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顿(1885-1945) [George Patton]

乔治·巴顿(1885-1945) [George Patt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秀辉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人物
  • 美国历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传记
  • 军事战略
  • 领导力
  • 历史人物
  • 军事将领
  • 巴顿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19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753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orge Patt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乔治·巴顿(1885-1945)》用生动的语言,以文学传记的笔法,描述了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的巴顿的传奇人生,着重叙述了他勇猛无敌的铁血手腕与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政治、军事、哲学的独特见解,旨在让读者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

内容简介

  《乔治·巴顿(1885-1945)》以“血胆将军”乔治·巴顿的一生传奇经历为线索,通过十二个章节的描写叙述,较为客观地将两次世界大战中他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串联起来,将一个鲜活、真实的巴顿将军展现在读者面前。纵观历史,人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往往呈现两极化,有些人喜欢他耿直、率真的性格;有些人则因他的冲动、莽撞而诋毁他。他曾饱受争议,也因作战勇猛、指挥果断而被赞为英雄。读者在阅读《乔治·巴顿(1885-1945)》过后,一定会有所感悟,对乔治·巴顿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军神之死
第二章 贵族式军人
第三章 美军第一“剑客”
第四章 装甲骑士
第五章 战争的间歇
第六章 使命的召唤
第七章 为美国而战
第八章 战争不是儿戏
第九章 冲动是魔鬼
第十章 低调参与“霸王”计划
第十一章 突破“大西洋壁垒”
第十二章 英雄退场

精彩书摘

  《乔治·巴顿(1885-1945)》:
  
  最后的生日
  1945年11月11日是美军著名将领乔治·巴顿60岁的生日。深秋时节,位于波士顿附近的南汉密尔顿却没有多少凉意,一场夜雨后,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高大茂密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鸟儿在树上婉转地唱着,绵延起伏的山野映人眼帘。这里是名为“绿色草地”的巴顿的农庄。巴顿站在廊前,目光越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望向远方,他陷人了沉思。此刻对他来说是多么宁静、难得的幸福!之前频繁的战事使他难以与家人团聚,曾经的隆隆炮声和血腥战场把此刻的场景衬托得更加温馨可贵。历经多年戎马生涯的巴顿已经两鬓斑白,但岁月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相反,那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华发似雕刻在石碑上不朽的字符,透着无限沧桑,使他更像一位威严的军神。
  军令已经传来: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宣布免去巴顿将军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之职。这个消息所产生的震动影响不亚于十级地震。为了挽回这位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军的一点儿面子,最高司令部任命巴顿为第15集团军司令。实际上,这支所谓的集团军根本不能称其为军队,只不过是一支由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部队。至此,巴顿的军事使命已经终结。这令许多厌恶、忌恨甚至仇视巴顿的人高兴至极,而真正欣赏巴顿的人士以及钦佩巴顿骁勇精神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官兵则惋惜不已。《华盛顿邮报》更是详尽、细致地报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其中的一篇文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文章写道:“发生在巴顿将军身上这一不同寻常的职业变更,让每一个崇拜英雄的美国人感到失落。他的辉煌业绩不会被人忘记。乔治·巴顿将军不愧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然而,他的性格、所受的训练以及战争的经历,使他不适宜担任和平时期的行政长官。艾森豪威尔总司令既是巴顿的上司,也是他的朋友,他的决定,既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此时的巴顿对此保持着一种异样的沉默,他不是一个言辞谨慎的政治家,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因口无遮拦而招致攻击的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引发的麻烦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现在,巴顿坚守着,就像一位行将赴死的英雄在喧闹的时局里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谦卑与懊悔。他似乎早有预感,历史将无情地弃他远去。难道真应了那句古语:狡兔死,走狗烹?他已经60岁了,作为一名将军,巴顿的军事生涯彻底结束了。回顾往事,他并不后悔,他相信自己度过的一生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在那次战争中战死沙场一直是我计划中的事,我真应该在那时候死掉。想到我最后一次领取军饷的时刻已经过去,我感到十分悲伤,但是,对于上帝赐给我的机会,我至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一个士兵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次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倒下”,这是他的信仰,然而,这句悲壮而浪漫的话却没有实现。
  ……

前言/序言

  “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就是你去进攻他,不停地向他进攻。
  ——乔治·巴顿
  “20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一次战前动员演讲。讲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也许当时,这只是一位长官在鼓励他的士兵;但如今看来,倘若真能与“血胆将军”巴顿一起上战场,那的确是莫大的荣幸!
  乔治·巴顿,无论你在什么年代遇到他,他都值得关注。尤其是当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谨言慎行,巴顿那“狗娘养的”风采就更可遇不可求了。他不仅是美军的名将,世界大战中的英雄,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巴顿一辈子都在进攻,他自称除了做军人什么也不会。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只是个捣乱分子!看看他在《军刀训练》中阐述的“刀尖”精神吧:“要记住刀尖是压倒一切的重点,富有活力、勇于进取的勇士要像刀尖一样,在进攻中刺穿敌人的身体。”这也算是他发明新式军刀——“巴顿剑”的感言。作为一名贵族后裔,巴顿对刀剑和马术十分痴迷,是美军中的剑术大师。他参加了第5届奥运会现代五项比赛,获得击剑第3名。
  不过,最让巴顿骄傲的经历还要数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他是潘兴将军的副官,第二次他成了盟军的王牌统帅。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就是他组建的;盟军远征北非、荡平西西里、横扫欧洲的一系列战役中,更有他的杰作。潘兴将军对他很是赞赏,称他为“匪徒”和“真正的斗士”。
  这位匪徒和斗士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勇于冒险。他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因此最讨厌躲躲藏藏,对掩体更是嗤之以鼻。为此他干过一件蠢事:在特里·艾伦师长的辖区里视察时,他发现这里挖了许多堑壕,因此十分瞧不起特里·艾伦。他阴阳怪气地大喊:“特里,哪一个掩体是你的?”当特里·艾伦把他的掩体指出来时,巴顿走过去,掀开门帘就往里撒尿,同时蛮横地嘲弄道:“你现在去享用它吧。”
  上述故事只是笑料,事实上,巴顿因为缺乏政治头脑,数次在公共场合口无遮拦,差点丢了前程。最严重的一次是他打了一个士兵耳光,因为他认为那个士兵是逃兵。如果没有这些污点,巴顿的军衔将不止四颗星!
  但是,这个粗人也有细致的一面。巴顿的仪态和作风,发扬了贵族式的品位。他衣着华丽,风度翩翩,从不讲低俗笑话;他把简单的敬礼姿势发展成一种优美的艺术,演变成为“巴顿式军礼”,在美军中广为流传;他的军队是美军中纪律最严、军容最整、伤亡最小的;他不准士兵在床前挂女人的画像,反复强调军人的敬业精神,并进行高强度训练。不过,这位严厉的将军在面对受伤的士兵、面对自己妻子的时候,都表现得敦厚善良。他还十分喜爱读书,拥有藏书近7000册,这在当时的美国军界仅次于麦克阿瑟。
  巴顿一生最大的爱好是战争,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他也没有等太久——就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他死于一场车祸。尽管他不爱政治,人们仍然禁不住想象他如果活着,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就是巴顿的魅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演员,那么巴顿就是本色出演。
铁血雄狮:巴顿将军的传奇军事生涯 一、引言:时代的召唤与命运的交织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雄心与不朽军事思想的故事。乔治·史密斯·巴顿,一个生于美国贵族世家,却注定要成为二十世纪最富争议和最成功的军事统帅之一的男人。他的名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铁血推进、闪电战的精髓以及对古典军事艺术的执着追求紧密相连。本书并非单纯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一位军事天才如何在其所处的时代洪流中,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无与伦比的战术素养,塑造了历史走向的宏大叙事。 我们将聚焦于巴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角色,探讨他如何从一个热衷于古典骑兵战术的年轻军官,蜕变为盟军最锋利的那把“斩首刀”。这不是一个关于完美英雄的童话,而是一份对复杂人性的考察,对军事领导力的深度解剖。 二、早期磨砺:从西点军校到“战车之父”的雏形(1885-1939) 巴顿的军事生涯始于西点军校(West Point)。他的早年经历充满了对古典军事传统的狂热崇拜,他痴迷于罗马的凯撒和拿破仑的战役,这些早期的熏陶为他日后“进攻即是最好的防守”的信条打下了哲学基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首次展现出其在装甲战领域的先见之明。作为美国远征军机械化部队的先驱,他积极推动坦克的实战应用,参与了圣米希尔战役,并在此次战役中负伤。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未来的战争将属于速度、火力和机动性。战后,他并未固步自封于既有的教条,而是如饥似渴地研究德军的战术演变,尤其是对装甲集群突击理论的早期探索,使其在战间期成为了美军内部推动机械化改革的少数声音之一。 三、风暴来临:北非的“沙漠之狐”与“血腥的第六感”(1940-194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巴顿施展抱负提供了舞台。珍珠港事件后,他被任命负责美国陆军的坦克训练,迅速将松散的训练体系整顿为高效的装甲兵力量。 北非战役(“火炬行动”): 1942年底,巴顿被派往北非接管焦头烂额的美国第二军。当时的美军在卡塞林山口惨败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手中。巴顿临危受命,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兵力,更是一种近乎狂热的进攻精神。他以铁腕手段重塑了部队的纪律和士气,其著名的训话和对进攻性的不懈要求,迅速扭转了美军的颓势。他学会了如何与英军协同作战,并在随后的突尼斯战役中,成功配合蒙哥马利将军完成了对轴心国的战略合围,展示了其卓越的联合兵种协同能力。 西西里岛登陆与“斩首行动”: 1943年,巴顿指挥美国第七集团军,在“哈士奇行动”中扮演了关键的突击角色。他与蒙哥马利的“两翼”之争虽然充满了内部张力,但巴顿对巴勒莫的快速夺取,展现了其对速度和把握战机的极致追求。他在西西里岛上展示的“闪电战”风格,使他成为了德军在盟军阵营中最为忌惮的指挥官之一。 四、诺曼底之后:穿越法国的“自由之路”(1944) 巴顿真正的军事生涯巅峰,出现在欧洲大陆的解放过程中。在登陆诺曼底后,盟军陷入了诺曼底口袋的僵局,巴顿的第三集团军被“雪藏”数月。 “离地行动”与法莱斯包围战: 1944年8月,第三集团军终于被激活,并在布雷斯特附近投入战斗。巴顿以惊人的速度穿越法国,其平均每日推进里程(有时超过30英里)震惊了盟军指挥部。他展现了对后勤的深刻理解,虽然他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补给线拉伸的巨大风险,但其战略冲击力是无可替代的。 在法莱斯包围战中,巴顿的部队与英军、加拿大军队形成钳形攻势,几乎全歼了德军在法国的精锐部队,这是二战西线战场上规模最大、最为决定性的胜利之一。 阿登反击战:巴顿的“圣诞奇迹”: 1944年12月,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巴顿在极短时间内,几乎是凭空想象,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最惊人的战略部署之一:他将第三集团军的侧翼部队(约13万人)在没有预先准备的情况下,从向西攻击转为向北急转90度,以惊人的速度向北驰援被围困的巴斯托涅的101空降师。 在隆冬中,巴顿的部队仅仅用了不到72小时就抵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他不仅打破了德军的攻势,更以积极的进攻姿态,彻底摧毁了德军反攻的后续能力,为盟军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这次行动集中体现了巴顿的领导力、对部属的绝对信任以及他对时间这一军事要素的精妙运用。 五、莱茵河的突破与“直捣柏林”的未竟之梦(1945) 进入1945年,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成为突破西线德军最后防线的先锋。他主张集中力量,绕开坚固的防御工事,直接攻击德军的战略纵深。 穿越齐格菲防线与莱茵河的强渡: 尽管受到盟军高层对“避免过度深入敌国领土”的谨慎态度所制约,巴顿依然展现了对传统突破点的无视。他率领部队迅速攻破了臭名昭著的齐格菲防线,并抢先于其他盟军部队渡过了莱茵河,为盟军对德国腹地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他的目标是直取柏林,但政治决策最终阻止了他。盟军高层出于对苏联战区划分和战后政治格局的考量,命令巴顿的部队转向南和东,清剿南部的德军残余力量,并最终在易北河前停下了他的进攻步伐。尽管如此,巴顿在最后数月中的高强度作战,使得德军的抵抗在战线崩溃后迅速瓦解。 六、遗产与争议:一位军事艺术家的复杂肖像 巴顿的军事生涯是矛盾的统一体。他是一位对古典战争艺术有深刻理解的战略家,却也是一位拥抱最新技术(坦克、空地协同)的战术创新者。他以“向前,向前,再向前”的绝对进攻哲学著称,他的士兵们爱戴他,因为他永远不会让他们在原地踏步。 然而,他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直率、傲慢、蔑视政治正确,那些著名的“脏话”和在战地训话中的粗俗言辞,常常引发轩然大波,也为他招致了无尽的批评。他无法容忍平庸,也无法适应战后和平时期的官僚体系。 本书旨在梳理巴顿将军军事思想的精髓——他对速度的信仰、对后勤的精通、对士兵士气的鼓舞,以及他对机会主义战术的完美把握。通过深入分析他的战役部署和决策过程,我们得以一窥这位“铁血雄狮”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如何在二战的宏大棋局中,扮演了那个永远冲在最前沿、永不停止的进攻角色。他留下的,不仅是胜利的记录,更是一套关于如何赢得战争的残酷而高效的准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厚重,更是内容上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军事史,特别是二战的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的关键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乔治·巴顿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片段和轶事,但总感觉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本书似乎正是我所期待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对那个时代和那位传奇将军的深度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巴顿将军那些令人称道的战役,他是否能为我们展现出那些决定胜负的瞬间,以及他那独树一帜的领导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那复杂而又极具魅力的性格。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解读乔治·巴顿将军的书籍。市面上关于他的传记不少,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强调他的战争功绩,要么过分渲染他的个人性格缺陷,而忽略了他作为一名指挥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从书名和封面设计来看,它似乎就有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预示着其内容将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对巴顿将军一生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评价。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否能够跳出固有的视角,以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态度来审视这位饱受争议的军事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的军事思想演变,探讨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二战进程产生的具体影响。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上的老照片仿佛能将人拉回那个遥远的年代,而书名简洁有力,直击主题。我一直认为,乔治·巴顿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但又无法忽视的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的性格也常常引发讨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争议更深入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褒贬。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的态度,结合史料,去分析巴顿将军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以及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超凡勇气和决断力。同时,我也对他的个人生活和思想轨迹感到好奇,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这样一个独特的军事家。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巴顿将军的新视角。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随意翻了几页,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深吸引了。那种流畅而富有张力的叙述,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着战车的轰鸣,士兵们的呐喊,以及指挥官们运筹帷幄的紧张氛围。虽然还没有深入了解具体内容,但从开篇的笔触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传记,不应该仅仅是事迹的堆砌,更应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其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那些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因素。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展现巴顿将军的性格特点,他的傲慢与自信,他的勇猛与果断,他在战场上和生活中的双重面貌。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小,这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丰富细节和深入分析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乔治·巴顿将军那张经典的照片,目光炯炯,仿佛穿越时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军事家的威严和决断。翻开扉页,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字里行间似乎都刻录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一直对二战历史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战局的走向。乔治·巴顿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提起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闪电战”、“坦克大军”、“毫不留情”这些关键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位充满争议却又战功赫赫的军事天才,不单单是战役的细节,更想探究他独特的军事思想,他与部下、与同僚、与上级的关系,以及他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欣慰,相信内容一定非常扎实,能够满足我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