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散文:人苦不自知

金克木散文:人苦不自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克木 著
图书标签:
  • 金克木
  • 散文
  • 人生
  • 苦难
  • 自知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情感
  • 思考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53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93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散文精华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金克木先生的散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选入他的多篇著名散文,读者可从中一窥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2.金克木先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有曲折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对世事、人生有深刻观察和体悟,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3.金克木先生的散文采取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的方式,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在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文字中甚为罕见,给人以深刻启迪。本书无疑是中学生以及青年学者阅读的上佳范本。

内容简介

  

  索达吉堪布说:苦才是人生,但更高的境界却是人苦不自知。一代大师金克木先生,以自己的学术人生、不凡的经历谈论人生、体验人生。这些作品蕴涵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直面当下,你会发现,你从不孤独,一直有大师相伴。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梵语学者、诗人、作家,与季羡林、邓广铭、张中行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主要著译有学术著作《梵竺庐集》《印度文化余论》,诗集《蝙蝠集》《挂剑空垄》,小说、散文、杂文集《旧巢痕》《难忘的影子》《天竺旧事》《末班车》《孔乙己外传》《风烛灰》等。

精彩书评

  

  1.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智慧总是和神秘联系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文化传奇。

  ——钱文忠


  

  2. 像金先生那么博学的长者,并非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威权——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陈平原

目录

第一辑 闲话生活

八旗女儿心/003

和尚/011

将军/014

废品/017

酒友 020

读书/022

“犊子”和“老骥”/024

读书断想/027

“嚼饭喂人”/029

“渴望”对天津/031

围城/032

短语寄长思/033

语言真奇妙/034

夫妻味/035

观射一例/036

正名/037

说“梦”/040

晒网论/050

眼睛的位置/052

四维空间/054

表情语言学/056

说“边”/058

第二辑 人生絮语

老来乐/063

代沟的底层/065

科学与人生观/073

人苦不自知/076

谈社会心理学/080

无声的惊雷/083

寂寞/087

批评/089

不悔少作/090

茶毗前谈:逍遥游/093

泪/099

遗憾/102

告别辞/105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110

读书·读人·读物/115

自撰火化铭/122

自挽联/125

第三辑 岁月留痕

学读书/129

学说话/134

学英文/139

学拳/151

四十三年前……/154

文丐生涯/158

译匠天缘/162

时间/167

联话/171

我的“偷袭”/174

北大图书馆长谱/179

教师应考/183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187

忆昔流星雨/192

第四辑 似是故人来

珞珈山下四人行/197

送指路人/203

叹逝/209

三笑记/213

诗人的再生/216

殉名记/220

忘了的名人/224

悼子冈/228

送俞敏教授/232

何容教授/236

少年徐迟/240

刘教授文典/243

记徐祖正/246

陈寅恪遗札后记/249

雪灯——悼吴组缃教授/256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258

吴公子保初/263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265

第五辑 天竺往事

鸟巢禅师/273

孟加拉香客/280

西藏朝圣者/288

鹿苑三少年/292

德里一比丘/298

“欧亚型”女郎/304

沉默之塔/311

精彩书摘

  读书  

  其一

  对于书籍的读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读“书”,一是读“人”。正像教书也可以分成教“书”和教“学”一样。读“书”是以我为主,我寻材料供我用,和查考辞书类书的目的一样;所以读的书,也无所谓好坏,凡可以供我利用的都要读。这正是写卡片抄材料的记问之学,学得好时,便是淹博。读“人”却不然:读一人的著作,想见其为人,于是尊之为师,敬之如友,研其思想,学其品行,择善而从,不善则改,所注意的是见解,所学习的是做人,不嫌狭隘,但求贯通。这样读书,结果也许只精读一部全集,但确可以受用终身。读“书”能博足以炫人,所失在浅;读“人”而精足以立己,所弊在陋。此外的读书,若不是当课本学技术,就只能算是消遣而已。 

  其二

  “学以致用”是句老话,“不要读死书”是句新话。但从学问的本身说来,无所谓有用无用;而从学的人这方面说来,只要真学就真有用,就是说,至少所学直接对己间接对人都有影响。所以,如果我们不把“用”的范围定得太偏狭,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该事先注意这学习所应有的结果。这样便不能生吞活剥地读书,给人家当收音机。学的经过也就应当大致分做:学——思——行;打个比方说:吸收——消化——营养。 

  其三

  抽象地论读什么书,似乎无益,其实也很有帮助。读专书,专读书,都已近于老生常谈了,实际上奉行的人还是很少。读书人大半还是喜欢东抄西撮杂凑起来的书,只求便捷,不怕肤浅,又喜欢广博而不肯专精。这都是不能牢记着上两条原则的结果。还有一条原则也很重要,便是多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我们往往翻开一本书后,一看句句都是自己心中要说的话,于是非常痛快,佩服,很高兴地看下去,以为这是正对自己胃口的好书。结果却往往是一无所得,即使有进步也很少。因为书中意见,自己既在读书之前便有,那么读了之后,自然也不过是更坚信或更丰富而已。唯有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可以使自己瞿然一惊,然后以敌人的态度去观察这本书的意见。结果若是自己被人折服,自然是自己原有的见解不对,从此便更进一步;若自己攻破了书中的理论,也就是自己受到了一次论敌的冲锋,无形中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因此“正合吾意”的书愈多读,愈无进步,愈容易流入偏狭,远不如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但这样读书也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要能批判地读书,有自己存在,不为书所囿;第二是有所为而读书,不要视同看看小说之类的消遣。

  1936年


《人间烟火,岁月留痕》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真实作者姓名,此处代称为“某某”) 一、 书籍概述 《人间烟火,岁月留痕》并非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也非激荡人心的励志宣言。它是一卷朴素的画卷,一曲悠扬的慢歌,一盏在漫漫长夜里,静静点亮的温暖烛火。作者某某以其细腻而深邃的笔触,缓缓铺陈开生活在当下,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却又无处不在的细微之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日常琐碎的温情体察,对时光流转的淡淡感怀,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平和探寻。本书旨在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回归内心,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品味寻常日子里蕴藏的甘甜与力量。 二、 内容精要 《人间烟火,岁月留痕》的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小世界,却又彼此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人对生活、对自我、对周遭世界的独特感知。 晨曦微露,唤醒日常的诗意: 清晨,是许多人开启一天的起点,也是作者观察与思考的绝佳时机。书中关于清晨的篇章,并非仅仅描绘日出的壮丽,而是着眼于那些细微的光影变化,窗边飘进的微风,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以及当家人在睡梦中缓缓苏醒时,空气中弥漫的平和气息。作者善于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并赋予它们生命与温度,让读者在品读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初醒时的宁静与生机。这些文字,不着痕迹地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寻常的早晨,也蕴含着值得珍惜的诗意。 午后时光,闲适中的哲思: 午后,是一段属于慢下来的时光。可以是阳台上的一杯茶,一本读了一半的书,一段无所事事地凝望窗外的时刻。作者在这些闲适的午后,将自己的思绪放飞。他会观察院子里嬉戏的孩子,会留意树叶的沙沙声,会回忆起过往的某个片段。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却能生发出对时间、对记忆、对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没有生硬的道理,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一种自然的流淌,一种从容的体悟。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或许也会对某些早已存在的困惑,有了新的视角。 暮色四合,寻常生活中的暖意: 当暮色渐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家中的烟火气也愈发浓烈。本书中关于黄昏与夜晚的描写,充满了人情味。餐桌上的谈笑,家人间的互动,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或是窗外传来的邻里声响,这些构成我们生活底色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温暖的光芒。作者并非刻意去歌颂家庭的伟大,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展现家庭成员之间,哪怕是最细微的关怀与陪伴,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慰藉。这些文字,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幸福,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安宁。 四季流转,感悟岁月的印记: 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四季的更替,是大自然最公正的年轮。作者对四季的描绘,不仅仅是景色的变幻,更是对生命周期的隐喻。他会在春日里,感叹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也能在秋风中,体味成熟与沉淀的韵味,更能从冬日的静谧里,看到来年春天的希望。这些关于季节的观察,渗透着作者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对时间流逝的敬畏,以及对当下美好事物的珍惜。字里行间,没有对时光流逝的悲叹,而是充满了对生命过程的接纳与欣赏。 细微之处,洞见生活的大智慧: 除了对时间与季节的感悟,本书更侧重于对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事”的关注。比如,一杯泡得恰到好处的茶,一句无意间的问候,一次细致的整理,甚至是对一个不起眼物品的珍视。作者相信,生活的本质,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他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价值观念,一种从平凡中发现非凡的能力。这些篇章,教我们如何用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去感受生活,去爱生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语: 作者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窗外的一草一木,还是偶遇的飞鸟游鱼,都能引起他细腻的观察与思考。他笔下的自然,并非是孤傲冷僻的,而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能从一朵花的盛开,看到生命的顽强;能从一阵风的吹拂,感受到自然的呼吸。这些描写,传递了一种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也折射出作者内心深处对宁静与纯粹的向往。 自我审视,在平凡中寻找真实: 在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之余,作者也并未回避对内心的审视。他会记录下自己某一刻的困惑,某一刻的惊喜,某一刻的释然。这些内省式的文字,坦诚而真挚,没有粉饰,也没有矫情。他并不试图给出某种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也一同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三、 风格特点 《人间烟火,岁月留痕》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清淡、温润、平和”来形容。 清淡的笔触: 作者的文字,不事张扬,不求华丽。他善于运用朴素的词语,营造出一种如水般澄澈的意境。即使描绘复杂的情感,也只是淡淡地铺陈,留给读者 ample 的想象空间。 温润的情感: 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温润如玉的情感。作者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他人充满了善意,对世界充满了包容。即使谈及人生中的不如意,也总是带着一丝理解与宽慰,而非抱怨与指责。 平和的态度: 面对生活的起伏,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他明白,生活本就是一场冷暖自知、悲喜自度的旅程。他鼓励读者用平和的心去感受,用从容的姿态去面对。 细节的雕琢: 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强。他能从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一段不起眼的对话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四、 阅读价值与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间烟火,岁月留痕》提供了一处宝贵的精神栖息地。 重拾生活的热情: 通过作者的文字,读者能够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重新点燃对日常的热情。原来,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时刻里。 舒缓心灵的压力: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焦虑的时代,本书的平和与温润,能够起到舒缓心灵压力的作用。它像是一剂温柔的良药,帮助读者卸下疲惫,找回内心的平静。 拓展对生活的认知: 作者独特的视角,能够帮助读者拓展对生活的认知。我们或许会惊叹于,原来平凡的日子里,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原来,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提升人文素养: 本书所展现的细腻观察、深刻感悟以及温润的情感,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一种对生活充满敬畏与感恩的态度。 反思自我,获得成长: 通过作者对自我内心的坦诚剖析,读者或许也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一些自我反思,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持续的成长。 《人间烟火,岁月留痕》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深奥莫测的道理,只有一颗真诚而敏感的心,在对生活的热爱中,写下的点点滴滴。在翻阅这本书的每一页时,愿您都能找到一丝共鸣,一份慰藉,以及对生活更深切的懂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总会让我联想到那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漫步的感觉。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他的文字,不是直接铺陈一处景致,而是通过巧妙的勾连和引申,勾勒出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他谈论“人苦不自知”,并非是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从生活中的种种细微之处入手,从人性的种种普遍弱点出发,娓娓道来。他笔下的人物,可能是历史上的名人,也可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但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思考。我们读着,仿佛也跟着他一起经历了那些故事,一起感受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因为“不自知”而付出的代价。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沉浸”,让人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扰,完全投入到先生所构建的精神世界里。每一次读完,都会在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

金克木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感”,尽管它并不张扬,甚至显得很内敛。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洞穿世事的清明和一种坚实的理性。他谈论“人苦不自知”,并非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在探讨一种普遍的人类困境,一种根植于我们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他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那些让我们在情感、在人际关系、在生活选择上不断犯错的根源。这种“不自知”,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过于自信,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有时候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忽略了外部的真实。先生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盲点,那些让我们身陷痛苦的“自我设限”。读他的书,总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一种对自身有了更清晰认识的踏实感。

评分

总觉得,金克木先生的散文,带有一种独特的“引而不发”的魅力。他从不直接告诉我们“你应该怎样”,而是用他那些充满智慧的观察和叙述,巧妙地将我们引向一个思考的境地。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他会分享他的经历,他的感悟,那些关于人生种种曲折和无奈的片段,但这一切都包裹在一种温和而疏离的视角里。他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人间的百态,那些因为“不自知”而引发的种种误解、痛苦、执念,在他的笔下,显得既真实又带有一丝荒诞。这种“荒诞”并非嘲讽,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一种超脱的智慧。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突然停下来,陷入沉思,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也曾因为“不自知”而错失了什么,或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这种阅读,更像是一次内省的过程,一次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对话。

评分

读到金克木先生的《人苦不自知》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并非书中的具体篇章,而是一种深沉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我只是一个偶然窥探到了一位智者在静夜里,用他那充满智慧的笔触,轻轻叩开了人心的门扉。他笔下的文字,不是直白的说教,而是如同涓涓细流,不动声色地渗透进读者的灵魂,唤醒那些沉睡已久的思考。我总觉得,金克木先生仿佛拥有某种天赋,能够洞察人性的微妙之处,那些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甚至不愿意承认的软肋和盲点。他用一种温和却又坚定力量,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痛苦不堪的根源。这种“不自知”的苦,是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言喻,而先生却能以一种洗练而精准的语言将其剖析开来,让我们在恍然大悟中,品味到一种解脱的可能。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迟来的、却又无比及时的启蒙。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字的“轻”与“重”的奇妙结合。金克木先生的笔触,如同羽毛般轻盈,字句间流淌着一股淡淡的幽默和豁达,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在这看似轻松的表象之下,却蕴含着他对人生、对人性深刻而沉重的洞察。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仔细观察着自己和同伴们的疲惫与困惑,然后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感受描绘出来。那些关于“不自知”的片段,往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细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种种习惯性思维,是我们为了维持某种平衡而选择性遗忘的部分。先生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我们自我欺骗的伪装,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导致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感觉,既让人有一点点疼痛,又有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仿佛找到了那个一直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评分

期待

评分

不错嘛!

评分

期待

评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数书就是啦

评分

比*贵一倍,物流也是没得说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没看呢

评分

书不错,物流速度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好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