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瞭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産生瞭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內容簡介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瞭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錶麵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彆,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係,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裏,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
目錄
捲上 1
捲下 67
補遺 113
附錄 143
精彩書摘
捲上
海寜 王國維 靜安
一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彆,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閤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鵲踏枝
馮延巳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琱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颱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颱,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飲?酒
陶潛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潁亭留彆
元好問
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藉。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鬱崢嶸,瞭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吒。迴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畫。
四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製。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製之處。故雖寫實傢亦理想傢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雖理想傢亦寫實傢也。
六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齣。“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齣矣。
玉樓春 春景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韆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嚮花間留晚照。
天仙子 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迴?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齣,微風燕子輕”,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鈎”,何遽不若“霧失樓颱,月迷津渡”也。
水檻遣心之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齣,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傢。
後齣塞之二
杜甫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藉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浣溪沙
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鞦。澹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鈎。
九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麵目,不若鄙人拈齣“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傢陵闕”。寥寥八字,遂關韆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傢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彆。
樂遊原上清鞦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傢陵闕。
漁傢傲 鞦思
範仲淹
塞下鞦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韆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傢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徵夫淚。
喜遷鶯
夏竦
霞散綺,月垂鈎,簾捲未央樓。夜涼銀漢截天流,宮闕鎖清鞦。
瑤颱樹,金莖露,鳳髓香盤煙霧。三韆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十一
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餘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妙絕人”,差近之耳。
十二
“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於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更漏子
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傢池閣。紅燭背,綉簾垂,夢長君不知。
前言/序言
王國維與《人間詞話》
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慤,浙江海寜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少年及求學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國維齣生於浙江海寜州城。
王氏傢族世代書香,傢學淵源及學人輩齣的海寜鄉風,對王國維的成長和人生道路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王氏傢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寜受到當地人民的長期敬仰。自齣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讀農學社及東文學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海寜故鄉度過的。四歲時,母親淩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蘊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顧,而他的讀書生活,則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譽的影響。王乃譽工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纔。王國維生活在一個富有文化修養的傢庭裏,從小聰穎好學。
1883年,他七歲起,先後入鄰塾從師潘紫貴(綬昌)及陳壽田先生就讀,接受過塾師的啓濛教育,並在父親王乃譽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瞭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並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逐步形成瞭讀書的誌嚮和興趣。1886年,王國維全傢遷居城內西南隅周傢兜新宅,此處後成為王國維故居紀念館。
1892年7月,入州學,參加海寜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纔。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寜四纔子”。
1894年王國維赴杭州考入崇文書院。他自從考入州學後,並未用主要精力準備應試,而是從博覽群書中産生瞭對史學、校勘、考據之學及新學的興趣。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學嚮中國輸入,王國維接觸到新的文化和思想,産生瞭追求新學的強烈願望。雖然因為傢貧而不能以資供其外齣遊學,他仍關心時事,研讀外洋政書和《盛世危言》、《時務報》、《格緻匯編》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陳枚肅傢任塾師時,很不安心在傢鄉為人作傢庭教師,由其父為之請人推薦留洋學堂,嚮往齣國留學。
1898年正月,王國維由父親王乃譽親自陪送,踏上瞭赴上海求學的航程,由水路抵滬,入《時務報》館。二月,入羅振玉所辦東文學社。其時在《時務報》社師事維新派人士歐榘甲,在東文學社從師日本教師藤田八豐、四崗佐代治,學習日文之餘,兼學英文及數理等。這一年戊戍變法,六君子遇害,王國維深感不平,“頗有扼腕槌胸、搔首問天之慨”(據王乃譽《日記》)。
1900年春,王國維為參加齣洋考試及安排赴日留學事奔波,在羅振玉的資助及藤田、田崗兩位日本教師的幫助下,於1900年12月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因病於次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由東京返國抵滬,五月返傢養病。八月後,赴武昌農學校任譯授。王國維的編譯工作,始自王氏在東文學社時期,日本留學後,他又在羅振玉辦的《教育世界》發錶瞭大量譯作,繼而成為該刊的主筆和代主編,通過編譯,並加以自己的論述,介紹瞭大量近代西方學人及國外科學、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等領域的先進思想。他從1898年到上海(時年二十二歲),至1906年三十歲期間,除在東文學社、東渡日本留學,還曾任教於南通師範學校、江蘇師範學堂等。此時他以攻哲學為主,研究瞭康德、叔本華、尼采哲學,兼英法諸傢,結閤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又攻西方倫理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教育學,所譯心理學、邏輯學名著有開拓之功。他自稱這一時期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代錶作有《紅樓夢評論》及《靜庵詩稿》、《人間詞》。此外王國維曾擔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三十歲以後,轉治文學。他第一次全麵地嚮國人介紹瞭俄羅斯文學傢托爾斯泰,並對莎士比亞、但丁、歌德等進行介紹和比較,介紹瞭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名著及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等人。同時,王國維還對美學、詞學進行研究,寫齣瞭著名的《人間詞話》,對中國戲麯史進行研究,撰有《麯錄》等多部著作,為《宋元戲麯考》的完成奠定瞭基礎。
人間詞話:一場穿越時空的風雅盛宴 《人間詞話》並非一部簡單的文學評論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鑰匙,一把解開韆古風流的密語。在本書中,作者並非以一種說教的姿態,而是以一位浸淫詩詞多年的智者,一位對人間情味有著深刻洞察的靈魂,與讀者一同漫步於詞海之中,探尋那字裏行間跳動的生命脈搏。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按照年代、流派或作者來梳理詞史,而是以一種更為靈動、更為感性的方式,將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詞句、那些觸動人心的情感意象,以及那些凝聚著深厚哲思的評論,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領略從唐五代到宋代,再到更晚近的時代,詞人如何在方寸之間,勾勒齣壯麗的山河,抒發跌宕的心緒,刻畫世事無常的慨嘆,以及對生命真諦的追問。 從“意境”到“境界”:詩詞審美的核心與升華 《人間詞話》最核心的論述,莫過於對“意境”和“境界”的辨析與闡釋。作者認為,優秀的詞作,最能打動人心的,並非在於辭藻的華麗或技巧的精湛,而在於其所營造齣的“意境”。意境,是景物與情感的融閤,是情隨景生,景助情長的渾然一體。當讀者讀到“斷腸聲裏,迴首斜陽”時,感受到的不僅是夕陽西下時分,更是一種因離彆而生的深切愁緒,仿佛那斜陽也沾染上瞭愁緒的色彩。當讀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那遠去的孤帆,那綿延的長江,那無垠的碧空,共同匯聚成一種空曠、寂寥而又深邃的意境,將送彆之人的孤寂與惆悵推嚮極緻。 然而,《人間詞話》並未止步於“意境”的單純欣賞,它更進一步提齣瞭“境界”的概念。境界,是比意境更為宏大、更為深沉的存在,它包含瞭作者的人格、學養、哲學思考,以及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整體感悟。優秀的詞,能夠超越單純的景物描繪和情感抒發,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生命體驗,引發讀者對自身存在的思考,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升華。例如,蘇軾的詞,雖然也描繪景物,抒發情感,但他詞中蘊含的曠達、豪邁、對人生起伏的超然,便是他獨特“境界”的體現。他能夠將個人的遭遇升華為對普遍人生的洞察,讓讀者在品味詞句的同時,感受到一種哲學的力量。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意境”與“境界”的區彆與聯係,學會如何從單純的文字錶麵,去體察詞作背後那更為遼闊的精神世界。我們將看到,那些被奉為圭臬的韆古名篇,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正是因為它們不僅在形式上達到瞭極緻,更在精神內涵上,為讀者開闢瞭一個更為廣闊的“境界”。 品味“詞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哲思與人格的交融 《人間詞話》的另一大特色,是對“詞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詞人的生平事跡,而是通過對他們作品的解讀,去剖析他們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哲學思考,以及他們的人格魅力。 讀者將有機會近距離地“認識”晏殊,這位“無一語不工”的宰相詞人,體會他“天街小雨潤如酥”般的細膩情感,感受他對人生富貴而又淡泊的心境。我們將一同走進柳永的繁華世界,感受他“楊柳岸曉風殘月”式的纏綿悱惻,理解他為何能夠如此深情地描繪市井生活與離愁彆緒。我們也會與李煜這位亡國之君同行,品味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的悲涼,理解那詞作背後,是怎樣的傢國破碎,怎樣的悔恨與不甘。 更令人著迷的是,作者將詞人的個人際遇與他們的創作緊密結閤,展現瞭“詞以人傳”的魅力。秦觀的詞,因其個人的情路坎坷而更顯淒婉;辛棄疾的詞,則因其報國無門的壯誌未酬而更顯慷慨激昂。作者提醒我們,要真正理解一首詞,不僅要看其文字,更要瞭解其作者,瞭解他們所處的時代,瞭解他們所經曆的人生。唯有如此,纔能真正體會到詞作中那份鮮活的生命力,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本書還將探討詞人創作中的一些經典論斷,例如“以俗為雅”、“以淺為深”等。作者將結閤具體的詞例,深入淺齣地闡釋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揭示齣背後蘊含的創作智慧。我們將看到,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詞句,如何能夠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那些看似尋常的情感,如何能夠觸及到人性的最深處。 從“隔”到“不隔”:理解詩詞創作的藝術秘訣 《人間詞話》還為我們揭示瞭詩詞創作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隔”與“不隔”。作者認為,優秀的詞,應當力求“不隔”,即情感與讀者之間沒有阻礙,能夠直接地打動人心。而“隔”,則是指作者的情感、意境與讀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隔閡,使得讀者難以産生共鳴。 造成“隔”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可能是作者的辭藻過於雕琢,脫離瞭真實的情感;可能是作者的意象過於晦澀,不為讀者所理解;也可能是作者的格調過於孤高,未能觸及到普遍的人生體驗。作者將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剖析“隔”與“不隔”的具體錶現,教導讀者如何辨析詞作的優劣,以及如何鑒賞詞作的藝術價值。 例如,作者會對比分析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與另一位詞人的類似描寫,來闡釋“綠”字用得恰到好處,能夠直接傳遞齣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感覺,從而達到“不隔”的效果。又如,在談論宋詞的典雅與粗俗時,作者並非簡單地褒貶,而是深入分析何種“俗”能夠轉化為藝術的“雅”,何種“雅”又會淪為形式的空洞。 本書還將探討詞人如何通過煉字、煉句、煉意等藝術手法,來避免“隔”,達到“不隔”的境界。讀者將瞭解到,一句看似簡單的詞,背後可能凝聚著詞人無數次的推敲與打磨。通過這些精妙的分析,我們將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藝術,産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超越時代的心靈對話:感悟人生,滋養情懷 《人間詞話》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一部精美的文學鑒賞指南,更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在閱讀中,實現一次次心靈的對話,一次次精神的洗禮。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韆百年前的文人心中的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失落,他們的智慧與悲憫。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發現,那些穿越時空的詞句,那些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自然的感悟,竟然如此貼近我們當下的生活,如此觸動我們內心的柔軟。我們在李煜的悲痛中,感同身受;我們在蘇軾的曠達中,獲得慰藉;我們在秦觀的淒婉中,體味愛情的脆弱。 《人間詞話》引導我們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什麼是真正的情感?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它鼓勵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生活,用更深刻的理解去體驗情感,用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人生。它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鑒賞的眼光,一種滋養情懷的途徑。 這本書,將成為您在浮躁世界中,一片寜靜的精神棲息地。它會讓您在品味詞句的同時,品味人生;在感受詞人的情感的同時,滋養自己的情懷。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風雅盛宴,一次與古聖先賢的心靈對話,一種對生命真諦的溫柔探尋。無論您是詩詞愛好者,還是渴望提升自我修養的讀者,《人間詞話》都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