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单向街》系列文集2014年7月全新改版为《单读》,著名媒体人许知远以全新的角度选编观察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字,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为多元,思想更为宏大。
2.纯粹且有生命的文字,朴实但有分量的思想,组成了《单读6:逃离·归来》。在这里,有记者的冷静叙事,有学者的深沉思索,有作家的凝重记录,有时尚中人的特立独行……无论你是否能意识到,一切你知道与不知道的文化与艺术,都在暗中悄悄地塑造你的人生。
更多精彩,请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单读6:逃离·归来》为《单读》(原“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6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逃离?归来”,分别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角度,对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包括史景迁夫人金安平谈庄子与历史写作、《纽约书评》谈美国诗人奥登、青年摄影师塔可在纽约的生活和创作、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杨潇在美国大学中的所见所闻,等等。
作者简介
许知远,现为《商业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他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纳斯达克的一代》等。
目录
新探索
【话题】
逃离/覃里雯
归来/许知远
偷去的隐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访谈】
我的童年与历史写作——金安平访谈/深海
【艺术】
从“新地景”到“文人景” ——塔可和他的《诗山河考》/翟蚕
【报道】
永不消逝的美国电波/王敦
小城拳击手/林珊珊
我叫苏芒/季艺
【随笔】
写作五则/阿乙
揭秘奥登/爱德华·曼德森
多么美好的长期租约/张宇凌
谈谈情,说说吃/谢丁
饮酒断想/陈力川
哈佛来信/ 杨潇
精彩书摘
许知远:归来
流放曾对我充满浪漫的诱惑。在现代世界,倘若你想成为一个创造者,多少要宣称自己是大地上的异乡人,你要表现出与熟悉世界的强烈冲突,你要逃离、反叛自己的环境。但在这次的旅行中,这憧憬消失了,它甚至转变成一种隐隐的焦虑与恐惧。倘若流放仅仅是流放,而没有变成“奥德赛式”的归来,我还会憧憬吗?
在纽约,除去这莫名的忧虑,我也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某种“匿名之痛”。“如果他/她尚未以英语出版作品(或退而求其次的法语与德语),那么他/她就在现代世界尚未存在。”拉美文学研究的权威Arturo Arias曾这样写道。他目睹了在军政府统治下的拉美作家们的命运—倘若他们不想在本国被监禁、折磨、禁声,就必须自我流放。
在他乡,你得到免于恐惧的自由,却陷入了新的困境。在你的祖国,审查和监禁可能会让你消失于公众视野,失去个人的身份与意义,而在异乡(除去少数杰出而幸运者),你又成了匿名者—隐匿于陌生、庸常的日常生活里。
对Arturo Arias来说,“拉美作家有成名的义务”,这既增加他们在国内时的安全性,也为他们的流放做好了准备—在异乡你既保持了个人身份,也继续为你受困的祖国发声。身在加州的他也提醒美国读者,当说起“流放(exile)”,拉美作家面临的境况与美国的海明威与爱尔兰的乔伊斯大不相同,后者只是为了逃避本国精神上的窒息,但前者则还必须面对直接的政治迫害。
在纽约,我不断地想起Arturo Arias这篇写于20年前的短文。很可惜,这些彼此不同的流放经验从未被详尽书写、仔细分析。不管对于文学还是政治,流放都意味着另一种可能,对多元价值的寻求,流亡者在其中的挣扎与发现,更是对中国社会的思想与情感的巨大拓展。
但在进行这探索前,我首先要扔掉长期以来的轻薄念头——那种以成功为前提的流放与挫败,太过功利性了。我首先要开始理解挫败、挣扎与恐惧本身的价值。
金安平:我的童年与历史写作
我非常喜欢庄子,尤其是“外篇”《山木》等,我反而觉得庄子是最了解孔子的人,他对孔子有一种“同理心”,这个“同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同情,也不是某个向度上的理解,而是一种整体层面上的理解。这就回到历史研究中的想象力的问题,历史学家在寻找史料的时候,尤其是研究千年前的主题时,他必须对研究对象有一种强烈的“同理心”,再加上他的历史想象力。
我觉得庄子就抓到这一点了。比如,庄子他对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关系,就有一种“同理心”的理解,而孔子在谈到教育、谈自己的各个弟子,只是一种道德想象力,这和历史想象力不一样。而庄子两方面都顾及到了,在《田子方》、《山木》篇中,他就在以一种丰富的想象力来抒写,他会嘲笑孔子, 同时也会以非常低的姿态来嘲笑自己,以自身为参照系来理解孔子。每个人都有他的瑕疵和缺陷,你可以自嘲,也可以嘲笑他人,将自己和他人放在一种历史语境中,相当于把自己置身事外,来评价、想象和再现一群人,这是历史写作的精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庄子观照出了孔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
林姗姗:小城拳击手
在船城,我陪他吃过好几餐庆功饭。“得找女朋友啦!”“编制该解决了吧?”这两大问题是饭桌上的善意,除此之外,也许每个人真心觉得对于生活,都有应尽的义务。过去许多年,他遇到的疑惑还包括:你怎么不找个正经工作?为什么老穿休闲服?为什么戴帽子?以及,你为什么骑自行车?
每天,他都在船城骑行,往返于训练场和家之间。家是菜市场边的一间小平房,屋里摆着蛇酒,挂着各种拳击手套,墙上的拳王阿里永远在怒吼被他放倒的对手。他猫在床头的电脑前,哼《春天里》。这天,他从床下拉出沾满灰尘的大箱,一打开,好几十本笔记,都是训练心得。
几天里,电影获奖的消息在船城传开。会理二中挂起了庆祝横幅,校长在升旗仪式上通报喜讯,可能“和刘德华握手”更具传播力,大家都把获奖地点说成了香港。县里还组织了观影会,县领导都前来观看,电视台在现场架起了摄像机。
“很感人!”一位领导说出了他的感想,“当然,那场比赛能赢就更完美了!”李副县长似乎更受感染,“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悲剧,悲剧更能打动人心!”
齐漠祥低头摆弄手中的橘子皮,就像比赛时那样,再次站到了焦点。尽管,眼前的他更像一个虚焦。
……
前言/序言
《孤岛回响:在迷雾中寻找真实的坐标》 一 序章:失落的航线 清晨,雾气像一层粘稠的乳白色液体,包裹住了港口。海鸥的啼鸣被水汽稀释,显得遥远而哀伤。故事的主人公,林远航,一个年近不惑的海洋测绘师,站在他那艘老旧的“海燕”号上,凝视着远方——那里本应是他们计划中的补给港口,如今却只剩下无尽的混沌。 林远航的内心比这片海域更加迷茫。他不是在逃离什么,而是被一种更深层的“失落”所驱使。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卷走了他的挚爱,也带走了他曾引以为傲的职业声誉。他被指控在航线规划中犯下致命错误,虽然真相扑朔迷离,但判决已经落下——他被永远放逐到了这片被主流社会遗忘的边缘海域。 他这次航行的目的,并非为了寻找财富或荣誉,而是为了完成一个近乎偏执的执念:绘制一幅从未有人触及的海域地图,一块地图上标记为“虚空”的空白区域。他相信,那里隐藏着他妻子失踪的最终线索,以及他自我救赎的唯一路径。 第一部:潮汐的低语 第一章:遗忘之岛的引力 “海燕”号漂流到了一个地图上不存在的群岛边缘。岛屿被一种奇异的、散发着幽光的苔藓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腐烂和硫磺混合的气味。林远航踏上其中一座岛屿,发现这里生存着一个自给自足的社群——“守灯人”。 守灯人世代居住于此,他们拒绝与外界接触,他们的生活围绕着一座宏伟但早已熄灭的古老灯塔。社群的领袖,一位名叫“阿婆”的老妇人,拥有着洞察人心的能力。她告诉林远航,这座岛屿不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声”。 “你追逐的,是时间的残影,航海者。”阿婆的声音如同沙砾摩擦,“逃离不是停止前行,而是接受停滞。” 林远航发现,守灯人社群内部存在着深刻的裂痕。一部分人主张坚守古老的传统,维持岛屿的“平衡”;而另一部分年轻人,受够了与世隔绝的单调,渴望寻找离开的方法。他们秘密收集着被海浪冲上岸的现代科技残骸,试图修复一座古老的无线电台。 第二章:记忆的迷宫 为了换取绘制海图所需的燃料和物资,林远航同意帮助年轻人修复无线电台。在修复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接触到了一段被严密保护的岛屿历史记录——原来,这座岛屿曾是某个失落文明的观测站,他们试图通过特定的声波频率与“更高”的维度进行沟通,但实验失败,导致了岛屿上气候的永久性扭曲。 随着对岛屿历史的深入挖掘,林远航开始重温自己的过去。他发现,他当年航线上的那场风暴,并非完全是意外。他的妻子在出发前,曾秘密接触过一个致力于研究“深海声学现象”的神秘组织。那场风暴,可能是一次人为干扰的结果,目标并非他的妻子,而是他手中携带的一份关于深海异常声波的测绘数据。 他开始意识到,他并非在“逃离”指控,而是在无意中被推向了这场宏大阴谋的中心。 第二部:深海的审判 第三章:幽灵船与信标 林远航成功修复了无线电台,但发出的信号很快引来了不速之客——一艘隶属于那个“深海声学组织”的先进科考船“奥德赛号”。船长是一位曾经的同事,也是当年指控林远航的主要证人,名为陈默。 陈默带来了真相:林远航妻子的失踪与“虚空”海域的异常声波有关。这个组织相信,那片海域是通往“信息海洋”的入口,而林远航妻子的研究,恰好触及了他们试图隐藏的核心秘密——一种可以瞬间影响人类心智的低频震动。 在陈默的胁迫下,林远航被迫驾驶“海燕”号,引导“奥德赛号”进入那片禁区。但他早已在航行中做了手脚,他利用守灯人提供的古老导航知识,结合自己对洋流的理解,将科考船引入了一处由海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复杂漩涡。 第四章:真实的潮汐 在漩涡中心,林远航看到了他妻子留下的最后痕迹——不是尸体,而是一个漂浮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被特殊材料保护的实验舱。舱内记录着他妻子最后的影像日志。 影像中,妻子解释了一切:她没有死,而是主动进入了那个“信息海洋”,目的是为了阻止组织利用那种声波技术制造全球性的“精神控制场”。她留下的信息警告林远航,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归来”时面对的自我欺骗。 “你以为你在逃离,但你只是在等待一个更宏大的陷阱将你‘接引’回来。”妻子在影像中疲惫地说。 此时,“奥德赛号”被漩涡吞噬,陈默在最后一刻通过紧急潜艇逃脱,并向林远航发出了最后的警告:“组织不会停止。你会发现,你所渴望的真相,本身就是一种更深的囚笼。” 第三部:归来的代价 第五章:灯塔的余烬 林远航带着妻子的记录和对真相的认知回到了遗忘之岛。守灯人社群因为“奥德赛号”的到来和随之产生的海域扰动,内部冲突彻底爆发。年轻人希望利用林远航带回的先进技术,彻底摆脱岛屿的束缚;而阿婆则坚持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与自然共存,而非征服。 林远航没有选择任何一方。他向社群展示了深海记录,揭示了组织对知识的垄断和滥用。他指出,无论选择逃离(离开岛屿)还是固守(遵循旧规),都可能再次落入被操控的境地。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尝试修复那座古老的灯塔,而是利用岛屿上丰富的矿物资源和妻子的声学理论,建造一座能发出特定“反制”频率的信标塔。这座塔的目的不是指引航船,而是用来屏蔽和干扰可能来自深海的任何非自然声波信号。 尾声:坐标的重塑 林远航没有选择“归来”到他过去的社会,也没有永远“逃离”到深海。他选择留在了遗忘之岛,与那些愿意面对现实的守灯人一起,成为了新一代的“守望者”。 “海燕”号被拆解,用于建造新的防御工事。林远航明白了,真正的逃离不是地理上的位移,而是认知上的超越。他接受了妻子的牺牲,也接过了她未完成的使命——保护信息世界的纯净。 信标塔终于建成,它发出的频率并非宏大激昂,而是一种低沉、稳定、如同心脏搏动般的节奏。它没有带来救赎,但它提供了一种宁静的边界,一个可以让人清晰思考、不再被外界噪音裹挟的坐标。 当第一缕正常的阳光穿透常年的雾气,照亮了这座岛屿时,林远航站在塔顶,他看着远方——那片曾被标记为“虚空”的海域,此刻看起来依然广阔,但其中隐藏的威胁已经被他用知识和勇气划定出了清晰的界限。他知道,战斗远未结束,但他已经找到了坚守的位置。他不再是那个被命运驱赶的逃亡者,而是一个主动选择驻守的守护者。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