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延明,祖慧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科举
  • 古代史
  • 历史研究
  • 登科录
  • 宋史
  • 中国历史
  • 学术研究
  • 史料
  • 文献
  • 进士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2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48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96
套装数量:14
字数:108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研究者

  辑录两宋320年118榜4万多登科人传记资料
  搜录广泛,规模庞大

  宋代精英人物赫然在册,信实有征

  填补宋代科举史研究学术空白
  助益相关学科深入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重点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制度。从隋至清,科举制经历1300年,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对科举史、科举士人、科举文化的研究历来是史学、文学、教育学、文化史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宋代登科总录》从浩瀚的现存文献中辑录出两宋320年118榜4万多名登科人的传记资料,规模庞大,史料丰富,编排科学,可谓宋代登科名录之集大成者,是继清徐松《登科记考》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科举史的大型文献工具书,填补了中国科举史研究的空白,不但对于宋代科举史研究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而且也为宋代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资料。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登科总录》的品质具有保障。

内容简介

  《宋代登科总录》从浩瀚的现存文献中辑录出两宋320年118榜4万多登科人传记资料,按朝代、榜次顺序列其姓名,撰写小传,包括登科人字号、籍贯、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所历官及终任官、谥号等信息,小传之下,详细罗列登科人信息的书证,注明出处。全书以宋代诸帝分段编排,所有登科人均按科目分类、按科年排列。书后附《宋代科举总论》,分十章论述宋代科举的方方面面。又附登科人《姓名笔画索引》,便于查检。

  《宋代登科总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五大卷之一(另四大卷为《隋唐五代登科总录》《辽西夏金元登科总录》《明代登科总录》《清代登科总录》),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收录宋代登科人物众多,规模庞大,材料丰富,字数1000余万,分14册出版,填补中国科举史研究的空白,为宋代科举史、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龚延明,本名龚贤明,1940年生,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委、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论著有《宋代官制辞典》、《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宋登科记考》(第一作者)、《绘画本中国通史》(主编)等。

  祖慧,1965年生,安徽芜湖人。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古代职官科举制度文献及宋史。已出版《宋登科记考》(合撰)、《鄞县进士录》、《沈括评传》等著作,并在《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目录

总目

叙例

卷一北宋太祖(赵匡胤)朝(960—976)

卷二北宋太宗(赵光义)朝(976—997)

卷三北宋真宗(赵恒)朝(998—1022)

卷四北宋仁宗(赵祯)朝(1023—1063)

卷五北宋英宗(赵曙)朝(1064—1067)

卷六北宋神宗(赵顼)朝(1068—1085)

卷七北宋哲宗(赵煦)朝(1086—1100)

卷八北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

卷九北宋钦宗(赵桓)朝(1126—1127)

卷十南宋高宗(赵构)朝(1127—1162)

卷十一南宋孝宗(赵眘)朝(1163—1189)

卷十二南宋光宗(赵惇)朝(1190—1194)

卷十三南宋宁宗(赵扩)朝(1195—1224)

卷十四南宋理宗(赵昀)朝(1225—1264)

卷十五南宋度宗(赵禥)朝(1265—1274)

附录未确定榜次登科人

姓名笔画索引

姓氏音序检字表

宋代科举总论

宋代纪年表

后记 兀兀穷年为哪般 传承文化敢担当


分册目录

第1册

1叙例

1卷一北宋太祖(赵匡胤)朝(960—976)

3建隆元年庚申(960)

4建隆二年辛酉(961)

7建隆三年壬戌(962)

8建隆四年(乾德元年)癸亥(963)

10乾德二年甲子(964)

11乾德三年乙丑(965)

12乾德四年丙寅(966)

14乾德五年丁卯(967)

15乾德六年戊辰(968)

16开宝二年己巳(969)

17开宝三年庚午(970)

19开宝四年辛未(971)

20开宝五年壬申(972)

22开宝六年癸酉(973)

28(附)开宝七年甲戌(974)

28开宝八年乙亥(975)

33卷二北宋太宗(赵光义)朝(976—997)

35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

44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

50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

65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

80雍熙二年乙酉(985)

98(附)雍熙四年丁亥(987)

98端拱元年戊子(988)

106端拱二年己丑(989)

124(附)淳化二年辛卯(991)

124淳化三年壬辰(992)

151(附)淳化四年癸巳(993)

152(附)淳化五年甲午(994)

152(附)至道元年乙未(995)

153(附)至道三年丁酉(997)

155卷三北宋真宗(赵恒)朝(998—1022)

158咸平元年戊戌(998)

166咸平二年己亥(999)

173咸平三年庚子(1000)

206(附)咸平四年辛丑(1001)

208咸平五年壬寅(1002)

216(附)咸平六年癸卯(1003)

216(附)景德元年甲辰(1004)

217景德二年乙巳(1005)

243(附)景德三年丙午(1006)

244(附)景德四年丁未(1007)

246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

269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

274(附)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276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

281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

296(附)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

297大中祥符七年甲寅(1014)

299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

325(附)天禧元年丁巳(1017)

326(附)天禧二年戊午(1018)

327天禧三年己未(1019)

352(附)天禧四年庚申(1020)

355卷四北宋仁宗(赵祯)朝(1023—1063)

359天圣二年甲子(1024)

389(附)天圣三年乙丑(1025)

390(附)天圣四年丙寅(1026)

390天圣五年丁卯(1027)

425(附)天圣六年戊辰(1028)

425(附)天圣七年己巳(1029)

426天圣八年庚午(1030)

464(附)天圣九年辛未(1031)

465(附)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1032)

466(附)明道二年癸酉(1033)

467景祐元年甲戌(1034)

527(附)景祐二年乙亥(1035)

528(附)景祐四年丁丑(1037)

第2册

529景祐五年戊寅(1038)

566(附)宝元二年己卯(1039)

567(附)康定二年辛巳(1041)

569庆历二年壬午(1042)

624(附)庆历三年癸未(1043)

625(附)庆历四年甲申(1044)

626(附)庆历五年乙酉(1045)

626庆历六年丙戌(1046)

689(附)庆历七年丁亥(1047)

689(附)庆历八年戊子(1048)

690皇祐元年己丑(1049)

748(附)皇祐二年庚寅(1050)

750(附)皇祐三年辛卯(1051)

751(附)皇祐四年壬辰(1052)

752皇祐五年癸巳(1053)

808(附)至和二年乙未(1055)

809(附)嘉祐元年丙申(1056)

809嘉祐二年丁酉(1057)

865(附)嘉祐三年戊戌(1058)

865嘉祐四年己亥(1059)

891嘉祐六年辛丑(1061)

921(附)嘉祐七年壬寅(1062)

921嘉祐八年癸卯(1063)

949卷五北宋英宗(赵曙)朝(1064—1067)

951治平二年乙巳(1065)

981(附)治平三年丙午(1066)

981治平四年丁未(1067)

1019卷六北宋神宗(赵顼)朝(1068—1085)

1022(附)熙宁元年戊申(1068)

1022熙宁三年庚戌(1070)

1067(附)熙宁四年辛亥(1071)

1067(附)熙宁五年壬子(1072)

第3册

1069熙宁六年癸丑(1073)

1131(附)熙宁七年甲寅(1074)

1131(附)熙宁八年乙卯(1075)

1132熙宁九年丙辰(1076)

1175元丰二年己未(1079)

1231元丰五年壬戌(1082)

1288(附)元丰七年甲子(1084)

1289元丰八年乙丑(1085)

1349卷七北宋哲宗(赵煦)朝(1086—1100)

1351(附)元祐元年丙寅(1086)

1351元祐三年戊辰(1088)

1405元祐六年辛未(1091)

1452绍圣元年甲戌(1094)

1503(附)绍圣二年乙亥(1095)

1505(附)绍圣三年丙子(1096)

1506绍圣四年丁丑(1097)

1569(附)元符元年戊寅(1098)

1570(附)元符二年己卯(1099)

1571元符三年庚辰(1100)

第4册

1637卷八北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

1641(附)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

1642(附)崇宁元年壬午(1102)

1642崇宁二年癸未(1103)

1702(附)崇宁三年甲申(1104)

1708(附)崇宁四年乙酉(1105)

1711崇宁五年丙戌(1106)

1780(附)大观元年丁亥(1107)

1781(附)大观二年戊子(1108)

1782大观三年己丑(1109)

1888(附)大观四年庚寅(1110)

1889(附)政和元年辛卯(1111)

1891政和二年壬辰(1112)

1986(附)政和三年癸巳(1113)

1989(附)政和四年甲午(1114)

1993政和五年乙未(1115)

2086(附)政和六年丙申(1116)

2088(附)政和七年丁酉(1117)

2090政和八年戊戌(1118)

2188(附)宣和元年己亥(1119)

2191(附)宣和二年庚子(1120)

第5册

2197宣和三年辛丑(1121)

2267(附)宣和四年壬寅(1122)

2268(附)宣和五年癸卯(1123)

2269宣和六年甲辰(1124)

2360(附)宣和七年乙巳(1125)

2361卷九北宋钦宗(赵桓)朝(1126—1127)

2363靖康元年丙午(1126)

2365靖康二年丁未(1127)

2367卷十南宋高宗(赵构)朝(1127—1162)

2370建炎二年戊申(1128)

2448(附)建炎三年己酉(1129)

2449(附)建炎四年庚戌(1130)

2449(附)绍兴元年辛亥(1131)

2451绍兴二年壬子(1132)

2528(附)绍兴三年癸丑(1133)

2530(附)绍兴四年甲寅(1134)

2531绍兴五年乙卯(1135)

2603(附)绍兴六年丙辰(1136)

2605(附)绍兴七年丁巳(1137)

2605绍兴八年戊午(1138)

2670(附)绍兴九年己未(1139)

2671(附)绍兴十年庚申(1140)

2672(附)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

2672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

2749(附)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

第6册

2751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

2821(附)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

2821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

2915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

2992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

3065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

3143(附)绍兴二十八年戊寅(1158)

3143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

3224(附)绍兴三十二年壬申(1152)

3227卷十一南宋孝宗(赵眘)朝(1163—1189)

3230隆兴元年癸未(1163)

3347(附)隆兴二年甲申(1164)

第7册

3351乾道二年丙戌(1166)

3445(附)乾道三年丁亥(1167)

3446(附)乾道四年戊子(1168)

3448乾道五年己丑(1169)

3521(附)乾道六年庚寅(1170)

3522(附)乾道七年辛卯(1171)

3522乾道八年壬辰(1172)

3594(附)乾道九年癸巳(1173)

3594淳熙元年甲午(1174)

3595淳熙二年乙未(1175)

3681(附)淳熙四年丁酉(1177)

3683淳熙五年戊戌(1178)

3758(附)淳熙七年庚子(1180)

3758淳熙八年辛丑(1181)

3829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

3906(附)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第8册

3909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

3994(附)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

3999卷十二南宋光宗(赵惇)朝(1190—1194)

4001绍熙元年庚戌(1190)

4109(附)绍熙三年壬子(1192)

4110绍熙四年癸丑(1193)

4185(附)绍熙五年甲寅(1194)

4187卷十三南宋宁宗(赵扩)朝(1195—1224)

4190(附)庆元元年乙卯(1195)

4190庆元二年丙辰(1196)

4294(附)庆元三年丁巳(1197)

4294庆元五年己未(1199)

4391嘉泰二年壬戌(1202)

4472(附)嘉泰三年癸亥(1203)

第9册

4473开禧元年乙丑(1205)

4556(附)开禧三年丁卯(1207)

4556嘉定元年戊辰(1208)

4640(附)嘉定三年庚午(1210)

4641嘉定四年辛未(1211)

4733嘉定七年甲戌(1214)

4823嘉定十年丁丑(1217)

4907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

4993(附)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

4994(附)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

第10册

4997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

5102(附)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

5105卷十四南宋理宗(赵昀)朝(1225—1264)

5108(附)宝庆元年乙酉(1225)

5108宝庆二年丙戌(1226)

5252绍定二年己丑(1229)

5359(附)绍定四年辛卯(1231)

5361绍定五年壬辰(1232)

5456(附)绍定六年癸巳(1233)

5457端平二年乙未(1235)

5547(附)嘉熙元年丁酉(1237)

第11册

5549嘉熙二年戊戌(1238)

5647淳祐元年辛丑(1241)

5736(附)淳祐二年壬寅(1242)

5736淳祐四年甲辰(1244)

5806(附)淳祐六年丙午(1246)

5806淳祐七年丁未(1247)

5899(附)淳祐九年己酉(1249)

5899淳祐十年庚戌(1250)

5988(附)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

5988宝祐元年癸丑(1253)

6074(附)宝祐二年甲寅(1254)

6074(附)宝祐三年乙卯(1255)

第12册

6075宝祐四年丙辰(1256)

6218开庆元年己未(1259)

6278(附)景定元年庚申(1260)

6278(附)景定二年辛酉(1261)

6279景定三年壬戌(1262)

6358景定四年癸亥(1263)

6359卷十五南宋度宗(赵禥)朝(1265—1274)

6361咸淳元年乙丑(1265)

6490(附)咸淳三年丁卯(1267)

6490咸淳四年戊辰(1268)

6573咸淳六年庚午(1270)

6574咸淳七年辛未(1271)

6635咸淳十年甲戌(1274)

6703(附)端宗景炎元年丙子(1276)

第13册

6705附录未确定榜次登科人

6707进士科:4816人。

7225诸科:152人。

7243特奏名进士:223人。

7268武举进士:86人。

7276制举:10人。

7278博学宏词科:2人。

7278童子科:14人。

7280明法科:2人。

7281上舍释褐:19人。

7283特赐第:69人。

第14册

7295姓名笔画索引

7607姓氏音序检字表

7613宋代科举总论

7616第一章宋代科举研究文献资料

7629第二章宋代科举科目

7653第三章宋代科举考试程序

7667第四章宋代科举考试内容与试卷格式

7684第五章宋代科举考试管理制度

7702第六章宋代科举考试机构与考官

7719第七章宋代宗室科举制度

7733第八章宋代登科人唱名赐第与释褐授官

7756第九章宋代皇帝与科举

7769第十章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

7793宋代纪年表

7799后记 兀兀穷年为哪般 传承文化敢担当

精彩书摘

  【甄盎】大观三年登进士第;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徽宗:“(大观)三年三月庚戌;御
  集英殿策试;遂赐贾安宅、杨浑;以下六百八十五人及第、出身;先是;中书侍郎林摅
  唱进士第;而姓‘甄’而呼‘坚’;名‘盎’而呼‘怏’; 于是中丞石公弼论摅不学无术;传笑
  ……

前言/序言

  寒暑二十载,重拾千秋科举人物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总序
  龚延明
  亘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官吏铨选制度,沿续时间之漫长、在国内外影响之巨大,能与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取士制度,自隋至清,行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承担起为中国官僚政府源源不断输送管理人才的使命与责任。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科举制持续推行的动力;“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是科举制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唯一不可取代的铨选制度的根本;以儒家“斯文”作为取士标准,应举者慨然以从政、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科举登第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励志的目标。中国科举又是世界文明的一个辐射源,其影响力扩及东亚和西方。可以说,中国科举制,具有塑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身治国形象、打造中国大一统和合文化形态、构建东亚儒家文化圈与催生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普世价值。
  唯其如此,唐代后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科举试没有中止。五代军阀争斗不息,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科举试没有间断。两宋三百年间,宋辽、宋金、宋蒙战争,未曾打断三年一举的科举考试;南宋高宗在自家性命难保的险境下,宁可下放到地方进行类省试,也未曾中断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度宗咸淳十年,南宋临近灭亡,还进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辽、西夏、金、元朝虽为少数民族所建政权,无不实行过科举制度。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次年仍下令补考乡试和会试。科举与国运相联,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权力的象征之一,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标志,是调节国家政策的杠杆,是士大夫梦想所寄,是凝聚民心的纽带。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经济、风俗、人心之影响,无与伦比,至今在海内外犹不绝余响。自宋以后,中国社会是科举社会。科举出身的精英人物,曾经是唐宋以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活动的主角。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离不开科举研究,否则绝不可能完整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科举不仅在中国。日本最先仿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时间在公元7—8世纪。《日本诗纪》中载有《贺诸进士及第》,其中《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值千金,孝养何愁无斗储?”可见日本科举及第即授官,所得俸禄可供养父母。朝鲜是海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的国家。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实行了936年。其制既学习唐宋,又有自己的创造。奉使到过高丽国的宋使者徐兢在其名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说:“若夫其国取士之制,虽规范本朝,而承闻循旧,不能无小异。”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〇《同文?儒学》。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1075—1919),仅次于朝鲜,然其废罢科举时间比中国还要晚14年。科举取士,在越南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被视为“科举抡才,实关盛典”。科举制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为构建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至伟。
  中国科举考试的先进文化,为西方欧美国家所学习、所效仿。西方人把中国科举考试,与中国四大发明相比。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评论英国东印度公司采用了中国科举考试的竞争原则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一次伟大变革。”事实正是如此:英格尔斯当时的预言并没有错,东印度公司实行的文官考选制度为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考试选才机制像一桶火药轰开了政党分肥制的大门,科举制最终通过英国对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罗纳德认为:“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来源于中国。”美国学者顾立雅明确肯定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在建立现代世界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因此,刘海峰教授顺理成章地提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成为一个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原则,由于权势、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私心交织干预而受到破坏,加上传统保守的考试内容趋于僵化,科举制施行千年之后,已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潮流,其弊病日益凸显,批评之议蜂起,终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公元1905年9月2日),为清政府所废除。此举成为“数千年之中莫大之举”。中国又走上了摸索、重建适应现代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漫长道路。其影响之广之深,难以尽言,风俗人心之茫然失落,价值观的转变,儒学地位的动摇,教育文化之破旧立新,士人阶层的分化,中国在废弃科举制后,经历着空前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与文化教育大变革。
  科举制废除百年以来,人们在不断反思,对科举制的评价渐渐变得客观和富于理性。站在21世纪时间的高峰,回眸已经渐行渐远的十三个世纪的科举岁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举制是一份人类值得总结的制度文化遗产。海内外无数学者对中国科举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举研究论著成千上万,加深了对科举制得失的科学认识。研究中国科举史一个多世纪了,《中国科举史》已出版了好多部,科举研究已形成了“科举学”,成了一门显学。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撰编过一部断代《登科总录》,未能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历代登科名录及登科人的生平资料,也就是说,连有多少人登科的“家底”都未摸清,中国科举史研究能说充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吗?我在考虑要把这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做起来。
  1996年,我时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由我牵头,提出《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申请立项。是年10月,该课题立项获得批准。2003年,《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对全国重大项目进行中期评估,《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列为评估对象之一。经过严格评审,本课题获得高度评价,9月3日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滚动资助的通知》(社科规划办通字[2012]31号),特批准予以滚动资助,并同意延长到2017年完成。
  本课题《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旨在担当起为中国科举史研究打下基础的艰巨任务。如果把整个中国科举史研究比作一座大楼的话,那么,《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就是这座大楼的坚实地基。显然,《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撰编与出版,将为科举史研究提供最基础的科举人物数据库和资料,有了它,历代登科科目及其登科人数的变化,进士的地理分布,科举与地域经济,科举与地方文化教育等等研究,就得以铺开。因此,《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推出,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
  《中国历代登总录》体例,统一要求每一登科人都需要有一小传,包括其姓名、字号、籍贯、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经历官、最高官或终任官,并一一需要书证支撑。故尔,本课题是一项前人未曾做过的全新的工作。
  《中国历代登总录》分五大卷:
  一、《隋唐五代登科总录》(约150万字)。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代科举走向定型。据统计,唐代举行过268榜,共录取秀才、进士、明经、孝廉、制举等约10200人;五代举行过47榜,约取进士等1500人。唐代有清徐松《登科记考》可资参考。然《登科记考》所利用的文献局限性较大,后人不断予以补正。光订补专著就有三部: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三册)、许友根《〈登科记考补正〉考补》、王洪军《登科记考再补正》。其他学者订补,如陈若君《〈登科记考〉正补》、张忱石《唐代登科人名录拾遗》、胡可先《徐松〈登科记考〉补正》等等,不胜枚举。这为做《隋唐五代登科总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我们所做的《隋唐五代登科总录》,根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统一体例进行,非止步于登科名录的搜集,需要在名录搜集的基础上,进而撰写登科人小传与提供书证。举例说明如下:
  【李义琳】字叔璩。秦州成纪人。武德七年登进士第。释褐初授虞州桐乡县尉。仕至砀山县令。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页一九《周故宋州砀山县令李府君神道铭并序》:“君讳义琳,字□处。陇西成纪人也。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乡县尉……累迁赵州赞皇、宋州砀山县令……享年八十有二,以垂拱二年十月三日,遘疾卒于怀州河内县之私第。”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七册《李义琳及夫人魏氏合葬墓葬志》:“君讳义琳,字□□。陇西成纪人也……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乡县尉……春秋八十有二,以垂拱二年十月三日,遘疾卒于怀州河内县之私第。”
  《洛阳新获墓志》四〇《唐故宋州砀山县令李府君神道铭并序》(长安二年六月五日):“君讳义琳,字叔璩,陇西成纪人也……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乡县尉……享年八十有二,以垂拱二年十月三日,遘疾卒于怀州河内县之私第。”
  按:胡可先《徐松〈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均列李义琳于武德七年进士,以补徐松《登科记考》之阙。
  二、《宋代登科总录》(800万字)。
  宋代没有断代《登科录》。做《宋代登科总录》是从零开始。
  两宋共举行过118榜科举试,各种科目登第人共约有11万人。而完整保留下来仅两榜,一榜是《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计330人;一榜是《宝祐四年登科录》,计601名,合931人,不到总数的百分之一。其余10万多人,或已湮没,或散落在茫茫史籍之中,须从现存宋代典籍及后世相关史料中去寻觅,正如沙里淘金。经过课题组同人坐冷板凳,从宋代基本史籍、文集笔记、人物传记、方志、碑刻等大量文献资料中,终于搜集到4万登科人名录和有关资料。在掌握了4万登科人资料基础上,为每个登科人撰写一小传,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经历官、最高官或终任官等。小传之下,附有书证。书证通常列两条以上;如有疑窦处,则予以考证,力求无证不信,言必有据。
  三、《辽西夏金元登科总录》(约120万字)。
  辽代共举行过55榜科举考试,据张博泉统计,约录取进士2211人。西夏,实行科举80年,由于资料缺乏,具体榜次未详。金代,科举榜次与录取人数,学界分歧较大,据薛兆瑞、张博泉统计,一为6317人,一为6150人,比较接近。元代科举试举行了16榜,据陈高华统计,共录取约1200人。
  辽西夏金元四朝,除了元代原始登科录保存有《元统元年进士录》一种之外,再没有留下一榜《登科录》。这几个王朝的科举史料,相对较少。可喜的是,有关这几个朝代的文献汇编先后整理出版,如《全元文》、《全辽金文》、《全金诗》、《元诗选》,以及相关石刻史料的出版,给搜集登科人资料带来了便利,科举研究成果,呈现日益发展的势头。辽代有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金代有薛兆瑞的《金代科举》(该书已考订出进士1317人)。相比较,元代科举研究比较深入,成果较多。如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陈高华《元泰定甲子科进士考》、《两种〈三场文选〉中所见元代科举人物名录〉》,桂栖鹏《元代进士研究》和余来明《元代进士题名征略》(见其著《元代科举与文学》)。以上研究成果,可资《辽西夏金元登科总录》利用。然因《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体例的统一要求,登科名录搜集是第一步,进一步则需要按小传的内容,扩大资料搜集范围,继而根据小传内容,一一附上书证。
  四、《明代登科总录》(约1000万字)。
  众所周知,明代登科资料较为丰富。天一阁、北图、台湾等藏书单位尚保存有明代数十种《登科录》,并有《明代进士题名碑录》等原始资料,以及近人朱保炯等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可作为研究基础和参考。但必须利用现存的原始《登科录》与人物总集、文集、笔记、碑传、方志等资料,工作量非常大。明代举行过89榜科举试,我们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基础上,重新考订了明代进士总数,为24595人。
  五、《清代登科总录》(约1000万字)。
  清代举行过112榜科举试,其录取人数众说纷纭,如范金民说26815人,何炳棣说26747人,陈国生说26393人,吴建华说26847人,等等。在本课题前期资料搜集工作中,我们曾请两位博士生李润强(现为甘肃省委党校教授)、毛骁阳(现为闽江学院副教授)专门就清代进士人数进行考订,李润强统计结果为26848人、毛骁阳为26849人,这与吴建华26847人非常接近。清代登科人,虽有《清代进士题名碑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房兆楹等《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可作为研究基础和参考,但必须利用原始《登科录》与人物总集、碑传,诸如《清代朱卷集成》、《清代缙绅录集成》、《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国朝耆献类征》、《清代诗文集汇编》、《清代碑传集》等大宗资料,以及清代浩瀚的方志,搜集登科人物资料及编撰小传与书证,工作量十分巨大。
  如上所述,《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根据现存古籍与新出土文献,收录自隋至清1300年间科举考试录取的登科人,总人数将达12万人,总字数达3000万字。《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关于中国古代人物的传记资料。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曾在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介绍,受到了海内外同行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科举研究第一大工程”。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学术价值,除了上述将为中国科举研究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之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所运用的书证资料,均出自第一手文献资料,具有翔实可靠的权威性。《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所引用文献资料不下千种。传统庋藏的古籍与新出土的文献,凡涉及登科人资料的,我们皆力尽所能,设法予以搜集、披阅、爬梳、整理、考辨。每搜集到一位进士的传记资料,我们都有一份收获的喜悦。在此基础上,为每个登科人写一小传,全书12万人要写12万个小传。没有坚韧不拔、甘坐冷板凳的毅力,是难以做到的。
  二、做课题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保证《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解疑释难的学术质量。比如,科举制从何时开始?是唐朝还是隋朝?这关系到《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起点的大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对科举制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认同了中国科举制始于隋的观点,于是我们第一卷就命名为《隋唐五代登科总录》,此研究成果以《科举制定义再商榷》为题发表于《历史研究》。关于唐代科目,首先遇到考试科目的问题,如“孝廉”是不是科举科目?不少唐代科举史专著,不视孝廉为科目,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即视“孝廉”为明经科的别称。为此,我们先对孝廉举进行了专门研究,得出了孝廉举为唐前期的正式科目的结论,此成果以《唐孝廉科置废及其指称演变》发表在《历史研究》。这就保证了《唐代登科总录》所收各科目登科人的准确性。
  又,宋代科举制度变化较大,在我们撰写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较多,如宋代“进士”之鉴别、宋代宗室科举之特殊性、特奏名、上舍释褐、贡士举、恩科、词科、州郡县名的变化等等,都是必须搞清楚的学术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收录登科人的标准、范围与小传的正确性。我们课题组成员边做课题,边进行学术研究,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其研究成果都已充分反映在《宋代登科总录》中,并陆续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例如《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宋代宗室科举考试述论》,《关于宋代童子科的几个问题》,《两宋“上舍释褐”考述》,《北宋徽宗朝“贡士”与“进士”考辨》。
  又如明代,所资利用的登科资料较多,但文献资料中存在问题也不少。如《明代进士题名碑录》,所收进士就有讹误和遗漏,需要一一订补,其中洪武十八年一榜,因该榜题名碑为明成祖朱棣所仆倒,致《明代进士题名碑》所收洪武十八年榜进士缺179名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已补入129名,尚缺50名。这50名,经我们考证,终于补齐,并对《碑录》中差错进行了校补。这一研究成果已反映在我们的论文《明洪武十八年进士发覆》上。做《清代登科总录》,常接触到八股文高手登科的资料,为什么清代科举考试要用八股文?这是个萦绕在心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对此,我们也进行了探讨,发现试卷程文用八股文,是便于确定阅卷的评判标准,统一评分标准则有助于加快阅卷速度。此成果以《论清代科举八股文衡文标准》为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把做课题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赋予了《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厚重的学术功底特色。
  三、《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能够为我国古代文、史、哲研究开扩视野,它提供较全面的自隋唐以下的中国古代文化精英的传记资料,有助于推进文、史、哲专门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收录十二万多的进士,每个进士都是经历拼搏登上龙门的社会精英。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军事史、教育史、文学史、社会史,他们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所提供的进士出身的中国古代社会精英人物的传记资料,大部分是新开发出来的资源,便于文、史、哲研究工作者充分利用,从而推动人文社科各种专门史的深度发展。
  历经将近二十个寒暑,《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已进入收获季节,各卷将陆续问世。我们课题组成员,期盼得到海内外学人的欢迎、批评和指正。
  2014年11月21日
  于浙大西溪校区启真名苑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之外的其他历史或文献类书籍的介绍,内容将聚焦于相关历史时期或文献学的深度内容,且语言力求自然、专业。 --- 《明代科举制度变迁与士人社会研究》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明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当时士人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承上启下的重要朝代,其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的规范化和严密性,对后世影响尤为显著。研究明代科举,不仅是理解国家选官制度的演变,更是把握明代精英阶层形成、权力运作与社会流动规律的关键钥匙。本书全面梳理了明初洪武年间科举的初步确立,历经永乐、正德、嘉靖、万历直至崇祯朝的各项调整与完善,力求呈现一幅立体而鲜活的明代“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图景。 第一编:明代科举制度的框架与规范 本篇聚焦于明代科举制度的基本形态与核心规范。首先,详细考察了明太祖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重建工作。洪武三年(1370年)的诏令标志着八股文的正式确立,这是一种对文体、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进行严格限定的考试文体。我们将探讨八股文的形成过程、基本要求及其对士人思维模式的塑造作用。 其次,深入分析了明代科举的三个主要层级: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省一级)的组织流程、主考官的选派机制,以及中举者(举人)的身份地位转变,都有详尽的论述。特别是举人身份在地方上所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社会特权。会试作为全国性的考试,其考官的选择与避讳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对选拔过程的绝对控制。最后,殿试的礼仪性与象征意义被置于核心位置考察,它标志着皇帝对国家精英的最终认可,强化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此外,本书对明代科举的科目设置、考试时间节点,以及对儒家经典的注疏要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力求还原制度的完整面貌。 第二编:考试内容与思想导向的演变 科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筛选与传播工具。本篇着重探讨明代考试内容的变化,特别是“四书五经”在不同时期的侧重。明初,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尊崇达到了顶峰,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全国士人的思想基调。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士人阶层内部也出现了思想的张力。我们探讨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思潮对科举体制的冲击与渗透。尽管官方意识形态仍是程朱理学,但心学对“致良知”的强调,间接影响了部分士人的应试策略和对儒家经典的独特阐释。 本篇还分析了明中后期,尤其是在万历年间,士人对科举僵化的批评声音。一些“杂著”的出现,以及在策论部分对时政、经济、军事等现实问题的探讨,反映了精英阶层对僵硬教条的反思与挣扎。 第三编:士人的社会流动与群体认同 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于构建了一个相对透明的晋升渠道,从而影响了整个士人阶层的社会结构。本书通过统计数据和个案分析,探讨了通过科举入仕的地域分布、宗族背景与经济条件。我们发现,尽管科举宣扬“寒门出贵子”,但在实践中,经济基础雄厚的士族家庭仍占据了显著优势,这需要通过对明代士人族谱和地方志的细致比对来加以证实。 中举者(进士)的群体认同感是本书的另一关注点。他们形成了高度互助的“同窗”网络,这种关系网络超越了地域和宗族,成为明代官僚体系内部运作的重要润滑剂与制约力量。我们详细分析了会试放榜后的“同年”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参与地方事务、互相举荐和弹劾。 第四编:科举与晚明政治生态的张力 明代后期,宦官专权、党争频发是政治舞台的主旋律。本书将科举得士群体置于这一复杂政治环境中考察。中举的士人如何应对激烈的党争?他们是成为东林党的坚实基础,还是被非制度化的权力所裹挟? 我们通过对内阁首辅、六部尚书等高官的仕途回顾,揭示了科举资历与实际政治权力的非线性关系。例如,一些通过科举取得高位者,在面对宦官集团时,其儒家道德理想往往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政治抵抗力。 最后,本书还简要触及了晚明士人对科举制度本身的批判。从顾炎武到黄宗羲,他们的思想并非完全排斥科举,而是呼吁制度应更加注重实学,关注民生疾苦,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游戏层面。 结语 《明代科举制度变迁与士人社会研究》旨在为理解明代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精英阶层心态提供一个坚实的文献与理论基础。通过对这一核心制度的纵深挖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国在维护其庞大帝国统治过程中,所采用的精妙而又充满矛盾的制度设计。 --- 《清代漕运史稿(康乾盛世卷)》 前言 漕运,作为维系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南北物资流通与财政平衡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历史的聚光灯聚焦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康乾盛世”这一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漕运制度在此时期达到了其运营的最高效能,同时也积累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本书并非对传统漕运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侧重于制度变迁背后的经济动因、技术革新以及对区域社会产生的复杂影响。我们将以运河、粮船、河官和漕粮为核心要素,重构这一宏大而精密的国家工程体系。 第一章:康熙朝漕运的恢复与再定型 清初入关后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恢复因战乱而衰败的京杭大运河体系。本章详细考察了康熙皇帝亲历南巡,对黄河泛滥与漕运受阻的直接干预,以及设立治河大臣、修缮船闸的具体举措。 重点分析了康熙年间“漕法”的调整。漕粮的征收标准、分段转运的责任划分,以及“耗羡”制度的初步形成,都是确保粮食安全运抵京师的关键环节。本章结合地方志和部院档案,量化分析了康熙朝漕粮到位率的变化趋势。 第二章:雍正改革下的漕运精细化管理 雍正朝是中国行政管理史上的关键时期。本篇将论述皇帝如何运用雷厉风行的手段,对漕运管理体系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改革。核心内容包括“火耗归公”政策对漕运系统中的贪腐现象的遏制,以及对河工经费的严格审计制度。 特别地,我们将深入研究雍正朝对运河沿岸卫所和民夫的重新编制与调度,力求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运输效率。这一时期的文书往来,清晰地展示了中央集权如何渗透到最基层的运输环节。 第三章:乾隆盛世的漕运巅峰与潜在危机 乾隆朝是漕运量的顶峰时期,年度入京漕粮达到数百万石。本章将分析在这一高负荷运转下,漕运体系所展现的惊人韧性。这得益于运河的持续维护、船队规模的扩大以及漕帮力量的成熟。 然而,繁荣之下亦潜藏危机。本章探讨了乾隆晚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黄河泛滥加剧,对运河中下游的结构性破坏,以及过度依赖地方胥吏和地方富商(如两淮盐商)在漕运中的融资和担保角色,为中后期的漕运瘫痪埋下了隐患。 第四章:运河技术、船政与社会网络 本书专门辟出一章,探讨漕运背后的技术支撑与社会网络。漕船的结构优化、船工的技能传承,以及漕运沿线的驿站、仓储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物质文明网络。 此外,对“漕帮”的研究是本书的亮点。漕帮作为由船主、船工、押运人员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如何在制度的缝隙中维护自身利益,以及他们与地方官员、胥吏之间形成的复杂“共生”关系,是理解漕运实际运作的关键。 第五章:漕运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漕运不仅仅是粮食的运输,它深刻地影响了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苏皖地区)的经济格局。本书分析了漕粮征收对江南赋税结构的影响,以及运河沿线城市(如扬州、淮安、济宁)作为中转站所产生的商业繁荣与社会分化。最后,本章会简要提及漕运与海运、陆运的竞争与配合关系。 结语 《清代漕运史稿(康乾盛世卷)》力求通过对制度、技术、人力与经济的综合考察,展现清代盛世下这一“水中长城”的运作逻辑与历史命运,为理解清代国家治理的精微之处提供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宋代的市井生活和文化氛围都充满了好奇。这套《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虽然主旨在于记录登科信息,但它在我眼中,却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脉络。我常常会想象,那些在榜单上赫然有名的人物,他们生活的具体场景是怎样的?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的风景?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书中记录的登科年份,也让我能够大致推测出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并思考这些事件是否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了影响。我甚至尝试着去寻找一些与我祖籍相关的登科士子,看看我的家乡在那个时代是否也有杰出的人才涌现。这种阅读方式,虽然带着一些个人情感的滤镜,却让冰冷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一些登科士子的传记片段,即使篇幅不长,也足以勾勒出他们的品德与才华。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的工具,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瑰宝。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传承的敬畏之情。这14册书,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个寒窗苦读的日夜,以及无数个改变命运的瞬间。我并非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尤其是在宋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翻阅这套书,就像是在与无数位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士子,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这个金字塔尖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在书中出现的普通名字,背后都有怎样的家庭故事,怎样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海量的一手史料,让我们可以从最微观的个体层面去观察和理解宏观的历史变迁。它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而科举,就是连接这些个体与国家命运的重要桥梁。

评分

初次拿到这套《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实在是被它厚重且精美的装帧所打动。翻开第一卷,就被其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撼。我一直对宋代文人的生活及其仕途之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套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名单堆砌,而是通过对登科者姓名、籍贯、科第、考官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寒微却最终金榜题名的士子,他们的奋斗历程总能给我带来莫大的鼓舞。在阅读过程中,我尝试着去对照一些史书中提及的名臣将相,看看他们的登科信息是否与书中的记载相符,这种“寻踪觅迹”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同时,书中对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在宋代社会结构中的影响,也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数据支撑。我甚至尝试着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登科人数分布,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有趣的规律。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考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巨著。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我不得不说,这套《宋代登科总录》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的编纂之严谨、资料之详尽,在同类书籍中堪称翘楚。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在各种史料中搜集零散的登科信息,而这套书则将这些信息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汇总,极大地节省了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登科者的籍贯分析,这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宋代人才流动和区域发展的情况。例如,我关注到一些原本并不显赫的州县,在宋代却涌现出大量的登科士子,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或文化原因,值得进一步挖掘。此外,书中对考官的记录也为我们分析当时官僚集团的内部关系和权力网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还在尝试着将书中的数据与一些其他史料中的人物传记进行交叉比对,以期发现新的史实或纠正一些流传已久的误说。这套书的价值,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为我们理解宋代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宋代登科总录(全14册)》的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座凝固了历史的宝库。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宋代社会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部能够系统梳理那个时代精英群体成长路径的著作。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粗略地翻阅,就被其中详尽的记录所吸引。不仅仅是姓名和籍贯,更包括了登科的年份、科第、考官,甚至还有一些附带的简单信息。我尝试着去追溯一些我所熟知的宋代人物的登科经历,对比书中的记载,这种“考古”般的乐趣让我欲罢不能。书中的数据,也让我开始思考当时的人才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地区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我甚至在想,通过这些登科信息,是否能够勾勒出一些宋代社会阶层流动的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我们可以从微观的个体信息出发,去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