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唐宋辽金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唐宋辽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大椿,编 著,曹建,苏大椿 编
图书标签:
  • 书画
  • 题跋
  • 唐代
  • 宋代
  • 辽代
  • 金代
  • 中国古代艺术
  • 中国美术
  • 文化艺术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099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1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题跋是中国书画碑帖特有的艺术形式。写在书画等作品主体之前的称为“题”,写在之后的称为“跋”,合称题跋。题跋可由作者本人创作,也可由他人赏玩、收藏时题写。一幅古代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当时与后世的多篇题跋,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历史、艺术内涵。一份精彩的题跋不但与作品主体紧密相关,也可当成一件精彩的文学和书法作品单独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近30件唐宋辽金时期的题跋,选作广泛,从敦煌壁画的无名题记,到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著名书法家,欧阳修、陆游、朱熹等官员文人,还有曾纡、杨妹子等不被大众熟悉的书家。生动地呈现了唐宋时期这一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高峰。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曹建,原名曹健,西南大学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本册编者苏大椿,重庆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前 言

文/苏大椿

书法肇於殷商甲骨,自战国迄至东汉,钟鼎彝器、竹木简牍、碑版刻石,大兴於世。魏晋以下,纸张普及,书法艺术在满足实用需要之外,文人意趣逐步渗透。雅玩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也为书法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样式。题跋就是在品评赏玩书画作品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题跋是中国书画鉴赏独有的一种形式。段玉裁《说文解字註》云:『题者,标其前;跋者,係其后也。』也就是说,在书画碑帖前面书写的文字称之为『题』,书写在其后的文字称之为『跋』。题跋内容多为鉴赏、考证、记事之类,又常常以诗词或者随笔形式出现,言简意赅,是书画作品赏鉴者学习、品评的旁证。题、跋固有不同,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往往合称。与文集题跋有别,书画作品题跋不只讲究文采,在书法水平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与体现。

本套丛书编选清以前题跋书法,目的在於为当代书画题跋集中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献参考,也为书法临习提供重要的借鉴对象。

今天所见书法题跋,唐代柳公权的《送梨帖跋》与《王献之书洛神赋跋》应是较为有名的了。本卷为唐、五代、宋、辽、金书法题跋选,收集了从唐代柳公权以下,包括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陆游、米友仁、文同、朱熹,金代蔡松年等一大批文人画家的题跋,集中展示了唐、五代、宋、辽、金以来的书法题跋资料及文献。

在这批书法题跋中,除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书法大家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和诗人的墨迹。他们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就书法而言,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许多作品用笔萧散,点画灵动,结体率真,依字赋形,既彰显了文人对书法的情有独锺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把握天赋与才情,又是我们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的宝贵资料。

在中国帖学书法史上,唐宋书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高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审美判断似乎已为定论,但这个定论是从唐、宋的部分『大书法』作品中得出的貌似可靠的结论。从本卷集中展示的一些题跋『小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到:唐人不仅尚法,而且也尚意;宋人不仅尚意,而且也尚法。这在唐代草书与宋人楷、行书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以说,『法』与『意』早已贯穿融合在唐宋的书法作品中,只不过被清代以后有些书法史家强行分割而已。

学习书法,人们历来习惯於名碑显帖,对於题跋往往忽略。殊不知,题跋虽然看似为书画作品附属,字数不多,但往往集文采、书法於一体,更见作者性情,大多是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毫无障碍、心手双畅中完成的。这对於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书法无疑是很有帮助和启迪的。



盛唐气象与宋代文心:跨越千载的笔墨画卷 《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精粹(一)·唐宋辽金》 聚焦于中国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璀璨的两个时代——唐代与宋代,并兼及辽、金两代对这一艺术传统的承续与发展。本书通过对大量珍贵书画作品上流传至今的题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考证与解读,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由历代文人墨客亲笔勾勒的、跨越近七百年的笔墨演变图景。 一、 唐代:气象万千的开创与盛世气韵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书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题跋,承载着盛世的自信与磅礴的气势,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文人交往以及艺术审美变迁的直接史料。 书法的变革与帝王气度: 唐代书法摆脱了魏晋的妍媚,转入雄浑、规整、法度森严的阶段。楷书的成熟标志着官方审美的确立。本书收录的唐代书迹题跋,尤为侧重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 颜真卿的题跋,往往气势开张,笔力遒劲,其对前人作品的评价,直抒胸臆,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期许与对“忠义”精神的赞扬。通过解读其题跋,可见盛唐士大夫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已深入到“骨气洞达”的层面,不再仅仅关注笔画的技巧,更看重人格的投射。 同时,本书亦会呈现宫廷收藏脉络中的题跋。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对书画的热衷,使得宫廷收藏规模空前。流传下来的唐代摹本上的鉴藏印与题签,清晰地勾勒出皇家对“古法”的推崇与珍视。例如,对顾恺之、展子虔等前代名作的品鉴记录,揭示了唐代“以形写神”的审美标准如何确立。 绘画的成熟与世俗化: 唐代绘画,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展现出成熟的技法和丰富的题材。特别是吴道子开创的“吴带当风”的飘逸气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唐代山水画题跋的分析,能看到“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早期交锋。早期的题跋多称赞画家对景物“逼真”的描摹,而进入中晚唐后,士人开始在画作上抒发个人情怀,题跋中开始出现对“意境”的追求,为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埋下伏笔。 辽、金两代在这一时期,虽然地处边陲,但其对唐代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抱持着强烈的学习与继承态度。本书会精选辽金贵族与士人,在收藏的唐代或模仿唐风的作品上留下的题跋,这些题跋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其书写风格无不以唐楷、唐行书为宗,显示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 二、 宋代:文人画的兴盛与内敛的审美转向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文化史上“士大夫”精神达到顶峰的时代。书画不再是纯粹的技艺展示,而是成为士人修身养性、表达哲思的载体。宋代的题跋,因此变得更加私密化、内涵化和哲学化。 书法的“意在笔先”: 宋代书法强调“意”胜于“法”,催生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宋四家。他们的题跋是研究宋代书学理论的活化石。 黄庭坚的题跋,往往以行草书写就,其行笔连绵、结体欹侧,充满了“老态而有朝气”的生命力。通过解读他的题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他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笔墨,强调“韵”与“学识”的统一。 米芾的题跋则更显洒脱与率真,他以“刷字”闻名,其题跋中常有对古人作品的直率评价,甚至不乏戏谑之语,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权威的某种程度的解构与反思。对米芾“书痴”形象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传世的题跋记录。 绘画的士人化与写意精神: 宋代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完成了从“再现自然”到“抒发胸臆”的蜕变。徽宗朝的“院体”绘画虽追求精工,但其题跋却多由皇帝亲笔,融入了宋代特有的典雅与考据精神。 本书重点解析了北宋文人画家如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上留存的题跋。这些题跋不再仅仅是“赞美”,而是加入了地理考察、气候感受乃至人生体悟。例如,对郭熙《早春图》等作品的题跋,直接阐述了其“论画”的理论,即“可游、可居、可行”的审美境界。 南宋时期,在金人的压力下,文人的情感更为沉郁,体现在书画题跋上即为对故国之思、对山河破碎的感叹。这些题跋是研究宋代士人“忠君爱国”情怀与“隐逸自适”矛盾心理的珍贵文献。 辽金时期的交融与独立: 辽金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使得这一时期的题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力求在汉族士人留下的题跋中体现自身的身份和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另一方面,金人自己也发展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人艺术,其题跋的文字风格和书写用印,往往能看出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汉化程度的差异。 结语: 本书通过对唐宋辽金时期上千件书画题跋的深入挖掘,不仅是对艺术史的一次细致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古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立体考察。这些墨迹斑斑的文字,如同历史的耳语,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在不同时代如何被理解、被珍藏,以及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读者通过这些亲历者的记录,得以穿越时空,直接感受盛唐的磅礴与宋代的深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宏大,让人联想到浩瀚的书海,但“精粹”二字又暗示了编者的独到眼光和取舍标准。我个人对那种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题跋情有独钟,比如某位画家作画时正逢丧亲之痛,抑或是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些情绪透过题跋流淌出来,使得作品瞬间有了温度和重量。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人品即书品”的体现,而不是干巴巴的“某年某月某地所作”。在唐代,题跋可能更多是记录和酬唱,而到了宋代,尤其是在文人阶层兴起之后,题跋恐怕就成了展示学识、抒发哲思的主战场。如果编者能清晰地划分出这些不同阶段的风格演变,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是一部浓缩的艺术文化史了。

评分

我对古代绘画的鉴藏史很感兴趣,而题跋正是构筑鉴藏史的砖石。一本好的题跋集,应该能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件艺术品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辗转流离的。比如,一件原本是宫廷旧藏的唐代书法,后来流落到某个士大夫家中,士大夫在上面题下一段感怀身世的文字,这不就形成了一个微型的历史场景吗?我希望这本书在收录题跋的同时,能提供充分的考证信息,例如“此跋为乾隆年间某某所书,见《秘笈考存》”。如果能提供这样的线索,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藏家世界的后门。这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串联起历代鉴赏家、收藏家群像的密码本。

评分

我对艺术史的学习中,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所困扰。因此,我更倾向于从那些朴素、直接的文字中寻找共鸣,而题跋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原生态”的交流方式。我更想看到那些未经后世过多润饰的、甚至有些粗糙的题跋。比如,辽代金代那些游牧民族政权下的汉族文人,他们的书写风格和用词遣句,会不会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与中原的审美体系有所区别?这种差异性正是研究文化交融的绝佳样本。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包罗万象,不拘泥于主流的“文人圈子”,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书画题跋都纳入其中,那它的学术广度和深度无疑将大大提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粹”宝库。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历代书画题跋的选集,光是这个厚重的名字就让人心生敬畏。我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宋代文人画的资料,发现那些画作本身的精彩固然重要,但附着的题跋往往才是理解画家心境和时代风貌的钥匙。我特别期待看到其中对于苏轼、黄庭坚这类大家题跋的收录和梳理,他们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艺术评论的先驱。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展现,例如某幅画作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时期题跋者的见解差异,那才真正称得上是“精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字,而是能有深入的考证,指出哪些题跋可能是后人伪托,哪些又是确凿无疑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研究艺术史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毕竟,题跋如同历史的侧写,它记录的不仅是画的来历,更是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无声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代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一直比较薄弱,总觉得那些笔画弯弯绕绕的,难以窥得其堂奥。但听闻这个“精粹”系列涵盖了唐宋辽金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我倒是起了个心思,想通过题跋来“曲线救国”地理解书法。想象一下,如果能看到一位唐代大书法家在自己的作品旁留下的寥寥数语,那语气、那笔意,是否能比单纯看字本身更能打动人?我更关注那些不那么出名的辽金时期的题跋,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文化融合复杂,他们的题跋会不会带有更多边塞气象或者异域情调?这就像是给古画配上了“幕后花絮”,比正片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本书能配上高质量的拓片扫描,让我能近距离观察到墨迹的干湿浓淡,那真是太棒了,否则光靠文字描述,总觉得少了点“金石气”。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