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Feb.石器时代 — 六朝建筑
Mar.北魏、齐梁建筑
Apr.隋唐建筑
May.唐—五代十国建筑
Jun.辽代建筑
Jul.辽金建筑
Aug. 宋代建筑
Sep. 金元建筑
Oct. 明清建筑
Nov. 清代建筑
Dec.历代建筑演变
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赵文子自营居室,“斫其椽而砻之”,是建筑上加工的证据。晋平公“铜鞮之宫数里”。吴王夫差的宫里“次有台榭陂池”,建筑规模是很大的。由余见了秦穆公的“宫室积聚”,曾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这两句话正说出了工程技巧令人吃惊,而归根到底一切是人民血汗和智慧的意思。
战国以来各国高台榭、美宫室的各种风格在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展出集珍式的咸阳宫室。这些宫殿又被“复道”和“周阁”联结起来,组合成复杂连续的组群,在总的数量以及艺术的内容上是远超出六国宫室之上。
阿房宫
公元前212年开始兴建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位置在咸阳南面的渭水南岸。主要的“前殿”建在雄伟的高台上,根据记载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以坐万人,台下可以竖立高五丈的大旗,周迴都有阁道,殿前有“驰道”,直达南山,并加筑南山的山顶,作为殿前的门阙,殿后加“复道”,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这种带山跨河,长到几十里的布置手法以及咸阳附近二百里内建造了二百七十多处宫观和大量连属的复道的记录,可以看到秦代建筑惊人的规模。
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首创的一座宫。它的周围是二十八里,主持规划的是萧何,技术方面负责的是军匠出身的阳城延。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建筑的奢侈华丽而发怒。萧何说他主张建造未央
宫的理由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这说明他认识到建筑艺术所可能有的政
治作用。
建章宫、甘泉宫
长安的建章宫和云阳的甘泉宫都是极其宏阔壮丽的庞大的建筑群。建章宫在长安城西附廓,前殿更高于未央,宫内的建筑被称为“千门万户”,所连属的囿范围数十里,宫内开掘人工的太液池,并垒土作山,池中的渐台高二十余丈。高建筑如神明台、井干楼各高五十丈。神明台上有九室,又立起承露盘高二十丈,直径大有七围。井干楼是积叠横木构成的复杂木构建筑。中国最早的高层建筑在这时候产生了。
东汉时期,王侯、外戚、宦官的宅第非常兴盛,如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建宅第,其妻孙盛也对街兴建,互相争胜。建筑是连房洞户,台阁相通,互相临望。柱壁雕镂,窗用绮疏青琐,木料加以铜和漆,图画仙灵云气,又广开苑囿,垒土筑山,飞梁石磴,凌跨水道,布置成自然形势的深林绝涧。豪侈的建筑之外,宅第中的园林建筑也非常讲究。这些宅第的建筑记载超过了宫室,正反映着东汉社会的具体情况。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位老学者的私房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但在叙述宏大历史背景时,又显得游刃有余,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些建筑的时代精神。读到某些关于结构力学与哲学思考交织的部分时,节奏会放缓,如同面对一座静默的古塔,需要驻足沉思;而讲到地方营造的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时,文字的流动性又加快了,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在田间地头,亲眼见证工匠们的智慧闪光。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建筑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带入那个充满匠心与学识的境界。
评分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建筑读物的范畴。它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深沉眷恋与自豪感。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捍卫与推崇,他对匠人精神的赞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含蓄的反思。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感染了,体会到一种文化自信的力量,那是一种源自土地、经过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审美定力,不媚俗,不轻浮。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远比学习具体的建筑构造知识来得更为重要和持久,它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品味,让人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老东西”的内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逻辑结构设计得非常清晰,它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场展览,层层递进,引人入胜。首先,作者铺陈了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按照地域特色或者功能类型,将庞杂的建筑实例进行有效的分类梳理,避免了读者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每一次从大局观转向细节特写时,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没有突兀感。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不仅便于初学者建立知识框架,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提炼,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脑海中原先零散的知识点被编织成了一张精密而有条理的知识网,结构之美与内容之美达到了高度统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硬壳封面采用了那种带着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有力量,那种朴素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传统工艺的沉稳与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眼睛,更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阅读氛围。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那些黑白线条图,线条的精细度和墨色的层次感处理得无可挑剔,即便是最细微的结构转折,也能清晰可见。翻阅时,你会感觉到每一页都倾注了制作者对“古朴”和“精妙”的理解,装帧本身就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完美地烘托了主题所追求的那种不动声色的美学境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一份历史的重量感。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所采用的那种“由物及人,由物及道”的论述方式。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砖瓦的尺寸和梁柱的比例,更是在挖掘隐藏在这些物质形态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审美取向。比如,他对某个特定区域建筑屋顶飞檐的处理,不是简单地赞叹其优美,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形式如何回应了当地的气候、阳光角度,乃至宗教信仰。这种探究深入骨髓,让人读完后,再去看待任何一处传统建筑时,都会多一层敬畏感,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对话,仿佛能听见古人通过建筑材料发出的低语,理解他们如何用石头和木头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和对生活的期许。
评分觉得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对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一种
评分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评分梁思成,建筑领域的大家!
评分去年书展看见的最美的书,今年买来看和收藏
评分京东发货快,服务好,不错,大家之作
评分感谢京东快递,京东物美价廉物美价廉
评分闲来解闷 开卷有益,提起中国古建筑最先想到的人就是梁思成先生,大师的建筑作品集美学与知识于一体,把复杂的建筑讲的深入浅出 宜看也宜藏,即便不是专业人员也能从书中了解到中国古建筑过去的辉煌,读来也是很有趣的……
评分质量不错,还没有看,先囤积着。
评分好有感觉的书,要认真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