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羲之法帖(三)

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 王羲之法帖(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强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法帖
  • 王羲之
  • 淳化阁帖
  • 唐代书法
  • 书法临摹
  • 书法作品
  • 书法字帖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2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084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
字数: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作者 碑帖研究者
  

  “二王”的经典永远都是那么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你临或者不临,她永远在那里,她是一座高山,永远矗立在书法经典之巅。

  宋代至今年代久远,淳化阁帖祖本存世早已寥若辰星。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购回的四卷“阁帖”祖本,号称为“善本”,即使善本也是残本,更何况有人对其真伪存有不同意见。明万历年至今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肃府本存世已十分罕见,就连以富藏闻名的上海博物馆也不曾收藏全本。本套淳化阁帖(初拓肃府本)一套五册,王羲之法帖三册、王献之法帖两册,出版底本采用的是民国年间日本影印的“清雅堂本”,此本拓工在编排上,我们对原帖进行了放大,并逐页配上了释文,更方便书法作者进行临摹和识读。另外,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阁帖研究者对各个版本淳化阁帖的拓本进行比对提供了一些帮助。

  所以说,这套书的出版,其价值是多方位的,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102人,计420帖,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第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历代翻刻本中影响广、传播久、声名重者莫过于“肃府本”。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库,此部《淳化阁帖》即是“肃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传。

  《淳化阁帖》中六至八卷为王羲之法帖。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楷、行、草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李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省第七批优秀专家。2012年被人社厅首次批准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二王”作为一种“流行书风”,这是书法回归传统的必然。“二王”的流行不只是在今天,它至少流行了一千多年,“二王”书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说明中国书法的经典模式已经产生,这种经典模式,已经成为后世学习的楷则,“二王”的经典是书法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知道,肃府本淳化阁帖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基于此,我们将其中的王羲之、王献之法帖出版,其中王羲之法帖共三卷、王献之法帖共两卷,这样可以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地呈现“二王”书法的风格面貌。本套书为广大书法作者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典范,采用放大、精印、配释文的出版方式,更便于作者识别和临摹。这样的意义,正是我主编这套书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书法作者案头经常临摹的范本。

  ——李强

前言/序言

  我虽学帖,然而不懂帖学,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说些与《淳化阁帖》沾边或不沾边的话。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当然会想到出版这样的书,对写字到底有没有意思的问题,于是想到两点。

  其一是对研究帖学有意义。帖学大抵是版本目录之学,各种帖目,其来龙去脉,其间优劣差互,错综复杂,要厘清,便真成一门大学问。前人得帖不易,考证也便精严,如某帖某字什么年代残泐到什么程度,一一记录在案,相与甲乙,更有胜人之想。帖贾故弄狡狯,裁割拼装,真真假假。名家题跋,或凭真才实学,或出一己之私,云里雾里,是非莫辨。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很多事情,就是好者好,恶者恶,从事者觉得有意思也便可以了。书法,甚至艺术,更甚至有些科学技术,也往往就是好事者打发时间中弄出来的,世界因其事物的多样性而美好,否则追根问柢,口体之奉外,还有什么意思呢?今世学者,往往过于功利,充斥坊间者,尽是教人升官发财之书,倒真需要有人鼓捣点闲散的玩艺儿,在面红耳热中透出一口气来。

  其二是对写字有意义。古人得到一件法帖不容易,即便不好的版本,也会珍若拱璧。然而现在不同了,历代藏之内府、史有定评,而且最伟大的作品,通过现代印刷术,顷刻便能化身亿万,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轻易就可以得到。有时候不免便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学王羲之、王献之,既然唐摹本具在,还需要在乎《淳化阁帖》?还需要在乎较完备的肃府本?赵子昂说过,得古刻数行,专心习之,便可名世。今人稍习书,架上无不琳琅满目,恨不能收尽古今法帖,然而也未必就能名世。这大概是人的天性,贪多务得,欲壑难填。比如吃饭,一菜一饭一汤,便能不饥不渴不缺微量元素,但世人无法阻挡饕餮盛宴、满汉全席。

  既然如此,这里的肃府本初拓,足可研玩、足可品味,也便值得推荐。

  ——孟会祥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流变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图景。它并非专注于某一家碑帖的孤立研究,而是以时间为轴线,以风格演变为脉络,深入剖析了自先秦至近现代,汉字书体如何从实用符号演化为高度成熟的审美载体。全书以深入的文本分析和丰富的图像对比为支撑,力求展现书法艺术背后的文化哲学、时代精神及其审美范式。 第一卷:萌芽与奠基(先秦至汉魏) 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的“史前时代”与“青春期”。首先,我们将考察甲骨文和金文的铸刻特点,分析其狞厉古朴的线条如何反映出早期王权与宗教的神秘色彩。这不是单纯的文字考据,而是对早期书写工具与载体(如龟甲、青铜器、竹简)如何塑造笔法雏形的探讨。 随后,笔锋转向秦代的“书同文”运动,重点剖析小篆的规范化意义,以及隶书作为汉代官方正书的横空出世。隶书的“蚕头燕尾”和“一波三折”,标志着中国书写正式脱离了早期象形的束缚,确立了横向取势的审美基调。我们将详细解读汉碑的宏大格局,如《乙瑛碑》、《曹全碑》等,分析其隶意未尽的过渡状态,以及书家如何在高耸的碑额和开阔的碑身之间寻求视觉平衡。 第二卷:古质今妍的嬗变(魏晋风度与法度确立)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尚韵”精神的全面确立阶段。本卷将深入探讨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体的成熟过程。 楷书的定型: 从钟繇的古朴到欧阳询的险劲,楷书如何完成从隶意向独立书体的转变?本书将详述北碑(如《龙门二十品》)的峻峭雄强与南帖(如王羲之、王献之)的温润内敛之间的地域性差异与艺术性对话。 行草的巅峰: 重点分析王羲之的伟大,并非停留在“书圣”的名号上,而是深入其笔法结构中蕴含的“中和之美”。通过对《兰亭序》等传世墨迹(摹本)的技法分析,探讨其如何将提按顿挫的节奏感融入连绵的笔势中,使之既有法度,又充满生命力。同时,对张芝、卫夫人的书学思想也会进行梳理,确立了后世学书的“二王”范式。 第三卷:盛世气象与碑学复兴(隋唐至宋代) 唐代是书法规范化的极致体现。楷书在唐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欧颜柳赵”四大体系。 唐楷的规范: 欧阳询的险绝,颜真卿的浑厚博大(侧重其颜体“忠厚”的精神内涵),柳公权的骨力,以及赵孟頫在元代的“复古”主张,共同构成了唐宋书风的基调。本书将详细辨析唐碑的结构美学——如何利用方正的结构来承载磅礴的时代情绪。 草书的极致: 唐代的草书艺术进入了狂放与精微并存的阶段。张旭的“颠张”与怀素的“狂素”,不再仅仅是抒情达意,而是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舞蹈和音乐的抽象艺术表达。我们将分析其连带、萦转、飞白等技法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的尚意: 面对唐代典雅法度的压力,宋代书家提出了“尚意”的旗帜。苏轼的“我书意造,独由心裁”,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米芾的“刷字”,标志着书法从“写古人法度”转向“写自我性情”的关键转折。我们将探讨这种转向如何与宋代理学兴起和文人画的勃兴相互呼应。 第四卷:尚态与尚态(元明清及近现代) 元明清三代书法的核心在于“态”的追求与“帖学”的延续。 元代的“书之三绝”: 赵孟頫成功地将魏晋风韵引入新的时代,强调“笔法”的基础地位,其圆润秀劲的书风成为明代初期帖学的主流。 明代的流变: 本卷将重点剖析“台阁体”的僵化与文徵明、祝允明等吴门书家如何试图打破僵局。祝允明的狂草是对帖学的一种激烈反叛,而文徵明的“集古”之道则体现了文人对传统的温和继承。 清代的碑学觉醒: 碑学在清中后期的高涨,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矫枉过正”。在帖学(以二王为代表的妍美一路)走向程式化和僵硬化之后,康熙、乾隆以来的金石考据之风,促使书家重新走向汉魏碑刻。邓石如、何子贞等人的出现,标志着碑刻的雄强笔意和金石气被成功融入楷书和篆隶的创作中,极大地拓宽了书法的审美视野,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埋下了变革的种子。 结语:书法的当代回响 本书最后部分将简要概述近现代书法在“碑帖融合”大趋势下的探索,并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书法的现代转译与文化身份的再确认。全书贯穿始终的线索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始终是在“法度”与“性情”、“古朴”与“妍美”、“实用”与“审美”之间永恒的张力与平衡。 通过对历代书风的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笔、每一个结构,都承载着其时代特有的文化记忆与审美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完全是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审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文化现象,重点放在了对“闺阁教养”的研究上。作者通过整理大量的墓志铭和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重建了当时士族女性日常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如何学习女红、如何鉴赏诗词,以及她们在家族传承中的无声影响力。这部分内容让我非常惊喜,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来理解那些男性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想象一下,一位顶尖的书法家,他的审美趣味、他对笔意的理解,很可能受到了家中至亲的潜移默化影响。书中甚至推测了某些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含蓄蕴藉”之美,可能就源于当时对女性美学的重视。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法帖拓本的学术考据,但它却为我们理解“文化环境如何塑造艺术风格”提供了极为细腻的心理学和人类学洞察。它让我明白,伟大的艺术品是整个文化生态的产物,而非某个天才的孤立爆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雅”的理解,从单纯的技法层面,上升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

评分

天哪,我最近发现了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简直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讲王羲之的《淳化阁帖》,但我读到的内容让我对那个时代、那种美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讲述的是唐代长安城中几位顶级文人墨客的生活侧影,通过他们的诗歌、书信往来,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墨香的味道。作者对细节的描摹极其考究,比如描绘一位书法家如何在庭院中屏息凝神,等待光线最适合挥毫泼墨的瞬间,那种对“气韵”的追求,与我之前了解的古代书法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不只是在歌颂历史的辉煌,更深入地探讨了士人阶层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挣扎与自我定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度”与“性情”如何平衡的论述,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书法中“规矩”与“意趣”的辩证关系。虽然没有直接涉及碑帖的拓本细节,但那种对“经典传承”的敬畏感和对“笔墨精神”的追寻,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我掩卷沉思良久,感觉自己的审美境界都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令人称道,行文如流水,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读起来酣畅淋漓,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度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感官盛宴,虽然内容与碑帖的拓印技术或具体字体的演变毫无关联,但它通过详尽的考古发掘报告,为我们重构了一个晚唐时期江南士族的日常生活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他们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的描述——那些精巧的青瓷镇纸、打磨得光滑如玉的竹制笔筒,甚至连他们用来磨墨的石砚的纹理都被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来。这些实物证据,让我对“抚摸”古人遗物的想象变得无比具体。读到此处,我立刻想到了那些珍贵的初拓本,它们之所以珍贵,不仅仅是墨迹本身,更包含了纸张的陈旧、装裱的痕迹,以及时间留下的所有物理印记。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极具耐心的观察者,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冰冷而精确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图景。这种基于物质文化的考察,间接地佐证了那些伟大书法作品诞生的物质基础和生活环境的支撑作用。如果你想了解古代文人是如何“物化”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范本,读起来像是在解谜,又像是在亲手触摸历史的脉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被这本书的目录劝退了,因为它看起来像是一本艰涩的古代礼制研究,但当我真正翻进去后,发现它对“士”的“行事逻辑”的剖析,简直太犀利了!它探讨的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即在没有现代传媒的时代,精英阶层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穿着、乃至谈吐,来构建自身的权威和识别“同类”。这其中,对“雅集”的描述尤其精彩,每一次的宴饮、每一次的诗文唱和,都充满了隐秘的权力交换和文化筛选。这种对“场域”的精妙分析,让我联想到学习书法时,如何理解“格调”的问题。一笔好字,绝非孤立存在,它必须符合当时的审美风尚和社会对“风度”的要求。这本书没有直接谈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但它描绘了那个时代对“风流儒雅”的最高标准,而这种标准,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了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读完后,我对书法作品的“社会语境”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明白了一件艺术品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规范是多么庞大而复杂。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极其跳脱,几乎像是一本游记和私人札记的混合体,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作者是一位现代的地理学家,他沿着古代某条重要的漕运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记录了沿途城镇的变迁、水文的改道以及民间手艺的传承。虽然核心是地理变迁,但其中穿插着大量关于“纸张制作”和“木刻技术”的民间手工艺人的访谈。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南方某地制作优质宣纸的古法流程,从竹子的选材、浸泡、蒸煮到最后的晾晒,每一个步骤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都精确到令人发指。这种对工艺极限的探讨,让我对那些流传下来的拓本有了全新的敬意。一张纸、一块墨,背后是无数代人对材料科学的实践和掌握。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淳化阁帖》这样被奉为圭臬的法帖,其载体本身的艺术性和工艺难度,也绝对不容忽视。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赞颂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韧性和智慧,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热,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佩之情。

评分

本书优点是,释文做的较好,虽有错误之处,但有帖名目录、帖名、断句,但还是建议直接买《真宋本淳化阁帖》,毕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气走样很大了。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本书优点是,释文做的较好,虽有错误之处,但有帖名目录、帖名、断句,但还是建议直接买《真宋本淳化阁帖》,毕竟是明代翻刻版,字形行气走样很大了。

评分

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

开本很大 原帖面放大了不少 用纸印刷都不错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放大的原因 笔画显得臃肿 质感不如文物出版社印的好些 活动价格还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