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墨迹纸本,纵34.8cm,横78cm。此帖17行共1129字,在中国书法史上素有天下第三行书之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元丰三年(1080),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在蛰居第三年的寒食节,和着连绵阴雨,满腹悲愁地写下了这两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义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人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潦倒失意、惆怅满怀化作诗文流淌于笔端,在纸上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诗书合一,情境交融。作品从开始自我来黄州……娓娓道来,笔墨、字形的起伏不大;转入中段春江欲入户……后,随着情绪的起伏,用笔也开始跌宕起来,字形左右鼓侧,或大或小,行列之间参差错落,或疏或密,虚实相应,奇姿百出。此帖堪称苏轼书法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忠。苏轼于诗文书画造诣极高。作为文学家,他引领了宋诗的新风尚,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擅长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作为书画家,他倡导了文人画与尚意书风,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
从一个书法爱好者的日常使用体验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满分。很多出版的字帖,装帧虽然华丽,但实际用于日常练习时却束手束脚,要么开本太大不便携带,要么纸张反光严重影响临摹效果。这本书的尺寸设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能清晰看到原作的细节,又方便放在书桌上对着练习。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提供彩色精印本的同时,似乎还巧妙地考虑到了练习者对“墨分五色”的还原需求。很多时候,彩色本的颜色调配会失真,但这本书的墨色层次感极其丰富,即便是扫描到自己的练习稿上进行对比,也能明显感觉到原作中那种枯湿浓淡的微妙变化被完整保留了下来。我尝试用毛边纸对着它进行对临,那种精神上的契合度非常高,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能触摸到苏轼笔下的那股“意气风发”与“愁绪满怀”的复杂情愫,学习效率比以往任何一本都高。
评分这本《华夏万卷·历代传世碑帖精粹彩色本20: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收藏级的享受。首先,从纸张的选择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心思,那种略带米黄的纹理,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即便是反复摩挲,也不会轻易留下指纹或磨损的痕迹。内页的印刷工艺更是令人赞叹,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无论是原作中墨色的浓淡干湿,还是苏轼运笔时那种恣肆与内敛的交织,都通过高清的影印技术被完美地捕捉。特别是对于那些细微的飞白和颤抖的笔触,在普通影印本中往往模糊不清的地方,这本书里却能清晰可见,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千年之前那位大文豪在那个特定时空下的心境波动。装订上,平摊时的贴合度非常好,使得观摩整幅作品时,视线不会被中缝打断,这对于研究碑帖的整体结构布局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细节考量。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敬畏与珍视的态度。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装帧工艺做工细节的考量,甚至延伸到了装帧的“耐用性”上。一本好的碑帖,需要经受住反复的翻阅和比对,时间长了,书脊最容易出问题。这本书的骑马钉或锁线装订(取决于具体的册子设计,但体验感上是坚固的),在多次打开到接近180度角进行描摹或比对时,依然表现出极佳的稳定性,没有出现纸张松动或书脊开裂的迹象,这对于经常需要“开大本”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优点。此外,彩色本的价值在于色彩信息,而这本书在色彩管理上的严谨性令人信服。它没有过度饱和或过度锐化,保持了原作拓片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那种特有的“时间感”,这一点上,很多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当代影印本往往矫枉过正,反而失去了古朴的韵味,而这本处理得非常平衡。
评分我先前收藏了几套不同出版社的宋代名家法帖影印本,但坦率地说,在细节呈现和学术辅助上,这套“华夏万卷”系列做得尤为出色。它的版式布局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性。比如,在展示原作拓片的同时,往往会配有精心挑选的当代书法大家对关键笔法的解析,这种解析并非简单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笔断意连”、“侧锋入纸”等具体技法层面,对于正在临摹和学习的朋友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指引。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注释部分,信息的密度非常高,关于诗词的背景、当时的政治气候,甚至考证了不同版本拓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这让临摹者不单单是“模仿手型”,而是真正进入到作品的精神世界中去理解其创作缘由。这种深度的文化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字帖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宋代书法史小册子,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感。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笔法的精妙,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深刻人生体验——那种被贬谪后的孤独、抑郁与对故国的思念。通过这套精粹本的阅读,我发现它在排版上非常注重留白和节奏的把控。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呼吸感很强,不会让人感到局促。当我凝视那些连绵起伏的笔画时,我仿佛能听到东坡先生在那个清冷的日子里,内心独白的声音。这本书的编者显然对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视觉设计来引导读者的情绪,让观者不仅仅是“看字”,而是“入画境”、“入诗境”。这种设计上的“克制”与“内敛”,恰恰是它高级感的体现,使得这本书在众多琳琅满目的碑帖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必备的研习珍品。
评分包装太差!直接套个袋子就寄过來!收到跟旧书一样!很不满意
评分东西很不错哦,首选京东是对的
评分包装太差!直接套个袋子就寄过來!收到跟旧书一样!很不满意
评分东西很不错哦,首选京东是对的
评分包装太差!直接套个袋子就寄过來!收到跟旧书一样!很不满意
评分苏轼大才子的字!好!
评分一般搬的啦!
评分包装太差!直接套个袋子就寄过來!收到跟旧书一样!很不满意
评分包装太差!直接套个袋子就寄过來!收到跟旧书一样!很不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