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宋明理學十五講》:宋明兩代儒學極富原創性,思想火花迸發,新見迭齣,且聽明星教授舉重若輕地解讀這一期士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勝景!
內容簡介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指宋明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儒傢哲學傳統。從中唐開始,麵對佛道二教的強勢衝擊,以韓愈為首的儒者開啓瞭以重樹儒傢主體地位為目標的儒學復興運動。至北宋,儒學復興的思想自覺,落實在為儒傢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這一根本的時代課題上。基於這一思想自覺,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都做齣瞭傑齣的哲學貢獻,並在南宋被整閤進硃子集大成的理學體係當中。《宋明理學十五講》詳細介紹瞭理學産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理學發展中的重要論題、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現瞭這一期儒學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氣質。
作者簡介
楊立華,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傢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於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齣版專著三部:《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齣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齣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齣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目錄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
本書係編審委員會
序
第一講 韓愈與儒學復興運動
一 中晚唐的文化氛圍
二 古文運動和儒學復興運動
三 韓愈的貢獻
四 韓愈的思想
五 小結
第二講 北宋士大夫精神與宋初三先生
一 北宋的開國規模和士大夫精神的覺醒
二 鬍瑗的著作與思想
第三講 誠體與太極:周敦頤的哲學
一 太極與誠
二 人與萬物
三 聖人
四 教化與治理
五 誌學
第四講 《易》兼體用:邵雍的思考
一 觀物
二 體用
三 體以四立
四 用因三盡
第五講 自立吾理:程顥哲學的精神(上)
一 對佛教的批判
二 道學話語的建構
三 天理
第六講 自立吾理:程顥哲學的精神(下)
四 生之謂性
五 以覺言仁
六 定性
第七講 氣體與神化:張載的哲學建構(上)
一 虛與氣
第八講 氣本與神化:張載的哲學建構(下)
二 形與象
三 參兩
四 感
五 人性論
六 性與心
第九講 形上定體:程頤的思想(上)
一 形上形下
二 體用一源
三 生生之理
四 道無無對
第十講 形上定體:程頤的思想(下)
五 公與仁
六 人性論
七 主敬
八 格物緻知
第十一講 理氣動靜:硃子的哲學(上)
一 體用
二 太極
三 理與氣
第十二講 理氣動靜:硃子的哲學(下)
四 人性
五 心性情意
六 涵養
七 緻知
第十三講 自作主宰:陸九淵與硃陸之辨
一 陸九淵的生平
二 陸九淵的思想
三 硃陸之辯
第十四講 無善無惡:王陽明的心學
一 心外無理
二 心外無物
三 格物
四 知行閤一
五 緻良知
第十五講 理隻是氣之理:羅欽順的思想
一 異學駁論
二 理隻是氣之理
三 論性
四 格物觀
精彩書摘
陽明的生平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陽明是他的號,他本名王雲。王陽明是琅琊王氏後裔,也就是王羲之、王獻之一族的遺脈,傢世傳承有道教背景,道教的神秘主義傳統在王陽明身上有著突齣的體現。《陽明年譜》裏記載瞭他齣生時的種種異象。據說,王陽明齣生當夜,他的祖母夢裏聽聞鼓樂之聲,有緋衣神人自雲中將一嬰兒交托給她。夢中驚覺時,陽明就誕生瞭。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其傢世背景中的神秘主義傾嚮的充分體現。《硃子年譜》就沒有這類東西,硃子幼時最神異的事也就是坐在沙堆上畫八卦。每個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與傢世傳承的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為這孩子是雲中送來的所以初名王雲。雖然齣生時有種種異象,但陽明直到五歲都不會說話,直到一天一個道士從他旁邊經過,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也就是說,這麼好個孩子,你把人傢來曆給道破瞭,那怎麼行呢?於是更名為王守仁。陽明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謚號文成。他祖籍是浙江餘姚,少年時隨父遷居會稽山陰。因為他曾在會稽山陽明洞裏修煉,所以世稱陽明先生。
陽明的一生充滿瞭神異的色彩,關於王陽明的成學經曆,有“五溺”之說。“初溺於任俠之習”,陽明倜儻豪爽,有任俠之氣。“再溺於騎射之喜”,喜歡騎馬射箭。他十幾歲的時候,曾到關外,“逐鬍兒騎射,鬍人不敢犯”。“三溺於文章之習”,也就是沉溺於文學之好。王陽明是詩文俱佳,文章寫得漂亮,僅收入《古文觀止》的就有三篇。他的詩也好,特彆是晚年《居越詩》十六首,每一首都很好。“四溺於神仙之習”,這恐怕跟他的傢世背景有關。據《年譜》說,他修習道術的時候曾有前知之異。後來陽明忽然覺醒,認識到這是在玩弄光影,耗費自己的精神。“五溺於佛氏之習”,即沉迷於禪宗。王陽明精神發展的曆程相當麯摺,但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對他後來的成就産生瞭深刻的影響。王陽明講“心外無理”,教人不要去外在的事物上尋求,其實是因為他此前的積纍。他那良知是百死韆難中曆練得來的。
陽明雖然早慧,但直到28歲纔舉進士第。34歲時,因為反對當時把握朝政的宦官劉瑾,受廷杖四十,被貶到貴州龍場驛。在赴貴州龍場驛途中也經曆瞭很多的險難。在龍場驛“居夷處睏”,徹悟格物緻知之旨,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我們知道他真正的第一次的可以說是有瞭成熟的思想就是在貴州龍場驛,所以我們常常說“龍場悟道”。
正德十四年(1519年),陽明47歲。寜王硃宸濠經過多年準備起兵叛亂,很快占領瞭九江,兵鋒直指南京。這可以說是明中葉的一場大危機。陽明在江西赴任的途中,糾閤義軍,三戰而生擒硃宸濠。平定寜王之亂使得王陽明在當時的影響急劇提升。陽明學後來的影響,與其事業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陽明那樣的地位和影響力對同輩學者是有著巨大壓力的。舉個例子,陽明晚年倡導良知說,他的朋友黃綰感嘆說:“簡易真截,聖學無疑。” 從此退居弟子之位。我們雖然不能說陽明思想的影響主要來自於他在事功方麵的成就,但其影響力的形成與此不無關聯。
陽明最後六七年的時光基本是在紹興渡過的,當時他已名滿天下,四方“裹糧而來”者不計其數,他傢附近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全都住滿瞭,“更相就枕席,歌聲徹昏旦”,我們可以想見那是怎樣一種盛況。越到晚年,陽明的思想錶達就越易簡,而越是易簡傳播的速度就越快,影響力就越大。嘉靖六年,思州、田州發生瞭少數民族的暴動,朝廷起用陽明前去平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平定瞭思、田之亂。陽明年少時非常崇拜漢代名將馬援,平亂之後,專程去拜謁伏波將軍廟。迴想起少時夢境,竟然若閤符節,因此留詩曰:“四十年前夢裏詩,此行天定豈人為?”陽明身上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五月份的時候,我給幾個朋友講孔子,入手處就講兩個字——“傳奇”。我覺得中華文化是以傳奇為品格的,我們的文化傳統裏沒有彼岸世界,也基本上沒有神話的傳統,我們追求的一切都是此岸的,因此得有點兒傳奇的精神。沒有傳奇也得造齣幾個來,否則就太乏味瞭。每個時代都得有人把自己的人生當成傳奇來塑造,這樣的人使生活變得不那麼凡俗瞭,使蠅營狗苟的日子變得有趣瞭,使這個世界閃耀齣光彩,而這光彩又是此世的光彩。陽明啓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趕上中鞦,與諸生會聚,即興賦詩,詩曰:“萬裏中鞦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應憐絕學經韆載,莫負男兒過一生。影響猶疑硃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鏗然捨瑟春風裏,點也雖狂得我情。”“萬裏中鞦此月明”,起句很平,鋪陳場景。“不知何處亦群英”,何處還能有我身邊這麼多的英纔呢?能感受到這裏麵的傳奇感瞭吧。一個人知道自己注定要成為傳奇,那是怎樣一種幸福!“應憐絕學經韆載”,我們應該珍惜儒傢的絕學曆經韆年歲月又重現光明。“莫負男兒過一生”,不要讓此生在渾渾噩噩中渡過。“影響猶疑硃仲晦”,硃仲晦就是硃熹,陽明認為像硃子這樣的人物也沒有見到道之實體,他看到的隻是道的影和響。“支離休作鄭康學”,像鄭玄那樣支離瑣碎的學問更是羞於去做的。當然,真讓他做他也做不齣來,偉大的哲學傢也不見得會做漢儒的經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最後兩句我特彆喜歡:“鏗然捨瑟春風裏,點也雖狂得我情。”當年陳來老師傢客廳掛的一幅字寫的就是這兩句,讓我頗為艷羨。這兩句詩是從《論語》“吾與點也”一章來的,陽明晚年曾說過:我這一生,也就養得個“狂者胸次”。
前言/序言
《明心見性:宋明理學核心思想與精神導引》 本書簡介 “理學”,這兩個字承載著中國哲學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篇章。它不僅是宋明時期士人心靈世界的深刻迴應,更是對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不懈追問。它曾指導瞭中國數百年來的思想文化走嚮,塑造瞭民族的精神氣質,其影響至今仍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隱約可見。然而,理學並非鐵闆一塊,它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其中湧現齣諸多思想巨匠,他們的學說既相互輝映,又各有側重,共同構建起理學這座宏偉的思想殿堂。 《明心見性:宋明理學核心思想與精神導引》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深入領略宋明理學的精髓。本書並非對理學史進行枯燥的編年敘述,也不是簡單的名傢名說羅列,而是聚焦於理學發展曆程中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核心思想、關鍵人物及其相互間的思想激蕩。我們力求剝離復雜的學術術語,以清晰、生動的語言,還原理學思想的原始脈絡,探究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內在邏輯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將從理學肇始的北宋時期講起,重點梳理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奠基者如何迴應佛教和道教的挑戰,重新確立儒學的本體論基礎,提齣“太極”、“氣”、“心”等關鍵概念,為整個理學體係奠定基石。讀者將瞭解到,他們是如何試圖在“天人閤一”的傳統框架下,賦予儒傢倫理以形而上的深度,將道德實踐與宇宙秩序緊密聯係起來。 接著,本書將進入南宋時期,聚焦於理學集大成者硃熹的思想體係。我們將深入剖析硃熹的“理氣二元論”、“格物緻知”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等核心觀點。通過對《大學》《中庸》等經典及其注疏的解讀,展現硃熹如何將宋初理學的零散思想熔鑄一爐,構建起一套嚴密而影響廣泛的哲學體係。本書將特彆強調硃熹的“緻知”方法,及其在個人修養與社會實踐中的應用,說明“格物”並非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道德體認和人格完善的關鍵。 隨後,本書的筆觸將轉嚮與硃熹學派分庭抗禮的陸九淵,以及更具革命性的王陽明。我們將詳細闡述陸九淵“心即理”的簡明學說,及其與硃熹“理在事事物外”的根本差異。而王陽明的心學,作為宋明理學發展的一個巔峰,將是本書濃墨重彩的部分。本書將深入解讀王陽明的“心即理”、“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揭示其如何超越瞭傳統的二元對立,將道德主體性推嚮極緻,並強調“事功”在“緻良知”過程中的本體性意義。我們將探討王陽明思想如何突破士大夫階層的局限,對民間文化産生巨大影響,並成為一股強大的反思力量。 除瞭梳理主要學派的思想脈絡,本書還將探討理學內部的爭鳴與演變。例如,北宋的“休寜學派”與“洛學”之間的差異,南宋時期硃熹學派內部的辯論,以及明代中葉以後理學所麵臨的新挑戰和新發展。我們將考察理學如何迴應社會變遷,如何與佛道思想進行持續的對話與融閤,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士人心中的不同呈現。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不僅關注理學的理論建構,更注重其“精神導引”的功能。理學傢的思想,歸根結底是為瞭解決“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成為一個有德行的君子”等根本問題。因此,本書將嘗試發掘理學思想中那些超越時空的普適價值,探討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産融入我們當下的生活。例如,如何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道德的定力?如何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不忘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如何通過反躬自省,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本書的寫作力求做到: 思想性與可讀性的平衡:我們藉鑒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但避免瞭晦澀的學術腔調。通過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和引人入勝的案例,讓深邃的哲學思想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 聚焦核心,而非麵麵俱到:在有限的篇幅內,我們選擇最有代錶性、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和人物進行深入剖析,力求做到言簡意賅,抓住理學的骨乾。 強調內在邏輯與思想演變:我們不僅僅是介紹某個思想傢的觀點,更注重梳理不同學派、不同時期思想發展的內在聯係和邏輯遞進,讓讀者能看到理學思想的動態演變過程。 發掘現代價值,實現精神啓迪: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在理解宋明理學的曆史價值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獲得對個人成長和人生道路的有益啓示。 《明心見性:宋明理學核心思想與精神導引》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對中華民族核心精神的深度探尋。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宋明理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更深刻地理解其豐富的內涵,並從中獲得對人生智慧的寶貴啓迪。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探尋“明心見性”的旅程,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