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训经典全书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明 编,张舒,丛伟 注
图书标签:
  • 家训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家庭教育
  • 国学经典
  • 人生智慧
  • 礼仪规范
  • 道德修养
  • 中华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66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修身、处世、齐家、治学、为官、理财,走入社会的“私知识”修炼,悉备于此
  句句皆肺腑之言,从经验中来,自感悟里出,私相传授,恳切实用
  故人之家多有传承,今人之家多无根基
  数百年世家无非家训维系,一等人物还是家风养成
  周公、孔子、刘邦、曹操、刘备、诸葛亮、嵇康、陶渊明、颜之推、唐太宗、韩愈、元稹、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黄庭坚、陆游、朱熹、吕祖谦、方孝孺、王阳明、张居正、顾炎武、王夫之、张英、张廷玉、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严复等人的传世家训。他们的家训,民族的财富。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书由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主编,从源头系统梳理中华家训,将经典的、有全面和持续影响的、各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家训完整地编成一书,其中收录了《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朱子家训》等一系列中华传统家训。旨在让读者获得对传统家训的了解、尊重、同情,以至在实际生活中的传布和运用。

作者简介

  陈明,教授,中国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1962年生,湖南长沙人。1992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博士毕业;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1994年创办思想学术性辑刊《原道》并任主编;2000年开始创办“原道”网站及“儒学联合论坛”网站;2004年主编“原道文丛”“原道译丛”系列。比较关注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在当代所具有的意义。出版的著作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等。

精彩书评

  ★家风,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通过家风家训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大量含有教育族中弟子如何与人相处的道理。这些著作中包含着一些永恒的价值,对我们今天的家风传承依然有用。
  ——张颐武

目录

尚书·无逸1
周易·家人5
孔鲤过庭7
敬姜教子9
楚子发母11
邹孟轲母13
刘邦:手敕太子16
司马谈:命子迁18
东方朔:诫子书20
刘向:诫子刘歆22
马援:诫兄子马严马敦书24
班昭:女诫26
卑弱第一27
夫妇第二28
敬慎第三28
妇行第四29
专心第五29
曲从第六29
和叔妹第七30
郑玄:诫子益恩书31
曹操:诸儿令·戒子植33
诸儿令34
戒子植34
刘备:遗诏敕后主35
诸葛亮:诫子书37
向朗:诫子遗言39
羊祜:诫子书41
嵇康:家诫43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48
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51
颜延之:庭诰55
颜之推:颜氏家训(节选)66
序致第一68
教子第二69
兄弟第三72
后娶第四74
治家第五76
风操第六81
慕贤第七93
勉学第八95
文章第九108
名实第十115
涉务第十一117
省事第十二118
止足第十三121
诫兵第十四122
养生第十五123
归心第十六124
杂艺第十九129
终制第二十133
李世民:帝范136
序137
君体第一138
建亲第二138
求贤第三140
审官第四141
纳谏第五142
去谗第六142
诫盈第七143
崇俭第八144
赏罚第九144
务农第十145
阅武第十一146
崇文第十二146
苏瑰:中枢龟镜148
姚崇:遗令诫子孙文151
李恕:诫子拾遗155
姜公辅:太公家教162
第一章163
第二章163
第三章164
第四章164
第五章165
第六章165
第七章166
第八章166
韩愈:符读书城南168
元稹:诲侄等书170
柳:柳氏叙训173
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181
宋祁:庭诫184
欧阳修:书示子侄186
邵雍:诫子孙188
吕大钧等:吕氏乡约190
德业相劝191
过失相规191
礼俗相交192
患难相恤193
罚式194
聚会194
主事194
司马光:温公家范195
治家198
祖205
父母208
子上218
子下227
女、孙、伯叔父、侄235
兄、弟、姑姊妹、夫242
妻上255
妻下260
舅甥、舅姑、妇妾、乳母267
黄庭坚:家诫274
胡安国:与子寅书278
陆游:放翁家训(节选)281
朱熹:朱子家礼(节选)283
序284
卷一·通礼(节选)284
卷二·冠礼286
卷三·昏礼290
卷五·祭礼294
吕祖谦:宗法条目302
序303
祭祀303
婚嫁305
生子305
租赋305
家塾305
合族306
庆吊306
送终306
会计307
规矩307
中庭小牌约束307
进退婢仆约束308
袁采:袁氏世范(节选)309
原序310
第一睦亲311
第二处己323
第三治家334
许衡:训子诗340
郑文融:郑氏规范342
方孝孺:家人箴361
正伦362
重祀362
谨礼363
务学363
笃行363
自省364
绝私364
崇畏364
惩忿365
戒惰365
审听366
谨习366
择术366
虑远367
慎言367
陈献章:诫子弟书368
王守仁:示弟立志说370
薛:诫子书374
黄佐:泰泉乡礼纲领377
张居正:示季子懋书382
吕坤:宗约歌385
吕氏宗约叙386
宗约歌引387
劝祭祖387
劝孝亲388
劝笃亲388
劝友爱388
劝敬兄388
劝敬长388
劝和邻389
劝教子389
又劝教子389
劝继母389
劝前子390
劝妯娌390
劝男家390
劝女家390
劝勤业390
又劝勤业391
劝节俭391
又劝节俭391
劝爱身391
劝重农392
劝栽树392
劝忍让392
劝借取392
劝方便392
劝安贫393
又劝安贫393
劝牙行393
劝买卖393
又劝买卖394
劝原业394
劝恤仆394
戒不孝394
戒忤逆395
戒贪财395
戒赌博395
戒酗酒395
戒豪饮395
戒好色396
戒荡子396
戒疾恶396
戒负恩396
戒没足396
戒厚礼397
戒虐戏397
戒狂戏397
戒护短397
戒骂人397
戒打人398
戒争斗398
戒骗取398
戒放债398
戒侵占398
戒欺邻399
戒陵寡399
戒骄矜399
戒亏人399
戒混俗400
戒壅蔽400
戒多事400
戒苟且400
戒弃书400
戒烧炼400
戒刁讼401
戒好讼401
戒唆讼401
戒结党401
又戒结党401
戒阴险402
戒治产402
戒隐丁402
戒造言402
戒传言403
戒听教403
戒多言403
戒失信403
戒说谎403
戒诈伪404
戒邪教404
戒求福404
又戒求福404
戒窃盗405
戒强盗405
戒杀生405
戒食牛405
高攀龙:高忠宪公家训406
姚舜牧:药言411
袁黄:了凡四训430
立命之学431
改过之法437
积善之方440
谦德之效449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452
朱用纯:朱子家训455
王夫之:传家十四戒458
张英:聪训斋语460
卷一461
卷二478
张英:恒产琐言499
张廷玉:澄怀园语509
序510
卷一510
卷二522
卷三531
卷四543
跋一555
跋二556
郑板桥:家书十六通557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558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559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559
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寄舍弟墨560
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561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562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562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563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563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564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566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567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567
书后又一纸568
书后又一纸568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569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570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570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572
纪昀:训子书574
寄秀岚弟575
训大儿575
训次儿576
训三儿576
训诸子577
林则徐:家书四篇578
致郑夫人579
覆长儿汝舟579
训次儿聪彝580
训三儿拱枢581
曾国藩:家书十篇582
致诸弟583
致诸弟586
致沅甫弟590
谕纪泽590
致诸弟591
致诸弟592
致澄侯四弟593
致四弟594
谕诸儿594
致澄侯弟595
郑观应:训子597
张之洞:致儿子书599
严复:与诸儿书602
与长子严璩书603
与三子严琥书604
与四子严璿书605

精彩书摘

  嵇康:家诫
  嵇康(224—263,一作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家诫》一文,为嵇康教训其子的文章,文中反复强调要远离是非,少发评议,正体现了嵇康所处的魏晋交替之时严苛的现实政治环境。本文选自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1],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2],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3],期于必济[4]。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5]。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6]所以见役之情[7]胜矣!或有中道[8]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9],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10],处逸则极意[11]。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12]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13]之长吟,夷齐[14]之全洁,展季[15]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注释】
  [1]准行:行为准则。??[2]志之所之:志向所在。??[3]耻躬不逮:以自己做不到为耻。??[4]期于必济:以必定成功为期许。??[5]去就:去留,这里指事情的做与不做。??[6]向:以往。??[7]见役之情:被控制的情感欲望。??[8]中道:中途。??[9]不成一匮而败之:指还没正式开始就放弃了。??[10]肆情:放纵情感。??[11]极意:极尽己意。??[12]结秀:结出果实,指有所成功。??[13]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前506年,伍子胥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逃。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立于秦庭,嚎哭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秦哀公为之动容,亲赋《无衣》之诗,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最终楚国得以复国。??[14]夷齐:伯夷、叔齐。??[15]展季:即柳下惠。
  所居长吏[1],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2],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3];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注释】
  [1]所居长吏:指所侍奉的官吏。??[2]其有众人:指许多人同去拜见长吏。??[3]或时发举则怨:指有时如果有所揭发则会招致怨恨。
  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1],欲人之尽命,托[2]人之请求,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3],当相亮[4]耳。若有怨急[5],心所不忍,可外违拒[6],密为济之[7]。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8],中绝常人淫辈[9]之求,下全束修[10]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注释】
  [1]烦辱:指别人有求于你。??[2]托:推托。??[3]其素不豫此辈事:指平常不参与这类事情。??[4]亮:阐明。??[5]怨急:指急切间的请求。??[6]可外违拒:可以表面上回拒。??[7]密为济之:秘密地为他想办法。??[8]上远宜适之几:在上,可以避免得宜的可能。??[9]常人淫辈:平常交往行事过分的人。??[10]束修:指学生第一次拜见老师时所献的礼物,这里代指财物馈赠。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于宜[1]。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2]。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注释】
  [1]不差于宜:指事情可行。??[2]勿羞折遂非也:不要感到羞耻而否定自己。
  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欲有所求,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1],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2],犹当绝之。然大率[3]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4]小情,未为有志也。
  【注释】
  [1]所济之义少:接济(他的)道义少。??[2]守辱不已:古人认为求人是自贬之事,守辱即折节自辱,求告之意。守辱不已,即请求不停。??[3]大率:大多数。??[4]强副:强:勉强。副:符合。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1],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2]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3],又好议人之过阙[4],此常人之议也。坐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豫[5]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6]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至竟[7]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8],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亟[9]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党[10]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11];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12],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13],正坐视之[14],大见是非而争不了[15],则仁而无武,于义无可,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16],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17]。
  若意中偶有所讳[18],而彼必欲知者,共守大[19]不已,或却以鄙情[20],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搀[21]。以尽其言[22],今正坚语[23]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注释】
  [1]不善了:不完全了解。??[2]后视:事后审视。??[3]传吉迟、传凶疾:指好事传得慢,坏事传得快。??[4]阙:通“缺”,过失。??[5]豫:参与。??[6]行:行将,即将。??[7]竟:最后。??[8]就有人问者:指有人向自己询问。??[9]亟:急切。??[10]党:通“倘”,如果。??[11]有言必是在一人:说话必然会肯定一方。??[12]曲我者有私于彼:否定我的人一定和对方有私交。??[13]或便获悖辱之言:或者确定听到了错误的言论。??[14]正坐视之:(只是)端坐看着(争辩)。??[15]大见是非而争不了:旁观是非争吵不绝。??[16]共济汗漫:指(和小人争论是非就是)共同进行一场漫无边际的争论。??[17]就不得远,取醉为佳:就,靠近。靠近(争论的人群)不如远离(他们),喝醉更好。??[18]若意中偶有所讳:如果言语含义中偶尔触犯了忌讳。??[19]守大:守其大端。??[20]却以鄙情:以常情推却。??[21]搀:指束缚、裹挟。??[22]以尽其言:任由他说。??[23]今正坚语:现在当坚持说(不知不识)。
  自非知旧、邻比[1],庶几已下[2],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3]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
  【注释】
  [1]知旧、邻比:知交旧友、邻居。??[2]庶几已下:普通交情以下。??[3]孔文举:即孔融。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1]。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2],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3]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4],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5]者,而来戏调,蚩笑[6]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于不共[7],而勿大冰矜[8];趋以不言答之[9],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所监临[10],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11]之意,束修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12],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13]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14]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15],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又愦不须离搂[16],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请勿逆也;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17]也。
  【注释】
  [1]强知人知:强要知道别人的事情。??[2]邪险:邪恶阴险。??[3]某甲:某人。??[4]宜预以为意:应当预先在意。??[5]钦:钦佩、赞同。??[6]蚩笑:即嗤笑,嘲笑。??[7]小共转至于不共:从小赞同转变为不苟同(这种人)。??[8]大冰矜:极端冷淡矜持。??[9]趋以不言答之:(这种人)来趋近(我),(我)用不理睬来应对。??[10]监临:看视,管辖。??[11]壶榼(k8):盛酒或茶水的容器,这里借指铺陈酒具饮酒。??[12]通穆:相处和睦的知交。??[13]绝:拒绝。??[14]自竭:竭尽自己的能力。??[15]鬻货徼欢:用财物换取(别人的)欢心。??[16]又愦(ku#)不须离搂:愦,混乱,这里指醉酒;离搂,纠缠。指见人酒醉后不要再纠缠(他)。??[17]自裁:自制。
  ……

前言/序言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家”一直都是个很重要的概念。
  不过古人所谓的“家”,和今天不大一样。家字的古文,就是一间房子里养着一头猪——当然今天的文字依然这样。在古籍中,大夫以上方可称家——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指的就是诸侯与卿大夫们。在这个意义上,“家”与“国”的意思很接近,所不同者在于,国是四方执戈守御之城,而家只是一块土地,卿大夫们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宅第。
  这个古老含义的背后,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政治形态——封建制或曰分封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封建制度”并不相同。古人所谓“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封”,本意是在地上种树:古人在边境上种树以确定边界。“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为“立朝律也”,即确立法度之意,这与今天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一为动词一为名词而已。既然这样,把“封”“建”二字放在一起,就表示在大地上以种树的方式圈定一块土地,然后在那里建立制度。
  这种封建制的代表,就是周代的分封制。其最小的单位即是“井田”:八户人家合分一块田地,地分九块,边界纵横如“井”字;八户人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间一块土地为公田,八家共耕,用为缴纳赋税——这恰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家”。井田再向上,就是诸卿大夫的“家”了,家之上是诸侯的“国”,最高的,就是周天子的“天下”。如果这样看的话,周天子、各级诸侯与卿大夫就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家长,只不过“家庭成员”构成比较复杂罢了:除了由血缘联系在一起的家族成员外,还有大量的“管家”“仆人”以及“佃户”;而这些“管家”“仆人”以及“佃户”的“家”中,又各自有“管家”“仆人”以及“佃户”,直至最小的一户——只以纯粹血缘为纽带的几口之家。
  这是个自上而下,以“家”为单位,层层分封的政治结构;倘若把这个结构倒过来,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制度。也许最初只是像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世上只有伏羲、女娲那么一对男女、一户人家;他们在一起繁衍生息,子孙多了,就形成部落;部落大了,就有人迁出去,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后来又变成新的子部落;如是不停,最后部落变成国家,国家又组成了“天下”。
  这样一来,封建的另一重含义就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了:要在土地上建立秩序。一如“家”这个概念一样,从血缘出发,最终形成超越血缘的公共空间;这个秩序和法度也是从血缘亲情出发,但最后落实却是超越血缘的公共层面,即由“亲亲”而至于“尊尊”。其实,在封建制的基本单位“井田”中,就可以窥见这一现象:八户人家同耕一地,八户人家各自因血缘而成立,但八户人间之间,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在那个单纯以血缘维系的几口之家中,亲亲之爱可以是全部——一如今天的三口之家,但只要迈出家门一步,血缘的维系功能就面临着失效,因为失去血缘的联系,血缘的规则就难以展开,所以即便是与同属一块井田中的邻居,也要依照尊尊之义的规则来相处。
  如果从井田再向上一步,到达卿大夫的“家”中,那么即使在血缘维系的家族中,亲亲之爱也是不能完全适用。在一个上有父祖,中有兄弟妻子,下有子侄的大家族中,如果只讲亲亲之爱,只会让这个家族陷入混乱:父母与子女都是一个人的至亲,但一个人难道能够像爱父母那样去爱子女吗?况且家中还有管理事务的官吏,如此复杂的大家庭意味着必须要依靠超越血缘,更为普遍的规则才能实现秩序。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大多数时候所说的“家”,都是这种家族之家,既然叫“家”,那么这个秩序与法度就不妨称之为“家法”。
  而这家法,就是今天所谓的家训,比如《尚书·无逸》。它本是周公教导自己侄子——武王之子成王的文字,内容也是讲述如何治理天下的——“无逸”就是不要放纵的意思。乍看之下治理天下似乎与家离得很远,但在上文所述的周代封建制下,所谓天下,就是天子之家,只不过在这个家中,血缘纽带几乎已经成为边缘性的,因为天下之中充斥的,是与周天子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而那些原本血缘亲近的诸侯,几代之后,也差不多就是叔侄同岁、小儿作祖了,甚至可能天子家刚出生的婴儿,就是鲁国去世君主的堂弟。因此,《无逸》讲的虽然是治国之道,却不妨碍它被视为“治家格言”。一如上文所述,家训首先是规矩,是在规则层面,打通一个家族与整个社会的工具。
  从另一方面讲,家又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场所。道理很简单,天玄地黄、一一得一这样的知识可以从外面的老师那里学到,而问候长辈、侍奉父母、招待客人这些立身处世的规矩,却是不能单单从老师那里学的。因为前者只需要知道即可,早学晚学问题不大,但后者却是一个人面对世界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这是等不得的。假如一个古人在二十岁冠礼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侍奉双亲、招待宾客,那么等他学会这些,也许他早无亲可奉、无友可交了:他一定是要在家中,在与亲友、宾客的接触之中,一边学,一边做。这也正和上文提到的打通家与社会的说法相应,因此,家训还是一个人立身天地之间,最基本素质的学习教材。
  既然如此,那么家训就必须得能传承下去,是家族代代相传的家法与家教,不能只是一是一代人的法与教。故此家训中最重要的内容一定要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些内容可能被溶解在那些琐碎的洒扫应对、养生送死之中,故而这些现实生活的细微内容,其中却蕴含着先贤们认为天地间最为宝贵的德行。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只说不愿子孙靠学鲜卑语、弹琵琶,投北朝权贵所好而求官,言辞平平,而其六世孙颜真卿死不降叛,气节千秋尤盛。从这个角度说,家训更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所系,立世之基。
  以此观之,家训作为一家之法度、一家之学问与一家之精神,能于一家之私地,养成处世之公心,不可等闲视之。不过古今有别,不可不察:古人之家大而今人之家小,古人之家有公有私而今人之家有私无公,而最重要的则是,古人之家多有传承,而今人之家多无根基。所谓大小,古人聚族而居,几世同堂,而今人多为三口之家,三代同堂已属难得。所谓公私,如上文所述,古人家中有佣有仆,有族中公事有室中私务,而今人三口之家,即便雇佣保姆,亦多为临时性的,自然谈不上家中有公事了。所谓传承,古人之家,代际相传,家中有学,今人之家,所有教育,均在学校完成,家中大多无学。
  从这三方面来看,今人尤其是居住于城市中的,其家之形态,与古人已是天渊之别。然而古今之变中,自有其不变者。其实,文中开篇那些弯弯绕绕的文字,虽然是要说明,中国人的“家”并不仅仅今天所指的,那个小小的几口之家,而是拥有更广泛空间的“大家”,血缘、亲情只是其最基本组织形式,而非全部。但事实上,人们常常忘记,这古今之异中,却还隐藏着一个古今不易的现实:那就是无论是古人的百口之家,还是今人的三口之家,其起点处,都是一对彼此间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男女——抛开洪荒时代的兄妹婚姻不论。所以,即便是最原子化的小家庭,其构成事实上也与那些五世同堂、一族成村的大家族一样,有公有私。其中关窍即在于,夫妻结百年之好,本质上就是在两个原本彼此毫无了解的陌生人之间,建立起如血缘般不可辩驳的牢固关系。既是陌生人,那么交往即属公事,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二人之私情的成立——这当真是造化之奇事。
  因此,今人之家虽小,却同样有公有私,只是家庭太小,私情常常会掩盖公心一面,况且,今人之家虽只三口,然而同样有父母,有亲戚,只是不居于一处而已,但这反而令彼此间的交往多了几分公共事务的意味。换言之,今人之家同样具备接受家训的基础,所不足者,只是在远离了传统的今天,人们已经快忘了还有家训这么个东西。今天种种所谓的中国人没有公德心,究其实质,无非是缺少了由私入公的过渡环节:其在小家之中,私情足以应付,以致公心不彰;及至广众之中,骤然难以自适,故而进退失据。况且公共空间,是人们践行自己公心的场所,不是培养人们公心的场所——现实社会不是教室,不会无偿的容忍试验,更不会等你去学。能够无条件地容忍我们,让我们培育自己公心的场所,反倒是以私情为重的家,而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是一本家训而已,换言之,家训在今天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内以培养人适度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学会基本的公共处世原则——这正是家训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家训在今天的作用,要比过去基础得多,也广泛地多。说基础,是因为古代的家训大多针对家族而言,规矩严整,负担着维持整个家族有条不紊运转的责任,而对今天的小家庭而言,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在规则层面的成本并不很高,故而在今天,家训只需承担为一个家庭确立基本规则的功能即可。说广泛,是因为古代由于整体社会风俗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需要一本家训,而今天的问题恰恰在于社会风俗本身仍有待培植,所以说得夸张一点,差不多所有人都需要先取法于家训。
  当然,古今之变是不能忽略的现实。古代的许多规则、法度在今天并不适用,但是既然“家”的本质并无古今之别,那么以此为基石的家训,至少在基本精神上,是可以为今人提供借鉴的。况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两种:一种是彼此持平的,如夫妻、朋友,一种是上下有差的,如父子、君臣(今天可能更多的是老板与雇员)。这两种关系,在家庭中都能找到,而家训说穿了,也不过是教人如何处理这两种关系,虽有亲疏之别,其根本处仍是一致的。如司马光在自己所著的《家范》之中,阐述所有的亲属关系时,核心观点就是一个“敬”字: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父子兄弟也是同样。这种“敬”的精神,是可以应用于外的:与人交往、共事,莫不需敬,即便是对事,也需要有敬业的精神。如此一来,由私而公,自然打通,古今之别,于兹泯然矣。
  基于上述的原因,加之一些因缘,于是便有了这本《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部合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从周至清的历代家训名篇,第一篇即是上文提到的《尚书·无逸》,最后一篇为曾国藩家书的辑录。其中包括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的《帝范》,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朱子家礼》,还有东汉才女班昭的《女诫》、宋人袁采的《袁氏世范》与清初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写的《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和《澄怀园语》。
  至于选编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尽量保证时代的完整性,即家训收录的范围应尽量囊括所有的朝代。由于宋代之前,家训的写作并不多见,因此只有《尚书·无逸》《女诫》《颜氏家训》《帝范》四篇家训入选,而从宋代起,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家训入选。好在《无逸》为周公所作,《女诫》出于东汉,《颜氏家训》成书于隋,《帝范》写在唐初,基本也涵盖了宋以前的重要朝代。
  其次,是所选家训必须具备一定的篇幅,因为很多只有短短几百字的家训本身的历史影响很有限,能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的内容也不多。除少数篇幅不大,但影响广泛的家训如《朱子治家格言》外,本书所选,均算得上是家训中的鸿篇巨著。
  最后,是家训本身类别的完备性。《颜氏家训》言辞雅致,情意恳切,旁征博引,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家训。《帝范》作为帝王家训,着重于对治理能力的阐发。《袁氏世范》则简单明了,直接罗列治家条目,每条之下,附有简单说明。《曾国藩家书》则是从曾国藩一生所写家书中选辑的,言语很接近今天的口语,内容则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女诫》作为专门写给女性的训诫作品,乍看之下,似乎略显严苛,但考虑到这是一部纠偏之作,读起来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除了编选家训之外,还有项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家训的注释。有些家训如《无逸》《颜氏家训》等因为流传广泛——《无逸》本身就是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篇,加以本身文字高古,故而历代多有注释。注解这样的家训,基本都是在参考已有注释的基础上,斟酌损益,并将那些古文的注释内容转化为现代汉语表达。至于那些缺少注释的家训,则主要参考通行的古汉语注释,加以个人的理解,进行注释,力求文字通顺。所有的注释,都尽量确保让读者在注释的帮助下,能够基本理解家训原文的含义。
  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相信读者已经对家训以及这本书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当然,作为一本以向读者介绍历代家训内容为主的通俗读物,并不期待此书能够对读者起到塑造精神、完善人格的作用。不过,假如读者对上面的琐碎言语有所认同,并从此书中有所心得,那么这本书的作用应该也就达到了。
  此为序。
  2015年4月
 
《古今家训集成》 《古今家训集成》是一部汇集历代先贤智慧,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鸿篇巨著。本书精选了自先秦时期至近现代,历朝历代、各行各业贤人名士的家训、家规、家箴、家语等珍贵文献,以期为当今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为指南。 内容精要: 全书内容丰富,体例严谨,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 先秦诸子百家之德育思想: 追溯家训的源头,收录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精髓,强调仁爱、礼仪、孝悌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兼顾道家、法家等流派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独特见解,展现思想的多元与包容。 历代帝王将相之治家智慧: 搜罗了历代帝王、功勋卓著的将相在治家方面的经验总结。这些家训往往与国家治理、社会责任紧密相连,体现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以及为官、为人的高尚品格。例如,关于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知人善任等方面的教诲,对于理解古代政治伦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人名士之道德修养: 汇集了众多文人墨客、学士名流的家训,侧重于个人品德的塑造、学问的追求、情操的陶冶。这些家训常以诗文、故事的形式出现,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 商贾巨富之经营之道与处世哲学: 关注经济领域,收录了历代富商巨贾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包含经营生意的智慧,更强调诚信、勤俭、感恩、回馈社会等伦理道德,揭示了“富贵不淫”、“富而好礼”的传统商业精神。 闺阁女训与妇德教诲: 特别设立专章,收录历代关于女性的家训。这些家训,在强调女性温良恭俭让的同时,也包含了智慧、才情、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有的担当,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理想形象和内在价值。 清官廉吏之为人准则: 聚焦于古代清正廉洁的官员,他们的家训是抵制腐败、坚守底线的生动教材。这些教诲往往严厉而感人,强调“公生明”、“廉生威”,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楷模。 近现代名人大家之时代回响: 跨越时空,收录了近现代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这些内容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 编纂特色: 《古今家训集成》的编纂,不仅在于文献的收集,更在于其科学的体系和深刻的解读。 史料价值: 本书广泛搜集各类文献,力求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社会伦理、思想文化提供一手依据。 思想深度: 对每一篇家训,都进行审慎的甄选和细致的考辨,力求展现其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意蕴,并挖掘其跨越时空的普适价值。 传承意义: 本书并非单纯的文献堆砌,而是旨在将这些宝贵的家训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学的现代智慧,引导读者理解和践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 文化普及: 语言通俗易懂,叙事清晰,注重启发性,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尤其对青少年和为人父母者,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阅读价值: 阅读《古今家训集成》,如同与古今圣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能帮助读者: 明晰道德准则: 学习古人如何在家庭中立德、修身、齐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汲取人生智慧: 领悟在为人处世、求学治业、应对挑战等方面的深刻哲理。 认识传统文化: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涵养家国情怀: 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 指导现代生活: 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塑造良好家风,成为有德行、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古今家训集成》,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一份点亮人生道路的智慧之光。它将引导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珍贵品质,让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考究,古朴典雅,充满了文化底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的概念很感兴趣,总觉得在现代社会,许多关于家庭的伦理道德似乎正在被淡忘。而《中华家训经典全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种缺失。《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这是一部包罗万象、集大成的作品,收录了中华民族最为精华的家训典籍。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古代,这些家训如何被口耳相传,如何成为家庭教育的基石,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中国人。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学习到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我相信,这些历经千年考验的家训,一定蕴含着许多能够指导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宝贵启示。我迫切地想要探索书中那些关于孝道、关于仁爱、关于诚信的教诲,并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回归,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手感十分舒适,纸张的质地也很不错,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古人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比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刻和实用。当我看到《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想要阅读的冲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中国家庭在晚餐时,长辈们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女的场景;是那些古老的格言警句,如何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塑造了他们的品格。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宝箱,里面珍藏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训。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的答案。我相信,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家训,一定能够为我提供许多宝贵的指导,帮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书籍,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若隐若现,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思想充满好奇,总觉得那里面藏着许多现代社会所稀缺的宝贵品质。当我拿到《中华家训经典全书》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中国传统家庭的智慧和温情。我设想,在那些古老的家训中,一定有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教诲,关于如何教育子女的箴言,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家训来传递道德观念,塑造人格,维系家庭和谐的。这些家训,一定是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考验,才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习到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并将它们融入到我的生活实践中。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淳朴善良,感受到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后代的殷切期盼。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们这些晚辈指点迷津,让我们少走弯路,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庄严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与古圣先贤对话。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一条家训,但仅仅是书名《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思。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中国家庭在灯火阑珊处的温情时刻,是长辈们循循善诱的身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藏书,更像是一座宝库,里面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潜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字句,去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理解“家”的意义,更好地践行“孝”、“悌”、“忠”、“信”等美德。我相信,这本书会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指引我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塑造品格,培养一种对家庭、对社会、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在不经意间影响我的言行举止,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还会将这本书中的智慧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低调而有质感,书页的触感也十分舒适,翻阅时带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理念,总觉得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和借鉴的智慧。当看到《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似乎预示着一本集大成、包罗万象的作品。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家训,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说教,更是经过无数代人实践检验的人生哲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本书中,去探寻那些关于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传承良好家风的宝贵经验。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家”的意义,学习古人严谨的治家之道,并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之中,让它成为我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家训文化的深入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美,书页的触感细腻,翻动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个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和期待感。我一直深信,家是个人成长的摇篮,而家训则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基石。中国的家训,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本书中,去探寻那些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智慧,关于如何修身养性的方法,关于如何传承优良家风的秘诀。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中华家庭,在灯火阑珊处,长辈们用家训教导子孙的画面。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少走弯路。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家”的意义,并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现代生活中,成为一个更有德行、更有担当的人。

评分

我拿到《中华家训经典全书》时,立刻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古朴的封面吸引了。书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能闻到历史的气息。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思想怀有浓厚的兴趣,觉得那里面蕴藏着许多在现代社会已经日渐稀缺的宝贵品质。《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庄重感和权威性,让我对其中收录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中一定收录了历代先贤关于如何立身、如何持家、如何育子的智慧结晶。我尤其好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家族,他们的家训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支撑起他们家族的荣耀和传承。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习他们的道德修养,并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有教养、更有责任感的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弘扬。

评分

当我拿到《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量。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深信,家训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价值观和生活哲学。中国的家训,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国人对于家庭、道德、修身养性的深刻理解。我设想,在这本书中,我将能够遇见那些在历史上闪耀过的智慧光芒,或许是曾国藩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或许是朱子家训的严谨条理,又或者是那些更多不为人知的、却同样充满力量的家族箴言。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些家训,能够更好地理解“家”的意义,学会如何去维系家庭的和睦,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如何去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中国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学习。

评分

初见《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就被它那份沉甸甸的厚实感所打动,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部家族史,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书页泛黄,边角微卷,透露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古朴气息。我一直认为,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DNA,是代代相传的道德密码。而中国的家训,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沉淀,是引导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重要指引。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关于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友爱兄弟、如何诚信待人、如何勤俭持家的具体教诲。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每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中,那些被反复诵读的家训,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品格,让他们成为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精神的归属和道德的航向。

评分

拿到《中华家训经典全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书页泛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味道。我一直相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而中国的家训,无疑是传承家风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这本书,去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家训,去感受那些凝聚了古人智慧与情感的文字。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收录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比如曾国藩的家书,比如颜氏家训,甚至还有更多我未曾听闻的珍贵篇章。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古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理解,感受到他们对于子女教育的苦心孤诣,以及他们对于道德伦理的坚守与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滋养自己的心灵,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将这份宝贵的家训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生机。我憧憬着,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理解“家”的意义,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评分

不错呢,买了好好读,吸取传承经验。也得看家训历史上的效果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绝对值得买!新星出版社的印刷品质堪称一流了。

评分

评分

开本应该是大16开,陈明主编做序,汇集广博,注释精当,国人不可不读

评分

一般,,,,,,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啊!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评分

这个是正品,正是我想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