《人间词话》并非一部简单的文学评论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钥匙,一把解开千古风流的密语。在本书中,作者并非以一种说教的姿态,而是以一位浸淫诗词多年的智者,一位对人间情味有着深刻洞察的灵魂,与读者一同漫步于词海之中,探寻那字里行间跳动的生命脉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按照年代、流派或作者来梳理词史,而是以一种更为灵动、更为感性的方式,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词句、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意象,以及那些凝聚着深厚哲思的评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从唐五代到宋代,再到更晚近的时代,词人如何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壮丽的山河,抒发跌宕的心绪,刻画世事无常的慨叹,以及对生命真谛的追问。 从“意境”到“境界”:诗词审美的核心与升华 《人间词话》最核心的论述,莫过于对“意境”和“境界”的辨析与阐释。作者认为,优秀的词作,最能打动人心的,并非在于辞藻的华丽或技巧的精湛,而在于其所营造出的“意境”。意境,是景物与情感的融合,是情随景生,景助情长的浑然一体。当读者读到“断肠声里,回首斜阳”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夕阳西下时分,更是一种因离别而生的深切愁绪,仿佛那斜阳也沾染上了愁绪的色彩。当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那远去的孤帆,那绵延的长江,那无垠的碧空,共同汇聚成一种空旷、寂寥而又深邃的意境,将送别之人的孤寂与惆怅推向极致。 然而,《人间词话》并未止步于“意境”的单纯欣赏,它更进一步提出了“境界”的概念。境界,是比意境更为宏大、更为深沉的存在,它包含了作者的人格、学养、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整体感悟。优秀的词,能够超越单纯的景物描绘和情感抒发,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例如,苏轼的词,虽然也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但他词中蕴含的旷达、豪迈、对人生起伏的超然,便是他独特“境界”的体现。他能够将个人的遭遇升华为对普遍人生的洞察,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哲学的力量。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意境”与“境界”的区别与联系,学会如何从单纯的文字表面,去体察词作背后那更为辽阔的精神世界。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千古名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极致,更在精神内涵上,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界”。 品味“词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哲思与人格的交融 《人间词话》的另一大特色,是对“词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人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解读,去剖析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哲学思考,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 读者将有机会近距离地“认识”晏殊,这位“无一语不工”的宰相词人,体会他“天街小雨润如酥”般的细腻情感,感受他对人生富贵而又淡泊的心境。我们将一同走进柳永的繁华世界,感受他“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缠绵悱恻,理解他为何能够如此深情地描绘市井生活与离愁别绪。我们也会与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同行,品味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凉,理解那词作背后,是怎样的家国破碎,怎样的悔恨与不甘。 更令人着迷的是,作者将词人的个人际遇与他们的创作紧密结合,展现了“词以人传”的魅力。秦观的词,因其个人的情路坎坷而更显凄婉;辛弃疾的词,则因其报国无门的壮志未酬而更显慷慨激昂。作者提醒我们,要真正理解一首词,不仅要看其文字,更要了解其作者,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人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词作中那份鲜活的生命力,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本书还将探讨词人创作中的一些经典论断,例如“以俗为雅”、“以浅为深”等。作者将结合具体的词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揭示出背后蕴含的创作智慧。我们将看到,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词句,如何能够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那些看似寻常的情感,如何能够触及到人性的最深处。 从“隔”到“不隔”:理解诗词创作的艺术秘诀 《人间词话》还为我们揭示了诗词创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隔”与“不隔”。作者认为,优秀的词,应当力求“不隔”,即情感与读者之间没有阻碍,能够直接地打动人心。而“隔”,则是指作者的情感、意境与读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造成“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作者的辞藻过于雕琢,脱离了真实的情感;可能是作者的意象过于晦涩,不为读者所理解;也可能是作者的格调过于孤高,未能触及到普遍的人生体验。作者将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剖析“隔”与“不隔”的具体表现,教导读者如何辨析词作的优劣,以及如何鉴赏词作的艺术价值。 例如,作者会对比分析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与另一位词人的类似描写,来阐释“绿”字用得恰到好处,能够直接传递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感觉,从而达到“不隔”的效果。又如,在谈论宋词的典雅与粗俗时,作者并非简单地褒贬,而是深入分析何种“俗”能够转化为艺术的“雅”,何种“雅”又会沦为形式的空洞。 本书还将探讨词人如何通过炼字、炼句、炼意等艺术手法,来避免“隔”,达到“不隔”的境界。读者将了解到,一句看似简单的词,背后可能凝聚着词人无数次的推敲与打磨。通过这些精妙的分析,我们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艺术,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超越时代的心灵对话:感悟人生,滋养情怀 《人间词话》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精美的文学鉴赏指南,更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一次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千百年前的文人心中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失落,他们的智慧与悲悯。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那些穿越时空的词句,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自然的感悟,竟然如此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如此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我们在李煜的悲痛中,感同身受;我们在苏轼的旷达中,获得慰藉;我们在秦观的凄婉中,体味爱情的脆弱。 《人间词话》引导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情感?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它鼓励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生活,用更深刻的理解去体验情感,用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鉴赏的眼光,一种滋养情怀的途径。 这本书,将成为您在浮躁世界中,一片宁静的精神栖息地。它会让您在品味词句的同时,品味人生;在感受词人的情感的同时,滋养自己的情怀。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风雅盛宴,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心灵对话,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温柔探寻。无论您是诗词爱好者,还是渴望提升自我修养的读者,《人间词话》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