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
存在论的此在分析工作在其准备阶段中以这一存在者的基本建构即在世为主题。这一工作的切近目标是从现象上端出此在存在的源始统一结构;此在“去在”的方式及其可能性由此而从存在论上得到的规定。对“在世界之中”的现象描述至此是依循着世界这一结构环节以及在世的存在者在其日常生活中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来进行的。但我们在一开始提示出对此在进行准备性的基础分析这一任务之时就已经预先就在之中本身作过说明,并且以对世界的认识这一具体样式为例加以阐发。
我们当时之所以先行提出这一重要的结构环节,其目的是:要在一开始分析个别环节的时候就先以一种贯彻始终的眼光来包罗结构整体,防止统一的现象分崩离析。现在我们该把阐释工作引回到“在之中”现象上来,同时保存着我们在具体分析世界及“谁”的时候所获得的东西。我们将更深入地考察这一现象,这不仅会使现象学的眼光以焕然一新和更加牢靠的方式来逼视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整体,而且也会开辟出一条道路,可藉以把握此在本身的源始存在——操心。
除了“寓世”(操劳)、共在(操持)、自己存在(谁)之间的本质关联外,“在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进一步加以展示呢?我们至少还可以比较和描述操劳及其寻视的种种衍化与操持及其顾视的种种衍化,从而扩建我们的分析工作;我们还可以透彻解说一切可能的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从而把此在从非此在式的存在者那里崭露出来。在这一方向上无疑还有未完成的任务。若着眼于在哲学人类学把生存论的先天的东西都整理出来,则前此提出来的东西还需多方面的补充。但这却不是这部探索的目标所在。这部探索的目的是基础存在论上的。所以当我们专题追问“在之中”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想要通过从其它现象派生出这一现象的方法,亦即通过某种分解意义上的不适当的分析方法来毁掉这一现象的源始性。但源始东西的非派生性并不排除对源始东西具有起组建作用的存在性质的多样性。如果这些性质是显现出来的,它们在生存论上就是同等源始的。组建环节的同等源始性现象在存在论上常遭忽视;这是因为人们在方法上未经管束,事无巨细,总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的“元根据”来指明其渊源。
……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远超出了哲学范畴本身,它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感知世界的窗户。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比如,过去对“死亡”的思考可能仅仅是恐惧或宿命论,但读完之后,我开始理解到,恰恰是这种“必然的终结性”,才赋予了我们每一个“此在”(Dasein)当下瞬间的绝对重要性和紧迫性。那种紧迫感,不是外界催促你完成任务的压力,而是一种发自存在核心的召唤,敦促你去真正地“存在”,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在世”。这种理解的转变,微妙地影响了我的日常决策和对他人的交往方式。它让你更关注“真实性”和“本真性”,去警惕那些容易让人迷失在群体意见和日常琐碎中的“常人状态”。这种深刻的内省,不是说能带来立刻的快乐,反而可能带来暂时的焦虑,因为一旦看清了某些真相,就再也无法装作看不见。
评分啊,这本书真是让人五味杂陈,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被彻底颠覆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立刻合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放下休息的作品,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智力探险。我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那种晦涩的德语思维逻辑,即便是在优秀的译本中,也像迷雾一样笼罩着我。每一次试图抓住核心概念,都像试图抓住流沙,稍不留神就滑走了。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个句子好几遍,甚至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阅读体验,坦白说,对意志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读者摒弃掉日常生活中习惯的清晰、线性的思维模式,转而去适应一种更加深邃、更具内在张力的思考框架。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日常所依赖的“时间”和“存在”的概念,到底有多么肤浅和未经审视。这本书强迫你直面这些最基本、却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那种感觉,就像是灵魂被放在显微镜下进行审视,既痛苦又有一种被净化后的清明感。
评分这本书的译本质量,对于理解其难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读的这个修订版,据说在许多关键术语的翻译上做了更贴近原著哲学意图的调整,这一点我深表赞同。那些极其专业和新造的德语复合词,被译者用极为精妙的中文词汇对应起来,虽然依旧艰深,但至少减少了翻译本身造成的理解障碍。然而,即便是最好的翻译,也无法完全消除原作者思想本身的巨大密度。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向上一点,看到的风景就越开阔,但付出的体力也越多。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字面意思,而是因为“概念”本身太重,需要时间在脑海里“消化”和“沉淀”。它要求你带着极大的耐心和敬意去对待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因为它知道,你今天理解的“此在”,可能需要明天才能在更深层次上被重新校准。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绝非一本适合在沙发上轻松翻阅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严肃对待的智力契约。它承诺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彻底的视角转换。那些追求快速结论、或者希望找到“人生成功秘诀”的读者,恐怕会失望而归。它探讨的议题,关乎我们如何从被动的“被抛入世界”的状态中,觉醒并承担起自己存在的“可能性”。这种觉醒带来的自由,是沉重的,因为它意味着责任——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最终解释权不再能推卸给外部世界或他人。阅读它,就像是完成了一次严格的哲学“体检”,让你看清了自己作为“时间中的有限存在”的本质状态。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那种被思想的洪流冲刷后留下的澄澈感,是其他许多作品难以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本结构和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场对传统学术写作的挑战。它不遵循我们习惯的清晰的论证线条,而是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巨大的、相互交织的思维网络。初读时,这种跳跃性和内在指涉的复杂性让人抓狂,你会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摸索,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出口或总结性的陈述。然而,当你沉下心,放弃寻找那种“标准答案”的期待后,你会发现,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在模拟存在的复杂性——生命经验本来就不是直线前进的,充满了回溯、前瞻和侧面观察。这种写作手法,与其说是“描述”存在,不如说是“再现”了人在面对存在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不是在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在引导你去“体验”这种追问的张力。对于习惯了清晰逻辑论证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带我走上研究学习之路!
评分书有破,内容很好!111111
评分丰富内心而已
评分存在论的此在分析工作在其准备阶段中以这一存在者的基本建构即在世为主题。这一工作的切近目标是从现象上端出此在存在的源始统一结构;此在“去在”的方式及其可能性由此而从存在论上得到的规定。
评分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带我走上研究学习之路!
评分非常好,快递给力!赞一个
评分海德格尔,大神的作品。
评分【作者简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