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技术

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海涛,张学平,陈晖 等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自组网
  • 应急通信
  • 移动Ad hoc网络
  • MANET
  • 无线通信
  • 网络协议
  • 灾害应对
  • 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
  • 路由协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82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2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列专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应急通信是为应对自然灾害或公共突发事件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和手段。本书以突发紧急事件下应急通信网络组织和服务保障为研究重点,在系统阐述应急通信保障现状和传统应急通信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基于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系统构建所涉及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内容涵盖了应急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研究现状、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其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异构网络融合互通,网络生存性增强技术,多业务流QoS支持技术,网络管理和安全,网络认知与协同,以及网络性能测量和评价方法等。

作者简介

王海涛 1976年生,解放军理工大学训练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报、通信学报、软件学报和电子信息学报审稿人。2003年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军内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编写、翻译著作和教材6部;在学术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5篇。

目录

第1章 应急通信概述 (1)
1.1 应急通信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1)
1.1.1 突发事件 (1)
1.1.2 应急通信 (2)
1.1.3 灾备通信 (3)
1.1.4 应急指挥 (4)
1.1.5 应急联动 (4)
1.1.6 公众通信与应急通信的关系 (5)
1.2 应急通信的特点 (6)
1.3 应急通信的分类和分级 (7)
1.3.1 应急通信场景的分类与比较 (7)
1.3.2 应急通信的分类与分级 (8)
1.4 应急通信的需求分析 (9)
1.4.1 不同应急突发情况下的通信需求 (9)
1.4.2 不同应急时间阶段的通信需求 (10)
1.4.3 不同应急用户的通信需求 (11)
1.4.4 不同应急事件级别的通信需求 (13)
1.5 应急通信系统的功能及提供的业务 (14)
1.6 应急通信的国内外发展应用现状 (15)
1.6.1 国外应急通信发展动态 (15)
1.6.2 国内应急通信发展概况 (17)
1.6.3 应急通信发展趋势 (19)
1.7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20)
1.7.1 存在的问题 (20)
1.7.2 解决对策 (21)
1.8 本章小结 (22)
第2章 应急通信保障方式和技术手段分析 (23)
2.1 应急通信保障的基本概念 (23)
2.2 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24)
2.2.1 应急通信保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4)
2.2.2 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总体架构 (25)
2.2.3 应急通信保障管理体系 (27)
2.2.4 应急通信技术体系 (30)
2.2.5 应急通信标准体系 (33)
2.3 传统应急通信技术 (35)
2.3.1 基于公共固定通信网的应急通信 (36)
2.3.2 卫星通信 (37)
2.3.3 线集群通信 (38)
2.3.4 公众移动通信网络 (40)
2.3.5 短波和微波应急通信 (41)
2.3.6 业余线电通信 (42)
2.3.7 线广播和互联网 (42)
2.4 新型应急通信技术 (43)
2.4.1 遥感与定位技术 (43)
2.4.2 号码携带 (44)
2.4.3 应急通信车 (45)
2.4.4 空中通信平台 (47)
2.4.5 基于NGN的应急通信 (48)
2.4.6 线宽带专网 (49)
2.4.7 基于WiMAX的应急通信 (51)
2.4.8 基于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 (53)
2.4.9 认知线电和认知网络 (53)
2.4.10 其他应急通信新技术 (54)
2.5 应急通信网络的组成和技术选型 (57)
2.5.1 应急通信网络的组成 (57)
2.5.2 应急通信保障中的技术选型 (57)
2.5.3 面向不同用户对象的通信手段 (59)
2.6 应急通信的技术热点和技术难点 (60)
2.6.1 应急通信的技术热点 (60)
2.6.2 应急通信的技术难点 (62)
2.7 应急通信保障实施建议 (62)
2.8 本章小结 (65)
第3章 线自组网及其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66)
3.1 前言 (66)
3.2 Ad hoc网络 (67)
3.2.1 提出背景 (67)
3.2.2 基本概念和特点 (68)
3.2.3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69)
3.2.4 Ad hoc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 (71)
3.3 线传感网 (76)
3.3.1 基本概念 (76)
3.3.2 WSN的应用目标与特征 (77)
3.3.3 线传感网的体系结构 (78)
3.3.4 线传感网的设计 (82)
3.4 线Mesh网络 (84)
3.4.1 基本概念 (84)
3.4.2 研究和应用现状 (85)
3.4.3 相关技术标准 (85)
3.4.4 技术特点 (87)
3.4.5 网络结构 (88)
3.4.6 关键技术分析 (89)
3.5 线自组网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91)
3.5.1 Ad hoc网络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91)
3.5.2 线传感网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93)
3.5.3 线Mesh网络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95)
3.5.4 基于线自组网的综合应急通信应用 (97)
3.6 本章小结 (98)
第4章 基于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架构 (99)
4.1 引言 (99)
4.2 应急通信网络的构建要求 (99)
4.3 一体化异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框架设计 (101)
4.3.1 设计原则和目标 (101)
4.3.2 异构应急通信网络的分层框架和通用协议栈 (101)
4.3.3 系统体系结构 (103)
4.3.4 物理网络结构 (105)
4.3.5 组织和部署方案 (106)
4.3.6 入网过程与管理 (109)
4.3.7 结合线自组网和蜂窝网络的混合式组网 (111)
4.3.8 网络特点和优势分析 (113)
4.4 基于RBAC的应急响应模型研究 (113)
4.4.1 需求背景 (113)
4.4.2 应急响应的一般模型 (114)
4.4.3 基于RBAC的应急响应模型 (115)
4.4.4 约束条件分析 (118)
第5章 支持应急通信的异构网络融合技术 (120)
5.1 背景需求 (120)
5.2 研究发展现状 (122)
5.3 技术问题分析 (123)
5.3.1 移动性管理 (123)
5.3.2 线资源管理 (125)
5.3.3 呼叫接入控制 (126)
5.3.4 异构网络选择 (127)
5.3.5 端到端QoS保证 (127)
5.3.6 安全问题 (128)
5.4 异构网络互连原理与策略 (129)
5.4.1 异构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9)
5.4.2 异构网络互连策略 (130)
5.4.3 异构网络互连实现方法 (132)
5.5 支持异构网络互连的应急通信网络结构设计 (135)
5.5.1 设计目的 (135)
5.5.2 设计方案 (135)
5.5.3 其他考虑 (137)
5.6 线自组网与其他网络的互连方案 (137)
5.6.1 网络互连的需求和形式 (137)
5.6.2 网络互连解决方案 (139)
5.7 一种基于用户等级和负载均衡的多属性网络选择算法 (143)
5.7.1 算法提出背景 (143)
5.7.2 基于AHP和TOPSIS的网络选择 (144)
5.7.3 仿真分析 (147)
5.8 本章小结 (149)
第6章 应急通信网络的生存性增强技术 (150)
6.1 引言 (150)
6.2 网络生存性研究状况分析 (151)
6.3 应急通信网络生存性增强策略与方法 (153)
6.3.1 生存性增强策略 (153)
6.3.2 生存性增强技术和方法 (154)
6.4 高生存性异构应急通信网络的构建 (159)
6.4.1 应急通信网络的生存性特点和需求 (159)
6.4.2 高生存异构应急通信网络的设计 (161)
6.4.3 提高应急通信网络可生存性的若干措施 (165)
6.5 应急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模式 (167)
6.5.1 信息共享方式和传输模型 (167)
6.5.2 基于角色的路由和选择性扩散 (168)
6.5.3 基于短消息服务的位置路由 (170)
6.6 应急通信网络中的信息摆渡机制 (171)
6.6.1 背景需求 (171)
6.6.2 相关工作说明 (172)
6.6.3 基于网络分簇的信息摆渡机制 (172)
6.7 线自组网中基于概率估计的冗余控制算法 (177)
6.7.1 相关工作 (177)
6.7.2 算法设计目标和思想 (178)
6.7.3 PERCA算法描述 (178)
6.7.4 仿真验证 (180)
6.8 线自组网中能耗均衡的分簇路由协议 (181)
6.8.1 相关工作分析 (181)
6.8.2 EBCRP协议的设计 (183)
6.8.3 仿真实验分析 (185)
6.9 应急通信中基于簇的WSN生存性路由协议 (186)
6.9.1 动机和目的 (186)
6.9.2 网络模型 (186)
6.9.3 协议的工作流程 (187)
6.9.4 仿真与结果分析 (190)
6.10 本章小结 (193)
第7章 应急通信网络的多业务流QoS支持技术 (194)
7.1 基本概念和服务要求 (194)
7.1.1 QoS的定义和特征 (194)
7.1.2 服务需求 (195)
7.2 相关研究现状 (195)
7.3 协议栈各层的QoS保障机制 (197)
7.3.1 线信道预测机制 (197)
7.3.2 支持QoS的MAC协议 (198)
7.3.3 QoS路由 (199)
7.3.4 线自组网的传输层协议 (201)
7.3.5 应用层自适应机制 (202)
7.4 线自组网的跨层QoS体系结构 (203)
7.4.1 背景需求和设计理念 (203)
7.4.2 实施跨层QoS保障的策略和方法 (204)
7.4.3 基于跨层设计的QoS体系结构 (206)
7.5 线自组网的拥塞控制机制 (208)
7.5.1 问题和挑战 (208)
7.5.2 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208)
7.5.3 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09)
7.5.4 研究目标、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211)
7.5.5 线自组网中的简单跨层流控机制 (213)
7.6 应急通信中业务流的判定、分类及识别 (215)
7.6.1 业务流的判定 (215)
7.6.2 业务流的分类和分级 (216)
7.6.3 业务流的识别 (218)
7.7 基于业务优先级的自适应带宽分配方案及性能分析 (220)
7.7.1 问题的提出 (220)
7.7.2 方案描述和系统建模 (220)
7.7.3 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222)
7.7.4 带宽分配方案的进一步讨论 (224)
7.8 基于业务分类和代价期望的分簇QoS路由协议 (226)
7.8.1 协议设计方法 (226)
7.8.2 协议工作流程 (228)
7.8.3 仿真实验分析 (229)
7.9 本章小结 (231)
第8章 应急通信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技术 (232)
8.1 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232)
8.1.1 基本概念和相关标准 (232)
8.1.2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233)
8.1.3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234)
8.1.4 自治网络管理 (235)
8.2 应急通信网络的规划和管理 (236)
8.2.1 应急通信网络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236)
8.2.2 应急通信网络的规划 (237)
8.2.3 应急通信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237)
8.2.4 线自组网的管理 (238)
8.3 移动性管理 (241)
8.3.1 概述 (241)
8.3.2 位置管理 (241)
8.3.3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 (243)
8.3.4 移动切换 (247)
8.3.5 线自组网的移动性管理 (248)
8.4 线资源管理 (250)
8.4.1 基本概念和目标 (250)
8.4.2 线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 (250)
8.4.3 移动通信系统的线资源管理 (252)
8.4.4 线自组网的资源管理 (253)
8.4.5 异构线网络的可重配置资源管理 (258)
8.5 线自组网的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 (260)
8.5.1 线自组网的安全问题 (260)
8.5.2 线自组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攻击 (260)
8.5.3 网络安全策略 (261)
8.5.4 网络安全机制 (262)
8.5.5 基于入侵容忍的安全防护体系 (269)
8.6 线自组网中的信任模型与信任建立机制 (270)
8.6.1 基本概念和背景需求 (270)
8.6.2 信任模型 (270)
8.6.3 信任建立机制 (271)
8.6.4 信任辅助的安全路由 (273)
8.6.5 信任关系面临的攻击及其防护措施 (273)
8.7 基于可信网络的WSN分级信任管理方案 (274)
8.7.1 设计思想 (274)
8.7.2 节点的属性、角色和可信级别 (274)
8.7.3 分簇过程 (275)
8.7.4 身份认证和密钥分发 (276)
8.7.5 WSN可信路由机制 (278)
8.7.6 可信保障和安全性分析 (279)
8.8 本章小结 (280)
第9章 应急通信网络的认知与协同通信技术 (281)
9.1 认知线电技术 (281)
9.1.1 提出背景 (281)
9.1.2 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82)
9.1.3 研究现状和应用发展趋势 (283)
9.1.4 认知线电的关键技术 (286)
9.1.5 认知线电规则 (289)
9.2 认知网络技术 (290)
9.2.1 提出背景 (290)
9.2.2 定义和内涵 (290)
9.2.3 目标和要求 (291)
9.2.4 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 (291)
9.2.5 认知网络的工作模式和资源管理 (292)
9.2.6 认知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框架 (294)
9.2.7 认知网络的关键技术 (296)
9.3 环境感知网络和情境意识服务 (298)
9.3.1 背景需求 (298)
9.3.2 情境意识服务平台 (299)
9.3.3 环境感知网络体系结构 (300)
9.3.4 关键技术分析 (301)
9.3.5 应用分析 (302)
9.4 具有认知能力的应急通信系统的构建 (303)
9.4.1 需求背景 (303)
9.4.2 设计理念 (305)
9.4.3 认知应急通信系统的构建 (305)
9.4.4 应用场景分析 (309)
9.5 协同通信技术 (310)
9.5.1 背景需求 (311)
9.5.2 操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312)
9.5.3 关键技术问题 (313)
9.5.4 协同认知技术 (314)
9.6 网络编码技术 (316)
9.6.1 基本概念 (316)
9.6.2 发展简史 (316)
9.6.3 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 (317)
9.6.4 网络编码的显著特点 (318)
9.6.5 关键技术问题 (319)
9.6.6 网络编码的应用 (320)
9.7 激励协作机制 (321)
9.7.1 问题的提出 (321)
9.7.2 相关研究概述 (322)
9.7.3 激励协作机制的工作原理分析 (324)
9.7.4 分组转发策略 (326)
9.8 本章小结 (327)
第10章 应急通信网络的性能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328)
10.1 IP网络的性能指标体系 (328)
10.1.1 标准化的网络性能指标 (328)
10.1.2 IP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9)
10.2 基于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网络的性能指标体系 (331)
10.2.1 网络关键特征说明 (331)
10.2.2 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3)
10.3 网络测量技术 (336)
10.3.1 基本概念 (336)
10.3.2 网络测量技术和方法 (336)
10.3.3 网络性能主动测量技术 (338)
10.3.4 网络性能被动测量技术 (339)
10.3.5 线自组网的性能测量 (340)
10.4 网络性能测量和评价系统的设计 (342)
10.4.1 系统体系结构 (342)
10.4.2 网络部署架构 (343)
10.4.3 系统功能结构 (344)
10.5 网络性能评估模型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46)
10.5.1 常用的评估模型和算法 (346)
10.5.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47)
10.6 基于ANP的WSN可生存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351)
10.6.1 背景需求 (351)
10.6.2 可生存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351)
10.6.3 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352)
10.6.4 指标体系分析与验证 (356)
10.7 基于SMP的分簇WSN生存性评估模型 (357)
10.7.1 研究背景 (357)
10.7.2 生存性评估模型 (358)
10.7.3 分簇WSN可生存性评估 (359)
10.7.4 模型分析与验证 (361)
10.8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异构应急通信网络生存性评价 (364)
10.8.1 需求分析 (364)
10.8.2 模拟环境目的和环境设置 (364)
10.8.3 网络连通度和覆盖度分析 (365)
10.8.4 接入概率分析 (366)
10.8.5 节点度和路由跳数分析 (368)
10.8.6 网络稳定度分析 (369)
10.8.7 实验结论 (369)
10.9 本章小结 (370)
参考文献 (371)

前言/序言


《穿梭时空的密语:隐秘通信与加密艺术的千年演进》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对信息交流的需求从未停歇。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在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中,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之际,能够安全、可靠地传递信息,往往是决定胜败、甚至生死存亡的关键。这并非现代科技的专属领域,而是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在人类智慧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孕育出了一门既神秘又深刻的艺术——隐秘通信与加密技术。 本书《穿梭时空的密语:隐秘通信与加密艺术的千年演进》,将带领您一同踏上一段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深入探寻信息传递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瑰宝。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通信秘密,感受加密技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角色。本书并非枯燥的技术论述,而是以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现隐秘通信与加密技术如何一次次地改写历史,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世界。 第一部分:古老的低语——文字游戏与符号的智慧 在遥远的古代,当电报、无线电、互联网尚未出现,信息传递的边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峻考验。然而,智慧的人类从未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信息传播的蛮荒时代,去发现那些朴素而又巧妙的隐秘通信方式。 密码学的萌芽: 我们将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秘密符号”说起,探讨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是如何承载着特定的信息,成为统治者与心腹之间沟通的桥梁。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了解斯巴达战士是如何运用“西弗尔”(Scytale)这种木棍和羊皮纸的组合,将信息进行转置加密,以躲避敌人的窃听。这是一种简单却有效的置换密码,它的精巧之处在于,只有拥有相同直径木棍的接收者,才能还原出原文。 罗马帝国的凯撒密码: 罗马帝国时期,尤利乌斯·凯撒为了确保军事指令的机密性,发明了一种更为系统化的加密方法——凯撒密码。我们将详细解析这种移位密码的工作原理,了解它如何在军事指挥、外交往来中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凯撒密码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它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被更复杂的密码所取代。 中世纪的代号与乱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需求更加复杂,也更加隐秘。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商人、甚至教会内部,都发展出了各自的隐秘通信方式。我们将介绍一些当时流行的代号本、乱码词典,以及如何通过对文本进行替换、省略、增减等方式来隐藏真实含义。例如,一些商行会使用特定的商品名称来代表金额、数量或者重要的交易信息,外人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东方智慧的闪光: 不仅西方,东方文明也孕育了独特的隐秘通信艺术。我们将探访中国古代的“飞鸽传书”与“剪纸传信”,分析这些看似浪漫的通信方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编码技巧。比如,对飞鸽传书的路线、投递时间,甚至鸽子羽毛的颜色,都可能带有特定的含义。剪纸传信则可能通过纸张的折叠方式、剪出的图案形状,来传递预设的信息。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的曙光——古典密码学的繁荣与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这股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密码学的发展。古典密码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系统性的研究和突破,为现代密码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频率分析法的诞生: 密码学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莫过于频率分析法的出现。我们将详细介绍阿拉伯学者阿布·优素福·亚库布·伊本·伊萨克·阿尔-金迪(Abu Yusuf Ya'qub ibn Ishaq al-Kindi)在《密码书》中提出的频率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统计密文中字母出现的频率,与原文中字母的频率进行对比,从而破解移位密码和替换密码。这标志着密码破解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有系统性的阶段。 多表替换密码的出现: 随着频率分析法的成熟,简单的单表替换密码变得不再安全。本部分将深入探讨15世纪意大利密码学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发明的多表替换密码。这种方法使用了多个替换字母表,并且可以通过一个“密钥”来切换使用哪个字母表,极大地增加了破解的难度。我们将剖析阿尔贝蒂密码盘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维吉尼亚密码与近代密码学的雏形: 17世纪,法国外交家布莱兹·德·维吉尼亚(Blaise de Vigenère)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强大的维吉尼亚密码。我们将详细讲解维吉尼亚密码的原理,以及它如何通过一个关键词来控制多表替换的顺序,使得频率分析法难以奏效。维吉尼亚密码在数百年间被认为是“不可破译”的,它也成为了近代密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情报战与密码的较量: 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情报较量日益激烈。我们将通过一些历史案例,展现密码在外交、军事、间谍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意大利城邦时期,密信的传递与解读,是各国政治博弈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回顾这些发生在权力舞台上的“信息战”,了解密码技术如何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手中的利剑。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变革——机械加密与技术革新 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密码学也在这场变革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机械化、自动化开始在加密领域崭露头角。 机械密码机的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各种机械密码机应运而生。本部分将介绍早期机械密码机的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例如使用齿轮、凸轮等机械部件来实现复杂的加密变换。这些机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加密和解密的效率,也使得密码的复杂性得到了飞跃。 电报与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密码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报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德国的恩尼格玛(Enigma)密码机,作为二战中最著名的机械密码机之一,我们将对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盟军如何破解恩尼格玛密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充满惊险刺激的情节,展现了密码学家与密码破译者之间的一场场智慧的较量。 信息论与密码学的理论突破: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信息论为密码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的信息论,特别是他对“信息熵”和“完美保密”的定义,为密码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简要介绍信息论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如何帮助密码学家理解和设计更安全的密码系统。 早期电子加密技术的探索: 在机械加密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加密。我们将回顾早期电子加密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后来的数字加密奠定基础的。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密码——现代密码学与信息安全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网络通信成为主流。数字密码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的原理: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现代密码学的两大基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我们将详细解释对称加密(如DES、AES)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密钥的特点。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非对称加密(如RSA、ECC)的革命性突破,即公钥和私钥的分离,以及它在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哈希函数与数字签名: 我们将探讨哈希函数(如MD5、SHA-256)在信息完整性验证中的作用,以及数字签名如何利用公钥加密技术,实现对通信内容的身份认证和不可否认性。这些技术是保障网络交易、数字身份安全的关键。 公钥基础设施(PKI)的构建: 为了安全地管理和分发公钥,公钥基础设施(PKI)应运而生。我们将介绍PKI的组成部分,如证书颁发机构(CA)、证书透明度等,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一个可信的网络环境。 网络安全威胁与密码学的应对: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密码学也在不断进化以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将简要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如中间人攻击、暴力破解等,以及现代密码学如何通过更复杂的算法、更长的密钥长度来提高安全性。 量子计算的挑战与密码学的未来: 展望未来,量子计算的出现对当前的密码学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我们将探讨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算法的影响,以及后量子密码学(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的研究进展,为读者描绘密码学未来发展的蓝图。 结论 《穿梭时空的密语:隐秘通信与加密艺术的千年演进》是一部关于智慧、策略与历史的宏伟画卷。从古老的符号到复杂的算法,从纸张到数字,人类在追求信息安全与隐秘性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密码故事,展现技术革新如何驱动密码学的演进,并深刻理解密码学在构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希望通过这场跨越千年的时空漫游,读者能够对隐秘通信与加密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并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更切身的体会。因为,在每一个时代,信息安全都如同无形的守护者,默默地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与文明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技术》,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我一直对那些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畅通无阻的通信系统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发生时,传统的通信设施往往瘫痪,而应急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主题正是围绕着如何构建这样一套系统展开,我预想它会深入探讨无线自组网的核心原理,比如节点如何自发地形成网络,数据如何在这些动态变化的节点间路由,以及如何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我还期待书中会详细阐述自组网在应急通信场景下的具体应用,比如在灾区搭建临时通信网络,实现人员搜救、物资调度、伤员转运等关键信息的实时传输。这其中肯定会涉及到很多挑战,比如网络节点的移动性、资源的有限性、恶劣环境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等等。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让我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克服困难,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的。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前沿技术,例如利用无人机、卫星等作为网络节点,进一步拓展通信覆盖范围,或者采用智能算法来优化网络性能,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总之,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我深入了解这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紧张而有序的救援画面。在突发灾难面前,通信的畅通无阻往往是赢得宝贵救援时间的关键。而“无线自组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灵活、自主、不受限制的强大生命力。我一直对这种能够“自给自足”的网络构建方式感到着迷,它似乎拥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建立联系的能力,这对于应急通信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解决方案。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这种技术在实际应急场景中的部署和运作的。设想一下,在被洪水淹没的区域,或者在山体滑坡后的复杂地形,传统的通信设备可能早已失效,但如果能够快速部署一套自组网节点,形成一张覆盖灾区的通信网,将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为被困人员争取生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种网络在实际部署中的技术细节,比如节点的选择、网络的拓扑结构、数据的路由策略,以及如何保证在恶劣环境下信号的稳定传输。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中的危机中化解难题,为生命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评分

坦白说,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技术》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却从未停歇。在这些关键时刻,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救援成果。而“无线自组网”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能够摆脱传统基础设施依赖,实现“wherever you go, communication goes with you”的理想模式。 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们描绘出应急通信的未来图景的。我设想,在灾难发生时,救援人员能够迅速部署一系列无线自组网节点,它们就像散落在现场的“智能触角”,自行组建起一张覆盖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网络,实时传递现场信息,协调救援行动,甚至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通信服务。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自组网在不同灾种下的具体应用策略,比如在森林火灾中如何利用自组网进行火情监测和指挥,或者在海上搜救中如何构建移动通信网络?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实际技术方案。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就被其前沿性和实用性所吸引。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靠的通信能力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至关重要,而无线自组网技术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把利器。我一直对这种能够在没有中心基站的情况下,自行组建和维护通信网络的模式感到非常好奇。它打破了传统通信的束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这项技术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它在军事、救灾、勘探等多个领域的巨大潜力。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自组网在不同应急场景下的具体实现方式。例如,在地震发生后,当地通信设施可能尽数损毁,此时自组网就能迅速构建起一个临时网络,用于传递求救信息、协调救援力量。又或者是在偏远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没有现成的通信基础设施,自组网就能充当关键的通信桥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能够为实际应用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技术指导。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信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对技术进步充满好奇的人,我一直关注着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局限、解决实际难题的创新科技。《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通信技术》这个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在最危急的时刻,如何保证信息畅通无阻。我一直觉得,传统通信方式在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显得脆弱且易受损,而无线自组网,这个看似“野蛮生长”的通信模式,恰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对自组网在应急通信中的核心技术进行怎样的阐述。比如,如何让这些分散的通信节点在没有中心指挥的情况下,自行发现彼此、建立连接,形成一个稳定且高效的网络?在节点频繁移动、信号易受干扰的恶劣环境下,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通信的持续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算法和协议,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应用的案例,让我看到这项技术是如何在真实的危机中,成为连接生命、传递希望的坚实桥梁。

评分

还不错 挺好。。。。。

评分

应该是正品,是别人要的,我帮忙买

评分

书内容一般,京东送货快

评分

.

评分

纸张很不错,书应该是正版,以后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

一般

评分

不错,很有帮助,推荐

评分

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

评分

纸张很不错,书应该是正版,以后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