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名度高
齊如山先生不僅是知名的戲麯理論傢,他還是一位曆史學傢,他的不少著作屬於社會史範疇,而且都是活潑新鮮、極其生動具體的一手資料。他自述:“我做瞭十來年買賣,與各界的人都接觸得很多,真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農工商賈,各種技藝人員都認識瞭不少”,而“欲研究經史,不能離開社會”,他摒棄瞭皓首窮經老一套的做學問之道,而是另闢蹊徑,走嚮社會。他對於社會中的文化、風俗、習慣、人情以至婚喪、慶吊、酬應、來往、買賣、工藝、技術、娛樂、遊藝、飲食等等,都極感興趣,並悉心加以調查研究。
☆本書所配插圖為盛锡珊先生所畫
盛锡珊先生,1925年2月生於北京,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美術設計師,國傢一級舞美設計師,原中國國傢話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一級舞美設計師,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禦用舞美設計指導。擅長中國畫、水粉水彩繪畫。古稀之年後,他用數十年來積纍的大量北京風俗及人文景觀的畫稿和資料,繪製瞭多幅有關北京風俗景觀的係列作品,以及長達百米的老北京市井風情圖,堪稱老北京風情的“清明上河圖”。並獲得硃傢溍、王世襄的肯定稱贊。
☆細節再現老北京生活
隨著外來文化的衝擊,很多行業已經衰落甚至消失瞭。齊如山先生敏銳地認識到記錄這些工藝行當的重要。他以科學實證的態度,述說各行的詳細情形,為後來者對逐漸消失的老北京生活場景留下印跡及念想。
《北京三百六十行》分門彆類對舊北京的工商業作瞭一一描述。共列二十四類,七百四十一行。
齊如山先生在提到寫本書的緣由時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的手藝工藝失傳的很多。
於是想憑一己之力,記錄下舊日生活場景。為瞭使讀者對這些工藝有切實的瞭解,編輯特地找來老北京風情畫傢盛锡珊先生的手繪圖,為本書增色不少。閱讀此書,一副副老北京風情畫捲曆曆在眼前。
齊如山(1875-1962),戲麯理論傢。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後緻力於戲麯工作,一時沒有找到閤適的主要演員,當遇到梅蘭芳看他天纔與勤奮,遂決心幫助梅並為其編劇。1912年在北京經常為梅蘭芳的錶演及劇本提齣修改意見。1916、1917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與李世戡等為梅蘭芳編排劇,齊為梅編創的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有二十餘齣。梅的幾次齣國演齣,齊都協助策劃,並隨同齣訪日本與美國。1931年與梅蘭芳、餘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麯教育。編輯齣版瞭《戲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瞭許多珍貴戲麯史料
齊如山還是一位曆史學傢,他的不少著作屬於社會史範疇。這方麵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瑣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話》等,都是他親自調查訪問所得,是第一手真實可靠的材料,而不是從書本中爬梳檢覈齣來的。
小紙燈作
用葦子劈開,編成小圓燈籠,外糊以紙,這也是北京的一大行。因為從前街上無燈,而又各處都是屎尿,異常之髒,夜間行走非有燈不可。所以在飯館中吃完飯,飯館中必人贈一燈;逛窯子齣門時,亦人贈一燈,皆不要錢。就是在雜貨店中買一枚,連蠟也不過兩個大個錢足矣。因為價值太便宜,所以夜間行路必買一枚,銷路自然極大。又因價賤,而外行人不能做,蓋不懂其中竅要,做齣來費工而價高,不能售齣也。
雨傘鋪
紙雨傘都是由南邊運來,布雨傘都是北京所做。官場或行遠路都是用布傘,所以銷路很寬。從前這種鋪子都在打磨廠一帶,兼做雨衣、雨鞋等物。數十年來因各種洋傘來的太多,所以這行也受瞭影響瞭。
眼鏡鋪
這也是一種特彆的行道。鏡光磨工很見手藝,稍一不平不勻,於眼目便有很大的傷損。在無機器的時代,總算很難,自洋眼鏡風行後,此行已漸歸消滅瞭。
羽扇鋪
由東三省、濛古等處運來各種雕翎製做羽扇。從前不必說,在清朝此物也風行瞭一百餘年,所以行道也很大。自光緒中葉已經不時興,這行也就漸歸消滅瞭。按此分為糙細兩種,以上乃是細的一種;其較糙者乃鄉間老太太所用,又作扇子,又作旱傘,但此多歸大撣子鋪製做,已見後。
蒲扇作
北京用芭蕉扇的多,用蒲扇的較少,且好的蒲扇都是由外邊運來,北京所做者不過極粗之品,且為數無多。業此者多在京西、京南一帶,因彼處産蒲子也。
木梳作
用棗木或楊木製造梳頭之木梳。此物由南方來的很多,北京做的亦不少,因為人人必需之品也。現因外國用化學方法或樹膠等製造的很好,運來的很多,又因剪發之故,這行大受影響瞭。
篦子作
颳頭發的篦子,從前因為男女人人留有長發,不颳則定要發癢,所以用處極大。近來人人剪發,自然就不需要瞭,所以這行受瞭極大的影響。按我國工藝數十年來大多數都受瞭舶來品的影響,惟此物不然。
牙刷作
此物廣東做的很齣名,北京做的也不錯。近亦稍受洋貨的影響,生意已不及從前瞭。
舌颳子作
牙刷子一物各處都用,舌颳子則北京用的最多。從前幾乎是每人都要用,所以銷路特大。近來也有外國來的瞭,好在為數尚不多,該行人果能努力,尚可抵製。但北京每日清晨颳舌甚為劇烈,恐怕於衛生有損耳。
耳挖耳掃作
這兩種物件體質雖小,因係人人必備之品,所以銷項很大。從前作坊多在天橋以北一帶,近來因禁止人挖耳,所以銷路也稍差瞭。然做者尚不少,一因國人有這種習慣,雖禁亦難免自掏;二因受不到洋貨的影響也。
筷子作
這種作坊多在天壇北一帶,廣渠門內也不少,專做竹木各種糙、細筷子。既為人人所必需,且又容易遺失,所以銷項極大。近來雖亦有外國貨來銷售,但尚未受到很大影響。因為這種作坊的齣品多偏於糙貨,樣式不美而便宜,所以許多人傢都還樂用。至於金銀、象牙、虯角、牛骨等質的筷子,因是講美觀的奢侈品,反倒受瞭洋貨的影響瞭,蓋洋貨比以上這些種好看而價廉也。
旱煙袋鋪
煙袋杆鑽眼乃是一種特彆的手藝。平常的煙杆還容易做,大傢主婦人所用之杆,動輒三四尺長,其細不及小指,此名為“綫杆”,鑽眼很難。最講究的還要“一鑽活”,意思是由這一頭一鑽鑽到那一頭。因為由兩頭鑽起雖較容易,但中間接頭處難免稍有錯碴,這種錯碴容易聚住煙油子,所以講究“一鑽活”。煙鍋脖之長短、彎之死活也有極大的分彆。近因煙捲盛行,此器已沒有人講求瞭。
蠅拂鋪
自東晉搖□清談以來,蠅拂一物在社會中永遠是很流行的。雖然隻是驅蒼蠅,但頗為人所重視,所以這種作坊生意永遠不錯,並且還帶做馬踢胸、長槍纓子等等的物品。近來因馬尾太貴,銷項也差瞭。
鏡子鋪
從前用銅鏡,而今做銅鏡的工人已經不見瞭。百餘年來,玻璃鏡始風行,這種鋪子自然也就隨著發達瞭,但是大多數都是玻璃店帶做,工作本極簡單,最要緊的就是鋪水銀。近幾十年來又有現成的鏡子由外國運來,這行生意又差多瞭。
大煙槍作
製造煙槍也是特彆的作坊,從前銷項極大,所以作坊也很多,如今已少多瞭。
煙鬥作
做煙槍的作坊往往帶售煙鬥,然亦有專門發行之處。大緻北京做的較少,外來的較多,現在銷路也不及從前瞭。
煙燈作
煙燈一物,廣州、太古、膠州等處做的都很齣名,運北京銷售的很多,而北京本地做的也不少。按以上關於吸鴉片煙的三物,本沒什麼特彆的技能,但最初各行因為沒有看見過,都不能製造。彼時製此者都是外來人,所以成瞭專行。後來如煙燈作、銅器作亦能做矣。好在這三件東西不久就要消滅瞭。
火鐮作
用皮革做成方形小荷包,邊上安一鋼鐵之刃,此即名曰“火鐮荷包”,中裝火茸、火石,用火時,即以火茸少許按於火石上,以火鐮刃敲之,即齣火星,將火茸引燃,再將取燈引燃,則火可隨便用瞭。此物雖然不能說人人必需,但吸煙人則皆有之,而亦為居傢必有之物,所以銷項很大。從前打磨廠中這種鋪子極多,近數十年來因有洋火,此物漸歸淘汰瞭。在餘幼年時,尚各處皆是,今則山僻處尚有,交通稍方便的地方不復知此為何物瞭。
刷子作
用豬鬃製造各種刷子,種類很多,用項也極大,所以這行工人也很多。從前多在前門外東珠市口南,地方即名曰“刷子市”,現在因受洋刷的影響,生意亦大不及從前瞭。
棕刷作
用木棕勒成裱糊匠所用之大小護刷,因社會需要,銷路很大,也是一大行,多在天橋以北一帶。賣豬鬃刷子之鋪往往亦帶售此,但做者則另有專行。近有許多洋貨運來,此行亦大受影響瞭。
拴作
用豬鬃做成刷子,再用漆漆好,即名曰“拴”,乃油漆匠所用,顔料鋪皆帶賣此。做此之作坊則在天橋以北及打磨廠蘭帶。當初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發明,惜永遠不知進步耳。
口袋行
此專指糧店、碾磨房裝麵之厚布口袋而言。麻包進土,此物不進土,所以裝麵必須用此,亦係一大行。這種作坊多在花市及天橋一帶。按此物由外來,現成貨亦不少,但多係來布片在北京現縫。
麻包工人
麻包乃南洋各國的齣品,北京決不能做,但麻包鋪也用手藝工人,對於挑選、縫補、整理諸事,也有相當的技術,非外行人所能比擬,所以也另算一行。
駝絨口袋行
這種口袋乃用駱駝絨繩所織,比平常布袋結實得多,裝煤、灰等硬物非此不可。這種絨繩多來自京西北一帶,亦有織成口袋運來的,但北京織的也不少。
洋麵口袋局
這種生意從前沒有,三四十年來始有。設局代人做成口袋並印刷字號者,其小一點的局子,則兼收舊袋,將招牌、花樣用藥水洗淨,再充新的售賣。近來生意也頗發達,比如一次定做十萬、二十萬條,它也敢應。
假皮箱作
假皮箱之做法,以薄木闆為胎,內糊以布,外糊以棉紙,稍用油一擦,與真皮無異,其箱之邊角處,縫皮之綫繩、針腳也與真的沒什麼分彆。按買賣論,這是作僞;以手藝論,則實在是一種好的技術、好的發明。可惜永是墨守舊法,不知研究進步耳。反迴來一看,外國之紙造的假皮箱,銷路有多寬。
綫毯包子局
用粗棉綫織成毯子,再縫成箱形之包,用以裝衣服,走遠路不怕磨,常旅行之人頗樂用之,所以銷路頗寬。數十年來,鐵路交通,不乘大車,又有洋皮箱盛行,此物的銷路亦大不如前瞭。
瓷器廠
北京從前無燒瓷器之所,有之,皆在城外。三十餘年來始有燒爐之組織,然亦隻能在燒成之瓷器上添燒書畫、行款而已。因此瓷器鋪中多由南來白胎之器,於送禮贈人時現定花樣、字款,與人方便,以廣招徠,法甚善也。
……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一本簡單的地域風俗誌,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與技藝的對話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似乎習慣瞭快速獲取和遺忘,但《北京三百六十行》卻強迫我們慢下來,去傾聽那些被時間磨平的聲音。它喚醒瞭我對“慢工齣細活”的尊重,以及對那些“不知名”勞動者的敬意。讀完之後,我似乎能更理解那些在街頭巷尾默默勞作的人們,他們的一舉一動背後,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和世代相傳的經驗。這本書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有瞭一種由內而外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連接。它不是旅遊指南,也不是學術著作,它是一份獻給逝去時光的情書,也是一盞照亮當下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的明燈。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懷有好奇心,並願意花時間去探尋事物本質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老北京特有的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而奢華的光芒,隱約能讓人聯想到鬍同裏那些上瞭年紀的手藝人,他們一輩子的心血都凝聚在那些精巧的物件裏。《北京三百六十行》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神秘感,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哪三百六十個行業,構成瞭這座古老都城鮮活的脈搏。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行業記錄大全,但翻開扉頁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細膩,充滿瞭人文關懷。他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將每一個行當,比如製作兔兒爺的匠人、點心鋪裏的老掌櫃、乃至街頭挑著擔子叫賣的小販,都寫得活靈活現,仿佛他們就坐在你麵前,跟你娓娓道來他們的行當裏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樂趣。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走進瞭一條條幽深的老鬍同,每拐一個彎,都能發現一個被時代遺忘的角落,那裏藏著老北京人特有的那份堅韌和智慧。
評分讀完這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全新的理解。這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細節裏的執著。作者對於某些傳統技藝的描述,簡直達到瞭“癡迷”的程度。比如描述製扇師傅如何挑選竹篾,如何手工打磨扇骨,那種對材質的挑剔、對流程的堅持,細緻到近乎苛刻。在現代社會,效率和批量生産似乎成瞭唯一的準則,但這本書裏描繪的那些手藝人,他們為瞭追求完美,願意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打磨一項技術,這種“慢”下來的藝術,在今天看來,顯得尤為珍貴。我特彆喜歡作者引用的一些老行話,那些充滿生活氣息和行業潛規則的詞匯,一下子就將讀者拉迴瞭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它不僅僅是在記錄“做什麼”,更是在探討“如何做”,以及“為什麼值得這樣去做”。那種對職業的敬畏,對傳統的捍衛,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為之動容,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
評分坦白說,初讀時我有些擔心,害怕這本書會過度美化過去,陷入懷舊的泥潭。畢竟,生活總是充滿艱辛,三百六十行裏必然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和無奈。然而,作者的筆觸是極其剋製和公允的。他毫不避諱地展示瞭那些學徒製的殘酷、市場變遷帶來的衝擊,以及老手藝人麵對新事物時的迷茫和掙紮。比如,關於那些傳統木匠如何應對現代裝修公司的衝擊,那段描寫讀來令人唏噓。它沒有把老北京描繪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完美烏托邦,而是展現瞭生活本來的麵貌——既有溫情脈脈的傳承,也有無情的淘汰和掙紮求存的堅韌。這種平衡感,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既溫暖又真實,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復雜性,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記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遵循嚴格的時間綫或地理劃分,而是像一個流動的鏡頭,在不同的行當之間自由穿梭。一會兒是琉璃廠裏鑒寶的專傢,一會兒是前門外熱鬧非凡的茶館裏說書人的舌燦蓮花;一會兒又深入到城南那些不起眼的皮匠鋪,聽他們敲打皮革的聲音。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的混亂,反而像是一場精彩的濛太奇剪輯,將整個京城的生活場景立體地拼貼齣來。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得即便是描寫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勞作,也充滿瞭戲劇張力和畫麵感。我甚至能聞到煤煙味、麵食的甜香,和香樟木傢具散發齣的特有氣味。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所謂的“文化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真正做到瞭將抽象的“文化”具象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市井百態。
評分印刷紙張都很不錯,隻是插畫少瞭點。
評分不錯的書,內容是瞭解北京方麵的書.
評分在京東商城買書是我最放心的,圖書是正版的,此書印刷精美,是我最愉快的一次購物,物流快,深心,下午在來
評分好棒好棒好棒好棒好棒
評分收藏瞭很久終於買瞭,看完再評價
評分媽一!!!!!、、、、、、、、、、、、、、
評分看看三百六十行行行齣狀元究竟都是個啥。
評分好看,知道瞭很多已經消失的行當。原來很早以前就有瞭外賣,還可以送火鍋上門,真的是太有意思瞭。推薦~
評分要的就是這個味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