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描写中国国企群落风雨六十年的历史,再现“共和国长子”的苦难与辉煌!
★现代新国企论提出者韦三水数年研究心血,为打破国企弊端、重塑国企改革再谋出路!
★学界大佬鼎力推荐,每一个关心国企命运者必读!
韦三水,财经作家,TDSMedia创始人、总裁,健康口粮第一平台——大食品创始人、CEO,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长期关注国企改革问题和产业经济,曾率先较为系统地提出现代新国企论,并公开发表“未来国企的分化与再分化”、“行业领导者法则——好公司与坏公司”等思想观点,受到业界与媒体界关注。曾分别在《第一财经日报》、《中欧商业评论》、福布斯中文网等专业媒体开设专栏,并相继创作了《宁高宁空降北京前后的中粮命运》、《燕京天下》、《谁人不识宁高宁》、《使命的力量——中国五矿的变革、创新与未来》等多部涉及国企研究题材的财经著作。
第二章 “卷土重来”的背后
李荣融与中国这些年——超大国企何以形成
国有企业在向两个方向集中,并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不同的国有企业。第一类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在中央企业层面,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的企业……第二类是竞争领域的国有大企业,中央企业占多数,包括宝钢、中粮、一汽、中国建材等。无论哪一种央企,都肩负着保障经济安全的时代使命。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一边是争议,一边是求解。就是在不断的争议与求解中,2003年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超大型国企开始形成。而其背后隐现的,则是国资委对国企改革路径的设计轨迹,以及从中成功“复活”的现代新国企的力量。
当然,这是一波三折的。
话还得从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2004年12月的中航油事件说起。尽管事后看来,这个事件绝非当时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而这一事件的爆发,无疑给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国资委一记“重拳”——尽管伴随着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一个名叫李荣融的铁腕人物也开始登场,成为手握巨大国有资产的“管家”,并再次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旋风。
然而,一个陈久霖足以把中航油置于困境,也在相当程度上把年轻的国资委推进了漩涡之中——这场事件无疑再次挑起了关于超大国企的公司治理问题的争论,而在这种争论的背后,则是关于是否去“政府影子”的争论。但是,随着李荣融的上马,国资委本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影子”,操纵着庞大的国企群落的命运沉浮。
其实,人们的争论并不唐突和矫情。因为,中航油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陈久霖。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公司出现丑闻,反映的应该是公司治理问题。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违规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操控,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形同虚设。据说,就连中航油集团向新加坡公司派出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也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这种“结构性风险”不爆发才是怪事。
不过,真的指望党委书记去矫正陈久霖式的问题,绝不是根本之道。它反而说明,只靠思想教育和组织觉悟解决不了问题。
如同一些评论家已经指出的,中航油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它的政府背景和垄断性地位。对于这样的垄断性企业,其实谁都无法真正进行有效监督。高度的企业垄断往往导致更高度的个人垄断,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有学者称,中航油这类国企的治理水平其实取决于政府的治理水平。而要改变垄断性国企“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也没有真实的公司治理”的现状,一个可行之策是,借产权突破实现“政府影子”的合理退出,使垄断性国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不能不说,睿智的李荣融带领着年轻的国资委,已经有了类似的思路,用含有多种市场属性的改革手段促使国企的产权突破,引导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组改组,推进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而真正的投资者会拥有比“党委书记”更多的实质权力和监督权力,并行使其责权。
事实上,早在2003年年底,中央企业所属三级以上子企业中的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其国有资产占全部企业净资产额的36.7%,实现利润占中央企业的66.3%。另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4年9月末,中央企业控股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53家,流通股本总额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18.1%。
这样的业绩无疑记在了李荣融和国资委的功劳本上。但这样的数字并不实质性代表超大国企的走向是符合人们的预期的,即“真正的市场竞争、真实的公司治理以及真正的现代企业”——很多的超大国企依然躺在垄断的体制与资源里睡着大觉;而依然努力突破、发展并渴望市场竞争和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的少数超大国企大佬们,甚至对自己该干什么以及留任多久都不具有真正的发言权——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有着一个“政府影子”在告诫他们。
当然,中航油事件的发生,无疑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加快股份制改造的步伐。
2005年,国资委推出的新措施就包括: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从履行出资人职责出发,推进已改制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管理。2005年以来,一些垄断性特别强的行业已经开始加快改革进程。如中国航空集团、神华集团等14家企业改制设立了股份有限公司,中海集运、中国电力、中国网通(香港)等在海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也正是在2005年,人们以良好的意愿认为,随着产权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出资人职责的逐步明确,今后中央国企出现“分化”和整合的趋势也将更明显。一部分中央企业依然享受政策资源扶持,但扶持更多表现为是在产权方面更具市场趋向的“放行”;另一部分中央企业将通过大规模打破垄断、吸引战略投资或重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成为行业和市场的领导者。尽管此时还处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逻辑推进中,人们对监管部门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这些担忧,其实也代表了人们对国资委和李荣融的一种更大的期待,其中也掺杂着一种隐隐约约的诘难——在央企大转变中,无论涉及上市还是管理层激励,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和监管力度究竟多大才是合适的?监管部门自身的监管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又有多高?
毕竟,有专家质疑说,中航油事件,国资委也负有一定责任,其对企业的监管力量不够。《财经》杂志当年的专题报道称,国资委曾专门就是否救助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研究,后来决定不予救助,由企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中航油并未理会,直到11月29日事发。
事隔多年之后,我们一面看到李荣融卸任国资委主任,一面重新回忆起中航油事件——尽管李荣融已经尽自身最大的努力而去“有所为”了,但他这个强人的面前同样也有一堵墙壁。无论怎样,当年的中航油事件似乎已经直接影响到国资委对企业的监管强度,国资委已很难在“收”、“放”之间达到平衡。除了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外,国资委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并利用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的杠杆控制风险。
或许,当时中航油的“亡羊之痛”,让人们意识到国资委肯定能带来更多“补牢之举”,促进更多改革之实。但问题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在超大国企中销声匿迹。这样的问题,也绝非是国资委和李荣融所能解决的,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身在“某种体制”中。
实际上,对于年轻的国资委与“大管家”李荣融来说,问题还不仅仅限于此。因为,一种说不出的烦恼和痛隐约而现——中航油事件或已经给国资委和李荣融针对国企所实施的改制浇了一盆凉水。
不能忘记的是,2004年,包括中国平安、中海集运、中国网通、彩虹集团、中国国际航空等公司在内的大盘股先后登陆香港地区主板以及美国ADR(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美国存托凭证)市场,从而掀起了国有企业的境外上市潮。“国资委提倡国有企业到境外上市,目的是使我们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之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李荣融的一席话反映了国有企业改制一直在坚守的一个路径选择,即通过境外的资本市场来使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得以改造。
但李荣融的这番话其实并没有说完——虽然国资委还在继续鼓励成熟的国有企业到境外上市,但他同时也提倡国有企业回到境内资本市场上来。而中国证监会也在不同场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在正常情况下,本土企业应该首选本土上市,优质的大型国有企业不要着急“出海”。
……
这本书像一部恢弘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的是中国工业化征程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了那些曾经辉煌、如今仍在转型中的大型国有企业。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枯燥的数据和政策,而是深入到企业的肌理之中,挖掘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决策背后的博弈。我看到了战略性的决策是如何在一个个关键时刻改变企业的命运,也看到了企业文化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塑造与重塑。这本书让我对“大国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经济的支柱,更是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从重工业的崛起,到轻工业的多元化,再到如今面临的全球化竞争与技术革新,这本书都给予了深刻的洞察。它让我反思,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传承之间,这些“共和国长子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平衡,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前行的。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能引发读者对国家发展、经济体制以及企业战略的深入思考。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脉络,以及那些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大型国有企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以一种亲切而又深刻的视角,展现了这些企业从诞生、发展到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辉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叱咤风云的巨头,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摸索前进,它们所面临的困境,所做出的选择,以及最终的命运,都充满了引人深思的细节。这本书让我对“大国企”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们不仅仅是经济的符号,更是无数劳动者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与民族的记忆。它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挣扎与蜕变,展现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韧性与创新。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伏跌宕,对那些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集体和个人,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讲故事者,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娓娓道来,将读者带入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它聚焦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从它们诞生之初的初心使命,到历经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再到如今面临的复杂挑战,都做了详尽的描绘。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曾经响彻云霄的机器轰鸣声,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富强的热切渴望。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它真实地展现了国企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艰难转型,寻求新的生命力。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同时也饱含着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明白,这些“长子们”的成长故事,不仅仅是企业的兴衰,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们所承载的,是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血脉与记忆。
评分我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由钢铁、蒸汽与汗水交织而成的庞大工业迷宫。它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抽象的经济概念与具象的企业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那些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国家的工业体系。每一次技术引进的艰难,每一次创新尝试的风险,每一次市场改革的阵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国家战略背后,是多少个普通人默默的付出与牺牲。那些工程师的智慧,工人的巧手,管理者的担当,共同构成了这部工业史诗的动人篇章。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企业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如何从积贫积弱走向工业强国的艰辛历程。读罢掩卷,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创造者的尊重,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工业化的来路,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坐标。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精美的怀旧盒子,打开它,便能窥见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那些最鲜活、最坚韧的身影。它描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兴衰,更是无数普通劳动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宏大叙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轰鸣的机器旁挥洒汗水的工人们,他们脸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从“一五”计划的激情燃烧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摸索前行,再到新时代的转型升级,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勾勒出共和国“长子们”的成长轨迹。它没有回避那些艰难的时刻,那些技术瓶颈的困顿,那些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反而让这些挑战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骄傲,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是无数人辛勤付出换来的辉煌。阅读这本书,仿佛能穿越时光,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感受那些质朴而伟大的梦想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它不仅仅是一部企业史,更是一部民族奋斗史的缩影,充满了力量与启迪。
评分为了工作需要买的,还没看,但应该很好看
评分京东自营,一如既往,又快又好
评分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比较系统的梳理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装帧也不错。
评分大师的感悟,还是可以一看
评分这简直是一部国企生存发展的指导小说。深刻的揭示了当代国有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面对危机的应对技巧。作品本身彻底让我改变了以往道听途说对国企的看法,书中追讨西北拖欠工程款和抢回东北市场的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桥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哪部网络小说可以如此真实而又深刻地让我相信书中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大国企》做到了。
评分很不错的书,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评分大师的感悟,还是可以一看
评分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比较系统的梳理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装帧也不错。
评分对国企的历史做了系统的介绍,特别是国企的前身对新中国建立的重大历史贡献,以及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未来国企的改革方向等做了独到的分析和建议,对国企的职工以及管理者,乃至主导国企改革的决策层都有参考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