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惊喜,是它对“道”在“术”中的渗透程度的清晰展示。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操作层面的技术手册,但读完校释后的引言和结语,我才明白,黄帝的“九鼎神丹”核心在于“心法”而非“物法”。校释者在文本梳理中,巧妙地将那些看似炼丹的步骤,巧妙地转化为对修行者心性的锤炼。比如对“火候控制”的反复强调,与其说是对温度的控制,不如说是对自我欲望和情绪波动的驾驭。书中对某些关键药物的描述,往往伴随着一段哲理性的阐述,这些地方的校注尤其精彩,它们成功地在古代语境和现代读者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关于“立鼎”、“开炉”的神秘仪式,染上了一层清晰可见的内省色彩。总而言之,这本选刊校释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古代技术思想的独特窗口,它既是文献学的杰作,也是一次深入古代精神世界的旅程。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但也极富回报的。我必须承认,面对那些夹杂在文言文中的大量符号系统和象征语言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附录中的术语解释,甚至需要对照其他道学基础读物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选刊”和“校释”是相辅相成的,但对于想快速入门的人来说,可能略显沉重。我个人认为,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廓清了历史上的讹传和误解。例如,校释者在对比不同版本时,清晰地指出了一些后世为了迎合世俗需求而添加进去的、明显偏离早期丹诀核心精神的段落,这对于辨伪来说至关重要。阅读这些对比,让我体验到一种“拨开云雾见真容”的快感。与其说它是一本“秘籍”,不如说它是一份严谨的“文献档案”。那些关于“鼎器规格”的描述,精确到可以作为考古学和古代工程学的参考,这远远超出了我对传统丹经的刻板印象,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我最近在进行一项关于中国古代技术与哲学融合的研究,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我特别关注的焦点是丹法对早期化学思想的启发性。校释本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把古文摆在那里,而是提供了多维度解读的钥匙。我注意到,校释者在涉及到“九转”时,引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旁证,这种深挖细掘的处理方式,避免了简单地将丹法等同于巫术的浅薄论断。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如何通过高度的经验积累和类比推理,构建起一套自洽的物质转化理论体系。这种体系虽然最终导向了长生,但其间对于物质变化的观察、提纯、升华的理解,是极其精妙的。全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显得非常考究,给人的感觉是庄重、肃穆,非常符合其内容的严肃性,让人在翻阅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文本的敬畏心。
评分我花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部典籍的“校释”工作之中,感触最深的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断裂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几种文本的对比集合,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地图,标示着道教思想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侧重点变化。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校释者在处理那些涉及“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结合的部分时,其谨慎的态度。他们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并列呈现了多种解释路径,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火候”的论述部分,那些用“文武火”、“昼夜不息”来描述的微妙控制,根本不是简单的物理加热,它暗示了一种与自然节律的同频共振。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炉鼎和药渣,而是古代方士在深山中与星象、时令进行对话的场景。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枯燥的校注文字也变得鲜活起来。我尝试去理解,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这些“神丹”承载了人们对超越肉体限制的终极渴望,而这本选刊,恰如其分地保存了这种渴望的原始形态。
评分这本《道教典籍选刊: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校释》简直是道家炼丹术爱好者的福音,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非常功利的心态去翻阅的。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关于“金丹大药”的具体步骤和配方,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印证现代化学原理的痕迹,或者至少是古代人对物质转化极限的想象。书中的校注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致,注释清晰地解释了那些晦涩的古代术语,比如“汞虎”、“铅龙”这类在现代语境中完全陌生的概念,但即便如此,当你试图将这些描述与实际的化学反应一一对应时,就会发现中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种鸿沟并非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思维模式的根本差异。它让我意识到,丹经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可复制的化学配方,而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和精神的实践指南。校释者在引用宋代、明代的不同版本时,也展示了历代抄录过程中产生的歧义和流变,这对于研究文献学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但对于我这样纯粹的“炼丹初学者”来说,有时候过于繁复的校勘细节反而冲淡了主体文本的神秘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些密密麻麻的脚注中抽身出来,专注于体会原文那种“口诀化”的叙事风格,那种带着强烈暗示性的语言,仿佛真的在引导你进入一个不为人知的密室。
评分基于以上,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好评都是随便写写的,说实话,要不会为了评价可以获得京豆,我都懒得评价。
评分明道家三皇文、五岳真形图
评分依我个人论,我已过了七十之年,我敢老实对诸位说,在我心中,实在是更爱我们四五千年来的旧中国与旧中国人,更胜过我所爱于此七十年来的新中国和新中国人。诸位或许会说我顽固,但盼诸位不要说我是悲观。因我认为中国民族与中国文化必将复兴。此七十年来之中国与中国人,最多只是一过渡,不能说是一开创。我此等话,特别喜欢向诸位讲,因诸位都是军人,军人天职,是要贡献各人的小生命,来换回民族国家的大生命。尤其我敬重中国军人,他们已把中国民族国家文化护卫了四五千年到现前,尚是屹立。
评分修丹的必看著作,期待中华书局继续多出《道教典籍选刊》
评分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1830年,与富家女孩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1830-1834年,已经准备全心投入文学创作的安徒生,没有接受另一富家女叶琳娜•瑰乔莉坚贞的爱情,恋爱再度失败。安徒生临终时,对一位朋友讲起了这件事:“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1835年30岁的安徒生开始写童话,并且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18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图册来源[1] ),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1835年30岁的安徒生开始写童话,并且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18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图册来源[1] )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1870个今天
评分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之一
评分非常实用的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品鉴细读
评分外丹研究资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