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沈从文画传》为“文化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画传”丛书之一。本书从“聪颖活泼的湘西少年”、“沆水流域的别样人生”、“京派重镇”、“逐渐成熟的文学创作”、“在抗战烽火中”、“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战后对五四精神的坚守”、“沉默归队”、“最后的乐章”等十三个章节,对沈从文的一生作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
作者简介
李斌,男,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出版有《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1912-1949)》《教材中的鲁迅》(合著)等学术专著,参与编著《1911-2008叶圣陶研究资料索引》
等学术资料,在《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郭沫若研究年鉴》等转载。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奖励。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
沐定胜,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负责过《萧乾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纪念茅盾诞辰百周年展览》《老舍文学创作生涯展览》《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烽火中的抗战文学展》等数十个大型展览的陈列设计。参与筹办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展》陈列被评为2000年度十大精品陈列之一,《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展》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秀展示奖”.
与他人合撰的《消失的风景——新文学版本录》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5年百本年度图书之一、卓越网上书店评为年度100部最佳图书之一。
目录
1 聪颖活泼的湘西少年
出生于凤凰军人家庭
逃学
准备成为一名军人
2 沅水流域的别样人生
从军看砍头
年轻警察所职员
新旧文化知识
3 在北京的日子里
文坛前辈的提携
在北京文坛立足
最初的作品
4 逐渐成熟的文学创作
《阿丽思中国游记》与《红与黑》
爱上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对文坛的评论和反思
友谊的裂痕与忠诚
《月下小景》及城乡两套笔法
5 “京派”重镇
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边城》与《湘行散记》
“京派”“海派”与“差不多”论争
6 抗战烽火中
从北平撤退的路上
沅陵拜会地方实权派
《湘西》:揭开这个神秘地区的面纱
《长河》:湘西世界的“常”与“变”
7 在西南联大
贫困中的昆明生活
在西南联大教习作
与周遭世俗环境的抗争
对人生远景的抽象凝眸
坚守专家岗位
小说的新实验
8 战后对五四精神的坚守
以文学重造民族
与民主力量的争论
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
9 沉默归队
从自杀到“归队”
华北革大的学习与创作
在川南土改中
10 成长为优秀的形象史学家门
转向物质文化研究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为社会贡献堂识
11 难以磨灭的文学冲动
放弃做专业作家
《沈从文小说选集>出版
张鼎和传记的写作
1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摆出版门
接受编撰任务
“文革”的最初几年
“五七干校”的艰苦自持
“文革”后期修订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完成
访问美国与成果的出版
13 最后的乐章
海外“沈从文热”
文学作品的出版和电影改编
小心翼翼面对学界的重新评价
对年轻研究者的担心和支持
最后的辉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沈从文画传》:
沈岳焕六岁时,和小他两岁的弟弟同时出疹子,一躺下就咳嗽发喘。湘西那时出疹子是生命的一大劫关,孩童因此而死去的极普遍。这病来得凶,一家人绝望了,在院中准备了两具小小棺木。但兄弟俩却奇迹般的活过来了。从此沈岳焕就一直很瘦弱。
沈岳焕的妈妈喜欢种玫瑰花,几个孩子常常围着花苗平土、剪枝,等候花朵开放。玫瑰花开了,孩子们非常兴奋,争着数花朵。大哥去长沙求学,在母亲给大哥的信中,妹妹放了十多瓣玫瑰。
有时候为了躲避瘟疫,沈家会把他们兄弟送到乡下黄罗寨本家住一段时间。沈岳焕跟大哥,一人坐在一个箩筐里,由他四叔挑着下乡。四叔的那条辫子又细又长,辫梢不时在他头上晃,一路上他不断地拽四叔的辫子玩。到乡下的第一天,沈岳焕就看见一群人抬着一只死老虎进城邀工力;然后去牛栏边看小牛、看比猫还小的羊羔。事事他都感到新奇,“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包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乡下有打夜鱼的习惯,有一次沈岳焕目睹了那难忘的场面,“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沈岳焕六岁进私塾。私塾的老师是他的姨爹,师母和他妈妈是姊妹,老师女儿是他表姐。若是老师在处理什么事时使他受到了冤枉,他就到姨母跟前哭,回头就见表姐请老师进去,那当然是姨母要为小岳焕说好话了。
他在私塾一直念到十岁,每天的功课不是念书,就是背书。在这段时间他念完了《幼学琼林》《孟子》,并开始念《诗经》。然而,私塾里呆板而无生气的生活,逐渐引不起沈岳焕的兴趣。慢慢地,他从同学中发现逃学能带来种种好处,于是开始逃学并向家里说谎。
逃学的事终于被家里发现,气坏了的父亲甚至扬言要砍掉他的一根手指,沈岳焕被吓得大哭。最后不但手指没砍掉,反而滋长了他的反叛心理。
他到橘柚园去玩,到各处山上去逛,“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干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学校近水边,他常常跟一些顽童到水里去泡,他后来回忆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有时候天气坏,他不能进山或下水,就到附近庙里走走,看殿前廊下的人绞绳子,织竹席,做香,下棋,打拳以及相骂。
沈家以为是教师看管不严,因此为他换了一所离家更远的私塾。新的学校因为路远,他在上学路上可以经过很多有趣味的地方。于是,沈岳焕在私塾读小书的同时,也开始读起了由凤凰城内外之“社会”写成的大书。
在针铺门前,他常常停下来看那位带着极大眼镜的老人低头磨针;经过一家染坊,只见强壮有力的苗人站在凹形石碾上,手扶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看见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口上不时轻声歌唱,一面逗引背在背上的小孩儿,一面用铜勺舀豆浆;经过屠夫肉案桌,他看见新鲜猪肉砍碎时,仍跳动不止;经过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时,他常常停下脚步看师傅给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金童玉女、鱼龙轿子贴金,敷粉,涂色。
他有时候绕道从西城走,经过牢狱附近杀人的地方,常常会看见昨天杀的人还没收尸。有时尸体或许被野狗咬碎了,他走过去看那糜烂的尸体,或者用小石块敲打头颅,或者用木棍去戳戳,看还会不会动。
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用预先准备好的石块向野狗抛去。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星辰的低语》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沈从文画传》: --- 图书简介:《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考古实录》 一、内容概述: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潜航 《星辰的低语》并非一本寻常的历史或探险读物,它是一部结合了尖端考古学、天文学观测与人类学洞察的宏大叙事。本书的核心聚焦于一个长期被主流历史学家忽略的谜团——“索拉瑞斯文明”。这个文明,根据书中所呈现的最新发现,曾在距今约七千年前,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深处繁盛一时,其知识与技术水平远超同期世界任何已知文明。 作者,著名独立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艾萨克·维拉,耗费了二十年心血,追溯那些被视为神话或民间传说的零星记载,最终锁定了一个位于人迹罕至的“天空之镜”盆地的核心遗址。本书通过翔实的田野报告、复杂的符号学解析,以及对遗址中出土文物(如记忆晶石、光束引导装置)的独家解读,试图重建索拉瑞斯文明的兴衰图景,并探究他们突然消亡的真正原因。 本书并非在讲述一个已知的历史,而是在重构一个被时间抹去的声音。 二、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星辰的低语》结构严谨,分为“地之印记”、“天之契约”与“归零时刻”三大核心部分。 第一部:地之印记——迷雾中的发现(约 450 页)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维拉团队从最初的推测到最终发现主遗址的艰辛历程。 1. 密码的碎片: 维拉首先从古代波斯手稿、印度河谷的未解铭文以及西伯利亚萨满的口述历史中,提炼出关于“住在石头里的人”的共同线索。他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时空叠影”理论,认为索拉瑞斯人的活动区域与其遗址留存的“能量残余”存在非线性关联。 2. 天空之镜: 重点描述了如何利用地质雷达和新型的磁场扰动探测技术,穿透帕米尔高原数层沉积岩,定位到第一个地下神庙的入口。书中配有大量现场照片和三维重建图,揭示了索拉瑞斯建筑中对几何学的极致运用——所有结构均基于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的复杂变体。 3. 语言的复苏: 维拉在遗址中发现的“刻度板”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这些板上刻录的文字,并非任何已知语系的线性文字,而是一种基于光波频率的符号系统。本书用超过一百页的篇幅,展示了维拉如何运用最新的量子计算模型,逐步破解了这种“频率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首次还原出索拉瑞斯人的日常记录和哲学思考。 第二部:天之契约——文明的辉煌与哲学(约 500 页) 在成功破译部分文献后,本书进入了对索拉瑞斯文明社会形态和知识体系的深入剖析。 1. 知识的储存: 索拉瑞斯人没有纸莎草或泥板,他们将知识储存在一种被称为“记忆晶石”的特殊硅基结构中。本书详细描述了这些晶石如何通过特定频率的声波激活,并展示了其中记录的先进生物工程学知识——他们似乎能精准控制植物的生长周期,并拥有远超现代医学的再生医学概念。 2. 天文学的终极观照: 索拉瑞斯人对宇宙的理解令人震惊。他们并非仅仅观测星象,而是似乎与星体间存在某种“共振”。书中公布了他们关于“黑暗物质的流动路径”的早期模型,这一模型与当代物理学对暗物质分布的推测惊人地吻合。他们建造的中央天文台,其结构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用于接收来自特定星系的微弱信号的调谐器。 3. 社会结构与伦理: 索拉瑞斯社会似乎建立在“完全共享”的基础之上,不存在私有财产的概念。他们的决策机制依赖于一种被称为“共识场”的集体意识聚合。书中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一种以纯粹的色彩和振动来表达情感的“无形雕塑”,以及他们对“时间”的理解:他们视时间为一种可塑的、非线性的实体。 第三部:归零时刻——湮灭之谜(约 350 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这个伟大文明戛然而止的原因的探索,这是全书最具悬疑性的部分。 1. 能量的枯竭: 通过分析核心能量源——一个巨大的地下熔炉遗迹,维拉团队发现了一个异常的能量衰减模式。证据表明,索拉瑞斯文明的辉煌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源于对某种“基础宇宙资源的过度提取”。他们似乎触及了宇宙运行的某个底层限制。 2. 最后的讯息: 在文明的核心控制室,维拉找到了一个被刻意保护的、结构复杂的装置。通过最后的电力尝试,装置播放了一段加密的、跨越七千年的“遗嘱”。这段讯息并非哀叹,而是一个严厉的警告:关于过度追求知识纯粹性而忽略了生态平衡的后果。这段讯息的破译过程,是全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3. 历史的警钟: 维拉在结论部分提出,索拉瑞斯文明的消失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周期性重置”。他们的消亡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目的是为了防止一种可能威胁更广阔宇宙秩序的知识泛滥。本书最后发问:我们,在今天的技术发展速度下,是否正在重蹈他们的覆辙? 三、本书特色与读者群体 特色亮点: 跨学科的严谨性: 融合了考古学、符号学、量子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独家影像资料: 包含大量作者团队在极端环境下拍摄的第一手现场照片和高精度三维扫描图。 革命性的语言学突破: 对一种全新“频率语言”的破译过程,堪称现代考古学的壮举。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古代文明、历史悬案、前沿科学探索、以及哲学思考感兴趣的深度阅读爱好者。它挑战了既有的历史观,提供了对人类文明潜力和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尤其适合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天文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抱有终极好奇心的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