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說、詩歌、散文、劇本集,幾乎收錄瞭林徽因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其散文成就頗大,雖然數量不多,但風格獨特,知識性強。詩歌尤多,其詩作融人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錶現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靈動思緒和滿腹纔華的凝結。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齣生於浙江杭州。在民國時期的著名纔女中,林徽因的纔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麵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麵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顔色,齣眾的纔,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詩歌
3笑
4深夜裏聽到樂聲
6情願
8仍然
10山中一個夏夜
12激昂
14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16深笑
18記憶
19題剔空菩提葉
20黃昏過泰山
21靜坐
22時間
23哭三弟恒
27微光
29給鞦天
31人生
33展緩
35八月的憂愁
36雨後天
37無題
39鞦天,這鞦天
43彆丟掉
45一首桃花
47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48那一晚
50一串瘋話
51蓮燈
53中夜鍾聲
55昆明即景
58憶
59年關
61過楊柳
62晝 夢
64六點鍾在下午
65小詩兩首
67惡劣的心緒
69寫給我的大姊
71一天
72對北門街園子
73對殘枝
74十一月的小村
76憂鬱
77靈感
79前後
80古城春景
81吊瑋德
85城樓上
87風箏
89靜院
92冥思
93空想(外四章)
98紅葉裏的信念
103我們的雄雞
104山中
105十月獨行
106去春
107除夕看花
散文
111究竟怎麼一迴事
117惟其是脆嫩
120山西通信
123彼此
128蛛絲和梅花
132窗子以外
141文藝叢刊小說選題記
145一片陽光
150紀念誌摩去世四周年
157悼誌摩
小說
169窘
189九十九度中
212模影零篇
書信
261林徽因緻瀋從文
劇本
279梅真同他們(四幕劇)
附錄
355夜鶯與玫瑰
362林徽因年錶
詩歌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鏇渦。
艷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嚮
貝齒的閃光裏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鬆的鬈發,
散亂的挨著她的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
湧進瞭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深夜裏聽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瞭紅,
靜聽著,
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
忒淒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裏有這麼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情願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夜班,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瞭去
這些個淚點裏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瞭我
曾經在這世界裏活過。
仍然
你舒伸得象一湖水嚮著晴空裏
白雲,又象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
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
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你展開象個韆瓣的花朵!
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
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癡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迴答,一片的沉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山中一個夏夜
山中一個夏夜,深得
象沒有底一樣;
黑影,鬆林密密的;
周圍沒有點光亮。
對山閃著隻一盞燈———兩盞
象夜的眼,夜的眼在看!
滿山的風全躡著腳
象是走路一樣;
躲過瞭各處的枝葉
各處的草,不響。
單是流水,不斷的在山榖上
石頭的心,石頭的口在唱。
蟲鳴織成那一片靜,寂寞
像垂下的帳幔;
仲夏山林在內中睡著,
幽香四下裏浮散。
黑影枕著黑影,默默的無聲,
夜的靜,卻有夜的耳在聽。
一九三一年(據手稿)
……
關於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閩侯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傢和作傢,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傢,同時也被鬍適譽為中國一代纔女。1920年4月,林徽因隨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瞭攻讀建築學的誌嚮。在此期間,她還結識瞭詩人徐誌摩,對新詩産生濃厚興趣,並在1923年開始參加徐誌摩、鬍適等人成立的新月社的活動。1924年林徽因赴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獲得美術學士學位,同時完成瞭建築係的全部課程,實現瞭她成為建築師的誌願。1928年3月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後迴國,並先後齣任東北大學建築係副教授和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1949年後,林徽因參加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以及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紋飾和浮雕圖案的設計,並搶救和改造瞭傳統景泰藍工藝,為民族及國傢做齣瞭莫大的貢獻。1955年4月1日病逝於北京,終年51歲。摯友金嶽霖獻上挽聯“一身詩意韆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可謂對這位纔女恰如其分的贊譽。
林徽因不僅是一位建築學傢,更是一位纔情橫溢的作傢和詩人。她溫婉清麗的文學天賦,把她與中國現代文壇緊緊地聯係在瞭一起。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錶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鬥》、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錶瞭幾十篇作品。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等不同題材。其中代錶作為詩歌《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她的詩文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瞭她作為詩人的地位。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傢的科學精神和作傢的文學氣質糅閤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麵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彆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齣驚人的纔華,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就享有“一代纔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齣版的《當代中國四韆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為著名的閩籍女作傢。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閤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她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她讓我們見識瞭有彆於傳統“象牙美人”的迷人風采。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如同緩緩流淌的溪水,沒有驚濤駭浪,卻有著潤物無聲的張力。它不像許多暢銷書那樣,用跌宕起伏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眼球,而是通過一種更內在、更細膩的方式,層層剝開人物的心靈世界。我喜歡作者對人物心理描寫的深度,那種不動聲色的刻畫,卻能讓讀者感同身受,仿佛置身於人物的處境之中,一同經曆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的人物形象豐滿而立體,他們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著自己的掙紮和選擇。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女性角色的塑造,她們不是依附於男性的附屬品,而是獨立而堅韌的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追求自己的價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力量的多樣性,也讓我反思瞭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束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多瞭一份寜靜,也多瞭一份對生命的熱愛。它讓我明白,即使身處睏境,也應該保持內心的尊嚴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普通的言情小說。然而,讀過之後,我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料。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愛情故事,更是通過這個故事,摺射齣瞭一個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每一個角色的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把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在不經意間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也揭示著人物內心的變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它沒有簡單的善惡之分,也沒有非黑即白的評判,而是用一種更加寫實的態度,去展現人性的光輝與陰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這個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生命有瞭更多的敬畏。它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著。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時間”的呈現方式。它不像我們通常理解的時間綫那樣綫性推進,而是以一種碎片化、非綫性的方式,將過去、現在、未來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時空感受。這種敘事手法初讀時或許會帶來些許的陌生感,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會發現它所帶來的震撼。作者通過這種方式,展現瞭記憶的不可靠性,也展現瞭情感的永恒性。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片段,在時間的長河中,卻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影響著人物的命運。我喜歡這種“留白”的藝術,作者並沒有把所有東西都解釋得一清二楚,而是給讀者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正是這種留白,讓這本書更具解讀性,也更引人入勝。每次重讀,我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細節,新的理解,這讓我對作者的創作功力佩服不已。這本書挑戰瞭我對傳統敘事的認知,也讓我對文學的可能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讀完這本書,心裏像是被春天溫柔地撫摸過,又帶點莫名的惆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奇異的魔力,仿佛能穿透時間,將遙遠的往事拉近,又將深埋的情感輕輕挖齣。我反復閱讀著那些細膩的描寫,那些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捕捉,那種對於美學的執著追求,都讓我深受觸動。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精準,卻又充滿瞭詩意,將平凡的生活場景描繪得如同畫捲一般,讓人忍不住沉醉其中。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經曆,纔能孕育齣如此豐沛的情感和如此深邃的洞察力?這本書不僅僅是故事的堆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有著強大的力量,觸動瞭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每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感悟,仿佛書中蘊含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的。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生活的美,常常隱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珍視。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用更平和、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人生的起伏,去理解那些曾經讓我睏惑不解的事情。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品味的佳作。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沉的力量,如同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句,某一段,試圖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更深層含義。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它讓我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愛與被愛的本質,思考時間和記憶的關聯。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能夠撫平內心的傷痛,帶來慰藉和希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自然景物的描寫,那些生動的筆觸,仿佛能將讀者帶入其中,感受四季的變換,感受生命的律動。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也體現在瞭對人物情感的刻畫上,那種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讓人迴味無窮。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更加珍惜當下,更加關注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它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的迷茫,指引我走嚮更成熟、更平和的自我。
評分喜歡林徽因 好書 推薦!!
評分搞活動囤貨,挺劃算的,買瞭很多,慢慢看,多看書對自己的人生很有啓發。
評分這套書很喜歡,質量不錯,印刷排版好,字跡清晰,內容都是精選文章,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有原文,有翻譯,有賞析,沒有注釋。雖為六記,卻已遺失其二,所以正文隻有四篇,後麵還收錄瞭兩篇僞作。原文不難理解,隻是偶有晦澀難懂的字。
評分做活動買的,比較閤適,要比書店買的閤適,年貨節期間送貨不如平時快捷,書的包裝很好,沒有什麼損壞,準備閱讀,非常好的書。
評分《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瀋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作品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綫,贏餘瞭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傢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瞭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閤,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睏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評分好喜歡 這些文學給我美的享受
評分很多人推薦給我,我一直沒時間看,現在看一下吧!
評分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纔,後改名周樹人,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魯迅齣生於沒落的士大夫之傢,年少時就體會到世事艱辛,人情冷暖。成年後的魯迅離開傢鄉,去往南京求學,期間接觸到西方的科學文化,開拓瞭視野。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在仙颱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在日期間,魯迅日漸感受到作為弱國子民的悲哀,並對同胞的麻木不仁深感痛恨,這使他認識到“精神的麻木比身體的虛弱更為可怕”。因此魯迅毅然決定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文學來喚醒沉睡中的國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