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转型时代,江山无语,人物犹存。
傅国涌道出中国穿越历史“三峡”的艰难曲折,让历史的还给历史。
通过大量史料,爬梳考证期间的人和事,写慈禧的垂帘时代,写鲁迅的演讲、胡适与白话文、张季鸾与《大公报》、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傅斯年对抗战进程的判断,还有郁达夫、竺可桢、胡政之等知识人的在民国时代的心路旅程。
深刻展现百年中国转型中各路风流人物“激流勇进”的独特风骨。
百家小集,名家云集。百家小集第二辑收入钱理群、十年砍柴、傅国涌、萧默、单世联、王学典、来新夏、陈行之、程映虹、周志兴等名家思想随笔。
《无语江山有人物》收入著名文史学者傅国涌近年来读史札记十五篇,全书各篇从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名人经历往事进行回顾和评述。全书文字延续了傅国涌历史散文作品一贯的叙事风格,文字深沉有力,字里行间饱含感情,体现出对历史人物深切的温情与理解,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无语江山有人物》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云集学人,结集最新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江山无语,唯活在期间的人物代代更新。从一九一三年宋教仁在上海遭暗杀,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一百年。中国变了,中国没有变,历史就在变与不变之间,我看见的是刻骨铭心的无奈,回天无力的无奈,翅膀折断的无奈,孤独前行的无奈。
——傅国涌
一九〇六年:慈禧垂帘听政时代的宪政萌芽
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
鲁迅先生的讲演
新语言和胡适的“得寸进寸”社会演进思路
邵飘萍:幸还是不幸?
张季鸾:大变动时代的报人典范
郁达夫,别了“风雨茅庐”
“三度挽危亡”:王云五自命“野牛”
傅斯年对抗日战争进程的判断
竺可桢怎样当大学校长
“于子三运动”与浙江大学
胡政之,一个报人记录的一个时代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几乎被文学史遗忘的周文
唐德刚走了,历史仍在“三峡”中
一九四八年的最后一天,南京长江边上,大江滚滚而去,傅斯年和胡适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相对泪下。
屈万里回忆,听说傅斯年那时身上经常带着安眠药,预备紧急关头可以“随时吞药自杀”。我觉得这是因为他身体不好,夜难成寐,并不是为自杀而准备安眠药。此时,前方战场攻守之势已易,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蒋介石心中迁台之意早就萌生。此前十二月二十二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傅斯年为台湾大学校长,这个决定在十一月就已作出。当月,他主持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已迁到台湾杨梅镇。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他写几个字,他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的短幅相赠,其中弥满了凄怆之感,更想不到竟一语成谶。屈万里曾建议将这七个字刻在傅斯年的墓碑上。
一
台湾大学最初是日本殖民地时代建立的,所以台大将一九四五年光复之日算作校庆之期。到傅斯年接手时才迎来第四年的校庆。他之所以能把台大办成孤岛上的北大,不仅取决于他的干才,和他大刀阔斧的勇气与锐气,更主要的是他的办学理念,他完全继承了北大的传统,纯粹为办大学而办大学,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尊严,比如拒绝三民主义进学校等。
四月二十日,傅斯年上任未久,就在《台湾大学校刊》发表的《国立台湾大学三十七年度第一次校务会议校长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一流的大学,不能徒然是一个教育机关,必须有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但是,也没有一个第一流的大学,把他的教育忽略了的”,他提议通过一年半时间,改进各种通习科目,“务使来校的学生,一进大门来,便得到第一流的教授教他们的普通课;教课之需要实习者,得到充分的实习机会,有富于教本参考书的阅览室可用,有优良的助教改他们的卷子。国文和外国文的程度,一年之内顿然改观。”同时他也表示,“不是我要把一个大学办成一个专是教书的大学。一个专是教书的大学,不会把书教得很好,因为学术水准低,自然不会把书教得深入浅出。所以在进行本校的教育建设上,也应该时时不忘学术的标准”。他说这些都“卑之无甚高论”,“但在目前大局不定、社会动荡之下,不特‘高调’无从谈起,即此‘低调’,若努力担负起来,也是极其吃力的。……究竟大局与环境能允许我们做到几成,总在未知之数”,但以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量,他只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做去。
什么是大学?近代意义的大学在傅斯年心中是很清晰的:“大学是个教授集团,不是一个衙门,照大学法,校长虽然权力甚大,然我为学校之前途计,决不能有极权主义的作风。”他深知,“一个大学必须大家要办好,才能办好,便可以办的好,决不是校长要办好的。我所谓大家,这包括全校教职员、学生、工友在内。”“大学的主体当然在教授,为教育、为学术的研究,这都是当然的。假如教授受行政人的干预太多了,流弊极大,可以弄到学术研究根本难得进行。”所以,他原则上赞许大学的讲座制度,保障教授的独立性、教学的自由;如果大学教授与中学教员一样,大学便不成其为大学。“五四”时代,他在北大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六年,赶上了蔡元培主政的时光,风云际会,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发表了大量鼓动新文化、新思潮的文章,终于和师长陈独秀、胡适他们一同造成时势,开创了新时代。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观念,以及“教授治校,学生自治”这一套制度已经植根于他的生命深处。在他短暂的五十五年人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几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留学归来,他先后出任过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在受命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之前,他做过西南联大校务委员、北大代理校长,对办大学并不是个生手。他有着让胡适佩服得不得了的行政能力,同为“五四”时北大学生领袖的罗家伦和他开玩笑说,蔡元培、胡适是北大的功臣,而他们是“功狗”;如今在台大校园,还有“傅钟”“傅园”。有学者说:台大校史上。孟真(傅斯年)先生虽非创校校长,但在常规及制度之设立上,恐无人能出其右。
他是“五四”之子,三十年来他的作为表明他是当年“五四”理想最好的捍卫者。三十年后,当他在乱哄哄的孤岛上受命主持小小的台湾大学时,他心中的模本就是三十年前的北大,教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作为校长,他就是要保障教授的这些自由。
他认为“大学的任务,本来是三项:一是教育的,二是学术研究的,三是事业建设的,三者有不可分性。”三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是学术机关,它的教育的作用,是从学术的立点出发,不是掉转过来;它的学术的作用是从教育的立点出发。换句话说,大学是以学术为中心,而用这中心发挥教育的力量;不是以教育为中心,而从这中心发挥学术的力量。”“我不是把教育看作第二义,教育当然是人生第一义,但是大学的教育,是从学术的立点出发的,所以大学的教育,与中学的教育不同,并与职业教育不同,而且与专科学校的教育不同,而且应该与号称大学或独立学院的教育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不同。”
他强烈反对把大学当作培养工具的摇篮,坚决摈弃大学的工具主义。抬头看看今天工具主义大行其道,重温傅斯年斯人斯言,不禁让人黯然神伤。他倡导简朴的学风。九月二十八日,他到台大的第二个学期,发布这样一个布告:
本校学风,素称俭朴,然亦偶有有钱人之子弟,习为奢侈者。兹在学年开学之始,特行告知诸生:如有娇养成性,习尚浮华者,务请不入本校之门;既入本校之门,即须改行自新。须知国家办此大学,费钱甚多,经费皆民脂民膏,岂容此辈滥竽其内,浪费本校教育之努力!以后如见有习尚浮华、衣食奢侈者,必予以纠正,或开除学籍。
对有钱人子弟,以台大为跳板,一有机会就要出洋,他也深有警惕,认为这是浪费教育资源,退学固然不能禁止,但在发证件上学校可以有自己的规矩。十月十二日发布的布告就是专门防止有钱人子弟“任意来去”的。
什么是大学精神?这是他耿耿于心、始终不曾忘怀的。“大学也必须有大学的样子,包括精神与形式”,“发挥大学精神”“促进学术空气”是他办台湾大学期间首先考虑的。他一直想写一本阐述大学精神、他对大学见解的专著,因为事务繁忙,最终没有写成。但在各种零散的演讲、文章、书信、布告等文字中,我们可以大致上看出他的基本观点。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他在台大校庆日发表演讲,不许把大学作为任何学术以外的目的的工具,“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这中间不包括工具主义,所以大学才有它的自尊性。这中间是专求真理,不包括利用大学作为人挤人的工具。”“台湾省既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则台湾大学应该以寻求真理为目的,以人类尊严为人格,以扩充知识、利用天然、增厚民生为工作的目标。”
在根本意义上,大学精神就是傅斯年说的“专求真理”(或“寻求真理”)四个字,这是第一位的,其余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和竺可桢当年为浙江大学确立的“求是”校训,和哈佛大学的校训都是相通的。本着这一理想,傅斯年呼吁学生第一是要立信,在品行上自我修炼,一个社会品行好的人多,社会就会健全,反之就很危险。“这一个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骗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社会上这个风气厉害了,社会就不上轨道。”在大学里这一观念尤其重要,他倡导“知识的诚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学问不能进步,发明更谈不上。“所以立信是做人、做学问一切的根本,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一切的根本。”
第二是力学。“在这个苦难的时候能有这样一个环境,已经算很有福气了!这个遭遇,这个环境,是万万不可辜负的。……这些年来,大学里最坏的风气,是把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当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实在大学里得到学问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证书乃是很次要的事。”重要的是“由学术的培养达到人格的培养”,“须知人格不是一个空的名词,乃是一个积累的东西。积累人格,需要学问和思想的成分很多。”
第三是爱国。他认为这是一种本能,是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一种认同感。
第四是爱人。“爱国有时不够,还须爱人。爱国有时失于空洞,虽然并不一定如此。至于爱人,却是步步着实,天天可行的……克服自私心,克服自己的利害心,便可走上爱人的大路。只要立志走上这个人道的大路,无论一个人的资质怎么样,每人都有作到释迦牟尼或耶苏基督或林肯或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机会,至少分到他们的精神。”“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大学成为宇宙间的一个有意义的分子”。
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书中对于“命运”的描绘。江山易主,人物兴衰,一切仿佛都由命运主宰。然而,作者却在描绘命运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抗争与选择。即使身处绝境,他们也从未放弃内心的希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层次感。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单一的性格,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他们会犯错,会迷茫,但同时也会成长,会蜕变。这种真实的人物形象,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叙事方式也很有特色,并非线性的推进,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将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有的出身草根,却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搅动风云。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置于孤立的环境中,而是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绘。那些深沉的爱恋,那些隐忍的亲情,那些复杂的情敌关系,都被作者写得细腻而真实。即使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无法掩盖这些个体情感的光芒。书中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评分《百家小集:无语江山有人物》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去拔高某些人物。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展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自然”的呈现,反而更加触动人心。 我常常会想起书中的某一个场景,某一个对话。或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一个人在落魄时,对食物的渴望;一个人在得势时,对身边人的态度转变。这些细节,都像是拼图的一角,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古典雅致,时而又带有一丝现代的洒脱,这种融合,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作者似乎在通过这些“有人物”的故事,向我们诉说“无语江山”背后的故事。江山之所以“无语”,或许是因为那些被掩埋的个体声音,那些被忽略的生命痕迹。而书中的人物,正是这些被“唤醒”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对历史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书中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他们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我们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坚韧与希望。这些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具有了现实的启示意义。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流畅,却又充满了留白,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回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它没有选择去描绘那些歌功颂德的篇章,也没有去刻意强调某个朝代的辉煌。相反,它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被忽略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共同构成了“无语江山”的另一番景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那些隐藏在笑容背后的悲伤,那些在沉默中的呐喊,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出来。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对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读起来流畅而富有张力,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无语江山”的独特解读。江山在某种程度上是宏大的、冰冷的,承载着无数次的王朝更迭和政治风云,而“无语”则恰恰点出了其背后那些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个体悲欢。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评判历史的对错,而是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他们的软肋和无奈;那些看似渺小的普通人,也可能在某个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观照,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无数的灰度。 书中对细节的描绘也堪称一绝。无论是古代的服饰、饮食,还是当时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作者都力求真实地还原,营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街市的喧嚣,听到远处传来的鼓角之声,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总想知道下一个被描绘的人物,又将如何在这“无语江山”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权力”与“人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江山是谁的江山?权力又最终属于谁?这些宏大的问题,在书中却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命运来体现。有的人渴望权力,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最终却深陷泥沼;有的人对权力不屑一顾,却在乱世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品德,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可能有一些令人同情的过去,或是一些闪光的品质。这种 nuanced 的描写,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书中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层层递进地展现故事,给人一种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
评分《百家小集:无语江山有人物》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生命也同样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那些“无语”的江山,正是由无数个“有人物”的故事汇聚而成。作者没有将笔墨集中于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物。 书中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都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并没有居高临下,而是以一种平视的姿态,去理解和呈现他们的生活。这种尊重生命的态度,让我读来格外感动。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简洁有力,时而又婉转绵长,极富感染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
评分读完《百家小集:无语江山有人物》,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符号,也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作者在描绘他们时,并没有预设好人坏人的标签,而是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有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有的人在逆境中坚守了初心,还有的人,则在权谋斗争中,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魄力。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精妙之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相遇,却可能成为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契机;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又可能在不经意间爆发,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种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让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悬念,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想要探究每一个人物的最终归宿。而书中的语言,也时而如春风化雨般细腻,时而如惊涛骇浪般有力,将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初次翻开《百家小集:无语江山有人物》,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书籍实在太多,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脱颖而出,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这本书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铺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入手,将他们的命运与时代洪流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普通人所经历的无奈与挣扎。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并非史书上浓墨重彩描绘的英雄豪杰,而是那些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并呈现出来。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甚至一段若有若无的叹息,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文人雅士的从容淡雅,又不失市井百姓的朴实生动,这种多层次的语言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
评分纸质很好!!!!!!!
评分6.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评分3.商品评价是您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使用感受等进行评价,您公平公正的评价可以帮助其他用户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同时您也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京豆奖励,详见评价送京豆规则;
评分7.退换货订单产生的商品评价将会被删除,且会扣除相应的京豆;
评分8.鼓励发表原创、有价值的评价;杜绝剽窃、发表无意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评价内容,如您发布的无效评价超过(包含)5条, 则一年内您发表的商品评价都不会获得京豆奖励。
评分百年大转型时代,江山无语,人物犹存。
评分书不错,内容充实。买到了就赶紧翻了一下,内容有理有力。赞?
评分好书,厉害,喜欢,支持,下次还来
评分我喜欢这样装订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