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涵盖了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空调与动力设计等专业内容,分为基本规定、采暖、供热与供冷管网、通风与防火、空调、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热泵系统、锅炉房、消声隔振、绝热、监测与控制、燃气供应和附录等十三部分。
内页插图
目录
1 基本规定
1.1 总则
1.2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3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2 采暖
2.1 一般规定
2.2 热负荷计算
2.3 散热器
2.4 散热器热水采暖系统
2.5 居住建筑散热器集中热水采暖系统
2.6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系统
2.7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
2.8 热风采暖与热风幕
2.9 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2.10 热水采暖系统的水质要求及防腐设计
3 供热与供冷管网
3.1 一般规定
3.2 直埋敷设
3.3 管沟敷设和地上敷设
3.4 管网的计算
3.5 管网的调节与控制
4通风与防火
4.1 通风的一般规定
4.2 厨房通风
4.3 汽车库通风
4.4 电气和设备用房通风
4.5 洗衣房、卫生间及其他通风系统
4.6 通风机、风管及其他
4.7 排风热回收
4.8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4.9 建筑防排烟的自然通风方式
4.10 机械防烟(加压送风)
4.11 机械排烟
4.12 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烟和防爆
5空 调
5.1 一般规定、建筑物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
5.2 空调负荷计算
5.3 空调系统的划分、选择与设计
5.4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与送风量
5.5 空气处理
5.6 空气输送、空调机房与管道层
5.7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形式与分区
5.8 空调冷热水温度、水力计算和管路平衡
5.9 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泵及附件
5.10 空调冷凝水管道
5.11 变风量空调系统
5.12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5.13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5.14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5.15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5.16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
5.17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6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6.1 冷(热)源方案及设备的选择
6.2 冷(热)源机房的设置原则
6.3 区域供冷
6.4 蓄冷蓄热系统的设计
6.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6.6 冷却水系统
6.7 换热器的设置与选择
6.8 换热站的工艺设计
6.9 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的补水、定压、膨胀
7 热泵系统
7.1 空气源热泵系统
7.2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
7.3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7.4 海水源热泵系统
7.5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
8 锅炉房
9 消声隔振
10 绝热
11 监测与控制
精彩书摘
4空气通过冷却器的迎风面质量流速宜采用2.5~3.5kg/(m2·s);当大于3.0kg/(m2·s)时,应在空气冷却器后设挡水板;
5 医院手术室洁净空调系统中,空气冷却器的迎风风速不应大于2m/s。
5.5.2集中空调系统的热媒应采用热水。当某些房间的温湿度需要单独控制,室内温度的允许波动范围小于±1.0℃时,调节室温的二次加热设备可采用电加热器。
5.5.3两管制空调水系统空气处理机组的空气加热器和空气冷却器可以合用,但应分别计算各自所需换热面积,并取其大值。当加热过程与冷却过程的水量或所需换热面积相差很大时,宜按5.5.4条分别设置空气加热器、冷却器和调节阀。
5.5.4寒冷和严寒地区冬季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及新风系统的热水空气加热器,应采取防冻保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 设置热媒温度达下限时自动关闭风机的控制环节;新风人口密闭调节阀的启闭与风机的开停联锁。
2 当空气处理机组的空气加热器设有水路电动调节阀时,宜采取下列措施:
1)设置热水阀先于风机和风阀开启,后于风机和风阀关闭的联锁装置;
2)设热水调节阀最小开度限制,并在空气加热器出水温度达下限时开大热水调节阀;
3)两管制水系统当冷却和加热水流量相差悬殊时,宜根据冷热水流量分别设置冷水调节阀和热水调节阀。
3必要时可采取下列保证换热盘管流速的措施:
1)当两管制水系统冷却和加热水流量相差悬殊时,可根据冷热量分别设置换热盘管,或设置两组冷却器盘管并联使用,冬季使用靠近进风侧的一组盘管作为加热盘管;
2)设置末端循环小水泵;
3)设置空气预热器,预热器水路上不设自动调节阀。
5.5.5高层建筑空调系统采用的水冷式空气冷却器、热水式空气加热器和预热器等设备的允许承压能力,必须大于所在位置的工作压力。
5.5.6舒适性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且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宜采用油过滤器;
2卫生标准较高时,宜设置粗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等,进行两级过滤处理;
3过滤器应能方便地拆装和更换;
4宜装过滤器阻力检测、报警装置;
5 空气过滤器阻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1)粗效过滤器(粒径≥15.0μm,效率:80%>E≥20%):初阻力≤50Pa,终阻力≤100Pa;
2)中效过滤器(粒径≥1.0μm,效率:70%>E≥20%):初阻力≤80Pa,终阻力≤160Pa;
3)应按终阻力计算过滤器阻力。
5.5.7 医院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送风系统应至少设三级空气过滤;第一级宜设置在新风口,第二级应设置在系统的正压段,第三级应设置在送风末端或附近;
2末级净化设施不得采用静电空气净化装置;
3回风口必须设过滤器;
4净化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处理部件、材料等要求应遵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的有关规定。
5.5.8对冬季有湿度要求的房间,空调系统应设置加湿装置。
1 当有蒸汽可利用时,应首先选用干蒸汽加湿器;医院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宜采用以蒸汽为热源,间接加热纯净水产生干蒸汽。
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效率提升:现代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理念与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民用建筑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要点与工程实践,聚焦于如何在高效率、舒适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建筑的舒适性与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暖通空调系统作为保障这些要素的关键技术,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性能和运行成本。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当前暖通空调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设计规范与工程案例,为建筑师、暖通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参考资料。我们将从宏观的设计策略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细节,力求全面覆盖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暖通空调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构成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暖通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热湿传递、空气动力学、声学以及室内外环境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各类暖通空调系统的组成部件,如冷热源设备(水冷式冷水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燃油/燃气锅炉、电加热器等)、空气处理设备(风机盘管、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吊顶式空调机组等)、末端设备(散流器、风口、散热器、空调面板等)以及控制系统(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设备的选型原则、性能参数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强调设备匹配性和系统整体的协调性。 第二部分:现代暖通空调设计的核心理念与技术要点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将深入剖析当前暖通空调设计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并阐述相关的关键技术。 高能效设计(High-Efficiency Design): 冷热源优化: 详细介绍高效冷水机组、冷凝锅炉、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高效热源和冷源的选型与设计要点。探讨变频技术、热回收技术在冷热源设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建筑负荷特性进行合理的冷热源配置。 空气处理优化: 重点介绍新风热回收、全热交换器、空气净化技术(如高效过滤器、紫外线杀菌、等离子净化)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空气处理过程,在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末端系统选择: 详细分析不同末端设备(如变风量(VAV)系统、定风量(CAV)系统、辐射供冷供热系统、地暖/地冷系统)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建筑类型和功能需求下的适用性。强调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末端送风/送水参数,实现按需供冷供热,减少能源浪费。 管道系统设计: 关注管道保温、防结露、水力平衡以及风管漏风率控制等细节,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对系统整体能效有着显著影响。介绍先进的管道设计软件和计算方法。 室内空气质量(IAQ)保障(Indoor Air Quality Assurance): 新风系统设计: 强调合理的新风量计算与设计,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度。探讨不同类型的新风系统(如全热交换新风机、显热交换新风机)的选择与安装要求。 空气净化与过滤: 详细介绍各种空气净化技术(HEPA过滤、活性炭吸附、静电沉淀、光触媒分解等)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技术参数。重点关注其在降低PM2.5、VOCs、细菌、病毒等污染物方面的效果,以及滤网的更换与维护要求。 传染病防控: 针对特殊场所(如医疗建筑、公共交通枢纽)的要求,介绍如何设计具有传染病防控功能的暖通空调系统,包括正负压控制、风机与送风方式的设计、以及高效率过滤器的应用。 室内环境监测: 探讨安装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如CO2、PM2.5、VOCs、温湿度传感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对系统进行实时调控,以达到最佳的室内空气质量。 舒适性设计(Comfort Design): 温度与湿度控制: 深入探讨室内温度与湿度的设定范围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介绍如何通过精确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在不同季节和不同使用场景下,为人员提供最舒适的环境。 气流组织设计: 重点研究不同气流组织形式(如顶送顶回、侧送侧回、下送下回、地板送风等)的特点及其在不同空间(如办公区、会议室、洁净厂房)的应用。强调避免产生吹风感、死角以及气流短路现象。 噪声控制: 详细介绍暖通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源,以及相应的降噪技术,包括设备隔音、风管消声、穿墙套管处理等。提供不同类型场所的噪声限值要求和设计指导。 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Intelligent and Automated Control): 楼宇自控系统(BAS): 介绍现代楼宇自控系统的架构、功能以及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如何通过BAS实现对设备启停、参数设定、运行模式切换、故障诊断等进行集中管理和自动化控制。 传感器与执行器: 详细介绍各类先进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执行器(如电动阀门、变频器、电动风阀)的工作原理、选型与安装要点。 节能控制策略: 探讨基于负荷预测、人体感应、区域划分的智能节能控制策略,如按需送风(DCV)、时区控制、温度补偿等。 物联网(IoT)与大数据应用: 展望暖通空调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系统运行,实现预测性维护和能源管理。 第三部分:特定建筑类型的暖通空调设计考量 本书将结合不同民用建筑的特点,深入探讨其暖通空调设计的特殊要求与解决方案。 办公建筑: 关注办公区域的舒适性、新风需求以及高密度使用情况下的负荷变化。探讨VAV系统、集成式空调面板、以及桌面式空气净化器等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 商业零售与公共空间: 强调大空间、人流量大、以及公共卫生要求高的特点。介绍集中式空调系统、新风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区域化的温度控制策略。 医疗建筑: 重点关注洁净度、负压/正压控制、感染控制、以及不同区域(手术室、病房、候诊区)的特殊要求。详细阐述医用空调系统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教育建筑: 关注教室、实验室、体育馆等不同功能区域的温湿度、新风量和噪声控制要求。探讨如何平衡舒适性、空气质量和运行成本。 住宅建筑: 聚焦于家庭用户的舒适性、节能性以及易于操作性。介绍分户计量、地源热泵、新风系统集成等在住宅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工程实践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探讨暖通空调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后期运维的全过程。 设计流程与规范: 梳理完整的暖通空调设计流程,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详细介绍国内主要的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强调合规性设计。 施工安装要点: 阐述暖通空调设备、管道、风管等的安装关键技术,如设备基础、管道支撑、风管连接、保温防潮等,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调试与验收: 详细介绍暖通空调系统的调试方法与验收标准,包括风量、水力平衡测试、噪声测试、冷热水温度测试、以及空气质量检测等。 运行与维护: 强调暖通空调系统后期运行与维护的重要性,包括定期检查、清洁、保养、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及能源审计与优化。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如何将暖通空调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制冷剂排放、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以及引入低能耗设备等,实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技术理念,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暖通空调设计指南。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暖通空调技术的核心价值,掌握高效、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营造的关键技术,并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为提升建筑品质、促进能源节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