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对近代百年史的思辨。
☆印制精美,适合馈赠、收藏。
陈旭麓(1918~1988),湖南双峰人,毕业于大夏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中心副主席、上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教学。著作主要有《近代史思辨录》《浮想录》《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华民国史词典》《近代中国八十年》《五四后三十年》《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宋教仁集》《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其代表性论著大多编入《陈旭麓学术文存》及四卷本《陈旭麓文集》。
代前言
第一讲 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
第二讲 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
1�卑�国的要旨
2�毖笪裼氤缪�
3�敝髡接胫骱�
第三讲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附: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同一性
第四讲 道光是怎样一个皇帝
第五讲 论“中体西用”
第六讲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1�崩詈枵率侵泄�近代开拓性的人物
2�崩詈枵乱灿邪�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
第七讲 “戊戌”与启蒙
附:光绪略论
第八讲 清末的新军与辛亥革命
1�毙戮�原起
2�毙戮�的扩编
3�备锩�党人与新军
4�蔽洳�起义时的新军
第九讲 孙中山与鲁迅
第十讲 小凤仙其人
第十一讲 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
1�贝雍榱良�谈起
2�币桓龈叻辶�接着另一个高峰
3�闭�比—反比—正比的矛盾规律
4�贝俳�与延缓
第十二讲 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
第十三讲 军阀与近代中国社会
1�苯�代军阀的演变过程
2�蔽髂暇�阀和北洋军阀之区别
3�本�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形成原因
4�本�阀所反映的近代社会的复杂关系
5�本�阀代表人物的认识
第十四讲 略论演化中的中国近代文化
附:因袭—规抚—创获——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论纲
第十五讲 说“海派”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最富思辨的时代,我们的祖辈对前此没有见到和亲历的新事物:轮船,铁路,学堂,地动说,进化论,民约论等等,哪一样不是经过艰苦的思辨而后承认的。千百种刊物和论著,无不是这种艰苦思辨的详尽记录。
前人艰苦思辨的事物,往往是吸引后人论述历史的珍贵内容;那些站在思辨前列的人,更是后人热烈探讨的对象。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哲人,尽管年经百代,地异欧亚,人们总不会忘记他们,反复考订他们的生平,咀嚼他们的言论,弃其糟粕,吮其精华,以开创自己时代的思辨。而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
回忆开始发表文章,已是42年以前的事,那时不怕露屁股、出丑,在战火纷飞、天地玄黄中,随感而发,什么都写,练习了文字。但自己是学历史的,毕了业,又在学校教历史课,教“中国通史”,渐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较多地引史或就史发议,把文字归到历史这一行业。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新的岁月里,多次讲授“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类课程,随后专任近代史教学,进入行业的内部分工。近代社会的巨变,时而骇浪滔天,时而峰回路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是那样激励着自己的心弦,便日益以万象杂陈、新陈代谢飞速的近代社会作为自己朝夕思辨的契机。我并不是像思辨哲学家那样由概念推论出存在,而是认真地考察历史的势态,占有资料,从存在去思辨事变的由来及其演进,寻找它的规律。虽然未必尽当,但我是这样努力以赴的。
论史与铺叙地写历史长编不同,论什么,怎样论,作者有较大的选择和自由,不必从头说起,面面俱到,主要在于抓住问题,突破一点,层层剥绎,究其底里。那么,问题从何而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准备和阅读史籍中,日积月累,熟悉的东西多了,以此例彼,就会产生疑团,就会有问题从书中跳出来,不容你不去思辨,不去搜集资料进行论证,终至一吐为快。如谭嗣同有冲决一切网罗的民主精神,何以迈不出忠君的改良派道路?“中体西用”是19世纪后期一代人引进西学的宗旨,何以长期归之于洋务派的张之洞一两个人的“乐道”?清朝统治者亟谋自保而编练的“新军”,何以会走向它的反面?我写的这些篇章,大抵由此构思取材而成文的。一是由现实中提出来的理论与实际的问题,或从见闻中一再得来的感触,驱使我去追溯历史,寻求前因,而近代史恰是现实的近亲,现实中的许多事物还有它的影子或残迹,由今及史,探源追流,是了解事物真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农民战争与人口问题”,“夷”、“洋”之辨,“革命与改良”这类文章,便是循这一思路而命笔的。
此外,任何学科都有长期存在的争议和经常冒出的分歧。变化大、曲折多的近代社会,论述它的历史更是如此。建国三十余年来在近代史领域中有过多少这样的问题!这些争议和分歧的问题,对专业者来说,没有不乐于去思辨的,并就了解实情而有确见的课目,认真论述,是为学的分内事。如近代史的起讫年限,《李秀成供》的真伪,《瞿秋白年谱》的序言等篇,我写了自己的看法。其间也有自己论文招来的驳议和反驳议,关于探讨冯桂芬思想的两篇,就是这样产生的。如何对待驳议?应该是既不苟同,也不护短,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及时代脉络立论。
围绕历史的思辨,事实第一,立论第二,那是让历史说话,也即实践检验真理的准则。让历史说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尊重事实,事实是立论的基础,如果事实不实,游谈无根,立论就没有不歪的;一层是说一切设施,它的成效如何,要让事实表现出来,如果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设施,就会受到客观事物的惩罚,即是历史说话。但是,用文字撰述的历史是通过人来说话的,撰述历史的人都有他的社会性,也都生活于一定的时空里,他们没有不受社会性的制约,也没有不受所在时空的制约的,不管撰述者如何忠诚于事实,是逃不出那个时空规定撰述者的情感和认识的。而史论比史编沾染的时空色彩更要多一些,如果撰述者立意触及现实,则史论更带政论色彩。“以史为鉴”,史是过去,鉴则今人,它客观地表述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史论是现实的人对历史的感发,它有无深刻的借鉴意义,是其有无价值所在,没有借鉴意义的史论是缺乏生命力的。但借鉴的现实性,应该得自历史的必然逻辑,决不应该是狗尾续貂,强加臆言。强加的臆言,很可能是对历史的亵渎,而对现实则是歪曲。
我们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一切都在变动和发展中,经常被这样和那样的思潮所吸引和困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素养,没有洞彻事物的能力,仅凭一时直觉,追踪现实,借史发议,纵无恶心,也很难免于乖戾。“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苏轼这两句诗(《游金山寺》),是说长江的潮势涨到一丈高,潮退了,金山的边岸还留下了一道道沙痕。我们的时代像浪潮一样,奔腾起伏,印在人们身上的“沙痕”就是自己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去磨擦“沙痕”,应该让“沙痕”作为省察自己的记录。
(1983年2月)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完全跳脱了传统编年史的窠臼。作者似乎更侧重于主题式的梳理,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切割成几个清晰可辨的模块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快速切入,不必拘泥于绝对的时间顺序。每讲之间的过渡衔接非常自然,不会有突兀感,好像一环扣一环的精妙设计。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特定议题的深入探讨,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抓住核心矛盾,层层剥开,展现出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完一讲,总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把历史写成枯燥的年代大事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都让人深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把握,既能看到时代的大趋势,也能体味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这种讲故事的能力,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往下读的兴趣,简直停不下来。
评分阅读完这套书的初步感受,就是作者的史观非常开阔和客观。他没有沉湎于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叙事中,而是努力去理解那个时代特定环境下的选择与无奈。这种审视历史的态度,让人感到非常尊重和信服。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作者总是能保持一种适度的距离感,既不盲目赞颂,也不进行苛刻的道德审判,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这使得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脸谱化的,而是看到了更多灰色地带和复杂的人性挣扎。这种成熟的史学态度,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和受益匪浅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心头好,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非常典雅,没有那种过度花哨的现代感,而是散发出一种老派书卷气,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质量也相当棒,印刷清晰,字迹在不同光线下看起来都很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容易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内文的排版,字间距和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而且,作为典藏本,它在细节处理上确实体现了收藏价值,比如扉页的设计和字体选择,都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具有艺术品价值的物品。拿到手里摩挲着,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这种实体书特有的满足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在保证科普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掉历史研究的深度。作者似乎很清楚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之间的那条微妙界限,他提供的是经过充分考证和反复推敲的结论,但呈现方式却是极为平易近人的。我能感觉到,在每一个观点的背后,都有着扎实的史料支撑,但这些支撑材料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堆砌在读者面前,而是被巧妙地融入了流畅的行文之中。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但又不想被汗牛充栋的史料淹没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简直是完美的救赎。它既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又不会给我带来阅读压力。
评分非常不错,物流快。
评分还是不错的,给的数据足够多。因为更偏向于学术著作,所以财政的东西会多一些。偶尔认认真真看一看这些严肃的讲史也是很有必要的。
评分东西很好,物流很快,很满意!
评分作者不仅对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太宗即位之谜、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辛弃疾等进行了考查与评价,而且对北宋的开国和皇位继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运动、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评分大家讲史系列,活动购入,精装。
评分是那种不喜欢的精装本,价格好高,其实,平装本就可以了
评分包装很好,送货速度快,服务好。主要为80年代的文章,政治色彩浓厚,观点比较传统,慎重考虑。
评分不搞活动都买不起书了,定价虚高。
评分书确实不错,已经觊觎了很久了,现在下手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