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丁文江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近代史研究所
  • 历史研究
  • 民国人物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3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丁文江(1887-1936),早年留学日本、英国。曾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努力周报》与《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是民国早期最具新思想与最具干才的科学家。考察时因煤气中毒意外去世,当时的知识界极为震动。《独立评论》先后刊文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即由这些纪念文字编辑而成,都是可读性强且具有极高史料价值之作。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翁文灏(hào)(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翁文灏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

目录

一、独立评论第一八八期部分(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十七日)
丁文江这个人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
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
——是先锋,是热心工人
丁在君先生在地质学上的工作
悼丁在君先生
丁在君先生对于人类学之贡献
我所敬仰的丁在君先生
丁在君先生对于中央研究院之贡献
追忆在君
怀丁在君
丁在君先生
悼丁在君先生
最后一个月的丁在君先生
亡弟在君童年轶事追忆录
我的二哥文江
做教师的丁文江先生
丁文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
编辑后记

二、独立评论第一八九——二一一期部分(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七月二十六日)
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影
丁在君先生治疗经过报告
丁文江先生考察湖南湘潭谭家山潭昭煤矿公司情形
记丁在君先生讲演留声片
丁在君先生在湘工作情形的追述
谁送给丁文江先生五千元?
……
三、中研院院刊第三辑部分(一九五六年十二月)
四、其他部分

精彩书摘

  九日清晨,仆人入室呼在君先生不醒,见其呼吸急促,面色异常。及邀路局陈医生来诊,始知系中煤毒。医生三人轮流施人工呼吸,历五小时半,未见清醒,乃用铁床,将在君先生运载过江,送入仁济医院救治。一而由凌竹铭先生用电报及长途电话,托我在长沙延医往救。
  九日上午,我尚接到在君先生来电,谓定十日返长沙,即日转车回京。因都中另有要事,促其速归,故变更原定旅程。该电系八日晚间预拟,托人代发,所以下午四时由建设厅转来电话,谓在君病重,尚觉疑信参半。五时左右,接到竹铭长电,才知在君中煤毒,历久不醒。立即用电话与湘雅医院商量,承王院长特别帮忙,允请内科主任杨济时大夫即刻赴衡。当时湘中正有匪警,公路局汽车均派出当差,一时无车可借。迫不得已乃向财政厅长何孟吾先生公馆借其私人所用之汽车。其时何先生不在长沙,他的汽车夫经验不足,不敢开夜车。所以车虽借得,无人驾驶,依然不能出发。后来还是建设厅余剑秋厅长在公路局调到一车,将杨医生送往衡阳,直至深夜,方才达到。其时在君先生依然不省人事,当地医生认为希望极少。经杨医生详加检验,知体内水分已竭,血液凝滞。乃于次晨注射多量盐水,并灌葡萄糖汁,以维持其体力,直至十日晚开始有转机,十一日上午四时渐渐清醒过来。
  十一日上午翁咏霓、丁巽甫诸先生偕在君先生第七令弟乘飞机来长沙,随即换乘汽车前往衡阳,我亦随行。抵衡阳时天色已晚。于暮霭苍茫,万家灯火中,入城赴医院,探视在君先生病状。既至榻前,彼即低呼经农,声极微弱,不易辨明。问其有无痛苦,微呻而已。当九日下午杨医生未到以前,衡阳各医师用器械,阻其牙关紧闭,并拔去牙齿三颗,口腔喉头均被擦破,至此渐觉痛楚。
  十二日清晨再往探视,则在君先生神志清醒,言语时声音虽小,但有条理。因恐其过于费力,未敢多谈。与翁咏霓先生同来之南京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大夫,详加检验之后,认为经过良好。在君先生亦强作笑容,以慰来衡问疾之人。自朝至夕,病情颇有进步。
  十三日黎明,翁咏霓先生等离衡返京,戚大夫及我亦同行。在君先生病状亦似渐入佳境。十五日杨济时大夫复由长沙赴衡,与衡城医生会议之后,决定十六日将在君先生迁至长沙。因衡阳方面,医院设备不甚完全,且少训练有素之护士,故觉迁入湘雅,疗治稍易。承凌竹铭先生及衡阳路局诸友好竭力帮忙,将路局大货车改装成病车,连床运载来省,直达湘雅医院。杨医生及路局陈医生夏主任等均随车护送至长沙。入院以后,情形甚好。用x光检验,发现心肺诸部均未受伤。
  ……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丛刊,聚焦民国时期杰出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是一套旨在深入梳理、发掘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时期重要文献的学术丛刊。该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倾力打造,汇集了研究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文献资源,致力于为学界提供一批高质量、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丛刊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民国时期某些重要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空白,更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交流民国史研究最新进展的平台。 本丛刊的编纂宗旨在于系统性地整理和研究民国时期的珍贵文献,通过对各类档案、书信、日记、报刊、回忆录等一手资料的深入挖掘与辨析,以期展现民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构成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思潮进行精细化、多角度的解读。丛刊的每一种图书,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选题展开,力求文献梳理的条理清晰,研究分析的逻辑严谨,史学观点的客观公正。 作为丛刊中的一种,《丁文江这个人》并非对丁文江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从更宏观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位在民国时期政治、科学、教育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丁文江,以其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发展中的关键角色而闻名。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将现代地质科学引入中国,并推动其系统化发展的先行者。他的学术贡献,为中国认识和开发自身的自然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丁文江的人生轨迹并非仅仅局限于学术象牙塔。他身处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其人生经历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同样展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的政治活动,虽然不如其科学成就那样广为人知,但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与困境。从参与政务到提出建言,丁文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试图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培养下一代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长远考量。 《丁文江这个人》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试图透过丁文江这一个案,去探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群体命运、思想变迁以及他们与时代互动的方式。研究者将力求发掘丁文江人生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例如他在不同时期的人际交往、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他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内心挣扎与抉择。通过对他人生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他对现代科学的引进与推广、他对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他在政治风波中的立场与行动,来展现一个立体、真实、充满复杂性的丁文江。 这本著作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民国时期政治舞台与学术殿堂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那个时代知识精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面临的时代挑战。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时期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以及国家发展道路探索的一个独特视角。通过对丁文江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更能深刻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塑造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这个系列名,以及“丁文江这个人”这样一个具体指向,我就知道这一定是一本深度挖掘、极具学术价值的书籍。作为一名对民国史,特别是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命运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丁文江的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带着一丝神秘。我了解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但他更深层的内心世界、他的人生抉择,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行走,这些细节总是让我浮想联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教科书式的简单叙述,为我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更加立体和真实的丁文江。我希望它能详细描绘他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作为“民国文献丛刊”的一员,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收录了大量的原始档案、信件、日记等珍贵资料,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观察丁文江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他面临过怎样的困境,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种基于史料的深入解读,对我来说,比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更具吸引力。

评分

光是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这个系列的名字,就足以让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肃然起敬。它代表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一种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而“丁文江这个人”这个副标题,则将这份学术目光锁定在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这让我感到无比期待。丁文江,在我看来,是民国时期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既是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家,又是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思想家。在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他如何看待中国的前途?他的科学理性如何影响他对社会问题的判断?他所做的每一个重要决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丁文江的生平事迹,更能深入分析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他的人生选择,以及他在那个复杂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文献丛刊”,我相信它一定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一扇大门,让我能够以更直接、更真切的方式去理解丁文江。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以及对历史人物深邃的探究。作为一名对民国历史,特别是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思想,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丁文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一个集科学、理性、进步于一身的象征。我一直好奇,在他严谨的科学世界之外,他如何看待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中国?他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参与者,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是如何做出决策的?他与其他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比如胡适、蔡元培等人,有着怎样的交往和思想碰撞?这本书作为“民国文献丛刊”的一部分,我深信它会提供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可以绕过层层解读,直接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去感受丁文江的思想和情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丁文江,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符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的个体。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让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出身的读者,立刻被其吸引。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学术考察,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去拼凑、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丁文江。丁文江,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总与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代紧密相连,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那个时代一位重要的思想者和参与者。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他如何在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社会政治的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他坚守的科学理性,在那个充满感性与激情的时代,是否遇到过挑战?他的政治观点和实践,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的“文献丛刊”性质,尤其让我感到兴奋,这意味着我有可能接触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资料,亲眼见证那些可能改写我们对丁文江甚至对整个民国史认知的细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文献将如何串联起丁文江的人生轨迹,揭示他思想的演变,以及他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严谨、深入的学术探究意味,让我作为一名对民国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倍感期待。丁文江,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科学、理性、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联系在一起。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更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改革的推动者。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作为一个“人”的立体形象,了解他在科学研究之外,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科学理念融入到社会和政治实践中的。作为“民国文献丛刊”系列的一员,我预感这本书一定汇集了海量的原始文献资料,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一扇窗。我期待能够从中窥见丁文江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交往,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这种基于史料的深入解读,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丁文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眼就能看出其学术性和专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这样的标题本身就构建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作为一名对民国史,尤其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首先被它所吸引的是“丁文江”这个名字。丁文江,虽然在历史教科书中可能不像某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那样频繁出现,但他的名字在我脑海里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者形象——科学、理性、独立,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复杂选择。想象一下,在那个新旧交替、思潮涌动的年代,一个集地质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他的思想轨迹、人生经历,乃至他如何在这个动荡的中国扮演自己的角色,必然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梳理,更希望能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个“人”的挣扎与选择,他的困惑与坚持。这本书的丛刊性质,也预示着它可能收录了大量一手文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最直接的史料去触摸历史的肌理,而非经过他人的解读和筛选。这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方式,对我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记,更像是一扇打开通往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而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一探究竟。我甚至可以想象,翻开这本书,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文字,都在向我诉说着属于丁文江,也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故事。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让我这个普通读者,对即将开启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丁文江,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充满理性光辉和探索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不仅在科学领域成就卓著,更是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社会参与者和思想者。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如何看待国家和社会问题的?他的科学理念,又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得到体现或遭遇挑战?这本书的“文献丛刊”性质,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遐想,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大量珍贵的原始史料,比如他未曾公开过的书信、日记,或者与其他重要人物的往来函件。这些“第一手”的材料,将比任何二手解读都更能让我们接近真实的丁文江,去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一步步铺陈开来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有血有肉的丁文江,看到他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持与思考。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民国历史深处那个特定人物的探寻之门。我并非历史专业人士,但对那个时代留下的诸多谜团和人物故事,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丁文江,在我印象中,总是与“科学救国”、“理性精神”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位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试图用科学和理性为国家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然而,我知道,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远非几个标签所能概括。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丁文江作为一个人,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思想转变、他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抉择。作为“民国文献丛刊”的一员,我猜想这本书必然是基于严谨的学术考证,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意味着我可以绕过二手资料的解读,直接从历史的源头去感受和理解丁文江。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历史细节所湮没的真实,看到一个鲜活的、多维度的丁文江,看到他如何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留下他独特的印记。

评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丁文江这个人”,这 judul 让我一眼就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读物,而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丁文江,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总是带着科学的理性、严谨的态度,以及在那个混乱年代里,为国家寻找出路的智慧。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那个时代一位重要的思想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勾勒出他的人生图景?他从一个地质学家,如何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他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转折?他的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作为“民国文献丛刊”的一份子,我预感这本书必然汇聚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可以直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我渴望从中看到丁文江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互动,他与其他知识分子、政治家之间的思想碰撞,甚至他个人的生活点滴,这些都能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我期待的,是一个立体、鲜活的丁文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个体。

评分

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丛刊”这个副标题,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指向的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是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而“丁文江这个人”则将这份学术的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窥见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而不是被简化或脸谱化的形象所束缚。丁文江,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总带着一丝理性、一丝冷静,甚至一丝理想主义的光芒。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和思想碰撞的时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救亡图存的呐喊声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科学家出身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社会问题,如何参与政治,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丁文江?是那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巨擘,还是那个在政治漩涡中寻求出路的思考者,抑或是那个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之间抉择的普通人?我希望能看到他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互动,他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精英、学术同仁交流,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并影响他行动的。这本书的文献丛刊性质,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珍贵史料充满了期待,或许能从中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从而更立体地理解丁文江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评分

1913年,丁文江与F.梭尔格(Solgar)、王锡宾一同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很有收获。首先,他给“太行山”下了个新的地理学上的定义,认为从河南济源至河北阜平这段近乎南北向的山脉才是真正的太行山,而从阜平至山海关这段近乎东西向的山脉则应叫“燕山”。其次,他指出,传统地理学往往把山脉当做大河之分水岭,而山西若干大河,如唐河、滹沱河、漳河等都穿太行山而流到河北,这就打破了“两山之间必有水,两水之间必有山”的习惯观念。再次,他对洋人调查中国地质之结论绝不轻信盲从,而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如德国人李希霍芬上世纪曾盲目乐观地妄言:“山西真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在世界的销路来说,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丁文江实地工作后发现,山西的煤的确很多,而铁却不然,正太路附近铁矿最厚的矿层不超过0.6米,且厚度不稳定,不规则,经济价值不大。这实际就是今天所谓的“古风化壳型”的“山西式铁矿”。他根据事实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纠正了洋人的错误。

评分

好书,一直在买,一直在收藏,

评分

纸质一般,装帧一般,但内容不错~

评分

纸质一般,装帧一般,但内容不错~

评分

纸质一般,装帧一般,但内容不错~

评分

1916年,丁文江应上海黄浦江水道总局之邀,去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调查扬子江下游地质,其成果于1919年以《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之专著形式发表。首先在该区地层之研究上,他大大超过了李希霍芬等外国学者。他将泥盆纪的坚硬石英砂岩命名为“五通山石英岩”。他又把李希霍芬原笼统命名的包括石炭系与下二叠统的“栖霞石灰岩”详细划分成了“栖霞石灰岩”、“南皋煤系”、“洞庭砂岩”、“船山石灰岩”几部分。该文在阐述江南山岭的地质构造与秦岭、南岭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探讨了各自的特点和地壳运动之时代。文中还阐述了气候变迁、河流生成等问题及对扬子江口及三角洲之形成和发展的探讨,尤有独到见解。他以对《禹贡》等经典着作的渊博知识和对各区域方志材料的详细考证,从2000年来江浙各县治设立之先后时期及海塘建筑之历史,推究海岸的变迁,阐明三角洲的伸展,认为江苏海岸平均约60年向外推进1英里,这与水文学家海登施塔姆(Heindenstam)之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评分

好书,一直在买,一直在收藏,

评分

1914年初,丁文江又奉命单独去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至1915年初才返京。他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Deprat)等人的错误。他最早命名了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中志留统面店组、上志留统关底组、妙高组、玉龙寺组等地层单位。1936年他逝世后,王曰伦系统整理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云南东部寒武纪及志留纪地层》一文发表。丁文江是一位卓越的探险家,他随身带着《徐霞客游记》,处处以徐霞客为榜样。他常追踪徐霞客的旅行考察路线,既肯定徐霞客的功绩又指出其不足和错误。这为丁文江后来潜心研究、整理《徐霞客游记》打下了基础。黄汲清说:“他(丁文江)平生最佩服徐霞客,而他自己就是20世纪的徐霞客,……他的成就远远超过徐霞客。”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买图书和电子类产品,很放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