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容简介
《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z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作者简介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哲学家,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目录
卷一
逢遇第一
累害第二
命禄第三
气寿第四
卷二
幸偶第五
命义第六
无形第七
率性第八
吉验第九
卷三
偶会第十
骨相第十一
初禀第十二
本性第十三
物势第十四
奇怪第十五
卷四
书虚第十六
变虚第十七
卷五
异虚第十八
感虚第十九
卷六
福虚第二十
祸虚第二十一
龙虚第二十二
雷虚第二十三
卷七
道虚第二十四
语增第二十五
卷八
儒增第二十六
艺增第二十七
卷九
问孔第二十八
卷十
非韩第二十九
刺孟第三十
卷十一
谈天第三十一
说日第三十二
答佞第三十三
卷十二
程材第三十四
量知第三十五
谢短第三十六
卷十三
效力第三十七
别通第三十八
超奇第三十九
卷十四
状留第四十
寒温第四十一
谴告第四十二
卷十五
变动第四十三
招致第四十四(阙)
明雩第四十五
顺鼓第四十六
卷十六
乱龙第四十七
遭虎第四十八
商虫第四十九
讲瑞第五十
卷十七
指瑞第五十一
是应第五十二
治期第五十三
卷十八
自然第五十四
感类第五十五
齐世第五十六
卷十九
宣汉第五十七
恢国第五十八
验符第五十九
卷二十
须颂第六十
佚文第六十一
论死第六十二
卷二十一
死伪第六十三
卷二十二
纪妖第六十四
订鬼第六十五
卷二十三
言毒第六十六
薄葬第六十七
四讳第六十八
谰时第六十九
卷二十四
讥日第七十
卜筮第七十一
辨祟第七十二
难岁第七十三
卷二十五
诘术第七十四
解除第七十五
祀义第七十六
祭意第七十七
卷二十六
实知第七十八
知实第七十九
卷二十七
定贤第八十
卷二十八
正说第八十一
书解第八十二
卷二十九
案书第八十三
对作第八十四
卷三十
自纪第八十五
精彩书摘
《古典名著白文本:论衡》:
命义第六墨家之论,以为人死无命。儒家之议,以为人死有命。言有命者,见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言无命者,闻历阳之都一宿沉而为湖;秦将白起坑赵降卒于长平之下,四十万众同时皆死;春秋之时,败绩之军,死者蔽草,尸且万数;饥馑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如必有命,何其秦、齐同也?言有命者日:“夫天下之大。
人民之众,一历阳之都,一长平之坑,同命俱死,未可怪也。命当溺死,故相聚于历阳;命当压死,故相积于长平。”犹高祖初起,相工人丰、沛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卓砾时见,往往皆然。而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万数之中,必有长命未当死之人。遭时衰微,兵革并起,不得终其寿。人命有长短,时有盛衰,衰则疾病,被灾蒙祸之验也。宋、卫、陈、郑同日并灾,四国之民必有禄盛未当衰之人,然而俱灾,国祸陵之也。故国命胜人命,寿命胜禄命。
人有寿夭之相,亦有贫富贵贱之法,俱见于体,故寿命修短皆禀于天,骨法善恶皆见于体。命当夭折,虽禀异行,终不得长;禄当贫贱,虽有善性,终不得遂。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日:“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此言实也。实者,项羽用兵过于高祖,高祖之起,有天命焉。国命系于众星,列宿吉凶,国有祸福;众星推移,人有盛衰。人之有吉凶,犹岁之有丰耗。命有衰盛,物有贵贱。一岁之中,一贵一贱;一寿之间,一衰一盛。物之贵贱,不在丰耗;人之衰盛,不在贤愚。子夏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而不日“死生在天,富贵有命”者,何则?死生者,无象在天,以性为主,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坚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不天死;禀性软弱者,气少泊而性赢窳,赢窳则寿命短,短则蚤死。故言有命,命则性也。至于富贵所禀,犹性所禀之气,得众星之精。众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贵象则富贵,得贫贱象则贫贱,故日在天。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众星。
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故天有百官,天有众星,地有万民,五帝、三王之精。天有王梁、造父,人亦有之,禀受其气,故巧于御。
传日:“说命有三,一日正命,二日随命,三日遭命。”正命,谓本禀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日正命。
随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故日随命。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凶祸,故日遭命。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使命吉之人,虽不行善,未必无福;凶命之人,虽勉操行,未必无祸。孟子日:“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性善乃能求之,命善乃能得之。性善命凶,求之不能得也。行恶者,祸随而至。而盗跖、庄跻横行天下,聚党数千,攻夺人物,断斩人身,无道甚矣,宜遇其祸,乃以寿终。夫如是,随命之说,安所验乎?遭命者,行善于内,遭凶于外也。若颜渊、伯牛之徒,如何遭凶?颜渊、伯牛,行善者也,当得随命,福祐随至,何故遭凶?颜渊困于学,以才自杀,伯牛空居而馥恶疾。及屈平、伍员之徒,尽忠辅上,竭王臣之节,而楚放其身,吴烹其尸。行善当得随命之福,乃触遭命之祸,何哉?言随命则无遭命,言遭命则无随命,儒者三命之说,竞何所定?且命在初生,骨表著见。今言随操行而至,此命在末,不在本也;则富贵贫贱皆在初禀之时,不在长大之后,随操行而至也。正命者至百而死;随命者五十而死;遭命者初禀气时遭凶恶也,谓妊娠之时遭得恶也,或遭雷雨之变,长大天死。此谓三命。
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故妊妇食兔,子生缺唇。《月令》日:“是月也,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者,生子不备,必有大凶,喑聋跛盲。气遭胎伤,故受性狂悖。羊舌似我初生之时,声似豺狼,长大性恶,被祸而死。在母身时,遭受此性,丹朱、商均之类是也。性命在本,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及长,置以贤师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贤不肖在此时矣。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身,乃又贼男女之性。
人有命,有禄,有遭遇,有幸偶。命者,贫富贵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以命当富贵,遭当盛之禄,常安不危;以命当贫贱,遇当衰之禄,则祸殃乃至,常苦不乐。遭者,遭逢非常之变,若成汤囚夏台,文王厄牖里矣。以圣明之德,而有囚厄之变,可谓遭矣。变虽甚大,命善禄盛,变不为害,故称遭逢之祸。晏子所遭,可谓大矣。直兵指胸,白刃加颈,蹈死亡之地,当剑戟之锋,执死得生还。命善禄盛,遭逢之祸,不能害也。历阳之都,长平之坑,其中必有命善禄盛之人,一宿同填而死。遭逢之祸大,命善禄盛不能却也。譬犹水火相更也,水盛胜火,火盛胜水。遇其主而用也。虽有善命盛禄,不遇知己之主,不得效验。幸者,谓所遭触得善恶也。获罪得脱,幸也。无罪见拘,不幸也。执拘未久,蒙令得出,命善禄盛,天灾之祸不能伤也。
偶也,谓事君也。以道事君,君善其言,遂用其身,偶也。行与主乖,退而远,不偶也。退远未久,上官录召,命善禄盛,不偶之害不能留也。
……
前言/序言
《论衡》:一部撼动乾坤的古代智慧沉思录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哲学著作中,《论衡》以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论证和不畏权威的精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由东汉哲学家王充毕生心血浇筑而成的巨著,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思想文化。它并非是一部简单的史书,也不是一本空洞的说教,而是一场关于世界本质、人生真谛的深入探讨,一场对迷信与愚昧的有力驳斥,一场对理性与科学的坚定呼唤。 时代背景:思想的十字路口 《论衡》诞生于东汉中期,一个思想激荡、文化融合的特殊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民间对鬼神、谶纬、图谶等迷信思想的信仰依然根深蒂固。与此同时,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并未完全销声匿迹,仍在悄然流传。在这种复杂的思想环境中,王充作为一名饱读经史、思想独立的学者,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上充斥的虚妄与不实,对盛行的鬼神论、天命论以及僵化的儒家学说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批判。他目睹了人们因迷信而产生的恐惧、无奈与盲从,感受到了缺乏科学理性指导所带来的社会弊病,于是,他决心用自己的笔,为那个时代注入一股清醒的理性之风。 核心思想:破除迷信,彰显理性 《论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对鬼神论的彻底否定。在那个万事万物皆可归之于鬼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时代,王充以其惊人的勇气和缜密的逻辑,一一拆解了人们对鬼神存在的种种迷信。《论衡》中,他深入剖析了鬼神之说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其多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自身无能为力的逃避,以及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宣传。《论衡》并未止步于否定,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无鬼神”的积极论断,强调自然现象的发生皆有其内在的规律,而非鬼神的意志所为。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了雷电、地震、疾病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将这些本应由科学解释的事件,从神秘的鬼神领域拉回到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之中。 除了对鬼神论的批判,王充还对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谶纬之学是将《易经》等经典与政治、人事联系起来,通过占卜、预言来预测吉凶祸福,甚至以此来论证政治合法性。《论衡》认为,谶纬之学是“妄言”,是“欺世盗名”,其预测往往与事实不符,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王充强调,人事的变化并非由天命所定,而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决定。他提倡脚踏实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而非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谶语。 理论框架:论证严谨,析理入微 《论衡》并非是信口开河的愤懑之语,而是一部结构严谨、论证精密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包含八十五章,内容涵盖了对自然、社会、人事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思考。王充在论述过程中,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引经据典,并不断进行反驳和辨析,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哲学问题掰碎了说透。 他将自己的论证方法概括为“言不可不衡”,即言论必须经过衡量,符合事物的实际。在《论衡》中,他针对当时流行的各种观点,一一进行“称量”,找出其矛盾之处,揭示其虚假之处。例如,在讨论“生死”问题时,他驳斥了认为人死后有鬼,能够影响生者的观点,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与鬼神无关。在讨论“命运”问题时,他批判了宿命论,强调人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人的努力和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衡》在论述中,特别强调“质实”。他认为,人们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论衡》试图剥离那些虚假的、人为的东西,直击事物的核心,揭示其真实的性质。这种对“质实”的追求,体现了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哲学成就:朴素唯物主义的先驱 《论衡》最伟大的哲学成就,在于其对中国早期唯物主义思想的奠基性贡献。尽管王充生活的时代,唯物主义哲学尚处于萌芽状态,但他对鬼神论的否定,对自然规律的强调,以及对“质实”的追求,都清晰地展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而“气”是物质性的,是可以感知和认识的。这种“气”的观念,虽然与后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他通过对“气”的物质性论证,为解释自然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摆脱了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束缚。 《论衡》对“命”的认识,也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他认为,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命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个人的努力等等。这种观点,将人的命运从神秘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历史意义:启迪民智,涤荡陋习 《论衡》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哲学思想的深刻性,更在于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愚昧和迷信盛行的年代,王充以其坚定的理性主义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勇于探索未知。《论衡》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对社会观念的深刻冲击,一次对陈规陋习的有力挑战。 它对鬼神论的批判,为人们摆脱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和依赖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助于减轻社会的精神压力,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他对谶纬之学的否定,则削弱了迷信对政治的干扰,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衡》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无数的学者,让他们开始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去审视世界,去探索真理。在思想史上,《论衡》被誉为“汉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性精神的火种,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本特色:通俗易懂,辩驳有力 《论衡》的语言风格,与其内容一样,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王充以其精湛的文笔,将深奥的哲学思想,以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同时,他在辩驳论敌时,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不留情面,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思想家的气魄和胆识。 虽然《论衡》的原著语言带有一定的古朴色彩,但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至今仍能打动人心。阅读《论衡》,不仅是在品味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更是在与一位伟大思想家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他那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愚昧的毫不妥协。 结语: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论衡》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经典。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批判,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启迪。在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形式的迷信、偏见和非理性思维。《论衡》所倡导的理性精神、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翻开《论衡》,你会发现,那是一场智慧的盛宴,一场思想的洗礼。它将带领你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人类理性思维的光辉,去感受那份永恒不灭的求真精神。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性之光永远是照亮前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