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特电机

微特电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会成 等 著
图书标签:
  • 微型电机
  • 特种电机
  • 电机控制
  • 电机驱动
  • 电力电子
  • 嵌入式系统
  • 自动化
  • 机器人
  • 传感器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800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36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0
字数:11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特电机》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微特电机运行原理、性能特点和设计方法等内容。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介绍通用基础理论,分别从电磁理论基础、磁路分析与永磁磁路、交流绕组基础、损耗与发热、振动、噪声与电磁兼容、电机常用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述;中篇介绍伺服与控制电机,从电气伺服驱动系统的共性问题出发,主要讲述了永磁直流电动机、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感应伺服电动机、开关磁阻电机、步进电动机和传感器等;下篇介绍驱动与特种电机,主要讲述同步电机、单相电机、交直流两用电动机、直线电机、磁滞电动机、超声波电机等。
  本书内容新颖丰富,涵盖面广,水平较高,实用性强,对从事微特电机设计、研发、管理和销售等相关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指导作用,还可作为电气工程师和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上篇 通用基础理论
第1章 电磁理论基础 3
1.1 磁场中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3
1.2 麦克斯韦方程组 4
1.3 电磁感应定律 5
1.4 洛伦兹力与电磁转矩 8
第2章 磁路分析与永磁磁路 10
2.1 铁磁材料 10
2.2 永磁材料 12
2.3 磁路基本定律 25
2.4 永磁磁路的分析与计算 28
第3章 交流绕组基础 36
3.2 几种常见的交流绕组 38
3.3 正弦磁场下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42
3.4 谐波电动势及其削弱方法 45
3.5 正弦电流时交流绕组的磁动势 48
第4章 电机的损耗与发热 57
4.1 能量守恒原理 57
4.2 损耗分析 57
4.3 电力电子供电下损耗的修正 62
4.4 电机的发热 64
4.5 微特电机的冷却与工作制 75
第5章 电机的振动、噪声与电磁兼容 78
5.1 电机振动 78
5.2 电机噪声 80
5.3 电机的电磁兼容 89
第6章 电机常用分析方法简述 104
6.1 电机分析的一般过程 104
6.2 电机常用动态分析方法 106
6.3 坐标变换 109
6.4 常用的坐标系和坐标变换 112
6.5 电机的电磁场 117
6.6 电机中的物理“场”和电机中的多种“路” 128
中篇 伺服与控制电机
第7章 电气伺服系统概述 135
7.1 概念与分类 135
7.2 基本特性参数 138
7.3 交流伺服系统的PWM 控制技术 143
7.4 伺服电动机转矩波动 160
7.5 伺服系统常用的控制策略 165
第8章 永磁直流电动机 171
8.1 概述 171
8.2 工作原理和结构 171
8.3 基本方程和运行特性 178
8.4 电枢反应 183
8.5 调速及控制方法 184
8.6 换向分析 186
8.7 设计概要 193
8.7.1 额定数据和指标体系 193
8.7.2 设计要点 194
8.8 永磁直流力矩电动机 199
8.9 几种无铁心永磁直流伺服电动机 205
第9章 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 210
9.1 电机基本结构 210
9.1.1 电机结构 210
9.1.2 电枢绕组型式 210
9.1.3 转子结构 211
9.1.3.1 表贴式转子结构 211
9.1.3.2 内置式转子结构 212
9.1.3.3 混合式转子结构 213
9.2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214
9.2.1 系统构成 214
9.2.2 工作原理 215
9.2.3 性能分析 218
9.2.3.1 参数与稳态特性 218
9.2.3.2 动态模型与动态模拟 220
9.2.3.3 电枢反应 221
9.2.4 转矩波动 222
9.2.4.1 定义与原因 222
9.2.4.2 换相与转矩脉动 223
9.2.5 无刷电机的运行模式 226
9.2.5.1 开环运行 227
9.2.5.2 转矩控制模式 227
9.2.5.3 速度控制模式 227
9.2.5.4 位置控制模式 228
5
9.2.5.5 常用无传感器位置检测方法简介 228
9.3 方波驱动与正弦波驱动比较 229
9.3.1 基本概念 229
9.3.2 转矩与反电动势常数 230
9.3.3 转矩密度与功率密度 232
9.3.4 转矩波动 233
9.4 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动态模型 233
9.4.1 三相系统下的数学模型 233
9.4.2 两相坐标系下的动态模型 237
9.4.2.1 αβ0坐标系中的动态模型 237
9.4.2.2 dq0坐标系中的动态模型 239
9.4.3 电磁功率和电磁转矩 241
9.5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矢量控制 244
9.5.1 电压极限圆与电流极限圆 244
9.5.2 恒转矩轨迹与最大转矩/电流轨迹 245
9.5.3 犻d=0控制 246
9.5.4 cosφ=1控制 246
9.5.5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247
9.5.6 弱磁控制 248
9.5.7 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机械特性 250
9.5.8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基本构成 250
9.6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252
9.6.1 转矩生成与控制 252
9.6.2 电压矢量与磁链轨迹 253
9.6.3 滞环控制与系统 255
9.6.3.1 滞环比较器控制 255
9.6.3.2 控制系统 257
9.6.4 磁链和转矩估计 257
9.6.5 直接转矩控制与矢量控制 259
9.7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实践与设计特点 260
9.7.1 确定任务目标 260
9.7.2 方案与设计特点 261
第10章 分数槽集中绕组伺服电动机 266
10.1 概述 266
10.1.1 定义 266
10.1.2 分数槽电机的优点 266
10.2 分数槽电机的约束条件和极槽配合 267
10.2.1 分数槽电机极槽约束条件 267
10.2.2 分数槽电机极槽配合的选择 268
10.3 绕组系数和绕组磁动势分析 272
10.3.2 绕组磁动势分析 276
10.4 齿槽转矩分析 282
10.4.1 齿槽转矩的性质及其产生规律 282
10.4.2 齿槽转矩分析及削弱方法 282
10.4.2.1 齿槽转矩分析 282
10.4.2.2 齿槽转矩的削弱方法 284
10.5 不平衡磁拉力分析 288
10.5.1 不平衡磁拉力产生的原因 288
10.5.2 静态(空载)UMP 289
10.5.3 动态(负载)UMP 291
10.5.4 产生UMP的规律 294
10.6 需要进一步分析讨论的问题 294
第11章 感应电动机伺服控制系统 296
11.1 伺服控制方法概述 296
11.1.1 控制方法简介 296
11.1.2 控制方法分析比较 297
11.2 标量控制技术 299
11.2.1 变压变频控制技术 299
11.2.1.1 控制原理 299
11.2.1.2 机械特性 300
6
11.2.1.3 基频以下补偿控制 301
11.2.2 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技术 302
11.2.3 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技术 304
11.3 矢量控制技术 308
11.3.1 基本理论 308
11.3.1.1 空间矢量 308
11.3.1.2 坐标变换 314
11.3.1.3 任意同步旋转MT坐标下的矢量变换 316
11.3.1.4 MT坐标系下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方程 318
11.3.2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 323
11.3.3 气隙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 334
11.3.4 定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 335
11.4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336
第12章 步进电动机及驱动系统 348
12.1 概述 348
12.2 基本工作原理、电磁转矩和结构 349
12.2.2 结构型式 354
12.3 特性 358
12.4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359
12.4.1 主要参数 359
12.4.2 主要性能指标 360
7
12.5 驱动与控制 361
12.5.1 基本原理 361
12.5.2 脉冲分配器 362
12.5.3 恒压驱动方式 363
12.5.4 高低压驱动方式 364
12.5.5 恒流斩波驱动方式 365
12.5.6 调频调压驱动方式 366
12.5.7 微步驱动方式 367
12.5.8 控制与驱动芯片 369
12.5.9 步进电动机的控制 370
12.5.9.1 加减速控制 370
12.5.9.2 闭环控制 371
12.5.9.3 控制器 371
12.6 设计要点 372
12.6.1 基本结构 372
12.6.2 转子外径 372
12.6.3 定子主要数据和气隙长度 372
12.6.4 冲片设计 372
12.6.5 气隙磁导计算 373
12.6.6 磁通密度和磁动势 373
12.6.7 绕组设计 374
12.6.8 最大静转矩验算 374
12.6.8.1 磁阻式步进电动机最大静转矩 374
12.6.8.2 混合式步进电动机最大静转矩 374
12.7 选型 374
12.7.1 步距角的选择 374
12.7.2 系统的定位精度 374
12.7.3 转矩的选择 375
12.7.4 阻尼方法的选择 375
第13章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 377
13.1 概述 377
13.1.1 系统组成及原理 377
13.1.1.1 系统组成 377
13.1.1.2 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378
13.1.1.3 系统特点 378
13.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79
13.2 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81
13.2.1 基本结构 381
13.2.2 工作原理 381
13.2.3 相数与定、转子齿极数的关系 382
13.2.4 绕组连接方式与磁极分布 382
13.2.4.1 绕组连接方式 382
13.2.4.2 极性分布(以四相为例) 382
13.3 基本电磁关系与特性 383
13.3.1 基本电磁方程 383
13.3.2 相绕组电流 384
13.3.3 电磁转矩与能量转换 385
13.3.4 数学模型 386
13.3.5 机械特性 387
13.4 电磁设计基本原则 387
13.4.1 设计特点 387
13.4.2 主要技术参数 388
13.4.3 输出方程 388
13.4.4 电磁负荷 389
13.4.5 主要尺寸和主要参数选择 389
13.4.6 转矩计算 391
13.4.7 损耗计算 392
13.4.7.1 绕组铜损耗 392
13.4.7.2 铁心损耗 393
13.5 功率变换器 393
13.5.1 主电路设计 393
13.5.2 功率变换器的容量 394
13.5.3 开关器件的选择 394
13.5.4 辅助电路 395
13.6 控制系统 395
13.6.1 设计原则 396
13.6.2 控制原理 396
13.6.3 控制器设计概述 397
8
13.7 检测与反馈 398
13.7.1 位置检测 398
13.7.2 电流检测 398
13.7.3 转速检测 399
13.8 制动和发电运行 399
13.8.1 制动运行原理 399
13.8.2 发电运行 400
13.8.2.1 工作原理 400
13.8.2.2 发电运行时的控制 400
13.9 特种开关磁阻电机 401
13.9.1 全距绕组排列的开关磁阻电机 401
13.9.2 加辅助绕组的开关磁阻电机 402
13.10 单边双励磁的双凸极电动机 403
13.10.1 永磁式双凸极电动机 403
13.10.2 具有直流励磁的双凸极电动机 403
13.11 应用 404
第14章 伺服系统常用传感器装置 405
14.1 概述 405
14.2 旋转变压器 405
14.2.1 结构和分类 406
14.2.1.1 结构 406
14.2.1.2 分类 406
14.2.2 工作原理 407
14.2.3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409
14.2.4 设计特点 410
14.2.5 多极和双通道旋转变压器 412
14.2.5.1 分类与结构 412
14.2.5.2 工作原理 413
14.2.5.3 多极旋变绕组特点 414
14.2.5.4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415
14.2.5.5 设计特点 416
14.2.6 磁阻式旋转变压器 417
14.2.7 可变差动变压器(RVDT、LVDT) 420
14.2.7.1 旋转可变差动变压器(RVDT) 420
14.2.7.2 直线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 420
14.2.8 旋转变压器解码 420
14.3 自整角机 424
14.3.1 分类 425
14.3.1.1 力矩式自整角机 425
14.3.1.2 控制式自整角机 425
14.3.2 结构 425
14.3.3 工作原理 426
14.3.3.1 力矩式自整角机工作原理 426
14.3.3.2 控制式自整角机工作原理 426
14.3.4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427
14.4 测速发电机 430
14.4.1 分类与特点 430
14.4.2 永磁直流测速发电机 430
14.4.2.1 基本原理和结构 431
14.4.2.2 输出特性 431
14.4.2.3 主要技术指标及设计制造特点 431
14.4.3 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 432
9
14.4.3.1 基本原理和结构 432
14.4.3.2 输出特性 433
14.4.3.3 主要技术指标、误差及其补偿 433
14.4.4 其他测速发电机 433
14.5 光电编码器 435
14.5.1 增量式光电编码器 435
14.5.2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 439
14.5.3 混合式光电编码器 440
14.6 磁编码器 440
14.6.1 磁电式编码器 441
14.6.2 磁阻式编码器 441
14.7 霍尔位置传感器 442
14.7.1 开关型霍尔传感器 442
14.7.2 线性型霍尔传感器 443
14.8 温度传感器 444
14.8.1 热敏电阻 444
14.8.2 热电阻传感器 445
14.8.3 热电偶传感器 445
14.9 电流传感器 445
下篇 驱动与特种电机
第15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 451
15.1 概述 451
15.2 结构 451
15.2.3 转子隔磁措施 455
15.3 稳态运行性能 455
15.4 磁路分析与计算 458
15.4.2 空载漏磁系数 461
15.5 主要参数计算和分析 464
15.6 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 467
15.7 盘式永磁同步电动机 476
15.8 横向磁通永磁同步电动机 482
15.9 爪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 486
第16章 永磁同步发电机 490
16.1 概述 490
16.2 转子磁极结构 490
16.3 运行性能、参数和特性 494
16.4 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 498
16.5 永磁风力发电机设计特点 501
第17章 单相感应电动机 503
17.1 概述 503
17.2 单相感应电动机工作原理 504
17.3 单相感应电动机的主要类型及用途 506
17.4 单相感应电动机的气隙磁场 511
17.5 单相感应电动机的绕组 517
17.6 单相感应电动机运行分析 521
17.7 单相感应电动机设计要点 536
17.8 单相感应电动机调速方法 540
17.8.1 L型接法调速和T型接法调速 540
第18章 单相串激电动机 544
18.1 概述 544
18.2 运行原理与基本结构 544
18.3 基本电磁关系 547
18.4 设计特点 551
18.5 电磁兼容性(EMC)与噪声 553
第19章 直线电机 556
19.1 概述 556
19.2 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557
19.3 主要指标和参数及设计、工艺特点 561
19.4 驱动与控制 563
19.5 直线电机的应用与选用原则 565
19.6 直线感应电动机 567
19.7 直线直流电动机 572
19.8 直线同步电动机 575
19.9 直线步进电动机 582
19.10 其他直线电机 587
第20章 低速同步电动机 590
20.1 概述 590
20.2 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 591
20.2.1 工作原理 591
20.2.2 结构 595
20.3 基本理论分析 596
20.4 永磁低速同步电动机的电磁设计 603
第21章 磁滞电动机 612
21.1 概述 612
第22章 超声波电机 624
22.1 概述 624
22.2 压电陶瓷和压电振子 628
22.3 机械摩擦及超声波电机的摩擦材料 633
22.4 行波超声波电机 635
22.5 其他超声波电机 654
参考文献 658

前言/序言

  我国微特电机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其生产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和我国制造业一样,微特电机行业也正经历着由大变强的转变。可以预计,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微特电机行业非常重要的发展变革时期,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实施,一定会激励我国制造业大步前行。而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零部件,微特电机在其中起着技术引领、支撑与保障作用;同时随着家庭平均拥有微特电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性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坚信,中国微特电机的盛世即将来临。乙未仲夏,恰逢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成立50周年。对西微所而言,可谓风雨兼程半世纪。曾经历经辉煌,也曾经受磨砺,在风浪中前行。作为西微所的一员,更作为微电机行业的老兵,不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总想为西微所、乃至为微特电机行业留下点纪念,于是便有了写书的念头,了却一份情结!想好了便做,于是边工作,边构思,历经数月,之后又拉了几个同事一起,前后一年有余。中间也有过徘徊,然而这本《微特电机》终于还是与读者见面了。
  微特电机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并非传统意义上大、中、小电机向下的自然延伸,已经成为电机技术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活跃的分支,它不仅广泛使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运控装置和智能化装备中的关键核心部件。本书坚持全面、实用和新颖的原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微特电机的原理和结构、性能和参数、设计和制造以及控制方法和特点等,力求使读者对微特电机有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通用基础理论,力求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路对电机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技术进行简明的分析讨论,内容涉及电磁理论基础、磁路、绕组、损耗与发热、振动与噪声、电磁兼容以及常用的电机分析方法等。中篇讨论的是伺服与控制电机,主要介绍永磁直流电动机、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磁阻类伺服电动机以及伺服系统用传感器等内容,这部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微特电机主要技术发展趋势。下篇为驱动与特种电机,内容包括永磁同步电机、单相电机、直线电机、串激电机、低速同步电机、磁滞电机和超声波电机。除了超声波电机是新品种、磁滞电动机较少应用外,其他品种电机已获得广泛使用。对于某些微特电机如测速发电机等,现在已很少使用,但为了保证成书的完整性,仍然予以保留;而对于有些非电磁原理的特种电机,如磁滞伸缩驱动器、记忆合金电机及光热电机等,因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则未收入本书中。
  本书第1~7章、第9章和第10章由莫会成编写;第8章、第14章、第17章、第19章和第22章由闵琳编写;第11章由吴玉新和鄢家财编写;第12章、第13章、第15章、第16章、第20章和第21章由李中军编写;第18章由黄大绪编写。全书由莫会成统稿并审定;张朴和牒正文负责总校订。西安交通大学拾以厚和西安科技大学莫为两位研究生也参与了其中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书中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西微所同事们的经验体会,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技术文献,其主要部分已列在参考文献目录中。这里谨对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表示诚挚感谢,同时对家人以及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编写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们深表谢意。
  本书对从事微特电机设计、研发、管理和销售等相关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指导作用,还可作为电气工程师和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尽管目标明确,愿望良好,但由于作者能力和水平所限,内容仍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加之时间匆忙,成稿仓促,错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莫会成
  乙未年仲夏于长安

《流光溢彩:城市夜景摄影的艺术与技巧》 在钢铁与玻璃构筑的现代都市丛林中,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平日里熟悉的景象便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它们如同被点燃的星辰,在黑暗的画布上绘制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影画卷。《流光溢彩:城市夜景摄影的艺术与技巧》正是为了捕捉和传承这份短暂而辉煌的美丽而诞生的。 本书并非空泛地描绘城市夜色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浅出地解析如何用镜头语言,将夜晚的都市魅力定格成永恒的瞬间。我们将一同探索,究竟是什么样的光线,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色彩,能够唤醒城市沉睡的灵魂。 第一章:夜的召唤——认识城市夜景摄影的魅力 在开始技术探讨之前,我们需要先感受夜景摄影的独特魅力。这一章将从摄影师的视角出发,引导读者领略城市夜景中蕴含的情感、氛围和故事。我们将分析夜景摄影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例如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人造光源带来的奇幻色彩、以及宁静夜晚下的城市独有韵味。我们会通过大量精美的样片,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夜的向往,激发他们拿起相机的冲动。 第二章:拨开迷雾——夜景摄影的准备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按下快门之前,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基石。本章将详尽介绍进行城市夜景摄影所需的一切: 器材的选择与考量: 详细解析不同类型相机(单反、微单、甚至高性能手机)在夜景拍摄中的优劣,重点阐述镜头(广角、中焦、长焦)的选择对构图的影响,以及三脚架、快门线、滤镜(如CPL、ND)等辅助器材的重要性。我们会以实用角度出发,帮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器材选择。 安全第一: 夜晚拍摄往往涉及未知环境,本章将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包括选择安全可靠的拍摄地点、留意周边环境、必要时携带照明设备、以及与他人同行等。 天气与时间的智慧: 不同的天气状况(晴朗、多云、雨后)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夜景效果。本章将教你如何预测和利用天气,抓住拍摄的黄金时机,例如黎明前和黄昏后的“蓝色时刻”,以及雨后湿漉漉的地面反射出的迷人光影。 信息收集与勘察: 提前研究拍摄地点,了解地形、光源分布、交通情况等,是高效拍摄的关键。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地图、网络资源进行前期勘察,并提供实用的现场勘察 checklist。 第三章:光影的魔法师——相机设置与曝光控制 夜景摄影最大的挑战在于极低的亮度。本章将深入剖析相机设置的每一个细节,让你成为光影的真正掌控者: 快门速度的艺术: 慢快门是夜景摄影的灵魂。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利用慢快门捕捉流动的车轨、丝滑的水流,以及表现光线的轨迹。同时,也会讨论如何根据拍摄对象和创意需求,精确控制快门速度。 光圈的奥秘: 光圈不仅控制进光量,还影响景深和星芒效果。本章将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光圈来获得清晰的建筑轮廓,或创造出迷人的“星芒”。 ISO的平衡之道: 在低光环境下,提升ISO似乎是必然选择,但高ISO会带来噪点。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在保证画面亮度与控制噪点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并介绍降噪技术的应用。 白平衡的色彩魔法: 城市夜景的色彩是其魅力所在。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白平衡设置对画面色彩的影响,教你如何运用白平衡还原真实色彩,或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测光模式的精准把握: 面对复杂的光源分布,选择正确的测光模式至关重要。本章将详细讲解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评价测光等模式在夜景中的应用技巧,帮助你避免曝光不足或过度。 RAW格式的优势: 为什么在夜景摄影中强烈推荐使用RAW格式?本章将阐述RAW格式在后期处理中的巨大优势,以及它为创意提供的无限可能。 第四章:构图的语言——让你的照片“说话” 技术是基础,而构图则是照片的灵魂。本章将教你如何运用构图的法则,让你的城市夜景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引导线与透视: 如何利用道路、桥梁、建筑线条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 经典构图法则在夜景中的应用,如何找到画面的视觉焦点。 对称与重复: 城市建筑的规律性如何转化为独特的构图元素。 前景与背景的呼应: 如何利用前景元素(如行人、车辆、水面倒影)来丰富画面层次,并与背景的宏大建筑形成对比。 留白与简洁: 在繁复的城市夜景中,学会运用留白来突出主体,营造意境。 视角与高度的创新: 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和高度,发现城市夜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五章:后期处理的升华——让夜景更加璀璨 出色的后期处理能够将一张合格的夜景照片提升到艺术品的境界。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后期处理的世界: RAW文件预处理: 在Lightroom或Camera Raw中进行的初步调整,例如曝光、白平衡、细节恢复等。 色彩的调校: 如何调整色彩饱和度、色相,突出霓虹灯的鲜艳,或营造宁静的蓝色基调。 明暗的雕塑: 利用曲线、色阶等工具,精细调整画面中的高光和阴影,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降噪与锐化: 如何在不损失过多细节的情况下,有效处理高ISO带来的噪点,并适度锐化画面,使其更加清晰。 局部调整的魔力: 例如减淡加深工具,如何针对性地处理画面中的关键区域,突出主体,弱化干扰。 创意效果的添加: 例如光晕、延时摄影转GIF、色彩分离等,为你的夜景作品增添更多艺术趣味。 第六章:主题与创意——捕捉城市的独特故事 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表达。本章将鼓励读者跳出单纯的“拍好看”的思维,去挖掘城市夜景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和主题: 人文关怀: 在宏大的城市夜景中,融入行人的身影、劳作的灯火,展现城市的温度。 建筑的光影叙事: 聚焦于特定建筑的灯光设计,分析其如何展现建筑的风格与历史。 动感与静谧的对比: 捕捉城市白天繁忙与夜晚宁静的强烈反差。 季节与节日的限定美: 圣诞节的彩灯、春节的灯笼,如何捕捉特定时期独有的城市夜景。 主题系列创作: 鼓励读者围绕某个主题(如“城市脉搏”、“光影之河”)进行系列创作,形成个人风格。 结语:夜色永恒,等你定格 《流光溢彩:城市夜景摄影的艺术与技巧》旨在成为每一位热爱城市夜色,渴望用镜头捕捉其魅力的摄影爱好者的忠实伙伴。我们不提供万能的公式,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你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城市夜景摄影的精髓。愿这本书能点亮你的创意火花,让你在未来的每一次夜景拍摄中,都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驱动现代科技进步的“幕后英雄”充满敬意,而微特电机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类。这本书的书名“微特电机”直白而准确,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详实的百科全书,为我揭示微特电机世界的奥秘。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种主流的微特电机类型,比如直流有刷电机、直流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等,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在实际应用层面,我尤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在选择微特电机时,工程师们会考虑哪些关键的技术指标,比如转速、扭矩、效率、功率密度、精度、噪音、寿命、工作环境适应性等,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权衡关系。书中是否有实际的设计案例,能够展示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从原理图到成品,一步步完成微特电机的选型、集成和优化过程?我设想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应用需要高精度步进电机,而有些则侧重于高效率的无刷直流电机。此外,我也对微特电机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的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前瞻性的内容,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微特电机是现代科技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它们虽然微小,却驱动着我们生活中无数的精密设备。这本书的标题“微特电机”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这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微特电机世界的权威指南。我期待它能详尽地介绍各种主流的微特电机类型,并深入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直流有刷电机、直流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们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电机?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智能手机、无人机、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微特电机是如何被巧妙应用的,以及它们为这些设备带来了哪些核心功能。此外,我也对微特电机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电机效率、功率密度、精度控制、以及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应用和发展方向的见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机械和电子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那些精巧而微小的机械装置所吸引,而微特电机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这本书的标题“微特电机”精准地概括了它的主题,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领我走进微特电机缤纷多彩的世界。我想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微特电机,比如直流有刷电机、直流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等,不仅仅是它们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它们各自的内部结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为什么有些设备会选择成本较低但维护相对麻烦的直流有刷电机,而另一些则会不惜成本选择效率更高、寿命更长的直流无刷电机?书中能否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这些选择背后的考量?我尤其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设计和制造微特电机时,有哪些核心技术和工艺是至关重要的?书中是否有关于电机效率、功率密度、噪音控制、精度控制等关键性能参数的详细解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材料的选择来优化这些参数?我对微特电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也充满了好奇,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它们在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让我感受到微特电机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科技进步的。

评分

当我看到“微特电机”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精密仪器、智能设备中默默工作的微小驱动器。这本书给我一种专业且深入的预感,我希望它能够真正满足我对微特电机知识的渴求。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从最根本的原理讲起,清晰地阐述不同类型的微特电机,比如直流有刷、无刷、步进、伺服电机等,它们的结构组成、工作机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解和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应用层面,我非常想了解工程师们在选择微特电机时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例如功率、扭矩、转速、精度、效率、噪音、寿命以及成本等,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是否有关于电机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和选型流程的指导?我对于微特电机在当今科技浪潮中的应用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微特电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技术挑战和发展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微特电机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让复杂机械装置运转起来的精巧部件一直充满好奇,而微特电机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这本书的书名“微特电机”非常直观,立刻吸引了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微特电机世界的钥匙。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微特电机的种类、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有的电机有刷,有的无刷?它们在性能和维护上有什么区别?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工程师是如何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微特电机?例如,是选择高扭矩低转速的,还是高转速低扭矩的?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微特电机的价值?我尤其关心微特电机在精密仪器、医疗设备、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因为这些领域往往对电机的性能要求非常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微特电机的性能参数、选型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精密设备背后的驱动力量感到好奇,而微特电机绝对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一类。这本书的书名“微特电机”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它的核心内容,这让我对即将获得的知识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微特电机世界的大门,让我从最基础的层面去理解它们。例如,我想知道微特电机究竟是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不同类型的电机(比如直流有刷、无刷、步进、伺服等)在工作原理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恰当的图示,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此外,我还对微特电机的性能参数非常感兴趣,比如它们的转速、扭矩、功率、效率、精度等等,这些参数是如何被定义和测量的?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们又是如何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微特电机?我设想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在智能手机、无人机、医疗器械、汽车电子等领域,微特电机是如何被巧妙应用的,以及它们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微特电机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潜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评分

当我看到“微特电机”这本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精巧的机械装置,以及它们背后的驱动核心。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专注性,它似乎承诺了要将我带入一个关于微小动力源的宏大世界。我渴望了解微特电机的分类、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例如,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微特电机需要电刷,而有些却不需要,这其中的技术差异和性能影响是什么?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工程师们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负载特性、工作环境以及成本限制来选择最合适的电机类型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选型指南,或者是一些关于电机参数计算的示例?我尤其关注那些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微特电机,比如在高温、高湿、甚至真空环境下,它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特殊设计和材料要求?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微特电机在当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微型机器人、先进医疗设备、无人机、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微特电机是如何成为这些精密仪器得以运转的基石,并且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和讲解“微特电机”的读物,毕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小巧而强大的驱动力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却又往往被我们忽略。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直击主题,没有丝毫的冗余,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微特电机的工作机制,从最基本的电磁学原理出发,逐步讲解不同类型微特电机(例如直流有刷、直流无刷、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性能特点。我非常关心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微特电机型号,以及在设计和集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应用,如医疗器械中的微型泵或光学设备中的对焦系统,微特电机需要具备怎样的特性?而对于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的工业自动化设备,电机又该如何权衡效率、寿命和成本?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实践指南,或者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此外,我也对微特电机的最新发展趋势很感兴趣,比如在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以及它们在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将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那我将感到不虚此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专业感,一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微特电机”几个大字,立刻就吸引了我这种对机械工程领域稍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驱动我们日常生活无数精密设备的微小动力源感到好奇,从智能手机的震动马达,到精密仪器的扫描部件,再到无人机的灵巧控制,微特电机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专业的导游,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小家伙”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如此微小的体积里实现令人惊叹的功能的。我希望它不仅能解释“是什么”,更能触及“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不同类型的微特电机,像直流有刷、无刷、步进电机等,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在哪里?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哪些关键的技术考量会决定工程师的选择?这本书能否解答我关于电机效率、功率密度、寿命以及控制精度的疑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展示微特电机在不同行业,如医疗、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是如何被巧妙应用的,这些应用案例往往能最直观地展现技术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未来微特电机发展趋势的探讨,比如在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微特电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满足我对微特电机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面认知需求,并且能激发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对微特电机的存在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关键作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微特电机”直截了当,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些微小但强大的驱动装置的窗口。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微特电机的分类、基本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和制造的。例如,我想了解直流有刷电机、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不同类型的电机,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我尤其希望能够获得关于电机选择方面的指导,比如在设计一个微型机器人或者一个精密仪器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微特电机,例如转速、扭矩、精度、功耗、寿命和成本等。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选型案例或者计算方法,帮助我理解这些参数的重要性?此外,我也对微特电机在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前景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书挺好的,没有破损oo

评分

便宜,快,没理由不选京东。

评分

还可以吧,看着目录不错,各个模块讲的再全点就更好了。

评分

正版书,质量很好。

评分

内容全面,专业性强。

评分

正版,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