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语汇》是一本介绍建筑构想的书,也是建筑设计者的参考书。构想是以示意图加简要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建筑设计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建筑设计师至关重要且必须加以掌握。《建筑语汇》将建筑设计的众多问题分为五大类,又将五大类细分为106项小专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各种构想示意图。《建筑语汇》收集了上千个构想示意图,读者可对其加以模仿、发展、组合、改良成自己的构想,并能激发新的构想,同时还可增强绘制示意图的能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建筑语汇的导读
这是一本介绍建筑构想的书,也是建筑设计者的参考书。
从内容来看,这本书包括文字说明及图示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部分,分为两章,包括序言及理论。
二、图示部分,分为五章,介绍一些构想内容。其中,图示部分为本书的重点。问题、构想(或概念)及设计答案间的关系如下:
问题——产生一设计时整体配合
基本构想的细部处理
本书教导我们,构想是以示意图加简要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建筑设计独特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应该重视且
目录
建筑语汇的导读
导论
第一章 前言
需求
目标
组织
潜在的问题
第二章 理论
定义
与设计过程的关系
Concept的尺度
Concept Formation的脉络关系
设计构想的形成
Concept的阶层
Concept的加强
创意
存在于Concept Formation的问题
第三章 功能分区
3.1 相关功能的分析
3.2 相似功能的分析
3.3 部门、目标与组织的关联性
3.4 时序
3.5 所需的环境
3.6 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3.7 建筑物的附属空间
3.8 与主要活动的关联性
3.9 使用者的特性
3.10 各类型建筑物的使用容量
3.11 容纳人或机械设备的空间
3.12 紧急程度或重要情势的比较
3.13 各类活动的速度考虑
3.14 活动发生的频率
3.15 活动的持续时间
3.16 预期的扩充或变迁
第四章 建筑空间
4.1 办定空间
4.2 空间性质
4.3 空间尺度的类型
4.4 尺度的序列
4.5 尺度的弹性
4.6 表达功能
4.7 意义不明的空间
4.8 空间之间的关系
4.9 室内—室外空间
4.10 空间的分隔
4.11 开门位置、疏散与活动范围
4.12 交通空间
4.13 空间的多用途
4.14 剩余空间处理
4.15 自然采光
4.16 人工照明
4.17 照明的功能
第五章 交通流线与建筑造型
5.1 线状交通
5.2 点状交通
5.3 复合的交通
5.4 基本形体
5.5 根据造型特性的组合
5.6 特定的造型之间的关系
5.7 空间—交通的关系
5.8 空间—交通的剖面关系
5.9 平面上安排特殊形状空间的方式
5.10 交通流线上入口位置的概念
5.11 在平面特殊位置上安排垂直交通
5.12 运动系统
5.13 建筑物内的输送系统
5.14 视觉上的强调
5.15 建筑物在平面上的意向
5.16 建筑物在立面上的意向
第六章 有关基地的考虑因素
6.1 基地界限
6.2 地形
6.3 地面排水
6.4 地质状况
6.5 岩石与砾石
6.6 树木
6.7 水域
6.8 原有建筑物的处理
6.9 原有建筑物的扩建
6.10 地役权
6.11 噪音
6.12 基地的视界
6.13 基地外的车行交通流线
6.14 基地内现有道路的处理
6.15 基地内现有步道系统的处理
6.16 设备管道
6.17 建筑物—停车空间—附属空间的关系
6.18 车道—步道交通系统
6.19 停车系统
6.20 停车
6.21 接近建筑物的处理手法
6.22 到达基地(或建筑物)的方式
6.23 建筑物入口前的处理
6.24 全区规划
6.25 全区系统
6.26 地景(地面处理)
6.27 座位形式与景园处理
6.28 植物与景园处理
6.29 水景与景园处理
6.30 对附近环境的助益
6.31 阳光
6.32 温度与湿度
6.33 降雨
6.34 风与气流
第七章 建筑物结构体
7.1 基脚与基础
7.2 柱子
7.3 墙壁
7.4 柱与墙的其他功能
7.5 梁
7.6 梁的其他功能
7.7 屋顶形式
7.8 墙的概念
7.9 地板与天花板的概念
7.10 阳台
7.11 水沟与滴水头
7.12 壁炉
7.13 台阶
7.14 楼梯
7.15 楼梯位置与建筑物的关系
7.16 楼梯的其他功能
7.17 管道间
7.18 天窗
7.19 天窗的功能
7.20 门
7.21 窗户形式
7.22 平面及剖面上的天窗形式
7.23 窗户的其他功能
精彩书摘
在本书当中有几个因误解而引发的潜在问题,我们将在以下指出:
1.本书并不建议任何设计的程序或方法,这通常是指设计的过程而言。初学者特别倾向于相信所谓程序导向及寻求既定规则,认为只要跟进,就可以保证设计成功。虽然有些书籍从资料的编排上展现出设计的方法以及程序,但本书对于concept语汇的排列方式却不是设计方案中诸要点的处理程序,而此种程序,应该是建立在设计者经过严密的问题分析,以及设计重点的确立之后才着手加以安排而得来的。
2.本书将重点主要放在具体设计的要素上。书中关于concept的表现,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者的目标,都必须由设计者自行决定。例如,在书中对于空间处理的方式,十分具有选择性,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和意向指出为何会有如此的处理方法。设计者必须从众多concept语汇的部分中挑出自己处理空间的方法,并且有他自己的理由,这将是一个不变的规则。con-cept是以中立的方式来呈现的,而关于concept的评估、强调、理论基础以及选择等四个方面,则是设计者的责任。
3.设计者在使用concept语汇时必须有其范围及限制,避免在建筑设计上充塞许多毫无相关概念及不协调的产物。设计者尝试着把太多的concept合并在一起,而合并之后的concept又和设计需求及主题没有太大的关联,这会导致不必要的复杂和混乱,而且真正重要的concept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妥协现象。在一个统一的作品当中,concept的选择性必须是切题、正确,而且有相互关联的。
4.设计师也许认为,拥有concept语汇多少可以减轻他在发展和改良设计过程中所需的努力。然而,情形正好相反。设计者在处理建筑造型时,反而需要更用心去协调种种设计策略的关系、冲突点以及化解彼此之间竞争的问题。为了让建筑造型更加充实,设计行为与过程将更为复杂。对于选择任何书中的concept而言,设计者应该先改良及处理concept的部分内容,使其符合设计上的需求。
5.本书并非要扼杀设计者的创造力,或是试图比设计需求本身更能影响设计结果。但若是设计者将此书作为产生设计概念的惟一来源,便有产生这种危险的可能,这对于设计者未来的发展而言将有不利的一面。有更多的概念可以含在本书内容的范畴之中,我们每一个设计者都
必须尽可能地从各式各样不同的来源中收集他的concept语汇,如:在旅行中做摘要及速写;
杂志中剪贴以及从建筑中摘录;从课堂上发的讲义和我们在阅读中所做的笔记等等,这些都是设计者建立自己concept语汇的方式。当然这些都不能减少对于设计需求所必须做的详细分析,这些分析使我们在选择有用的concept方面产生了准绳。因为本书在语汇部分都是具体的concepts,这也许会导致设计者在完成设计分析之前,因为过早地选择或运用concept而落人了陷阱。有时候,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倾向于相信“盖房子”是建筑的要务,而似乎愈早得到具体的设计解答便愈好。但是假使我们可以以“盖出成功的房子”作为设计的第一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写出好的设计计划书(pro-gram)、分析设计以及忠实完整地回应设计需求是多么的重要了。我们对设计情况的了解往往可以引导出塑造设计造型所必须的concept语
汇。而在选择concept之前对设计需求了解得愈多,就愈能做出更有意义、更有效率及智慧的
选择。
要严守这种心智上的纪律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当设计需求过分的复杂或简单,或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索然无味的时候。在这些状况中,我们的心智往往将思考重点放在柱子和地面接头处理或其他细碎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当前的问题。虽然这是逃避枯燥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必须提醒自己除非经过了设计条件分析结果的试验,否则就不能一直沉溺于这些空想。纵然许多造型的决定是由先前的决定延续而来,但先前的造型决定仍需由设计分析的结果得来。因此,这种分析结果就和以后的造型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前言/序言
建筑语汇:解码空间的语言,塑造时代的精神 《建筑语汇》并非一本单纯罗列建筑风格或技术名词的工具书,它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对构成建筑的“语言”的追溯与解读。正如人类用词汇构建思想、表达情感,建筑师们也借由一系列抽象与具象的元素,创造出凝固的诗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映射着时代的精神,触碰着人类最深层的需求与渴望。这本书,正是要带您深入理解这些“建筑语汇”背后的逻辑、哲学与美学,洞察它们如何被运用,如何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谱写出人类文明的宏伟篇章。 一、 形式的逻辑:从基本元素到复杂秩序 建筑的起点,往往是我们最直观能感知到的“形式”。《建筑语汇》首先会解析构成建筑最基础的语汇: 点、线、面、体: 在二维平面上,点是存在,线是运动,面是边界,体则是对空间的限定。在三维空间中,它们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而动态。这本书将追溯这些几何学基本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演变,从古埃及金字塔的坚实体量,到古希腊神庙的精确比例,再到现代主义对纯粹体块的推崇。我们将探讨点如何引导视线,线如何定义动线与边界,面如何界定空间与遮蔽,而体块的组合又如何创造出节奏与韵律。例如,为何罗马万神殿那宏伟的穹顶令人心生敬畏?这背后是对“体”的极致运用,以及光线与结构如何共同作用,营造出神圣的空间感。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衡量事物大小之间关系的数学概念,尺度则是人与建筑互动的感知。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等数学原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典建筑的和谐之美?为何某些建筑尺寸能让我们感到亲切舒适,而另一些则可能引发压迫或疏离感?《建筑语汇》将深入探讨比例与尺度的运用,不仅在宏观的建筑整体,也在微观的门窗大小、楼梯踏步高度等细节之处,揭示它们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模式。我们将对比古罗马广场的宏大尺度与日本传统民居的亲切尺度,理解它们各自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秩序与稳定的象征,均衡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从对称的法式园林到不对称的现代建筑,两种处理方式各自有着怎样的表现力与哲学含义?我们不仅要看到视觉上的对称,更要理解结构上的对称,以及不对称设计中如何通过体块、色彩、材质等元素的巧妙布置,达到一种视觉或功能的均衡。例如,凡尔赛宫的规整对称与其象征的王权秩序,与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所呈现的自由流动与空间解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节奏与韵律: 就像音乐的节拍,《建筑语汇》会解析建筑中重复、变化、渐变等元素所产生的视觉节奏和空间韵律。柱子的疏密、窗户的排列、墙面的肌理,甚至光影的明暗变化,都可以构成独特的韵律。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节奏”引导人的视线,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并赋予建筑生命力。例如,哥特式教堂中高耸的尖塔、连续的拱券和飞扶壁,共同构成了向上升腾、充满动感的视觉节奏。 二、 空间的组织:塑造体验的维度 建筑的本质,在于对空间的塑造。《建筑语汇》将聚焦于空间组织的核心概念,理解建筑师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法,将抽象的“空”转化为具有体验价值的“境”: 内与外: 建筑最基本的界定,就是室内与室外。但这个界限并非总是清晰的。建筑师如何通过外墙、窗户、门廊、庭院等元素,模糊或强化这种界限?如何通过渗透、借景、围合等手法,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或将室内空间延伸至外部?我们将审视传统建筑中内向型的庭院空间,以及现代建筑中对通透性与开放性的追求。例如,苏州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设计,巧妙地连接了内外空间,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游览体验。 流线与动线: 人在建筑中的移动轨迹,即流线或动线,是空间体验的关键。一条好的流线设计,能够引导人们自然而然地前往目的地,并在此过程中感知空间的丰富性。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博物馆、交通枢纽)在流线设计上的差异,以及流线如何与空间体块、光线、视野等因素相互作用。例如,博物馆的参观流线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展陈逻辑、人流疏导以及提供休憩观赏的空间。 围合与渗透: 建筑通过墙体、柱廊、屋顶等元素对空间进行围合,形成私密、庇护或集会的场所。而渗透则是指空间之间的相互穿插、借用和融合,打破僵化的界限。我们将研究不同文化中围合空间的意义(如阿拉伯庭院的私密性),以及现代建筑中对空间渗透性的探索,例如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概念。 光影的雕塑: 光线是建筑的灵魂。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如何被用来塑造空间的气质,引导视线,强调重点,甚至暗示时间流逝?“建筑语汇”中,光影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分析天窗、高侧窗、庭院中的光井等设计,以及光线如何与材质、色彩产生互动,创造出或明亮、或幽暗、或斑驳陆离的空间效果。例如,安藤忠雄对混凝土和光影的精妙运用,营造出极具精神性的宗教空间。 层次与序列: 空间体验并非单一维度的感受,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感知组成。建筑师通过入口的引导、空间的过渡、视点的变化,以及不同功能区域的布置,创造出空间的层次与序列。我们漫步于一座历史建筑,从宏伟的入口进入,穿过幽深的门廊,来到豁然开朗的大厅,再到私密的角落,这一系列的体验,正是建筑序列的魅力所在。 三、 材质的触感:承载历史与技术的语言 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它们不仅决定了建筑的物理性能,更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传递着技术文明的进步,并最终影响着人的触觉与情感。 传统材料的对话: 木、石、土、砖瓦,这些古老的材料,它们天然的纹理、质感与色彩,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记忆?《建筑语汇》将深入探究这些传统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演变与应用。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木构架体系,不仅是结构上的智慧,更是文化精神的体现。 现代材料的革新: 钢、玻璃、混凝土、塑料等现代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可能性。它们如何改变了建筑的形态、结构与空间关系?我们也将探讨这些材料在环保、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例如,玻璃幕墙如何颠覆了传统墙体的封闭性,创造出通透、轻盈的现代建筑形象。 肌理与触感: 同一种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肌理与触感。光滑的石材、粗糙的砖墙、细腻的木纹、冰冷的金属,它们都能在人的感知层面引发不同的联想与情绪。我们将关注建筑细节之处的材质运用,理解它们如何提升建筑的品质与体验。 四、 风格的演变: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印记 建筑风格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历史、文化、技术、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建筑语汇》将梳理历史上重要的建筑风格,理解它们各自的语汇特征、哲学根源与时代背景。 古典的秩序与理性: 从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拱券,到文艺复兴的对称、比例,古典风格如何体现了对理性、和谐与永恒的追求?我们将分析古典语汇的构成,以及它们如何被后世不断借鉴与演变。 哥特的精神与向上: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塔、飞扶壁和彩色玻璃,展现了对宗教虔诚与超越尘世的渴望。其独特的结构语汇和空间体验,至今仍令人震撼。 现代主义的革新与理性: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对功能的强调、对装饰的摒弃、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拥抱,彻底改变了建筑的面貌。我们也将审视现代主义内部的多元性与不同流派的差异。 后现代的解构与多元: 面对现代主义的普遍性与单调性,后现代建筑以其对历史元素的戏仿、对地方性的关注、对复杂性的追求,重新带来了丰富性与趣味性。 当代的探索与未来: 当代建筑,在融合了全球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等多种趋势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语汇与可能性。从参数化设计到绿色建筑,未来的建筑语汇将继续演变,以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人类愿景。 五、 建筑的意义: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建筑语汇》最终要探讨的,是建筑作为一种“语言”的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建造,更是思考,是表达,是与世界对话。 文化的载体: 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基因。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民族的传统、信仰、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 精神的寄托: 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它们通过特定的语汇,试图触及人类的精神世界,表达对神圣、对英雄、对纪念的敬畏。 社会功能的映射: 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这些不同功能的建筑,它们的空间组织、形式语言,都直接反映了社会对生活、学习、健康、工作的理解与需求。 人与环境的对话: 优秀的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回应地域文脉,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它们是我们与地球家园对话的媒介。 《建筑语汇》邀请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去感受身边的建筑。它旨在赋予您解读建筑“语言”的能力,让您在每一次穿行于城市街道,每一次进入某个空间时,都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情感与历史的回响。这本书,愿成为您通往建筑世界的钥匙,开启一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