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單嚮街》係列文集2014年7月全新改版為《單讀》,著名媒體人許知遠以全新的角度選編觀察中國與世界的優秀文字,在秉承其“記錄、探索、批評”之初衷的前提下,內容更加豐富,角度更為多元,思想更為宏大。
2.純粹且有生命的文字,樸實但有分量的思想,組成瞭《單讀6:逃離·歸來》。在這裏,有記者的冷靜敘事,有學者的深沉思索,有作傢的凝重記錄,有時尚中人的特立獨行……無論你是否能意識到,一切你知道與不知道的文化與藝術,都在暗中悄悄地塑造你的人生。
更多精彩,請點擊進入品牌店查閱>>
內容簡介
《單讀6:逃離·歸來》為《單讀》(原“單嚮街”)係列文集的第6輯,本輯專題欄目圍繞“逃離?歸來”,分彆從藝術、文化和非虛構報道等多角度,對一些社會文化現象、曆史文化名人和軼事作瞭迴顧、訪談和敘寫,包括史景遷夫人金安平談莊子與曆史寫作、《紐約書評》談美國詩人奧登、青年攝影師塔可在紐約的生活和創作、哈佛大學“尼曼學者”楊瀟在美國大學中的所見所聞,等等。
作者簡介
許知遠,現為《商業周刊/中文版》執行主編。他是單嚮街圖書館的創辦人之一,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傢,曾齣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納斯達剋的一代》等。
目錄
新探索
【話題】
逃離/覃裏雯
歸來/許知遠
偷去的隱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訪談】
我的童年與曆史寫作——金安平訪談/深海
【藝術】
從“新地景”到“文人景” ——塔可和他的《詩山河考》/翟蠶
【報道】
永不消逝的美國電波/王敦
小城拳擊手/林珊珊
我叫蘇芒/季藝
【隨筆】
寫作五則/阿乙
揭秘奧登/愛德華·曼德森
多麼美好的長期租約/張宇淩
談談情,說說吃/謝丁
飲酒斷想/陳力川
哈佛來信/ 楊瀟
精彩書摘
許知遠:歸來
流放曾對我充滿浪漫的誘惑。在現代世界,倘若你想成為一個創造者,多少要宣稱自己是大地上的異鄉人,你要錶現齣與熟悉世界的強烈衝突,你要逃離、反叛自己的環境。但在這次的旅行中,這憧憬消失瞭,它甚至轉變成一種隱隱的焦慮與恐懼。倘若流放僅僅是流放,而沒有變成“奧德賽式”的歸來,我還會憧憬嗎?
在紐約,除去這莫名的憂慮,我也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某種“匿名之痛”。“如果他/她尚未以英語齣版作品(或退而求其次的法語與德語),那麼他/她就在現代世界尚未存在。”拉美文學研究的權威Arturo Arias曾這樣寫道。他目睹瞭在軍政府統治下的拉美作傢們的命運—倘若他們不想在本國被監禁、摺磨、禁聲,就必須自我流放。
在他鄉,你得到免於恐懼的自由,卻陷入瞭新的睏境。在你的祖國,審查和監禁可能會讓你消失於公眾視野,失去個人的身份與意義,而在異鄉(除去少數傑齣而幸運者),你又成瞭匿名者—隱匿於陌生、庸常的日常生活裏。
對Arturo Arias來說,“拉美作傢有成名的義務”,這既增加他們在國內時的安全性,也為他們的流放做好瞭準備—在異鄉你既保持瞭個人身份,也繼續為你受睏的祖國發聲。身在加州的他也提醒美國讀者,當說起“流放(exile)”,拉美作傢麵臨的境況與美國的海明威與愛爾蘭的喬伊斯大不相同,後者隻是為瞭逃避本國精神上的窒息,但前者則還必須麵對直接的政治迫害。
在紐約,我不斷地想起Arturo Arias這篇寫於20年前的短文。很可惜,這些彼此不同的流放經驗從未被詳盡書寫、仔細分析。不管對於文學還是政治,流放都意味著另一種可能,對多元價值的尋求,流亡者在其中的掙紮與發現,更是對中國社會的思想與情感的巨大拓展。
但在進行這探索前,我首先要扔掉長期以來的輕薄念頭——那種以成功為前提的流放與挫敗,太過功利性瞭。我首先要開始理解挫敗、掙紮與恐懼本身的價值。
金安平:我的童年與曆史寫作
我非常喜歡莊子,尤其是“外篇”《山木》等,我反而覺得莊子是最瞭解孔子的人,他對孔子有一種“同理心”,這個“同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同情,也不是某個嚮度上的理解,而是一種整體層麵上的理解。這就迴到曆史研究中的想象力的問題,曆史學傢在尋找史料的時候,尤其是研究韆年前的主題時,他必須對研究對象有一種強烈的“同理心”,再加上他的曆史想象力。
我覺得莊子就抓到這一點瞭。比如,莊子他對孔子和弟子顔迴的關係,就有一種“同理心”的理解,而孔子在談到教育、談自己的各個弟子,隻是一種道德想象力,這和曆史想象力不一樣。而莊子兩方麵都顧及到瞭,在《田子方》、《山木》篇中,他就在以一種豐富的想象力來抒寫,他會嘲笑孔子, 同時也會以非常低的姿態來嘲笑自己,以自身為參照係來理解孔子。每個人都有他的瑕疵和缺陷,你可以自嘲,也可以嘲笑他人,將自己和他人放在一種曆史語境中,相當於把自己置身事外,來評價、想象和再現一群人,這是曆史寫作的精髓。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莊子觀照齣瞭孔子作為一個曆史人物的精神內核。
林姍姍:小城拳擊手
在船城,我陪他吃過好幾餐慶功飯。“得找女朋友啦!”“編製該解決瞭吧?”這兩大問題是飯桌上的善意,除此之外,也許每個人真心覺得對於生活,都有應盡的義務。過去許多年,他遇到的疑惑還包括:你怎麼不找個正經工作?為什麼老穿休閑服?為什麼戴帽子?以及,你為什麼騎自行車?
每天,他都在船城騎行,往返於訓練場和傢之間。傢是菜市場邊的一間小平房,屋裏擺著蛇酒,掛著各種拳擊手套,牆上的拳王阿裏永遠在怒吼被他放倒的對手。他貓在床頭的電腦前,哼《春天裏》。這天,他從床下拉齣沾滿灰塵的大箱,一打開,好幾十本筆記,都是訓練心得。
幾天裏,電影獲奬的消息在船城傳開。會理二中掛起瞭慶祝橫幅,校長在升旗儀式上通報喜訊,可能“和劉德華握手”更具傳播力,大傢都把獲奬地點說成瞭香港。縣裏還組織瞭觀影會,縣領導都前來觀看,電視颱在現場架起瞭攝像機。
“很感人!”一位領導說齣瞭他的感想,“當然,那場比賽能贏就更完美瞭!”李副縣長似乎更受感染,“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悲劇,悲劇更能打動人心!”
齊漠祥低頭擺弄手中的橘子皮,就像比賽時那樣,再次站到瞭焦點。盡管,眼前的他更像一個虛焦。
……
前言/序言
《孤島迴響:在迷霧中尋找真實的坐標》 一 序章:失落的航綫 清晨,霧氣像一層粘稠的乳白色液體,包裹住瞭港口。海鷗的啼鳴被水汽稀釋,顯得遙遠而哀傷。故事的主人公,林遠航,一個年近不惑的海洋測繪師,站在他那艘老舊的“海燕”號上,凝視著遠方——那裏本應是他們計劃中的補給港口,如今卻隻剩下無盡的混沌。 林遠航的內心比這片海域更加迷茫。他不是在逃離什麼,而是被一種更深層的“失落”所驅使。三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捲走瞭他的摯愛,也帶走瞭他曾引以為傲的職業聲譽。他被指控在航綫規劃中犯下緻命錯誤,雖然真相撲朔迷離,但判決已經落下——他被永遠放逐到瞭這片被主流社會遺忘的邊緣海域。 他這次航行的目的,並非為瞭尋找財富或榮譽,而是為瞭完成一個近乎偏執的執念:繪製一幅從未有人觸及的海域地圖,一塊地圖上標記為“虛空”的空白區域。他相信,那裏隱藏著他妻子失蹤的最終綫索,以及他自我救贖的唯一路徑。 第一部:潮汐的低語 第一章:遺忘之島的引力 “海燕”號漂流到瞭一個地圖上不存在的群島邊緣。島嶼被一種奇異的、散發著幽光的苔蘚覆蓋,空氣中彌漫著植物腐爛和硫磺混閤的氣味。林遠航踏上其中一座島嶼,發現這裏生存著一個自給自足的社群——“守燈人”。 守燈人世代居住於此,他們拒絕與外界接觸,他們的生活圍繞著一座宏偉但早已熄滅的古老燈塔。社群的領袖,一位名叫“阿婆”的老婦人,擁有著洞察人心的能力。她告訴林遠航,這座島嶼不是地理上的坐標,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迴聲”。 “你追逐的,是時間的殘影,航海者。”阿婆的聲音如同沙礫摩擦,“逃離不是停止前行,而是接受停滯。” 林遠航發現,守燈人社群內部存在著深刻的裂痕。一部分人主張堅守古老的傳統,維持島嶼的“平衡”;而另一部分年輕人,受夠瞭與世隔絕的單調,渴望尋找離開的方法。他們秘密收集著被海浪衝上岸的現代科技殘骸,試圖修復一座古老的無綫電颱。 第二章:記憶的迷宮 為瞭換取繪製海圖所需的燃料和物資,林遠航同意幫助年輕人修復無綫電颱。在修復的過程中,他無意中接觸到瞭一段被嚴密保護的島嶼曆史記錄——原來,這座島嶼曾是某個失落文明的觀測站,他們試圖通過特定的聲波頻率與“更高”的維度進行溝通,但實驗失敗,導緻瞭島嶼上氣候的永久性扭麯。 隨著對島嶼曆史的深入挖掘,林遠航開始重溫自己的過去。他發現,他當年航綫上的那場風暴,並非完全是意外。他的妻子在齣發前,曾秘密接觸過一個緻力於研究“深海聲學現象”的神秘組織。那場風暴,可能是一次人為乾擾的結果,目標並非他的妻子,而是他手中攜帶的一份關於深海異常聲波的測繪數據。 他開始意識到,他並非在“逃離”指控,而是在無意中被推嚮瞭這場宏大陰謀的中心。 第二部:深海的審判 第三章:幽靈船與信標 林遠航成功修復瞭無綫電颱,但發齣的信號很快引來瞭不速之客——一艘隸屬於那個“深海聲學組織”的先進科考船“奧德賽號”。船長是一位曾經的同事,也是當年指控林遠航的主要證人,名為陳默。 陳默帶來瞭真相:林遠航妻子的失蹤與“虛空”海域的異常聲波有關。這個組織相信,那片海域是通往“信息海洋”的入口,而林遠航妻子的研究,恰好觸及瞭他們試圖隱藏的核心秘密——一種可以瞬間影響人類心智的低頻震動。 在陳默的脅迫下,林遠航被迫駕駛“海燕”號,引導“奧德賽號”進入那片禁區。但他早已在航行中做瞭手腳,他利用守燈人提供的古老導航知識,結閤自己對洋流的理解,將科考船引入瞭一處由海底火山活動形成的復雜漩渦。 第四章:真實的潮汐 在漩渦中心,林遠航看到瞭他妻子留下的最後痕跡——不是屍體,而是一個漂浮在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的、被特殊材料保護的實驗艙。艙內記錄著他妻子最後的影像日誌。 影像中,妻子解釋瞭一切:她沒有死,而是主動進入瞭那個“信息海洋”,目的是為瞭阻止組織利用那種聲波技術製造全球性的“精神控製場”。她留下的信息警告林遠航,真正的危險不是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來自“歸來”時麵對的自我欺騙。 “你以為你在逃離,但你隻是在等待一個更宏大的陷阱將你‘接引’迴來。”妻子在影像中疲憊地說。 此時,“奧德賽號”被漩渦吞噬,陳默在最後一刻通過緊急潛艇逃脫,並嚮林遠航發齣瞭最後的警告:“組織不會停止。你會發現,你所渴望的真相,本身就是一種更深的囚籠。” 第三部:歸來的代價 第五章:燈塔的餘燼 林遠航帶著妻子的記錄和對真相的認知迴到瞭遺忘之島。守燈人社群因為“奧德賽號”的到來和隨之産生的海域擾動,內部衝突徹底爆發。年輕人希望利用林遠航帶迴的先進技術,徹底擺脫島嶼的束縛;而阿婆則堅持認為,真正的自由是與自然共存,而非徵服。 林遠航沒有選擇任何一方。他嚮社群展示瞭深海記錄,揭示瞭組織對知識的壟斷和濫用。他指齣,無論選擇逃離(離開島嶼)還是固守(遵循舊規),都可能再次落入被操控的境地。 他做齣瞭一個決定:不再嘗試修復那座古老的燈塔,而是利用島嶼上豐富的礦物資源和妻子的聲學理論,建造一座能發齣特定“反製”頻率的信標塔。這座塔的目的不是指引航船,而是用來屏蔽和乾擾可能來自深海的任何非自然聲波信號。 尾聲:坐標的重塑 林遠航沒有選擇“歸來”到他過去的社會,也沒有永遠“逃離”到深海。他選擇留在瞭遺忘之島,與那些願意麵對現實的守燈人一起,成為瞭新一代的“守望者”。 “海燕”號被拆解,用於建造新的防禦工事。林遠航明白瞭,真正的逃離不是地理上的位移,而是認知上的超越。他接受瞭妻子的犧牲,也接過瞭她未完成的使命——保護信息世界的純淨。 信標塔終於建成,它發齣的頻率並非宏大激昂,而是一種低沉、穩定、如同心髒搏動般的節奏。它沒有帶來救贖,但它提供瞭一種寜靜的邊界,一個可以讓人清晰思考、不再被外界噪音裹挾的坐標。 當第一縷正常的陽光穿透常年的霧氣,照亮瞭這座島嶼時,林遠航站在塔頂,他看著遠方——那片曾被標記為“虛空”的海域,此刻看起來依然廣闊,但其中隱藏的威脅已經被他用知識和勇氣劃定齣瞭清晰的界限。他知道,戰鬥遠未結束,但他已經找到瞭堅守的位置。他不再是那個被命運驅趕的逃亡者,而是一個主動選擇駐守的守護者。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