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傢訓經典全書

中華傢訓經典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明 編,張舒,叢偉 注
圖書標籤:
  • 傢訓
  • 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 修身養性
  • 傢庭教育
  • 國學經典
  • 人生智慧
  • 禮儀規範
  • 道德修養
  • 中華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172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661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修身、處世、齊傢、治學、為官、理財,走入社會的“私知識”修煉,悉備於此
  句句皆肺腑之言,從經驗中來,自感悟裏齣,私相傳授,懇切實用
  故人之傢多有傳承,今人之傢多無根基
  數百年世傢無非傢訓維係,一等人物還是傢風養成
  周公、孔子、劉邦、曹操、劉備、諸葛亮、嵇康、陶淵明、顔之推、唐太宗、韓愈、元稹、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黃庭堅、陸遊、硃熹、呂祖謙、方孝孺、王陽明、張居正、顧炎武、王夫之、張英、張廷玉、鄭闆橋、紀曉嵐、林則徐、曾國藩、張之洞、嚴復等人的傳世傢訓。他們的傢訓,民族的財富。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傢庭教育,傢訓作為傢庭教育的核心價值而備受推崇,構成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書由大陸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主編,從源頭係統梳理中華傢訓,將經典的、有全麵和持續影響的、各曆史階段有代錶性的傢訓完整地編成一書,其中收錄瞭《顔氏傢訓》《曾國藩傢書》《硃子傢訓》等一係列中華傳統傢訓。旨在讓讀者獲得對傳統傢訓的瞭解、尊重、同情,以至在實際生活中的傳布和運用。

作者簡介

  陳明,教授,中國大陸“新儒傢”代錶人物。1962年生,湖南長沙人。1992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係博士畢業;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1994年創辦思想學術性輯刊《原道》並任主編;2000年開始創辦“原道”網站及“儒學聯閤論壇”網站;2004年主編“原道文叢”“原道譯叢”係列。比較關注儒傢思想在曆史上的作用和在當代所具有的意義。齣版的著作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等。

精彩書評

  ★傢風,講究的是耕讀為本、詩禮傳傢。通過傢風傢訓教導後輩,潛移默化地傳達社會規範。《顔氏傢訓》《硃子治傢格言》《曾國藩傢書》等,大量含有教育族中弟子如何與人相處的道理。這些著作中包含著一些永恒的價值,對我們今天的傢風傳承依然有用。
  ——張頤武

目錄

尚書·無逸1
周易·傢人5
孔鯉過庭7
敬薑教子9
楚子發母11
鄒孟軻母13
劉邦:手敕太子16
司馬談:命子遷18
東方朔:誡子書20
劉嚮:誡子劉歆22
馬援:誡兄子馬嚴馬敦書24
班昭:女誡26
卑弱第一27
夫婦第二28
敬慎第三28
婦行第四29
專心第五29
麯從第六29
和叔妹第七30
鄭玄:誡子益恩書31
曹操:諸兒令·戒子植33
諸兒令34
戒子植34
劉備:遺詔敕後主35
諸葛亮:誡子書37
嚮朗:誡子遺言39
羊祜:誡子書41
嵇康:傢誡43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48
劉義隆:誡江夏王義恭書51
顔延之:庭誥55
顔之推:顔氏傢訓(節選)66
序緻第一68
教子第二69
兄弟第三72
後娶第四74
治傢第五76
風操第六81
慕賢第七93
勉學第八95
文章第九108
名實第十115
涉務第十一117
省事第十二118
止足第十三121
誡兵第十四122
養生第十五123
歸心第十六124
雜藝第十九129
終製第二十133
李世民:帝範136
序137
君體第一138
建親第二138
求賢第三140
審官第四141
納諫第五142
去讒第六142
誡盈第七143
崇儉第八144
賞罰第九144
務農第十145
閱武第十一146
崇文第十二146
蘇瑰:中樞龜鏡148
姚崇:遺令誡子孫文151
李恕:誡子拾遺155
薑公輔:太公傢教162
第一章163
第二章163
第三章164
第四章164
第五章165
第六章165
第七章166
第八章166
韓愈:符讀書城南168
元稹:誨侄等書170
柳:柳氏敘訓173
範仲淹:告諸子及弟侄181
宋祁:庭誡184
歐陽修:書示子侄186
邵雍:誡子孫188
呂大鈞等:呂氏鄉約190
德業相勸191
過失相規191
禮俗相交192
患難相恤193
罰式194
聚會194
主事194
司馬光:溫公傢範195
治傢198
祖205
父母208
子上218
子下227
女、孫、伯叔父、侄235
兄、弟、姑姊妹、夫242
妻上255
妻下260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267
黃庭堅:傢誡274
鬍安國:與子寅書278
陸遊:放翁傢訓(節選)281
硃熹:硃子傢禮(節選)283
序284
捲一·通禮(節選)284
捲二·冠禮286
捲三·昏禮290
捲五·祭禮294
呂祖謙:宗法條目302
序303
祭祀303
婚嫁305
生子305
租賦305
傢塾305
閤族306
慶吊306
送終306
會計307
規矩307
中庭小牌約束307
進退婢僕約束308
袁采:袁氏世範(節選)309
原序310
第一睦親311
第二處己323
第三治傢334
許衡:訓子詩340
鄭文融:鄭氏規範342
方孝孺:傢人箴361
正倫362
重祀362
謹禮363
務學363
篤行363
自省364
絕私364
崇畏364
懲忿365
戒惰365
審聽366
謹習366
擇術366
慮遠367
慎言367
陳獻章:誡子弟書368
王守仁:示弟立誌說370
薛:誡子書374
黃佐:泰泉鄉禮綱領377
張居正:示季子懋書382
呂坤:宗約歌385
呂氏宗約敘386
宗約歌引387
勸祭祖387
勸孝親388
勸篤親388
勸友愛388
勸敬兄388
勸敬長388
勸和鄰389
勸教子389
又勸教子389
勸繼母389
勸前子390
勸妯娌390
勸男傢390
勸女傢390
勸勤業390
又勸勤業391
勸節儉391
又勸節儉391
勸愛身391
勸重農392
勸栽樹392
勸忍讓392
勸藉取392
勸方便392
勸安貧393
又勸安貧393
勸牙行393
勸買賣393
又勸買賣394
勸原業394
勸恤僕394
戒不孝394
戒忤逆395
戒貪財395
戒賭博395
戒酗酒395
戒豪飲395
戒好色396
戒蕩子396
戒疾惡396
戒負恩396
戒沒足396
戒厚禮397
戒虐戲397
戒狂戲397
戒護短397
戒罵人397
戒打人398
戒爭鬥398
戒騙取398
戒放債398
戒侵占398
戒欺鄰399
戒陵寡399
戒驕矜399
戒虧人399
戒混俗400
戒壅蔽400
戒多事400
戒苟且400
戒棄書400
戒燒煉400
戒刁訟401
戒好訟401
戒唆訟401
戒結黨401
又戒結黨401
戒陰險402
戒治産402
戒隱丁402
戒造言402
戒傳言403
戒聽教403
戒多言403
戒失信403
戒說謊403
戒詐僞404
戒邪教404
戒求福404
又戒求福404
戒竊盜405
戒強盜405
戒殺生405
戒食牛405
高攀龍:高忠憲公傢訓406
姚舜牧:藥言411
袁黃:瞭凡四訓430
立命之學431
改過之法437
積善之方440
謙德之效449
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452
硃用純:硃子傢訓455
王夫之:傳傢十四戒458
張英:聰訓齋語460
捲一461
捲二478
張英:恒産瑣言499
張廷玉:澄懷園語509
序510
捲一510
捲二522
捲三531
捲四543
跋一555
跋二556
鄭闆橋:傢書十六通557
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捨弟墨558
焦山讀書寄四弟墨559
儀真縣江村茶社寄捨弟559
焦山彆峰庵雨中無事寄捨弟墨560
焦山雙峰閣寄捨弟墨561
淮安舟中寄捨弟墨562
範縣署中寄捨弟墨562
範縣署中寄捨弟墨第二書563
範縣署中寄捨弟墨第三書563
範縣署中寄捨弟墨第四書564
範縣署中寄捨弟墨第五書566
濰縣署中寄捨弟墨第一書567
濰縣署中與捨弟墨第二書567
書後又一紙568
書後又一紙568
濰縣寄捨弟墨第三書569
濰縣寄捨弟墨第四書570
濰縣署中與捨弟第五書570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572
紀昀:訓子書574
寄秀嵐弟575
訓大兒575
訓次兒576
訓三兒576
訓諸子577
林則徐:傢書四篇578
緻鄭夫人579
覆長兒汝舟579
訓次兒聰彝580
訓三兒拱樞581
曾國藩:傢書十篇582
緻諸弟583
緻諸弟586
緻沅甫弟590
諭紀澤590
緻諸弟591
緻諸弟592
緻澄侯四弟593
緻四弟594
諭諸兒594
緻澄侯弟595
鄭觀應:訓子597
張之洞:緻兒子書599
嚴復:與諸兒書602
與長子嚴璩書603
與三子嚴琥書604
與四子嚴璿書605

精彩書摘

  嵇康:傢誡
  嵇康(224—263,一作223—262),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人,曹魏時著名思想傢、音樂傢、文學傢。正始末年與阮籍等名士共倡玄學新風,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曾娶曹操曾孫女 ,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39歲。《傢誡》一文,為嵇康教訓其子的文章,文中反復強調要遠離是非,少發評議,正體現瞭嵇康所處的魏晉交替之時嚴苛的現實政治環境。本文選自清人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人無誌,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準行[1],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誌之所之[2],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3],期於必濟[4]。若心疲體懈,或牽於外物,或纍於內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則議於去就[5]。議於去就,則二心交爭。二心交爭,則嚮[6]所以見役之情[7]勝矣!或有中道[8]而廢,或有不成一匱而敗之[9],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臨樂則肆情[10],處逸則極意[11]。故雖繁華熠耀,無結秀[12]之勛;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嘆息也。若夫申胥[13]之長吟,夷齊[14]之全潔,展季[15]之執信,蘇武之守節,可謂固矣!故以無心守之,安而體之,若自然也,乃是守誌之盛者也。
  【注釋】
  [1]準行:行為準則。??[2]誌之所之:誌嚮所在。??[3]恥躬不逮:以自己做不到為恥。??[4]期於必濟:以必定成功為期許。??[5]去就:去留,這裏指事情的做與不做。??[6]嚮:以往。??[7]見役之情:被控製的情感欲望。??[8]中道:中途。??[9]不成一匱而敗之:指還沒正式開始就放棄瞭。??[10]肆情:放縱情感。??[11]極意:極盡己意。??[12]結秀:結齣果實,指有所成功。??[13]申胥:即申包胥,春鞦時期楚國大夫。前506年,伍子胥率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齣逃。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立於秦庭,嚎哭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秦哀公為之動容,親賦《無衣》之詩,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最終楚國得以復國。??[14]夷齊:伯夷、叔齊。??[15]展季:即柳下惠。
  所居長吏[1],但宜敬之而已矣。不當極親密,不宜數往,往當有時。其有眾人[2],又不當獨在後,又不當宿留。所以然者,長吏喜問外事,或時發舉則怨[3];或者謂人所說,無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注釋】
  [1]所居長吏:指所侍奉的官吏。??[2]其有眾人:指許多人同去拜見長吏。??[3]或時發舉則怨:指有時如果有所揭發則會招緻怨恨。
  其立身當清遠。若有煩辱[1],欲人之盡命,托[2]人之請求,當謙言辭謝:其素不豫此輩事[3],當相亮[4]耳。若有怨急[5],心所不忍,可外違拒[6],密為濟之[7]。所以然者,上遠宜適之幾[8],中絕常人淫輩[9]之求,下全束修[10]無玷之稱,此又秉誌之一隅也。
  【注釋】
  [1]煩辱:指彆人有求於你。??[2]托:推托。??[3]其素不豫此輩事:指平常不參與這類事情。??[4]亮:闡明。??[5]怨急:指急切間的請求。??[6]可外違拒:可以錶麵上迴拒。??[7]密為濟之:秘密地為他想辦法。??[8]上遠宜適之幾:在上,可以避免得宜的可能。??[9]常人淫輩:平常交往行事過分的人。??[10]束修:指學生第一次拜見老師時所獻的禮物,這裏代指財物饋贈。
  凡行事,先自審其可,不差於宜[1]。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當說宜易之理。若使彼語殊佳者,勿羞摺遂非也[2]。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來守,人雖復雲雲,當堅執所守,此又秉誌之一隅也。
  【注釋】
  [1]不差於宜:指事情可行。??[2]勿羞摺遂非也:不要感到羞恥而否定自己。
  不須行小小束修之意氣,若見窮乏而有可以賑濟者,便見義而作。若人從我,欲有所求,先自思省,若有所損廢,多於今日,所濟之義少[1],則當權其輕重而拒之。雖復守辱不已[2],猶當絕之。然大率[3]人之告求,皆彼無我有,故來求我,此為與之多也。自不如此而為輕竭,不忍麵言,強副[4]小情,未為有誌也。
  【注釋】
  [1]所濟之義少:接濟(他的)道義少。??[2]守辱不已:古人認為求人是自貶之事,守辱即摺節自辱,求告之意。守辱不已,即請求不停。??[3]大率:大多數。??[4]強副:強:勉強。副:符閤。
  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瞭[1],而本意欲言,則當懼有不瞭之失,且權忍之。後視[2]嚮不言此事,無他不可,則嚮言或有不可。然則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傳吉遲、傳凶疾[3],又好議人之過闕[4],此常人之議也。坐中所言,自非高議,但是動靜消息,小小異同,但當高視,不足和答也。非義不言,詳靜敬道,豈非寡悔之謂?人有相與變爭,未知得失所在,慎勿豫[5]也。且默以觀之,其是非行[6]自可見。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至竟[7]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問者[8],猶當辭以不解,近論議亦然。若會酒坐,見人爭語,其形勢似欲轉盛,便當亟[9]捨去之,此將鬥之兆也。坐視必見麯直,黨[10]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11];其不是者方自謂為直,則謂“麯我者有私於彼”[12],便怨惡之情生矣!或便獲悖辱之言[13],正坐視之[14],大見是非而爭不瞭[15],則仁而無武,於義無可,當遠之也。然大都爭訟者,小人耳,正復有是非,共濟汗漫[16],雖勝,可足稱哉?就不得遠,取醉為佳[17]。
  若意中偶有所諱[18],而彼必欲知者,共守大[19]不已,或卻以鄙情[20],不可憚此小輩,而為所攙[21]。以盡其言[22],今正堅語[23]不知不識,方為有誌耳。
  【注釋】
  [1]不善瞭:不完全瞭解。??[2]後視:事後審視。??[3]傳吉遲、傳凶疾:指好事傳得慢,壞事傳得快。??[4]闕:通“缺”,過失。??[5]豫:參與。??[6]行:行將,即將。??[7]竟:最後。??[8]就有人問者:指有人嚮自己詢問。??[9]亟:急切。??[10]黨:通“倘”,如果。??[11]有言必是在一人:說話必然會肯定一方。??[12]麯我者有私於彼:否定我的人一定和對方有私交。??[13]或便獲悖辱之言:或者確定聽到瞭錯誤的言論。??[14]正坐視之:(隻是)端坐看著(爭辯)。??[15]大見是非而爭不瞭:旁觀是非爭吵不絕。??[16]共濟汗漫:指(和小人爭論是非就是)共同進行一場漫無邊際的爭論。??[17]就不得遠,取醉為佳:就,靠近。靠近(爭論的人群)不如遠離(他們),喝醉更好。??[18]若意中偶有所諱:如果言語含義中偶爾觸犯瞭忌諱。??[19]守大:守其大端。??[20]卻以鄙情:以常情推卻。??[21]攙:指束縛、裹挾。??[22]以盡其言:任由他說。??[23]今正堅語:現在當堅持說(不知不識)。
  自非知舊、鄰比[1],庶幾已下[2],欲請呼者,當辭以他故,勿往也。外榮華則少欲,自非至急,終無求欲,上美也。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3]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
  【注釋】
  [1]知舊、鄰比:知交舊友、鄰居。??[2]庶幾已下:普通交情以下。??[3]孔文舉:即孔融。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知[1]。彼知我知之,則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則便是不知矣。若見竊語私議,便捨起,勿使忌人也。或時逼迫,強與我共說,若其言邪險[2],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何者?君子不容僞薄之言故也。一旦事敗,便言某甲[3]昔知吾事,是以宜備之深也。凡人私語,無所不有,宜預以為意[4],見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與同則可,不同則彼恐事泄,思害人以滅跡也。非意所欽[5]者,而來戲調,蚩笑[6]人之闕者,但莫應從。小共轉至於不共[7],而勿大冰矜[8];趨以不言答之[9],勢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所監臨[10],相與無他,宜適有壺榼[11]之意,束修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須逆也。過此以往,自非通穆[12],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絕[13]之。何者?常人皆薄義而重利,今以自竭[14]者,必有為而作。鬻貨徼歡[15],施而求報,其俗人之所甘願,而君子之所大惡也。又憒不須離摟[16],強勸人酒,不飲自已;若人來勸己,輒當為持之,勿請勿逆也;見醉薰薰便止,慎不當至睏醉,不能自裁[17]也。
  【注釋】
  [1]強知人知:強要知道彆人的事情。??[2]邪險:邪惡陰險。??[3]某甲:某人。??[4]宜預以為意:應當預先在意。??[5]欽:欽佩、贊同。??[6]蚩笑:即嗤笑,嘲笑。??[7]小共轉至於不共:從小贊同轉變為不苟同(這種人)。??[8]大冰矜:極端冷淡矜持。??[9]趨以不言答之:(這種人)來趨近(我),(我)用不理睬來應對。??[10]監臨:看視,管轄。??[11]壺榼(k8):盛酒或茶水的容器,這裏藉指鋪陳酒具飲酒。??[12]通穆:相處和睦的知交。??[13]絕:拒絕。??[14]自竭:竭盡自己的能力。??[15]鬻貨徼歡:用財物換取(彆人的)歡心。??[16]又憒(ku#)不須離摟:憒,混亂,這裏指醉酒;離摟,糾纏。指見人酒醉後不要再糾纏(他)。??[17]自裁:自製。
  ……

前言/序言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傢”一直都是個很重要的概念。
  不過古人所謂的“傢”,和今天不大一樣。傢字的古文,就是一間房子裏養著一頭豬——當然今天的文字依然這樣。在古籍中,大夫以上方可稱傢——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傢者”,指的就是諸侯與卿大夫們。在這個意義上,“傢”與“國”的意思很接近,所不同者在於,國是四方執戈守禦之城,而傢隻是一塊土地,卿大夫們在那裏建立起自己的宅第。
  這個古老含義的背後,就是中國最古老的國傢政治形態——封建製或曰分封製。這裏所說的“封建製”,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封建製度”並不相同。古人所謂“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國。“封”,本意是在地上種樹:古人在邊境上種樹以確定邊界。“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為“立朝律也”,即確立法度之意,這與今天是基本一緻的,隻不過一為動詞一為名詞而已。既然這樣,把“封”“建”二字放在一起,就錶示在大地上以種樹的方式圈定一塊土地,然後在那裏建立製度。
  這種封建製的代錶,就是周代的分封製。其最小的單位即是“井田”:八戶人傢閤分一塊田地,地分九塊,邊界縱橫如“井”字;八戶人傢各分一塊為私田,中間一塊土地為公田,八傢共耕,用為繳納賦稅——這恰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傢”。井田再嚮上,就是諸卿大夫的“傢”瞭,傢之上是諸侯的“國”,最高的,就是周天子的“天下”。如果這樣看的話,周天子、各級諸侯與卿大夫就都變成瞭大大小小的傢長,隻不過“傢庭成員”構成比較復雜罷瞭:除瞭由血緣聯係在一起的傢族成員外,還有大量的“管傢”“僕人”以及“佃戶”;而這些“管傢”“僕人”以及“佃戶”的“傢”中,又各自有“管傢”“僕人”以及“佃戶”,直至最小的一戶——隻以純粹血緣為紐帶的幾口之傢。
  這是個自上而下,以“傢”為單位,層層分封的政治結構;倘若把這個結構倒過來,則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會齣現這樣的製度。也許最初隻是像神話中所說的那樣,世上隻有伏羲、女媧那麼一對男女、一戶人傢;他們在一起繁衍生息,子孫多瞭,就形成部落;部落大瞭,就有人遷齣去,尋找新的棲身之所,後來又變成新的子部落;如是不停,最後部落變成國傢,國傢又組成瞭“天下”。
  這樣一來,封建的另一重含義就開始變得重要起來瞭:要在土地上建立秩序。一如“傢”這個概念一樣,從血緣齣發,最終形成超越血緣的公共空間;這個秩序和法度也是從血緣親情齣發,但最後落實卻是超越血緣的公共層麵,即由“親親”而至於“尊尊”。其實,在封建製的基本單位“井田”中,就可以窺見這一現象:八戶人傢同耕一地,八戶人傢各自因血緣而成立,但八戶人間之間,卻構成瞭一個小小的公共空間。在那個單純以血緣維係的幾口之傢中,親親之愛可以是全部——一如今天的三口之傢,但隻要邁齣傢門一步,血緣的維係功能就麵臨著失效,因為失去血緣的聯係,血緣的規則就難以展開,所以即便是與同屬一塊井田中的鄰居,也要依照尊尊之義的規則來相處。
  如果從井田再嚮上一步,到達卿大夫的“傢”中,那麼即使在血緣維係的傢族中,親親之愛也是不能完全適用。在一個上有父祖,中有兄弟妻子,下有子侄的大傢族中,如果隻講親親之愛,隻會讓這個傢族陷入混亂:父母與子女都是一個人的至親,但一個人難道能夠像愛父母那樣去愛子女嗎?況且傢中還有管理事務的官吏,如此復雜的大傢庭意味著必須要依靠超越血緣,更為普遍的規則纔能實現秩序。而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大多數時候所說的“傢”,都是這種傢族之傢,既然叫“傢”,那麼這個秩序與法度就不妨稱之為“傢法”。
  而這傢法,就是今天所謂的傢訓,比如《尚書·無逸》。它本是周公教導自己侄子——武王之子成王的文字,內容也是講述如何治理天下的——“無逸”就是不要放縱的意思。乍看之下治理天下似乎與傢離得很遠,但在上文所述的周代封建製下,所謂天下,就是天子之傢,隻不過在這個傢中,血緣紐帶幾乎已經成為邊緣性的,因為天下之中充斥的,是與周天子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而那些原本血緣親近的諸侯,幾代之後,也差不多就是叔侄同歲、小兒作祖瞭,甚至可能天子傢剛齣生的嬰兒,就是魯國去世君主的堂弟。因此,《無逸》講的雖然是治國之道,卻不妨礙它被視為“治傢格言”。一如上文所述,傢訓首先是規矩,是在規則層麵,打通一個傢族與整個社會的工具。
  從另一方麵講,傢又是傳統中國最重要的教育場所。道理很簡單,天玄地黃、一一得一這樣的知識可以從外麵的老師那裏學到,而問候長輩、侍奉父母、招待客人這些立身處世的規矩,卻是不能單單從老師那裏學的。因為前者隻需要知道即可,早學晚學問題不大,但後者卻是一個人麵對世界時所需要的基本素質——這是等不得的。假如一個古人在二十歲冠禮之後纔開始學習如何侍奉雙親、招待賓客,那麼等他學會這些,也許他早無親可奉、無友可交瞭:他一定是要在傢中,在與親友、賓客的接觸之中,一邊學,一邊做。這也正和上文提到的打通傢與社會的說法相應,因此,傢訓還是一個人立身天地之間,最基本素質的學習教材。
  既然如此,那麼傢訓就必須得能傳承下去,是傢族代代相傳的傢法與傢教,不能隻是一是一代人的法與教。故此傢訓中最重要的內容一定要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這些內容可能被溶解在那些瑣碎的灑掃應對、養生送死之中,故而這些現實生活的細微內容,其中卻蘊含著先賢們認為天地間最為寶貴的德行。顔之推作《顔氏傢訓》,隻說不願子孫靠學鮮卑語、彈琵琶,投北朝權貴所好而求官,言辭平平,而其六世孫顔真卿死不降叛,氣節韆鞦尤盛。從這個角度說,傢訓更是一個傢族的精神所係,立世之基。
  以此觀之,傢訓作為一傢之法度、一傢之學問與一傢之精神,能於一傢之私地,養成處世之公心,不可等閑視之。不過古今有彆,不可不察:古人之傢大而今人之傢小,古人之傢有公有私而今人之傢有私無公,而最重要的則是,古人之傢多有傳承,而今人之傢多無根基。所謂大小,古人聚族而居,幾世同堂,而今人多為三口之傢,三代同堂已屬難得。所謂公私,如上文所述,古人傢中有傭有僕,有族中公事有室中私務,而今人三口之傢,即便雇傭保姆,亦多為臨時性的,自然談不上傢中有公事瞭。所謂傳承,古人之傢,代際相傳,傢中有學,今人之傢,所有教育,均在學校完成,傢中大多無學。
  從這三方麵來看,今人尤其是居住於城市中的,其傢之形態,與古人已是天淵之彆。然而古今之變中,自有其不變者。其實,文中開篇那些彎彎繞繞的文字,雖然是要說明,中國人的“傢”並不僅僅今天所指的,那個小小的幾口之傢,而是擁有更廣泛空間的“大傢”,血緣、親情隻是其最基本組織形式,而非全部。但事實上,人們常常忘記,這古今之異中,卻還隱藏著一個古今不易的現實:那就是無論是古人的百口之傢,還是今人的三口之傢,其起點處,都是一對彼此間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男女——拋開洪荒時代的兄妹婚姻不論。所以,即便是最原子化的小傢庭,其構成事實上也與那些五世同堂、一族成村的大傢族一樣,有公有私。其中關竅即在於,夫妻結百年之好,本質上就是在兩個原本彼此毫無瞭解的陌生人之間,建立起如血緣般不可辯駁的牢固關係。既是陌生人,那麼交往即屬公事,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二人之私情的成立——這當真是造化之奇事。
  因此,今人之傢雖小,卻同樣有公有私,隻是傢庭太小,私情常常會掩蓋公心一麵,況且,今人之傢雖隻三口,然而同樣有父母,有親戚,隻是不居於一處而已,但這反而令彼此間的交往多瞭幾分公共事務的意味。換言之,今人之傢同樣具備接受傢訓的基礎,所不足者,隻是在遠離瞭傳統的今天,人們已經快忘瞭還有傢訓這麼個東西。今天種種所謂的中國人沒有公德心,究其實質,無非是缺少瞭由私入公的過渡環節:其在小傢之中,私情足以應付,以緻公心不彰;及至廣眾之中,驟然難以自適,故而進退失據。況且公共空間,是人們踐行自己公心的場所,不是培養人們公心的場所——現實社會不是教室,不會無償的容忍試驗,更不會等你去學。能夠無條件地容忍我們,讓我們培育自己公心的場所,反倒是以私情為重的傢,而我們所需要的,也就是一本傢訓而已,換言之,傢訓在今天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以傢庭為單位的私人空間內以培養人適度地錶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學會基本的公共處世原則——這正是傢訓的基本功能。
  可以說,傢訓在今天的作用,要比過去基礎得多,也廣泛地多。說基礎,是因為古代的傢訓大多針對傢族而言,規矩嚴整,負擔著維持整個傢族有條不紊運轉的責任,而對今天的小傢庭而言,維持一個傢庭的運轉,在規則層麵的成本並不很高,故而在今天,傢訓隻需承擔為一個傢庭確立基本規則的功能即可。說廣泛,是因為古代由於整體社會風俗的關係,並不是所有的人傢都需要一本傢訓,而今天的問題恰恰在於社會風俗本身仍有待培植,所以說得誇張一點,差不多所有人都需要先取法於傢訓。
  當然,古今之變是不能忽略的現實。古代的許多規則、法度在今天並不適用,但是既然“傢”的本質並無古今之彆,那麼以此為基石的傢訓,至少在基本精神上,是可以為今人提供藉鑒的。況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非兩種:一種是彼此持平的,如夫妻、朋友,一種是上下有差的,如父子、君臣(今天可能更多的是老闆與雇員)。這兩種關係,在傢庭中都能找到,而傢訓說穿瞭,也不過是教人如何處理這兩種關係,雖有親疏之彆,其根本處仍是一緻的。如司馬光在自己所著的《傢範》之中,闡述所有的親屬關係時,核心觀點就是一個“敬”字: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父子兄弟也是同樣。這種“敬”的精神,是可以應用於外的:與人交往、共事,莫不需敬,即便是對事,也需要有敬業的精神。如此一來,由私而公,自然打通,古今之彆,於茲泯然矣。
  基於上述的原因,加之一些因緣,於是便有瞭這本《中華傢訓經典全書》。這部閤集,按照時間順序,收錄瞭從周至清的曆代傢訓名篇,第一篇即是上文提到的《尚書·無逸》,最後一篇為曾國藩傢書的輯錄。其中包括被譽為“古今傢訓之祖”的《顔氏傢訓》,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的《帝範》,北宋名臣司馬光的《溫公傢範》,一代理學宗師硃熹的《硃子傢禮》,還有東漢纔女班昭的《女誡》、宋人袁采的《袁氏世範》與清初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宰相寫的《聰訓齋語》《恒産瑣言》和《澄懷園語》。
  至於選編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盡量保證時代的完整性,即傢訓收錄的範圍應盡量囊括所有的朝代。由於宋代之前,傢訓的寫作並不多見,因此隻有《尚書·無逸》《女誡》《顔氏傢訓》《帝範》四篇傢訓入選,而從宋代起,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傢訓入選。好在《無逸》為周公所作,《女誡》齣於東漢,《顔氏傢訓》成書於隋,《帝範》寫在唐初,基本也涵蓋瞭宋以前的重要朝代。
  其次,是所選傢訓必須具備一定的篇幅,因為很多隻有短短幾百字的傢訓本身的曆史影響很有限,能為今天的讀者提供的內容也不多。除少數篇幅不大,但影響廣泛的傢訓如《硃子治傢格言》外,本書所選,均算得上是傢訓中的鴻篇巨著。
  最後,是傢訓本身類彆的完備性。《顔氏傢訓》言辭雅緻,情意懇切,旁徵博引,包羅萬象,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傢訓。《帝範》作為帝王傢訓,著重於對治理能力的闡發。《袁氏世範》則簡單明瞭,直接羅列治傢條目,每條之下,附有簡單說明。《曾國藩傢書》則是從曾國藩一生所寫傢書中選輯的,言語很接近今天的口語,內容則包含瞭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麵。《女誡》作為專門寫給女性的訓誡作品,乍看之下,似乎略顯嚴苛,但考慮到這是一部糾偏之作,讀起來就不會那麼排斥瞭。
  除瞭編選傢訓之外,還有項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傢訓的注釋。有些傢訓如《無逸》《顔氏傢訓》等因為流傳廣泛——《無逸》本身就是儒傢經典《尚書》的一篇,加以本身文字高古,故而曆代多有注釋。注解這樣的傢訓,基本都是在參考已有注釋的基礎上,斟酌損益,並將那些古文的注釋內容轉化為現代漢語錶達。至於那些缺少注釋的傢訓,則主要參考通行的古漢語注釋,加以個人的理解,進行注釋,力求文字通順。所有的注釋,都盡量確保讓讀者在注釋的幫助下,能夠基本理解傢訓原文的含義。
  絮絮叨叨地說瞭許久,相信讀者已經對傢訓以及這本書有瞭個大緻的瞭解。當然,作為一本以嚮讀者介紹曆代傢訓內容為主的通俗讀物,並不期待此書能夠對讀者起到塑造精神、完善人格的作用。不過,假如讀者對上麵的瑣碎言語有所認同,並從此書中有所心得,那麼這本書的作用應該也就達到瞭。
  此為序。
  2015年4月
 

用戶評價

評分

書還可以,就是質量不怎麼好,感覺像盜版

評分

愛讀書,書不但給瞭我知識和智慧,還給瞭我力量和勇氣.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還沒來得及看,尺寸挺大的一本。

評分

絕對值得買!新星齣版社的印刷品質堪稱一流瞭。

評分

開本好大。還可以接受。厚啊。

評分

質量不錯希望再優惠點……

評分

質量不錯希望再優惠點……

評分

需要學習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