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汪曙申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2


圖書介紹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74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48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8
字數:274000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立足於地緣政治的論述框架,通過追溯曆史及結閤現實,依循現代國際體係的形成發展,探討影響颱灣問題的海權、陸權關係因素,在分析颱灣問題産生、演化和最終解決的地緣政治邏輯的基礎上,從中美兩國海陸關係的變化調整角度來研究和探討颱灣問題的發展走嚮。

作者簡介

  汪曙申,1980年生,安徽黃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颱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對外關係研究室副主任。南京大學政治係本科畢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外交學博士。曾參著《大國的責任》(2011年)、《中國的未來》(2012年),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美國波士頓大學訪問學者。

目錄

導 論/1第一章 颱灣問題的地理根源/11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12一 海權論/14二 陸權論/23第二節 海陸關係的曆史分析/26一 殖民主義時代/27二 冷戰時代/30三 後冷戰時代/34第三節 中國對海陸關係的認識變遷/38一 觀念基礎Ⅰ:地理本位/39二 觀念基礎Ⅱ:曆史本位/40三 海陸觀念對颱灣問題的影響/42第四節 颱灣問題的地理根源/47
第二章 荷蘭海權崛起及其對颱灣的早期殖民/51第一節 17世紀國際體係的變遷與衝突/51第二節 荷蘭海權崛起與殖民颱灣/55一 荷蘭海權的世紀/55二 中國陸權衰退及荷蘭侵占颱灣/59第三節 颱灣對於荷蘭海權的意義/62一 海外貿易的中轉站/63二 齣口商品生産地和稅收來源地/64三 打擊競爭對手的軍事據點/66第四節 荷蘭海權衰退與鄭氏收復颱灣/68
第三章 從清鄭對峙到國傢大一統/74第一節 鄭氏海商集團的發展及其性質/74第二節 清鄭陸海對峙局麵的形成/80第三節 鄭氏政權衰落與清朝統一颱灣/82
第四章 近代日本海權擴張與侵占颱灣/85第一節 中國陸權衰弱與颱灣的地緣“誘惑”/85一 清政府“以海輔陸”戰略失利/85二 地緣價值與近代列強覬覦颱灣/89第二節 日本海權崛起與東亞地緣政治重構/92一 地緣環境與早期日本海權意識/92二 製度變革與海權崛起/95第三節 颱灣對於日本海權的意義/101一 控製西太平洋航路/102二 嚮中國東南滲透的切口/103三 南進的前沿基地/104四 以殖民反哺海權/106第四節 日本海權衰落與颱灣光復/109一 日本的戰略錯失與海權衰落/110二 颱灣光復及其政治意義/113
第五章 冷戰時期海陸關係變遷與颱灣問題/115第一節 二戰後海陸二元對抗的加劇/115第二節 兩岸戰略選邊:結盟與依附/120一 中蘇結盟對颱灣問題的影響/120二 “不沉的航空母艦”:颱對美依附關係確立/124三 海陸二元對立下的兩岸關係/129第三節 海陸關係變遷與颱灣問題的轉摺/132一 美颱“斷交”:地緣戰略的視角/132二 “戰略保留”:美颱維持“實質關係”/138
第六章 冷戰後海陸關係大調整與颱灣問/題145第一節 冷戰終結與海陸關係根本性調整/145第二節 李登輝當局的地緣戰略選擇:“遠中親美”/152一 分裂路綫與裂解“一個中國”/152二 “務實外交”與親美政策/158第三節 中美關係重新調適對颱灣問題的影響/162一 中國大陸對颱政策及其效應/162二 美國颱海政策及其效應/170
第七章 21世紀海陸關係演進與颱灣問題/182第一節 全球化與海陸關係的調整/182一 21世紀海陸關係發展的總體環境/183二 中國陸權崛起和美國海權的相對衰減/185第二節 影響變量之一:中國和平發展戰略及對颱政策/194一 和平發展戰略與“反獨遏獨”/195二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的提齣與實施/203第三節 影響變量之二:美國對華及颱海政策/210一 美國全球戰略與對華政策/210二 小布什政府:加強管控“颱獨”政策/217三 奧巴馬政府:適度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222第四節 影響變量之三:颱灣當局的政策選擇/226一 陳水扁當局的兩岸政策及其效應/227二 馬英九當局的大陸政策及其效應/232結 論/237參考文獻/243後 記/261

前言/序言

  導  論  伴隨現代國際體係的形成和發展,地理因素在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影響日漸強化,對現代民族國傢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不斷增強。正是在世界愈益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中,颱灣因獨特和重要的地緣位置在國傢間權力的復雜博弈中獲得瞭巨大提升,從中國封建王朝傳統天下觀中的邊陲之地成為連接東亞地區以及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戰略據點。  就地緣觀念而言,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麵臨的北部陸上邊患遠大於海上外患,保衛和延續政權的曆史本位使其逐步形成“重陸輕海”“重北輕南”的戰略傳統,颱灣因偏處東南海外自然易被中央政權忽視。即使中原王朝構建起龐大的輻射周邊地區的權力體係,颱灣在地緣、血緣和文化淵源上歸屬中國,但與內陸核心區的聯係仍相對較少,地位不及中原其他省份和地區。15世紀歐洲國傢開啓大航海時代後,颱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文明和利益的碰撞中進一步凸顯,並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擴張加速走進全球政治的視野,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殖民體係之中。與此同時,颱灣在曆史上首次齣現瞭對中國陸權的偏離,從此不斷在中國陸權與其他海權勢力之間的鬥爭中,在統一與分離之間循環擺蕩。  當前我們所說的颱灣問題,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的內政問題,其核心是中國國傢統一問題。大陸和颱灣雖迄今尚未統一,但絕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本書認為,這是立足於特定曆史階段、從相對狹義的範疇理解和界定颱灣問題。若就廣義而言,可將颱灣問題放到更為宏大的國際體係結構和曆史變遷當中去思考。颱灣問題的本質是,相對於作為其主權歸屬的中國這一本體而言,颱灣與中國大陸在分離和統一過程中形成的涉及主權和領土等的一係列相關問題。因此,在這個意義下,筆者將按時間順序分析曆史上的颱灣問題:17世紀殖民主義時代荷蘭海權崛起及其對颱灣的殖民;鄭氏海商政權割據颱灣,與清朝陸權形成分立和對峙;19世紀末日本帝國主義大肆擴張海權並吞並颱灣;國共內戰和雙方的政權之爭以及冷戰和後冷戰時代的海陸關係調整對颱灣問題演進的影響。本書采用廣義概念,依循現代國際體係的形成發展,分析藉鑒曆史上颱灣問題産生、演化和最終解決的地緣政治邏輯,研究和探討當前颱灣問題的發展走嚮。毋庸置疑,觀察和研究颱灣問題有諸多角度,影響颱灣問題發展走嚮的因素亦十分復雜。本書主要立足於地緣政治的論述框架,通過追溯曆史及結閤現實,探討颱灣問題的形成與發展所內含的海權、陸權關係因素,而其中的因果邏輯正是本書的核心。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颱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事實見諸一係列重要曆史文獻。在現代主權觀念形成、擴散並被普遍接受以後,中國完全擁有對颱灣的領土主權。颱灣不僅是反映中國國傢興衰成敗的晴雨錶,還將是未來中國走嚮陸權復興和發展海權不可或缺的戰略倚靠。  從地緣上看,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陸海復閤型國傢,在戰略上具有雙重易受傷害性。颱灣位居歐亞大陸東側、中國東南海域,東嚮太平洋,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西與福建相隔颱灣海峽,地理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國內陸之屏障及海防之關鍵。  在全球日益一體化的過程中,地緣因素對國傢權力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當前颱灣問題麵臨的最大外部乾擾是美國因素,美國的地緣政治觀念承襲瞭馬漢的海權、陸權二元對抗思維。由於颱灣在地理位置上處於海權和陸權的交會點上,美國始終從海陸抗衡的視角審視颱灣的地緣價值,認為颱灣對於其維持全球性海權以及平衡歐亞大陸國傢的陸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是從地緣政治意義上看,在海峽兩岸尚未實現完全統一以及兩岸存在諸多尚難解決的結構性矛盾的情況下,颱灣仍處於在中國陸權與美國海權之間擺蕩的不穩定狀態,而海陸雙方實力對比及相互關係的演變則成為影響颱灣問題走嚮的至為關鍵的因素。研究當前國際大格局之下的颱灣問題,吸收和藉鑒現代國際體係形成以來全球海陸關係演變和颱灣與中國大陸分閤曆史之間的關聯性頗具意義。  有鑒於此,本書將論述起始點設定在“哥倫布時代”開始之後,這是全球範圍內的陸權國傢與海權國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曆史碰撞的時代,亦是颱灣被捲入東西方海陸二元對抗鏇渦之開端。荷蘭對颱灣的殖民始於其作為一個新興海權國傢興起後嚮遠東拓展殖民貿易體係,其結果是以中國明王朝為核心的東亞體係與荷蘭主導的歐洲資本主義體係之間的衝突對抗。體係秩序、文化與規則的巨大差異與衝突最終通過現實主義的權力原則化解瞭——荷蘭在中國適逢亂世和陸權衰退的情況下竊據颱灣,稱之為“福爾摩沙”。颱灣在中國曆史上首次被外來侵略者分割侵占,其對於荷蘭海權究竟具有何種意義值得深思;而它給中國社會留下的警示是,浩瀚的海洋不再是保護中華文明的絕對屏障,在全球日益聯結為整體的“哥倫布時代”,颱灣的地緣戰略價值在經濟和軍事兩個方麵已經空前提升。問題的核心在於,東亞體係之外的歐美國傢開始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國,從資本和戰略的角度挖掘颱灣的地緣價值,而中國陸權的治亂興衰則從根本上決定颱灣歸屬於哪一個體係,從屬於哪一種秩序。從對荷蘭海權擴張與殖民颱灣的曆史考察中又衍生齣一個至為重要的問題,即海權與陸權規模的不對稱性以及世界權力中心轉移對颱灣曆史的影響。17世紀,荷蘭的領土和人口規模與中國封建王朝相差甚遠,在其製度和技術能力被新生權勢挑戰而步入權力日漸分散的衰退時期,中國便具備瞭集中陸權優勢和配閤運用海上力量收復颱灣的條件,這就是17世紀60年代鄭氏海商集團最終將荷蘭人驅逐齣颱灣的主要背景。  從荷蘭開始,域外海權國傢侵占或介入颱灣,其結果一方麵取決於中國陸權的興衰,另一方麵取決於海權國傢能否持續保持世界領導者或重要權勢者的地位,而這無一例外地需要有社會製度和技術創新的優勢以及堅持大戰略的正確方嚮。19世紀末日本霸占颱灣最終又在20世紀中期徹底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日本大戰略的失誤。迴溯至19世紀中葉,東西方世界權力分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係嚮外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瞭以西方國傢為核心、亞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傢為外圍的不平等結構。在這一輪競爭中,清王朝治下的中國在製度和技術兩個層麵均處於嚴重落後狀態,一度興盛並作為東亞體係中心的陸權國傢再次步入衰落階段。然而,就是在同一時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這一重大製度變革成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由此實現海權崛起。中日兩國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大幅刺激瞭日本海權擴張政策,最終導緻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政府並侵占颱灣。日本長久覬覦颱灣,主要在於颱灣正處於其擬構築的從日本本島、琉球到颱灣島、菲律賓群島、中南半島整個弧形戰略框架的中心位置,對戰略空間局促的日本拓展海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緣價值。那麼,在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間,颱灣之於日本海權究竟呈現何種意義便值得深思。很顯然,日本侵占颱灣後進一步控製東亞海上重要航道並打開南進通道,開創瞭其在亞太地區海上霸權的新形勢。然而,20世紀上半葉日本海權走嚮衰落,除霸權維持成本耗費巨大和殖民政策的非正義性等因素外,另一個關鍵因素還是大戰略的失誤。從海權與陸權二元對立的角度看,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形成與美國(海權)、中國(陸權)、蘇聯(陸權)的全麵對峙,最終導緻(日本)海權敗落。正是在這一戰爭造成體係劇烈轉換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一方並收復颱灣重新實現一統。從現代國際體係形成後颱灣兩度被外來海權國傢侵占又重新迴歸陸權中國的曆史過程看,本書需要解釋的問題在於颱灣的曆史命運源自其在國際體係中的重要地緣位置,最終決定於中國陸權與外來海權之間的實力消長與興衰成敗。換句話說,“哥倫布時代”開始後,颱灣與中國大陸的分閤曆史呈現齣的是一幅充滿國際權力鬥爭的現實主義圖景。  曆史一再證明,颱灣嚮來是陸權與海權展開較量的地緣焦點。1945年到1949年颱灣與中國大陸僅維持瞭短暫的統一,1949年迄今颱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戰遺留問題的形成使中國仍是一個尚未完全統一的民族國傢。眾所周知,颱灣問題自其形成以來之所以無法解決,主因在於世界霸權國傢美國的介入和乾涉。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而言,它延續瞭17世紀以來海陸關係與颱灣曆史關聯性的基本邏輯。這一邏輯的適用性可以從冷戰和冷戰後兩個階段予以驗證。按照海陸關係的兩種模式,一是麥金德式的理解,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錶現為海權國傢及其盟國與陸權國傢及其盟國之間的衝突與對抗;二是斯皮剋曼式的理解,即海權國傢與陸權國傢展開一定閤作共同應對“邊緣地帶”尋求霸權的國傢。二戰後美蘇關係承襲的正是第一種模式,且因意識形態因素形成更為強烈的對抗性。從國際體係的基本特徵看,冷戰期間陸權與海權的主角分彆是蘇聯和美國,中國作為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陸權國傢與蘇聯結盟,颱灣作為反共集團成員之一依附美國。然而,正是在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演變中,颱灣問題齣現曆史性轉摺,即美颱“斷交”、廢除雙邊軍事同盟“條約”,中美建交進而鞏固瞭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框架。  這一曆史過程的基本背景如下。自20世紀60年代末起,全球意義上的海陸關係在大國權勢對比變化中發生重大調整,蘇聯通過發揮製度和資源優勢快速擴張國力,大幅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在對外政策上錶現齣強硬擴張的態勢。美國的戰略是防止歐亞大陸被蘇聯或是任何與美敵對的大國及其聯盟所控製,而60年代開始中蘇兩個陸權國傢之間關係的緊張和破裂為美分化和裂解中蘇同盟關係提供瞭條件。為牽製“心髒地帶”國傢蘇聯嚮外圍區域的滲透,美國根據對中國戰略價值的判斷,尋求藉助“邊緣地帶”國傢製衡蘇聯。70年代開始的中美關係新局麵和颱灣問題新態勢集中體現在中美三個聯閤公報中。在《上海公報》中,美國政府放棄“颱灣地位未定論”的立場,雖不願設定撤軍時間錶,但錶示瞭最終從颱灣撤軍的意嚮;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閤法政府,同意實施“斷交、廢約、撤軍”三原則;在《八一七公報》中,美國在對颱軍售問題上作齣瞭“不超過”“逐步減少”“最後的解決”的三項承諾。自此,三個聯閤公報成為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構成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兩極格局下,美國最終決定與颱灣“斷交”,放棄在地處戰略要衝的颱灣的軍事存在,從根本上講是服務於其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大戰略的,客觀上直接減輕瞭其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壓力。然而,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並未改變其權力現實主義的均勢思維和對中國國傢戰略走嚮的深層疑慮。在與颱“斷交”後,美國仍將颱灣作為地緣政治上牽製中國的一張牌,在颱灣問題上采取瞭“戰略保留”,通過《與颱灣關係法》進行兩麵操作。由此可見,二戰後颱灣問題的屬性不再是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的民族鬥爭,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一個國傢內部的政治對立,同時因摻雜復雜的國際因素錶現為乾涉與反乾涉的鬥爭。在探討冷戰期間颱灣問題的發展變化時,全球海陸關係模式的演進同樣是至為關鍵的變量,如何把握和詮釋這一大結構對事件的影響正是本書需要說明的。  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終結引發全球海陸關係大調整大轉型,確立瞭以美國為唯一超級海權大國的“一超多強”格局。蘇聯解體促使海陸關係的結構和性質發生轉變,一方麵,中國作為陸權國傢力量快速增長,但海陸關係呈現美國主導之下單極化的嚴重不平衡;另一方麵,海陸二元對立態勢並未根本改變,但意識形態和軍事對抗色彩下降,經濟、科技、文化因素的作用加強,閤作與鬥爭越來越摻和在一起。美國地緣大戰略的內在邏輯有驚人的連續性,仍然保留瞭冷戰時期關於歐亞大陸總體戰略的思考方嚮,即為維護美國全球霸主地位,防止在歐亞大陸尤其是在“邊緣地帶”(西歐和東亞)齣現一個能夠挑戰其權勢的獨立強權。也就是說,麵對在意識形態方麵與美國迥異的社會主義中國力量的迅速上升,美國在傳統“以海製陸”思維下加大瞭對中國崛起的牽製和防範。與冷戰時期相比,中國已取代俄羅斯成為美國海權競爭的主要對象。從1989年政治風波到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發第三次颱海危機,美國對華政策遏製大於接觸,在颱海政策上偏嚮颱灣。1992年老布什政府對颱軍售,1994年剋林頓政府檢討對颱政策,大幅提升美颱實質關係,以及打破雙方官方接觸限製同意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美,均是其主要錶現。從1996年至剋林頓第二任期結束,美國再度調整對華政策,接觸的“一軌”明顯加強,颱海政策開始傾嚮大陸,正式齣颱“三不政策”。  90年代美國颱海政策的調整,是在美中之間海陸關係變化、中國大陸對颱政策及颱灣當局的大陸政策變化的綜閤影響下完成的。在此,首先需要解答的問題是,冷戰後以美中為主體的海陸關係與冷戰期間以美蘇為主體的海陸關係在大結構方麵存在何種區彆,而這無疑是決定不同時期海陸關係模式的重要因素。本書擬從地緣位置、國際社會性質、中國對外戰略及中國傳統文化四個方麵予以解釋。冷戰後的海陸關係已逾越單純的零和對抗模式,它體現的是一種在全球化結構和國傢大戰略影響下的鬥爭與閤作並存的新型模式。其次需要解答的問題是,颱灣當局在地緣戰略上推行“遠中親美”齣現不同於冷戰時期兩蔣時代的重大改變,即李登輝分裂路綫的形成和裂解“一個中國”的公開化,這一態勢對颱灣問題的發展具有何種深層次的影響。再者,颱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自其形成以來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對颱方針政策的深刻影響。從宏觀上看,隨著90年代陸權穩步上升,中國大陸綜閤運用戰略資源降低美國因素乾擾颱灣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在通過發展中美關係限製美國與颱灣地區的官方關係發展和“颱獨”分裂活動上取得瞭較好成效。從微觀上看,中國大陸對颱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麵均有新突破,有效鞏固瞭“一個中國”框架,壓縮瞭“颱獨”分裂活動空間,擴大瞭大陸對颱灣社會的磁吸效應。  21世紀初全球海陸關係承襲瞭20世紀90年代的基本結構特徵,同時又呈現齣新的發展態勢。從陸權方麵看,全球化進程和開放戰略的結閤促成瞭以中國為首要代錶的新興市場國傢的崛起,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和在全球政治中的發言權、影響力明顯提升,參與和改造國際體係的能力得到加強。從海權方麵看,2000年以來美國經濟發展進入低迷階段,在戰略上因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剋戰爭耗費瞭大量資源,並因執意推行單邊主義導緻國傢的“軟實力”受到削弱。尤其是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進一步加深瞭美國的睏境,美國維持霸權的成本和國傢實力之間的矛盾在上升。綜閤來看,國際格局齣現瞭“美降中升”的發展態勢。基於本書對海陸關係與颱灣問題走嚮的基本邏輯,21世紀頭十年美國因素和中國大陸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確實齣現較為明顯的“此消彼長”形勢,這也構成瞭本研究中要予以說明的一個重點。首先,影響颱灣問題走嚮的重要變量是中國大陸的對颱政策。中國大陸對颱政策從根本上服從服務於國傢發展戰略,也即處理好大國關係,維護國傢發展戰略機遇期。針對陳水扁當局推行“颱獨”路綫,大陸加強“反獨遏獨”,推動美國對民進黨和“颱獨”勢力進行管製,防止發生重大“颱獨”事變導緻中美對抗。2008年國民黨在島內重新上颱執政後,中國大陸及時調整對颱工作重點,緻力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積極發展兩岸互動閤作模式。其次,一個重要變量是美國對華及颱海政策。美國颱海政策從屬於對華政策,因而當小布什政府上颱之初以戰略競爭者定位中國時,美國的颱海政策偏嚮於颱灣當局,所以有“協防颱灣”之說;當小布什政府對華戰略需求提升,以“利益攸關方”定位中國時,其颱海政策轉而偏嚮中國大陸,所以有管束“颱獨”的做法。同樣,奧巴馬政府繼續執行接觸與防範相結閤的對華政策。金融危機後,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政策,但對華倚重態勢進一步加深,在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鼓勵態度,同時通過對颱當局施壓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和幅度。最後,颱灣當局大陸政策亦影響兩岸關係和颱灣問題的走嚮,這在陳水扁與馬英九執政期間錶現得尤其突齣。結閤曆史上颱灣與大陸分離和統一的經驗,綜閤全球海陸關係和颱海兩岸關係的發展態勢,本書最終嘗試迴答的問題是:第一,中美之間陸權與海權關係的深刻變遷,將對中國大陸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形成何種影響,中國大陸解決颱灣問題過程中的美國因素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第二,未來颱灣當局可能麵臨是迴歸陸權還是依賴海權的戰略抉擇,中國陸權崛起及與美國權勢差距的縮小對這種抉擇將起到何種作用。  目前,學界關於颱灣問題的研究主要有兩大角度,一是立足於颱灣內部政治經濟生態變遷和兩岸關係的演變發展來研究颱灣問題,二是從國際背景因素來探討颱灣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這都有助於厘清各自方麵的問題,但如何將二者更加有機地結閤起來仍有拓展的空間。近幾年來,國內學界也在嘗試將內部與外部因素統閤起來綜閤研究,並做瞭很有意義的嘗試,但尚未有專門從海陸關係角度進行研究的先例。總體上,現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明確瞭陸權、海權概念並對其進行中國化。迄今國內學界已對西方地緣政治理論中的陸權、海權進行瞭詳細介紹和深入研究,形成瞭一批專著和學術論文,其中有不少學者藉鑒西方地緣政治理論,根據時代發展並結閤中國實際,對陸權、海權概念進行瞭中國化的解讀和延伸,為進一步從海陸關係的視角研究颱灣問題提供瞭有意義的藉鑒。二是從海權的視角對颱灣問題進行瞭初步探討。國內研究海權的學者多將颱灣問題納入中國海權及其戰略發展的討論範疇,對颱灣的地理位置、颱灣在近代以來國際政治博弈中的地位、颱灣在中美關係中的地位等進行瞭探析,這為本書從海陸關係的角度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瞭基礎。三是從影響颱灣問題的國際因素齣發,對中美關係中的颱灣問題進行瞭詳細梳理和探究。  綜閤分析以上研究現狀,本書緻力於研究的課題尚未獲得充分闡釋和說明,本書的進一步補強之處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從國際體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海權—陸權關係與颱灣問題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