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伟大的博物馆 巴黎卢浮宫+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定价 197.60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开本 16开
作者 [意] 罗萨·乔尔吉 等 著
装帧 精装
页数 492
字数 432000
目录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前言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主要馆藏
参观指南
艺术家和作品索引
《巴黎卢浮宫》
前言
巴黎卢浮宫
主要馆藏
参观指南
艺术家和作品索引
《伦敦大英博物馆》
前言
伦敦大英博物馆
主要馆藏
参观指南
艺术品索引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前言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主要馆藏
参观指南
艺术家和作品索引
内容简介
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本书是丛书“伟大的博物馆”31册中的一本,介绍的是巴黎卢浮宫。卢浮宫曾为法国王宫,现为上古老、大、**的博物馆之一,在法国乃至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早在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此后,历代国王逐次继承并充实;拿破仑一世称雄欧洲时,大肆掠夺了其他各国的艺术品;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进行了无私的捐赠。时至今日,卢浮宫已成为一座庞大的艺术殿堂,其藏品数量在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六个门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展览大厅就有198个。在灿若繁星的艺术珍品之中,《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尤为知名,被誉为“镇馆三宝”。书中介绍了一系列**艺术作品,配以清晰大图和精彩点评,是展示卢浮宫馆藏的不可多得的鉴赏收藏书和艺术入门书。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艺术馆,囊括了大批的名家名作,是名副其实的***艺术馆。馆里欧洲名家作品很多,尤其是近现代大师的一些作品,有些还是代表作:如毕加索、莫奈、德加、梵高、高更、塞尚、雷诺阿、马奈、马蒂斯、达利……本书对这些名家名作做了细致地梳理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很容易读出名家名作的过人之处。
拉斐尔游历佛罗伦萨期间为塔代奥·塔代伊创作了这幅画,时间为1506 年,而圣母衣服的领子上便有1506 的落款。这幅作品也叫作《美景宫的圣母像》,18世纪菲尔迪南多入手这幅画后,便将它陈放在维也纳的美景宫内。佩鲁吉诺正是年轻的拉斐尔的**位导师,受益于他的影响,后者利用空间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
左后背景幽蓝的薄雾环绕山岭,山脚下隐约可见几座屋舍。拉斐尔采用温和柔软的渐变,与达·芬奇惯用的技法非常相似,而拉斐尔轻快的色泽恰是点睛之笔,为整个构图增添了自然的韵律。
在这幅画中,拉斐尔不仅实践了导师佩鲁吉诺在人物面貌和心理刻画上的细腻感,还模仿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在人物空间上下足了心思,使画面中三个人物自由地构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而他们三个人物之间还通过眼神进行了很好的衔接和关联。拉斐尔巧妙地将达·芬奇画作技法中的柔和渐变以及明暗对照运用到创作中,而背景中的风景更是很好地烘托出了主体。
伟大的博物馆丛书共31册。本册讲的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此馆绘画部分*为精美和齐全,在各大艺术博物馆中屈指可数。本书对馆藏精品细致的分析与品评,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博物馆真品的绝世魅力。
坦白说,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油墨光泽,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伟大”二字的尊重。我拿起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那一本时,那种带着微微纹理感的纸张,让原本就复杂的古埃及文物照片显现出惊人的立体感和年代感。很多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书籍,图片往往失真或者色彩失真,导致我们对原件的想象产生偏差,但这里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惊人,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古典油画的层次感,即便没有亲临现场,也能感受到光影的流动。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很有巧思,不是将文字和图片挤在一个版面上,而是懂得“留白”,让读者的大脑有时间去消化吸收信息。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节奏感,使得连续阅读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反而会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真的在世界各大文明的中心漫步。
评分初读这套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导览书的刻板印象,做到了知识的“可咀嚼性”。很多介绍艺术史的书籍动辄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明显是为普通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它的叙事口吻非常亲切,像一位资深的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他游历这些艺术殿堂的独特见解。比如,在描述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哈布斯堡家族收藏时,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品,而是着重讲述了这些艺术品如何服务于王室的政治宣传和权力展示,这一下子让冰冷的文物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权谋和戏剧性。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件雕塑的修复历史,或者某幅画作颜料中微小的化学成分变化,这些“幕后花絮”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对艺术品的敬畏感更添了一份理解与共鸣,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感着实让人吃惊,拿到手里那一刻,就感觉像是抱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典雅和庄重,那种淡淡的复古油画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瑰宝。我本以为会是一本走马观花的图册,毕竟要涵盖四个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内容量巨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展品清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艺术流派的发展,以及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比如,讲述卢浮宫时,它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法国大革命前后艺术品收藏的变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上。这种深入骨髓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旅游指南,而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策展人娓娓道来。翻阅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某一幅画作或某一件雕塑的研究细节沉思良久,文字的精炼和图片的清晰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让那些遥不可及的艺术品仿佛触手可及,这种体验远超预期。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跨文化对话”能力。它没有把四大博物馆割裂开来,孤立地介绍,而是通过巧妙的章节过渡和主题对比,展示了不同文明在艺术表达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例如,在对比了卢浮宫的古典雕塑与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后世对古典主义的“再诠释”之后,你会立刻明白,艺术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不断吸收、反思和创新的复杂网络。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些引发深思的问题,比如“当一个帝国的财富被转移到一个新的国家,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否会发生本质的改变?”这种对文化身份和艺术品归属权的探讨,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导览手册,它开始触及当代艺术哲学和博物馆学的核心议题。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更体现在其作为一种“永恒的陪伴”的潜力上。我通常买书后会很快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但这套书完全不同,它具有极高的“回看价值”。每次重新翻开其中任何一本,总能发现上次阅读时忽略掉的细节或者当时未曾理解的深层含义。例如,当我最近重温维也纳那本时,我对那些描绘宫廷生活的肖像画有了全新的理解,因为我最近对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有了更多了解。这说明作者在撰写时,提供的信息是多层次的,既有基础的艺术知识,也有深层的历史背景支撑。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更像是一个可以伴随你知识储备不断增长而同步“升级”的学习伙伴,无论你是在博物馆前驻足,还是在沙发上消磨时光,它都能提供可靠而迷人的文化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