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合一

天地人合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令伟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天人合一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养生
  • 人生智慧
  • 自然
  • 和谐
  • 宇宙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2577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1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孔令伟精解《周易》系列之二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易》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源点。古历今中外很多学者穷毕生精力研究《周易》,并留下了很多赞誉的文字。《周易》博大精深,它用一套系统的符号,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世界万事万物以及世人的生存状态与变易,其影响深刻至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天地人合一》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周易》的心得,力求精解而又浅显地将《周易》介绍给读者,方便广大读者跨进易学的神奇之门。

作者简介

  孔令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北京普乐通传媒集团董事长东方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易经研究会会长《中国CEO》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目录

第一章
《周易》与《风水学》5
一、风水学的历代发展5
二、风水学的易理依据18
第二章
风水学理论的科学意义24
一、风水的科学性24
二、风水的(古今)科学运用33
三、科学风水原则40
第三章
中国风水中的天、地、人46
一、中国风水“术”47
二、风水中的自然环境72
三、风水中的社会环境104
四、中国风水术的理想环境119
第四章
中国风水的分支与流派141
一、分支——玄空风水142
二、流派145
第五章
走出中国的世界风水150
一、东方国家与地区151
二、欧洲各国156
附录:风水学经典奇文159

精彩书摘

  《周易》与《风水学》
  【天地人合一】
  【第一章《周易》与《风水学》】
  一、风水学的历代发展
  中国的风水学起源很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聚落遗址时代,从产生开始,到商周时期臻于成熟。风水学一直以来在民间社会广为流行,因为风水学在民间一派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在生活实际上运用较多。所以在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就被称为“堪舆术”。
  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是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的一门学问,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又称青鸟、青囊,但是学术性的说法依然习惯称为堪舆。
  风水学的渊源来自易经,虽然对风水学后来的运用众说不一,但是这并不妨碍风水学的越来越普及并且蓬勃发展。
  《卜辞》有记载:“甲子卜,宾贝,我乍邑?乙卯卜:争贞,五乍邑,帝若?我从,之唐。”从夏、商、周时期,人们就有了对风水的研究,并且重视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文明荒凉的年代,对于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人们在残酷艰辛的抗争中,能依据的只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在文明萌芽时期,“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古人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便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
  在西安的东郊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其时间大约在距近六七千年前,这个原始的村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
  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实践下,人们学会了择地而居,懂得了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才能求得可以繁衍发展的生存之地。因而人们对居住环境已有所选择,并且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地理环境和风水知识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懂得居住方位与日照和风寒的关系。也正是如此,风水学慢慢地渗透到了生活中,人们找到了其可以寻觅的规律性。这大概就是风水学的萌芽和开端吧。
  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诗经·公刘》描述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普遍的认为是,比较完善的风水学应该是自战国时代起,而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个时候的风水已经是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理论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在中国流行土葬的时期,风水学便也向寻找丧葬地形这一方向发展了。
  当然,在先秦时期,风水理论起初还是比较简单的,理论体系也并不十分完善,远没有发展成一种学科理论,人们还处在根据地理环境,进行择地而葬,或选择人的居住所在,他们的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有时候也能够得到应验。
  但是风水理论在民间效用依然比较广,政府也很重视,据《孝经丧亲》记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对阴宅的风水论述。又据《尚书·召诏序》记载:“成五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的记载。
  在周代人们为了安宁吉祥,就开始用相宅的方式选择住宅。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周代已经有了相土尝水等用于实际的方案。如《诗经》有云:“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周人的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山川的阴阳向背,选择合适的居外营建居住房舍,于是山坡上的建筑栉次邻枇;他和军民一起开垦种植,田地庄稼丰收在望,人们其乐融融,风光无限。
  西汉时期,风水理论趋于成熟。据《史记》中的《轩辕本纪》记载:“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帝问之以经制。”证明风水最初是与地理有关的学问。而风水又称“青乌”和“青鸟”。“青乌”是古人对太阳的尊称,而“青鸟”是青鸟氏,是当时的天文历法官,因而就把“青乌”和“青鸟”合称,反映出中国古代风水的两大特征。又有《淮南子》中:“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汉代对风水很讲究,他们不但阳宅择地而居,阴宅相地而葬,而且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实际运用的例子也很多,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了樗里子(秦孝公子严君疾)利用观察风水地理预测未来的事迹。《史记》记载,他晚年的时候,自选墓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来夹我墓”。果然在他卒后百岁,刘邦建立汉朝,于渭南建宫殿,其中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印证了预言的真实性。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选择住宅和墓穴的选择规律。
  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奉严君疾为风水相地术之正宗。到了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时期,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初步的临场校察地理风水的理论。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风水学由以前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风水理论在此时已经包括了择日等理论,如《论衡》中王充对择日的论述甚为精辟,有了“太岁头上不敢动土”的理念。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乎?……堪舆家曰不可”的记载。在《论衡》中,风水已经联结了时间、空间和人物重要因素,形成了一种衰败和昌盛判定的系统。
  而在秦汉时期,风水学开始与民间方术联系起来,和五术的命、卜、相皆有所关联,而且基本构成源自《易经》的卦象,分为看门、主、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阴宅的相法等现称玄学术数的民间信仰。出现了一些专著,如《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也开始出现了各有所长的诸多流派,如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阳宅三要法、八宅明镜法、玄空法等。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郭璞的《葬书》。据说风水一词正式出现,也正式在《葬书》中。《葬书》建立了哲学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其:“葬者,乘生气也。”可说是风水的理论基础。“气承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把抽象的“生气”观,落实到可以观察、可以捉摸的风与水,而好的乘生气的方法就是藏风、得水。而紧接着的“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自然界的风和水,要藏风、得水,就要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此上句指风下句指水,正提示了良好的山川形势法则。其实这几句的具体解释可理解为,风水就是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等,然后择吉建筑城郭室舍等。
  《葬书》全篇所讲的都围绕着形势、形法,可以看作是形势峦法的纲领:“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即可窥见一斑。”
  虽然《葬书》起初是专对故去的人而用的风水,但因其博大精深,涉及面广,所以后代的阴阳两宅,基本上都是以此为蓝本而建,直到今天的自然科学、地理环境等科学也不例外。
  对于郭璞此人,传说也很有趣。据《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乃河东闻喜人,公元276年出生,父乃尚书都令史,以公正著称。而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辞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个精通卜筮的人即传说中的青乌子来到他的家乡,郭璞慕名拜师,于是青乌子传授给他一套《青囊中书》。从此,郭璞“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郭璞精通风水堪舆理论,善于认形察气,找寻生气。
  对于郭璞的对风水理论的实际掌握程度,民间也有传闻。在他尚未声名大振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选了一块河附近很平常的地安葬母亲,人们都认为这块地相当的不好,因为山洪到来的时候常会被大水淹没,所以一些人就建议他另选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葬其母亲,然而郭璞一笑置之。令大家想不到的是,一年多过去了,那片地不但没有被淹,反而变成了上等的良田。这件事令他声名鹊起,许多人远道慕名而来,请他给讲解风水,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唐宋时期,《葬书》非常的流行,罗盘开始被广泛使用。而《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有了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成为了一门科学。
  隋朝也是一个对风水术十分重视的时期,萧吉著有《相地要录》等书,书中记载的风水事迹比较神奇,曾经风靡一时。
  隋末初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晋书》《隋唐·天文志》,其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定下了三垣二十八宿的名称,并且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另一著名人士为高僧一行在公元710年就提出了“磁偏角”的叙述。
  唐代佛、道盛行,与风水学互相渗透,尤其是道家“气”的学说,以及《易经》、太极、阴阳、八卦等理论,奠定了后期风水学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了后期风水学的理论核心。
  唐朝是我国古文化最发达的时代,风水更加盛行,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人物,如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廷翰、曾文遄等,他们是唐代风水学家中的佼佼者,由此百花齐放的风水理论导致了两大流派的出现。一是江西派称为形势派,也叫峦头派;二是福建派称为理气派,也叫宗庙派。前者以山川起止为主体。以龙、穴、砂、水、向相配为内容,其鼻祖为杨筠松,简称杨公,在“地理术”方面独树一帜,著有《疑龙经》《撼龙经》《十二倒杖》《青囊奥语》等。其中《十二倒杖》把理想的山水形式综合而为十二种,以便于识别;《青囊奥语》则结合了星象的观念。由此可见,到了杨筠松时期的晚唐,具有包容性的一套新的系统已经出现,为后世的风水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筠松,唐僖宗时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在宫庭、仕大夫上享有盛誉,广明元年,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占据潼关,攻入京城之后,杨筠松与仆都监携禁中地理秘籍书外逃,辗转到了赣州雩都并定居下来。他之所以后来在民间童叟皆知而享有盛誉,正是因为他善于阴阳宅选址、纠正葬俗恶习,平息当地争讼之风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作为,于是后人给予了他很多的名号,如行业人士奉他为风水仙师、老百姓赠他名救贫仙人,即后来三四百年挂人口熟人耳的杨济贫。杨筠松弟子盈门,遍及大江南北,直到现在世界上的华裔堪舆(地理)师大都还是奉杨筠松为祖师,而港澳台每年有许多从事堪舆行业的著名人士到雩都观光访问,其实际都带有寻找“杨公地理”真谛的想法。
  到了宋代时期,风水更加成熟发展。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宋之名家近唐之倍数。又据《宋史·艺文志》中,堪舆著作有70余种。确实可考察的联系汉唐和明清风水学的可靠典籍《重校正地理新书》现在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室中。据考证,此书为宋仁宗命司天监等官员根据宫中地理旧籍,抉讹摘误,修订而成。而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他十分重视风水,因而此时的风水名师也特别多,赖文俊(赖布衣)、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蔡元定、历伯韶等都是相当有名的人物。而其中的赖布衣、陈抟、吴景鸾因其风水事迹神奇而久负盛名,被后世称之为“风水宋三杰”。
  元代的赵枋著有《葬书问对》,书中认为“乘生气”确实是葬理之所在。还有五行与行法有关,为乘生气之机;肯定接受了五行的体系……这些理论对风水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走的是集大成的路线。明清王室建立了庞大的陵区,使风水地理的运用几达顶峰。此时常有地理命名的堪舆书籍,如萧克的《地理正宗》、徐继善的《地理人子须知》、蒋平阶补传的《地理辩证》和叶九升的《地理大成》等等。
  《明史·艺文志》中,列堪舆书籍25类,其实为著作中的九牛一毛。首先与明末的《地理人子须知》中载有的80种参考书,只有少数重合,而与清初《古今图书集成》所收集的20几类竟然没有几类是重复的。明朝的名士有前期的刘伯温及后期的蒋大鸿。刘伯温在一次南游中行至大屿山一带,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奇哉大屿山,日后定可富甲天下!”(大屿山,就是香港的第二大岛。)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他当年的推断是准确的。这精湛的预测,靠的自然是对风水地理的堪舆。后世流传的重要的风水著作《堪舆漫兴》(后附文),据载正是刘伯温所作。在这本著作中对中国风水发展到明朝的繁盛可见一斑,已经颇具理论基础并臻于成熟。后文将援引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详细地看到当时的风水理论的研究水平。蒋大鸿把风水直接上推至《周易》,与图象理学家连上关系,使用先天八卦与六十四卦讨论相法。其《地理辩证》,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著作。清末沈竹礽著《沈氏玄空学》,对蒋公的理论作了深入浅出的著述,已被尊为当今风水理论的重要经典。
  到了清代以及近代,出现了大批风水名师,如范宜宾、陈梦雷、沈竹礽等都曾经闻名一时,其中以沈竹礽最负盛名,著有《沈氏玄空学》,现在的玄空风水术大都是以该书为蓝本而著。
  综上所述,中国的风水学源远流长。文明蒙昧时期,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因此人们从各方面产生了一些对风水的误解、曲解,使得风水被视为封建迷信。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当代自然科学与我国古代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风水重新受到重视并且被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大到整个自然的地理堪舆,小到一个大城市、乡村城镇的规划等,风水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风水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因而已日渐成为对现代人类以及现实生活做出更新更多贡献的学科。
  二、风水学的易理依据
  在古代,堪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特定环境在不同方位、不同时运的灾祸和幸福的一门学问。其核心内容是气和气的运行。表现形式是空间方位和时间流转的统一。
  《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在此,风和水,指的就是自然界中的风和水,“风水”指的就是巽坎二卦之象。又有《周易·系辞传》又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之说。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
  在科学文明还很蒙昧的古代,天象问题主要指的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场作用、太阳引力和风暴、由月亮引力引起的潮汐、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等给人类带来的综合性的空间影响问题。对于一些自然灾害人们无法理解,于是便把日夜居住的环境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包括天象、人生八字、水象、财路、仕途、地质结构、住宅之间、庙宇、建筑结构等等,再加上古代的风水先生以此谋生,便把这些天灾搬来作为掐算依据,于是一部分风水误入了迷信的框子。
  但是,不管是古代人类还是现代人类,对于住宅选址考虑房屋的朝向,庭院与树木,门与门之间的对称,采光,房屋的排列、高低,生活物品及其对住宅的影响等因素都是有其一定的科学性的。这个在下文有所论述。
  中国的风水之阴阳学说是其基本概念,讲究“一阴一阳谓之道”之精髓。毛泽东称之为“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书中已出现阴爻“——”和阳爻“——”。《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阴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五行是古代哲学理论中的“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并以其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的方法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5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5种物质相互孶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五行”可以说是最早的“矛盾论”。“相生”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存在着催生、促进、帮助和生成的积极关系;“相克”是物质间存在着反对、压迫、消耗和克制的消极关系。相生相克,正是当代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风水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
  如北京的紫禁城的五行意象:
  从总体布局上来说,紫禁城像历代宫殿一样,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即南方,从火,主大,故作施政场所。
  从具体位置看,紫禁城内凡是属于文化、文治方面的宫殿设施,多在东侧,从木,从春;属于兵刑、武备方面的宫殿、设施,多在西侧,从金,从秋。
  从总体色彩看,紫荆城宫殿及垣墙以红、黄色为主调。红属火,火主光大;黄属土,土居中央。红、黄并用,表示着皇帝居至尊至大为天下中心。
  故宫太和殿明代开间为9间,因多次着火,清代复建时,改为11间。在洛书里,9对应的是离卦,属火;1对应的是坎卦,属水,水可克火。另外,太和殿屋脊两头的鸱吻象征龙,龙为水神,所以,鸱吻也表示以水克火。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静谧之河:探索当代心灵栖居与自然共生》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静谧之河:探索当代心灵栖居与自然共生》 作者: [此处可想象一位专研环境哲学与城市生态学的学者笔名,例如:林溪] 出版社: [此处可想象一家侧重人文地理与生活哲学的出版社,例如:山海文集社] ISBN: [虚构的编号,例如:978-7-5180-XXXX-X] 定价: 88.00 元 --- 图书简介 在现代性的洪流中,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构建了无数物质的奇迹,却也无形中疏离了我们与土地、星辰、乃至自身本源的连接。《静谧之河:探索当代心灵栖居与自然共生》并非一部宏大的理论论述,而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暂时停驻于信息爆炸的彼岸,潜入当代生活深处那条潺潺流淌的“静谧之河”,重新审视我们与环境、与居住空间、与内在自我的关系。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跨学科的视角,聚焦于“栖居”这一古老而永恒的议题,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重建一种有深度、有根基的生活方式。作者林溪,以其深厚的环境美学修养和多年在不同地域的田野考察经验,将读者的目光引向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空间——一座被重新定义的城市阳台、一处被精心维护的乡村庭院、甚至是一张被光影雕刻的书桌。 第一部分:城市的褶皱与失落的尺度 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化进程对人类感知系统造成的微妙侵蚀。作者认为,我们居住的钢筋混凝土丛林,虽然提供了便捷,却剥夺了我们体验“尺度感”的机会。在过于宏大或过于局限的空间中,人很容易迷失方向,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漂浮感。 本书描绘了“都市漂泊者”的群像——他们拥有豪华的住所,却缺乏真正的“家园感”。作者通过对功能主义建筑的批判性审视,提出了一种“感知生态学”的理念,强调建筑的物质性必须与人的生命节奏相协调。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自然光线角度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以及声音景观如何重塑我们对环境的心理地图。这种分析并非冰冷的技术报告,而是融合了现象学描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回忆起童年记忆中某一处光线穿透树叶的斑驳,或是雨滴敲打屋檐时带来的安宁。 第二部分:回望与重塑:微观生态中的在场感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于如何从“外部消费”转向“内部创造”来定义我们的居住空间。作者倡导一种“微观生态”的实践,即在极其有限的都市空间内,重建人与生命之间的互动。这包括对阳台、窗台、甚至是室内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实验——从种植一株能够感知季节变化的植物,到观察一只飞入室内的昆虫。 林溪强调,这种实践并非回归田园牧歌式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在场感”的训练。当我们开始关注土壤的湿度、植物的生长周期、或是水培系统的微妙变化时,我们的注意力从无穷无尽的数字世界中被拉回了具体的、可触碰的现实。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注,构建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一种不再被“效率”所裹挟的、有机生长的生命时间。 第三部分:材料的叙事与技艺的温度 当代生活充斥着标准化、快速生产的工业制品,它们缺乏“故事”和“温度”。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材料本身——木材的纹理、石材的冷峻、陶器的粗粝。作者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栖居中的复兴价值,并非仅仅是怀旧,而是因为这些材料和技艺承载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留下的“时间印记”。 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几位当代匠人的深度访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手中的工具与材料,如何将自然的形态与人工的秩序巧妙地融合。例如,一位家具设计师如何通过木材的自然裂纹来设计结构,而不是试图将其完全修正。这种“与材料的对话”,教会了居住者谦逊与接纳,理解万物皆有其局限与美感。这部分内容旨在启发读者,重新审视家中日常用品的来源与制作过程,从而深化对“拥有”与“使用”的理解。 第四部分:流动的界限:人与非人世界的伦理协商 《静谧之河》的后半部分更进一步,探讨了居住空间作为一种“中介场域”的伦理责任。在一个日益拥挤的星球上,人类的栖居不再是封闭的堡垒,而是必须与其他物种进行协商和共享的领地。 作者引入了环境哲学中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环境。他分析了在规划城市绿地时,如何真正尊重本地生态系统的需求,而非仅仅满足人类的视觉偏好。书中还讨论了“数字栖居”的悖论:虽然我们的身体可能被固定在一个物理空间,但思绪却在虚拟世界中漂泊。如何将数字生活的喧嚣“驯化”,使其不干扰到物理空间内生命的宁静,成为当代居住艺术的新课题。这种协商需要一种全新的“同理心”,即扩展到非人类生命体的感知维度。 结语:以慢为快的哲学 《静谧之河》的最终落脚点,是一种生活哲学的重建——以慢为快。它不是教人如何更高效地建造房子,而是如何更深入地“居住”在自己的生活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裕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对当下瞬间的充分感知和对周围世界的深切关怀。 本书适合所有对城市生活感到疲惫、渴望在日常中寻找深度连接的读者。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引导每一位读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重新发掘生命的静谧之源与自然共生的可能。阅读此书,如同在喧嚣的都市中,发现了一条通往内心深处的、清澈而宁静的河流。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天地人合一》的读后感,我得好好琢磨一下。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股古朴而又充满哲思的意境所吸引。我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那些关于宇宙运行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很感兴趣。总觉得,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离那份古老的智慧越来越远,内心也越来越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和疏离。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天地人合一”,这不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寻的最高境界吗?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立即急于去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而是先让自己的心绪沉静下来,去感受作者笔尖下流淌出的那份厚重与深邃。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灵魂深处那些模糊的角落,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天”、“地”、“人”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概念,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系的。是历史的演变?是自然的启示?还是人性的觉醒?这些疑问在我心中萦绕,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即将踏上一场未知的精神探索之旅,去寻觅那失落已久的内在宁静与外在和谐。

评分

《天地人合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一条古老而蜿蜒的河流边静静行走。河水潺潺,映照着天上的流云,也滋养着两岸的草木。作者的笔触,就像是那河水本身,不疾不徐,却蕴含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他将那些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人类文明的种种思考,如同河流的支流一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道”的阐释。在我看来,“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极其精妙的概念,它既是万物生长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更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而作者对于“道”的解读,则更具象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他没有用晦涩的语言去定义“道”,而是通过无数生动的例子,讲述了“道”如何在天地之间流转,如何在人心中显现。读到那些关于四季更替、物种繁衍、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篇章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生命循环系统,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既渺小又伟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期盼。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来阅读《天地人合一》的。毕竟,“天地人合一”这样一个宏大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流于空泛,或者变成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然而,当我深入其中,被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述所吸引时,我发现我之前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平实、却又饱含力量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他巧妙地从历史的脉络中抽取出那些被忽略的智慧,从自然的现象中提炼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意义非凡的规律,再结合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一步步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的哲学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这个主体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人性化。他没有将人神化,也没有将人贬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强调个体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我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他引导我看到自己身上的潜力和局限,也让我明白,真正的“合一”,并非是消弭自我,而是融入整体,实现超越。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慢下来”的书。《天地人合一》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花哨的辞藻,它的魅力在于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作者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也启发着我思考那些被日常琐事所掩盖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连接我与内心深处、连接我与这个世界的“桥梁”,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搭建了这样一座坚实的桥梁。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有为”,追求效率,追求改变,但很多时候,这种“有为”却适得其反,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和困境。作者通过对历史和自然的观察,深刻地揭示了“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智慧,是一种深刻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后的顺势而为。这种思想,让我感到豁然开朗,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过于急躁,是否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治愈了我内心的焦虑,让我学会以一种更平和、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读完《天地人合一》,我心中升起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敬畏。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并非来自某个惊人的观点,而是来自一种深邃而连贯的洞察力,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人类的命运与宇宙的律动紧密相连,让我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渺小,但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个体生命融入整体的伟大。我一直对“天人感应”这样的概念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有些抽象,难以捉摸。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哲学思考,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他通过讲述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一个个自然现象的背后逻辑,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喜怒哀乐,人间的悲欢离合,其实都与天地运行的规律息息相关。这种“合一”并非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一种深刻的共振,一种生命与宇宙间的和谐共鸣。读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年代,也仿佛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所应有的方向。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明白了,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征服,而是来自于融入与和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