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

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思成 著,林洙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梁思成
  • 中国建筑
  • 古建筑
  • 建筑美学
  • 文化遗产
  • 图文
  • 艺术
  • 历史
  • 传统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9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78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20
字数: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建筑文化的古建读本,记录时光的笔记月历

内容简介

  《古拙》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古拙》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堂高三尺,茅茨土阶”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作者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Jan.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Feb.石器时代 — 六朝建筑
Mar.北魏、齐梁建筑
Apr.隋唐建筑
May.唐—五代十国建筑
Jun.辽代建筑
Jul.辽金建筑
Aug. 宋代建筑
Sep. 金元建筑
Oct. 明清建筑
Nov. 清代建筑
Dec.历代建筑演变

精彩书摘

  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赵文子自营居室,“斫其椽而砻之”,是建筑上加工的证据。晋平公“铜鞮之宫数里”。吴王夫差的宫里“次有台榭陂池”,建筑规模是很大的。由余见了秦穆公的“宫室积聚”,曾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这两句话正说出了工程技巧令人吃惊,而归根到底一切是人民血汗和智慧的意思。
  战国以来各国高台榭、美宫室的各种风格在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展出集珍式的咸阳宫室。这些宫殿又被“复道”和“周阁”联结起来,组合成复杂连续的组群,在总的数量以及艺术的内容上是远超出六国宫室之上。
  阿房宫
  公元前212年开始兴建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位置在咸阳南面的渭水南岸。主要的“前殿”建在雄伟的高台上,根据记载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以坐万人,台下可以竖立高五丈的大旗,周迴都有阁道,殿前有“驰道”,直达南山,并加筑南山的山顶,作为殿前的门阙,殿后加“复道”,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这种带山跨河,长到几十里的布置手法以及咸阳附近二百里内建造了二百七十多处宫观和大量连属的复道的记录,可以看到秦代建筑惊人的规模。
  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首创的一座宫。它的周围是二十八里,主持规划的是萧何,技术方面负责的是军匠出身的阳城延。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建筑的奢侈华丽而发怒。萧何说他主张建造未央
  宫的理由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这说明他认识到建筑艺术所可能有的政
  治作用。
  建章宫、甘泉宫
  长安的建章宫和云阳的甘泉宫都是极其宏阔壮丽的庞大的建筑群。建章宫在长安城西附廓,前殿更高于未央,宫内的建筑被称为“千门万户”,所连属的囿范围数十里,宫内开掘人工的太液池,并垒土作山,池中的渐台高二十余丈。高建筑如神明台、井干楼各高五十丈。神明台上有九室,又立起承露盘高二十丈,直径大有七围。井干楼是积叠横木构成的复杂木构建筑。中国最早的高层建筑在这时候产生了。
  东汉时期,王侯、外戚、宦官的宅第非常兴盛,如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建宅第,其妻孙盛也对街兴建,互相争胜。建筑是连房洞户,台阁相通,互相临望。柱壁雕镂,窗用绮疏青琐,木料加以铜和漆,图画仙灵云气,又广开苑囿,垒土筑山,飞梁石磴,凌跨水道,布置成自然形势的深林绝涧。豪侈的建筑之外,宅第中的园林建筑也非常讲究。这些宅第的建筑记载超过了宫室,正反映着东汉社会的具体情况。
  ……

前言/序言


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 一、 遗失的时光,沉淀的智慧 在中国古建筑的浩瀚星空中,梁思成先生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以毕生的热情和严谨的学识,为我们勾勒出那些沉默了千年的古老建筑的灵魂。而《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建筑的照片或图纸,它更像是梁思成先生在历史长河中拾起的珍贵碎片,经过他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重新拼凑出那些饱含岁月痕迹、蕴藏东方智慧的建筑之美。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视角的新颖。它没有止步于对建筑形式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寻了梁思成先生“为何”会如此热爱并倾尽心血去研究古建筑。通过梳理梁思成先生的人生轨迹、思想演变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我们得以窥见他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他笔下的每一笔,都仿佛凝聚着他对民族审美的高度认同,对失落文明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自觉担当。 二、 凝视细节,触摸肌理 梁思成先生对建筑的爱,是“倾之不尽,取之不竭”的。他对待中国古建筑,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审视,而是如同对待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带着敬畏与好奇,去细细品味。他笔下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石木瓦,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有了故事。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眼睛”,去“看见”他所看见的。例如,当我们阅读他对唐代建筑的描述时,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考据,而是能感受到唐风的雄浑大气,斗拱的精巧结构如何支撑起宏伟的屋檐,飞檐的曲线如何仿佛挣脱了地心引力,诉说着那个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又比如,当他描绘宋代建筑时,我们能体会到宋人精致、内敛的审美情趣,建筑的比例更加匀称,装饰更加细腻,处处透露着一种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本书的精髓在于,它聚焦于梁思成先生那些充满学术魅力与人文温度的文字,通过对梁思成先生著作、手稿、信件甚至口述记录的梳理与解读,展现他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方法论。他并非简单地搬运前人的成果,而是以科学的严谨,结合田野调查的细致,对古建筑进行“解剖式”的研究。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整体轮廓,更是那些构成建筑灵魂的细节:梁架的结构逻辑,榫卯的巧妙连接,屋顶的坡度变化,墙体的材质肌理,甚至是一块雕花的石材,一扇木门的纹理,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记。 三、 智慧的对话,文化的传承 梁思成先生研究古建筑,并非出于怀旧,而是他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源的追寻。他深知,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通过解读古建筑,他试图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找到一个安放之处,一种延续之道。 本书将呈现梁思成先生与古建筑之间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对话”。他通过对建筑的观察,思考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技术水平,甚至他们的哲学思想。他解读建筑的“密码”,试图破译隐藏在结构、形制、装饰中的文化密码。他笔下的太和殿,不仅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宇宙观的集大成者;他笔下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休憩之所,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 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常常伴随着他自己绘制的精美图纸。本书将力图还原这些图纸背后的思考过程,展示他如何通过线条和比例,将抽象的建筑概念具象化。他的图纸,不仅是技术性的描绘,更是充满艺术感的创作。每一条线,都凝聚着他对建筑的理解和热爱。我们将在本书中,窥见他如何从宏观的整体布局,到微观的斗拱结构,一步步解构建筑的复杂性,又如何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这些精密的结构升华为一种视觉的享受。 四、 破碎与重生,希望的种子 梁思成先生的一生,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他亲历了八年抗战,见证了无数珍贵的古建筑在战火中被摧毁。这种亲身经历,让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更为深刻和紧迫的认识。本书将不仅仅展现他对古建筑美的赞叹,更会触及他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他奔走于各地,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撰写报告,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古建筑的保护。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而是身体力行,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行动。他笔下的文字,有时会流露出一种痛惜,一种对即将消逝的文明的扼腕。但同时,他的文字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对民族文化能够浴火重生的希望。 本书将试图展现梁思成先生在解读古建筑时所展现出的“古拙”之美。这种“古拙”,并非粗糙或简陋,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后,所沉淀出的厚重、质朴、自然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美学特质。它蕴含着一种不事雕琢的智慧,一种与天地自然的契合,一种在看似简单朴素之下,隐藏的精妙构思与深刻内涵。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便是这种“古拙”之美的最佳载体。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古建筑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 唤醒感官,重拾敬畏 阅读《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是一次唤醒感官的旅程。它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审美的熏陶。梁思成先生笔下的建筑,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跳动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脉搏。 通过本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的古老建筑。我们会被引导去发现隐藏在它们身上的匠心独运,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去体会它们与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刻联系。我们会被梁思成先生的学识所折服,更会被他对民族文化的那份真挚的热爱所打动。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书,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它试图通过梁思成先生的眼睛,让我们重新看见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感受它们不曾被岁月磨灭的独特魅力。它鼓励我们放下浮躁,慢下来,去凝视,去体会,去感受那些“古拙”的美,从而在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传承,一份对民族文化更深沉的敬畏。 最终,《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所呈现的,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它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古建筑的灵魂,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梁思成先生那颗热爱故土、探求真理、倾尽所有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赤子之心。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文化、渴望了解民族根源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它让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光辉下,不忘回首,不忘那些曾经孕育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古老根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位老学者的私房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但在叙述宏大历史背景时,又显得游刃有余,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些建筑的时代精神。读到某些关于结构力学与哲学思考交织的部分时,节奏会放缓,如同面对一座静默的古塔,需要驻足沉思;而讲到地方营造的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时,文字的流动性又加快了,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在田间地头,亲眼见证工匠们的智慧闪光。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建筑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带入那个充满匠心与学识的境界。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建筑读物的范畴。它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深沉眷恋与自豪感。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捍卫与推崇,他对匠人精神的赞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含蓄的反思。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感染了,体会到一种文化自信的力量,那是一种源自土地、经过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审美定力,不媚俗,不轻浮。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远比学习具体的建筑构造知识来得更为重要和持久,它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品味,让人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老东西”的内在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逻辑结构设计得非常清晰,它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场展览,层层递进,引人入胜。首先,作者铺陈了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按照地域特色或者功能类型,将庞杂的建筑实例进行有效的分类梳理,避免了读者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每一次从大局观转向细节特写时,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没有突兀感。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不仅便于初学者建立知识框架,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提炼,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脑海中原先零散的知识点被编织成了一张精密而有条理的知识网,结构之美与内容之美达到了高度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硬壳封面采用了那种带着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有力量,那种朴素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传统工艺的沉稳与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眼睛,更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阅读氛围。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那些黑白线条图,线条的精细度和墨色的层次感处理得无可挑剔,即便是最细微的结构转折,也能清晰可见。翻阅时,你会感觉到每一页都倾注了制作者对“古朴”和“精妙”的理解,装帧本身就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完美地烘托了主题所追求的那种不动声色的美学境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一份历史的重量感。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所采用的那种“由物及人,由物及道”的论述方式。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砖瓦的尺寸和梁柱的比例,更是在挖掘隐藏在这些物质形态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审美取向。比如,他对某个特定区域建筑屋顶飞檐的处理,不是简单地赞叹其优美,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形式如何回应了当地的气候、阳光角度,乃至宗教信仰。这种探究深入骨髓,让人读完后,再去看待任何一处传统建筑时,都会多一层敬畏感,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对话,仿佛能听见古人通过建筑材料发出的低语,理解他们如何用石头和木头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和对生活的期许。

评分

觉得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对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一种

评分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评分

梁思成,建筑领域的大家!

评分

去年书展看见的最美的书,今年买来看和收藏

评分

京东发货快,服务好,不错,大家之作

评分

感谢京东快递,京东物美价廉物美价廉

评分

闲来解闷 开卷有益,提起中国古建筑最先想到的人就是梁思成先生,大师的建筑作品集美学与知识于一体,把复杂的建筑讲的深入浅出 宜看也宜藏,即便不是专业人员也能从书中了解到中国古建筑过去的辉煌,读来也是很有趣的……

评分

质量不错,还没有看,先囤积着。

评分

好有感觉的书,要认真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