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文化
  • 哲学
  • 对话
  • 九十年代
  • 中国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学术
  • 历史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65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泽厚对话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思想家李泽厚90年代对话录的最新全集。
  不仅谈哲学、美学和思想史,还有力图解决精神危机的社会关注、人文关怀。
  立足时代,勇敢正视与深切理解这个时代的问题,把脉、体会自己本民族深切的精神危机和意义渴求,做出自己创造性的回应。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依旧具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90年代,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李泽厚仍在言说,仍在对话,他的思想葱茏、日新,他的哲学蓬勃、自生。
  《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为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全面梳理了李泽厚90年代的思想,有助于当代人了解90年代思想界状况和李泽厚思想的发展。很多思想和言论对于当前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录

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1992)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1994)
哲学是一种视角的选择(1994)
文化心理结构与心理文化结构(1994)
美是自由的形式(1994)
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1994)
美学——中国人最高的境界(1994)
治学之路: 微观宏观之间(1994)
思想家淡出, 学问家凸显(1994)
如何活: 度与情(1995)
中国史是从前现代进入到现代(1995)
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1995)
“我的书是给人以启发的” (1998)
伟大的真理就是简单的(1998)
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1999)
“六经注我” 和“我注六经” (1999)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代学者,对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很多人都表示,李泽厚对他们影响很大,但是在我个人,真是毫无印象。除了金庸,当代文化人中,没有一个对我有过影响。至于其他学者,真是一个没有。李泽厚的作品,大学期间虽然买过一本,但却没看几眼。这次一口气买了李泽厚三本作品,希望能有耐心读完。

评分

价格实在,性价比高,值得购买!

评分

  立足时代,勇敢正视与深切理解这个时代的问题,把脉、体会自己本民族深切的精神危机和意义渴求,做出自己创造性的回应。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依旧具有启发意义。

评分

评分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很欢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很好,很强大。

评分

他回忆说,在欧洲,“人们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而中国人相反,他们通过艺术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工的山丘形成复杂的地形,许多小径在里面穿来穿去”。 耶稣会传教士、法国画家王致诚曾在清廷如意馆作画,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1743年,他曾写信寄往巴黎,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游廊“不取直线,有无数转折,忽隐灌木丛后,忽现假山石前,间或绕小池而行,其美无与伦比”。 欣赏与赞叹之后便是模仿。在欧洲,首先是英国,18世纪中叶,一种所谓自然风致园兴起了;后来传到法国,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国式的题材和手法,如挖湖、叠山、凿洞,建造多少有点类似中国式的塔、亭、榭、拱桥和楼阁等建筑,甚至还有孔庙,例如1730年伦敦郊外的植物园,即今皇家植物园。仅巴黎一地,就建起了“中国式”风景园约20处。同时也传到意大利、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但不久以后欧洲人就发现,要造起一座真正如中国园林那样水平的园林有多么的困难。 苏格兰人钱伯斯(1723~1796年)曾到过中国广州,参观过一些岭南园林,晚年任英国宫廷总建筑师。岭南园林算不上中国最好的园林,但仍然引起了他无比的赞赏,在好几本书里他都描写过中国园林,不只是浅层的外在形象的描述,而是对中国的园林精神有了较深的体会。他说:“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不应该“以酷肖自然作为评断完美的一种尺度”。中国人“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除人为,相反地有时加入很多劳力。他们说:自然不过是供给我们工作对象,如花草木石,不同的安排,会有不同的情趣”。“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评分

当代无所谓经典。只要有点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