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提到欧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是一个风景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有森林,有绿油油的草地,有白皑皑的雪山,有层峦叠嶂的山峰,也有祥和安静的山间峡谷和缓缓流动的林中小溪。然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人类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也就成就了现代欧洲高度文明的发源地。
内容简介
欧洲的历史,一直都是战乱不断,充满了战争火药味的,直到近代的两次世界大战依然如此。《一本书读懂欧洲历史》从追溯爱琴海文明的足迹,到古希腊文明的开源:从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到愚昧统治下中世纪的蹒跚而行:从文艺复兴的曙光,到启蒙运动的颠覆;从工业革命的发端,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最后到欧洲一体化的强盛……这是一部全景式再现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史学力作。
目录
第一章 现代欧洲文明的先驱
孕育欧洲文明的爱琴海
希腊城邦的雏形
希腊完善的民主制度的形成
雅典的海上霸权
希腊城邦的衰落
亚历山大大帝
古希腊文化
第二章 罗马帝国时代的辉煌与衰落
罗马的兴起
罗马对外扩张
罗马的土地改革
罗马帝国的建立
诸侯混战局面
基督教的兴起
罗马发达的文化
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三章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
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制的建立
王权与教权的争斗
十字军东征
城市和市民阶层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第四章 走向现代工业革命的欧洲
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改革运动
三十年战争
第五章 法兰西、俄罗斯的崛起与工业革命的发生
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
俄罗斯的崛起
工业革命
第六章 欧洲封建王朝的革命与统一
尼德兰革命与荷兰兴起
英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德意志的统一
意大利的新生
意大利南部
“一战”中的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
第七章 卷人世界大战的战争与和平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俄国二次重大革命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二战”中形成的两大阵营
第八章 冷战的激化和欧洲的分裂与统一
冷战的起源
欧洲经济的复苏
柏林危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欧洲统一运动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宗教改革运动掀开历史的新篇章
长期以来,宗教改革都被认定是西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而其开端,便是马丁。路德在德意志进行的宗教改革活动。尽管在这个问题上,多方均各执一词:天主教保守派认为路德为受魔鬼诱惑而分裂教会;天主教认为新教为“分离的弟兄”;新教则认为路德为恢复宗徒教会的伟大改革家。事实上,尽管争议颇大,危害也不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还是掀开了新时代的篇章。
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也许是由于德国当时最早具备了宗教改革的各方面条件。由于德国没有强大的王权,皇帝又拜在教皇足下,所以它成了天主教势力扩张最厉害的国家。德国有l/3以上的土地归教会所占有,天主教的上层有1/5是拥有领地的大诸侯,甚至还是选侯(选侯选出德意志国王,国王再经教皇加冕为皇帝,多译为“选帝侯“),七大选侯中就有三个是大主教。他们凭借政治和宗教上的特权,作威作福。在德国的教士们拥有巨大的财富,而他们的生活大多比较糜烂、腐败。罗马教皇经常把德国当作宰割的对象,甚至无节制地榨取其财富。他向德国人出卖教会的职务,如主教职务就可花1.5万-2万金币买得。这样,每年大约有3。万金古尔登(当时的一种金币)从德国流入罗马。据说这个数字是德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左右。所以,当时人们都称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当时最遭人诟病的事情是出卖“赎罪券”。原先,犯罪的人如向教会交一定的钱,他们的罪就可以赦免。如赦免杀人罪交7个杜卡特(当时的一种金币),赦免抢劫教堂罪交9个杜卡特,赦免谋杀双亲和兄弟姐妹罪交4个杜卡特。后来.有的教会觉得如此敛财的速度太慢了,便声称人人都有原罪,人人都应该赎罪,赎罪的最好办法是购买“赎罪券”。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要修缮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在德国大量出售赎罪券,特令美因茨大主教负责在德国包销。为了得到皇帝的同意,教皇还答应将出卖赎罪券的收入分出一部分给他。同时,教皇还派特使专程来德国推销。这种荒唐的行径,终于引发了民众的反抗,宗教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宗教改革是欧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首先在政治方面,就是在宗教改革的前夕,民族主义兴起;特别是〕3世纪的下半叶,英国、法国十分明显。君王跟贵族之间达成了共识,为了共同的利益,齐心抵抗任何外来的势力,任何外国势力的入侵都要抵御,所以他们对梵蒂冈干涉各国政权的行径越来越无法容忍。
……
前言/序言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在世界经济中具举足轻重的地位。就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而言,德国是一个只有35.7万平方千米领土、约8070万人口(2013年)的国度。但是,如果按照国内生产总值(GDP)特别是人均GDP计算,德国无疑是一个强国。
德国还是一个盛产人才的传奇国度:伟大的数学家高斯,诗人歌德,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哲学家马克思、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数之不尽。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闪耀在德意志的上空。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对其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翻开一幅幅德国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变幻莫测的文化景象:边界在变,国旗在变,首都在变,头衔在变,语言在变,就连国名也变个不停。同一部德国史,对这个国家的形象的描绘,前面的篇章与后面的篇章迥然相异。它时而如温驯的绵羊任人宰割,时而如咆哮的雄狮扬威于世界,真是反复无常、迷离混沌。
德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教育与科研水平一度领先世界,国家为大学提供足够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并倡导学术自由。德国先进的教育水平帮助其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德国还为发展中国家树立起了赶超先进国家的模式,那就是把国家视为经济发展的机器,由政策和法律来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这就是今天常常提起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克服了英国创立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
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付出惨重代价,但又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跃升为欧洲第一。这个民族有着严谨、冷静而内敛的民族性格,他们乐于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种规章和制度。事实上,精确而合理的安排总是能让德国社会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稳步前进。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
德国人看上去不苟言笑,人们可能会觉得他们不易相处。在他们眼里,任何事物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德国人的工作和生活绝对是界线分明,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严肃、保守、自省,在做生意吋小心谨慎。德国企业管理者都很节俭,善于运用资源。
本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历史画卷,让广大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德意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德意志历史和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客观的认识,并从中学到德国人的独特的处世风度和严谨的工作精神。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一部探讨德国历史的深度著作的图书简介,该书并非《一本书读懂德国历史》,而是聚焦于德国历史的某一特定时期或主题,以详实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呈现出不同于通俗读物的专业视角。 --- 《德意志的熔炉:从神圣罗马到两德统一的权力与文化图景》 一部关于德意志精神与国家形态演变的史诗级考察 作者:[此处可想象一位资深历史学家] 页数:约850页(含大量一手文献摘录、地图及未公开档案照片) 装帧:精装典藏版,附赠多幅历史地图折页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对德意志历史进行时间轴式、面面俱到的普及读物。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德意志文明核心的“考古发掘”,旨在剖析塑造这个复杂民族与国家的底层结构、核心矛盾与文化驱动力。作者以无可辩驳的史料支撑,将德意志的历史叙事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权力中心的转移、思想形态的冲突,以及地域差异如何共同铸就了一个充满悖论的“德意志现象”。 全书以“熔炉”为喻,象征着从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到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各种政治碎片、宗教信仰、哲学思辨以及社会阶层反复进行的高温淬炼过程。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何为德意志性”(Was ist Deutsch?)这一核心问题的历史性追问。 第一部:碎片的聚合与帝国的黄昏(约公元800年—1806年) 本书的开篇并未从凯撒或查理曼的时代开始,而是直接切入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的“结构性瘫痪”。作者详细考察了“选帝侯”制度的内在缺陷,分析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如何不仅是宗教战争,更是对中央权威彻底瓦解的权力博弈。 核心分析点: 1. 双元权力结构研究: 教皇权与皇权的持久拉锯,以及地方诸侯(Fürsten)如何利用这种真空状态,建立起早期绝对主义的雏形。重点分析了巴伐利亚、萨克森和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早期国家建设模式差异。 2. 德意志“国家病”的根源: 深入剖析了德意志在地理、政治和经济上(如汉萨同盟的衰退)如何落后于同期崛起的英法。作者援引大量德意志邦国内部行政文献,展示了地方割据如何阻碍了统一市场和共同法典的形成。 3. 启蒙运动的“室内化”: 与法国沙龙文化不同,德意志的启蒙思想(如莱辛、康德早期的思想)是如何在有限的、受贵族资助的学术圈内酝酿,其对政治实践的渗透力为何相对薄弱。 第二部:铁血与浪漫的碰撞(1806年—1890年) 拿破仑的入侵是德意志历史的“休克疗法”。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战败如何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觉醒,但这种觉醒本身就是一场内在矛盾的产物——它既包含了自由主义的诉求,也孕育了保守的反动力量。 重点议题: 1. “自上而下”的改革与反动: 对普鲁士“官僚贵族改革”(如哈登贝格、冯·施泰因的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其保留军事贵族特权、牺牲公民自由的内在逻辑。 2. 1848年革命的“结构性失败”: 本书对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研究尤为深入,着重分析了议会内部自由派知识分子与激进派民主人士在目标(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君主立宪还是共和)上的不可调和性,以及他们对军队和行政系统的控制力缺失。 3. 俾斯麦的权力艺术: 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不再是简单赞扬或批判,而是将其置于“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框架下,分析他如何娴熟地利用民族主义情感作为工具,以实现普鲁士的霸权目标,同时遏制自由主义。我们审视了《德意志帝国法典》的制定过程,探究其如何将地方特权固化于联邦制结构之中。 第三部:双重遗产:文化焦虑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夜(1890年—1945年)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具争议性的分析区域。作者认为,魏玛共和国的困境并非仅仅是凡尔赛条约的结果,而是德意志从帝国向现代民主过渡过程中,其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惯性”与“精英阶层不彻底性”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 深入探讨: 1. “精神的异化”: 对尼采、瓦格纳等思想巨匠被简化和滥用的历史轨迹进行批判性考察。分析了“1914年精神”的形成,以及文化精英如何集体性地放弃对政治的批判责任,转而拥抱某种乌托邦式的民族叙事。 2. 魏玛的体制困境: 细致分析了魏玛宪法中“紧急法令权”(Article 48)被滥用如何为独裁铺平了道路,以及工业界、容克贵族和军方在“幕后”如何系统性地削弱民主机制。 3. 纳粹主义的“德意志性”: 本书拒绝将纳粹主义视为单纯的“外部入侵”或“历史偶然”。相反,作者主张纳粹主义是对德意志长期存在的“威权情结”、“技术至上主义”和“社群排他性”的一种极端、病态的集中爆发。重点考察了纳粹意识形态中对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扭曲。 第四部:分裂、重塑与欧洲的边缘(1945年—1990年)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战后德国的“双重化”进程,但着眼点并非两国的经济奇迹,而是它们在冷战格局下所采取的不同“去纳粹化”路径及其对国家认同的深远影响。 关键论点: 1. “记忆政治”的差异: 对比了东德(GDR)将纳粹主义定性为“金融寡头与容克阶级的产物”,与西德(FRG)采取的更侧重于“普遍人性之恶”的反思方式。分析了这种路径差异如何影响了两国在后来的统一进程中的文化融合难度。 2. “新国家”的合法性构建: 考察了西德对美国模式的接纳(“西方化”)与东德对苏联模式的依赖(“社会主义阵营化”)如何塑造了各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 3. 萨拉米香肠式统一的隐忧: 展望了1990年统一,指出虽然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司法惯性以及“东部与西部”身份认同的冲突,远比表面上看到的复杂得多。 本书的价值: 《德意志的熔炉》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它要求读者具备对欧洲近代史的基本认知。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深层结构的剖析,揭示了德意志民族复杂、矛盾且充满张力的历史轨迹。它为理解今日的欧洲政治格局,特别是德法关系、欧洲整合的张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参照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