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由林洙、杉浦康平、汉宝德、李祖原、黄永松、蒋勋、黄永洪、登琨艳共同推荐。书中有神灵殿堂: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观·清真寺;帝王国度:城郭·宫殿·皇家苑囿·礼制建筑·陵墓;众生居所:城市·民居·书院·私家园林·桥梁。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心得总结。涵盖神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十六大类建筑,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经典个案。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术语词解。
李乾朗,台湾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于北市大稻埕,197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1978年出版*一本著作《金门民居建筑》,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台湾建筑》、《二十世纪台湾建筑》、《古迹入门》、《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湾寺庙建筑大师——陈应彬传》及《溪底派大师——王益顺传》等书。近年以著述、教学及文化资产咨询、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担任新加坡古迹修护顾问。现任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出版著作六十余种,研究报告五十余种,建筑相关论述一百六十余篇。著作曾获:巫永福文学评论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佳书奖、金鼎奖等。
乾朗不仅受过深入的建筑学专业训练,近二十年来更走遍了大江南北,对中国古建筑有了亲身的领会和体验,因而他才有可能将中国古建筑中*经典的作品挑选出来介绍给读者。本书又不同于一般的读物,乾朗每调查一处古建筑时都是用全身心去体察的,书中的数十幅图画即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因此他可让读者用眼睛走进古建筑,而这正是本书的*大特色。
——林洙,《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作者
本书视点上的*大特色是,巧妙地将外观与内部的透视图呈现在同一画面上。借由这个手法,把从外观无法推测、惊异未知的内部景象描绘出来,仿佛是精密的人体解剖图的透视方式,让读者得以正确了解。这是一部古建筑巡礼不可欠缺、重要而珍贵的著作。
——杉浦康平,国际知名设计大师
这可能是中国古建筑著作中,表达*清楚、内容*精准、图面*悦目的一部书。
——汉宝德,建筑师、学者
《穿墙透壁》是一部中国古建筑解密人手之好书。
——李祖原,建筑师
乾朗兄好像有透视眼,能看穿房子,理出结构。《穿墙透壁》是他二十年研究中国经典古建筑的总成果,尤其书中数十幅彩色透视大图与线图*为精彩。
——黄永松,《汉声》杂志社发行人
我非常羡慕乾朗的一双似X光的眼睛及计算机一般的巧手
——他的双手一如传统建筑师,总能精确地传达双眼所见及脑中所想的形体,画出来的图让人一看就懂,能深入浅出地带领着神往者拨开迷雾,进而触及中国建筑的精髓。
——黄永洪,建筑设计师
如果真相信众生皆有轮回转世的话,乾朗兄一定是那千年木作老匠师!他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守护神灵。
——登琨艳,建筑设计工作者
我是一个对手稿和图纸细节特别着迷的人。这本书在呈现建筑构建逻辑时,采用了大量基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还原图,这一点非常难得。它不仅仅展示了“成品”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它尝试还原了“建造过程”。比如讲到琉璃瓦的铺设,它会配上当时的工匠手册中的相关记载,告诉你瓦片是如何从泥胚到烧制再到上色安置的完整链条。这种对工艺流程的细致拆解,让人对古建筑的“可制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观,都是通过一套严谨、成熟的工匠体系一步步搭建起来的。比起那些只谈结果的著作,这种对“过程美学”的挖掘,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那种代代相传的技艺传承,充满了敬畏之心。它把建筑从一个静态的符号,还原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历史厚度的“工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放松的叙事感,非常适合在闲暇时慢慢品味。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板着脸孔,也不像旅游指南那样流于表面,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富有文学性的探索姿态。作者在描述一些著名的古塔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来烘托氛围,使得冰冷的建筑结构仿佛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面纱。比如在谈到某座古寺的钟楼时,他会让你想象日出时分,晨钟被敲响,那声音如何穿透山谷,以及这种体验如何影响了僧侣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种将“物质实体”与“精神体验”相结合的笔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想象空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待身边的环境,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分析其中的尺度、比例和光影关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收获的最大的惊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厚重与精致。那种带着淡淡木香的纸张,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不仅仅是那些精美的线描图和彩绘插图,更在于它对建筑细节的捕捉。比如讲到宋代木构架的斗拱,它不是简单地画一个剖面图,而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透视和渐变色,把榫卯之间的咬合关系解释得极为清晰,仿佛你能亲手触摸到那些木料的纹理和结构力学。这种对美学的极致追求,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结构分析变得如同欣赏艺术品一般引人入胜。而且,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讲究,文字与图表的穿插布局疏密有致,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疲劳。我常常一头扎进去,就忘了时间,沉浸在那些飞檐翘角、层叠斗拱构建的宏伟空间里,感受古匠人心中的天地观。这绝对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美学细节。
评分我以前看一些建筑史的书,总是觉得理论性太强,好多术语堆砌起来,看得我云里雾里,难以想象那些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实现那些惊人跨度的。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难以理解的规范,而是从一个“游历者”的视角出发,带你走进一座座古建筑的内部空间。作者仿佛就是你的私人向导,他会告诉你,当你站在一座唐代大殿中央时,那种由四根主柱支撑起来的、向上无限延伸的开阔感,是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梁架结构营造出来的。尤其是在描述园林布局时,那种“移步换景”的精妙,他不仅仅是描述了景物,更深入地分析了亭台楼阁的相对位置如何影响了光影和空气的流动,让人读完后,再去实地考察,视野立马就不一样了。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中国古典空间美学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走进了它们的“灵魂”深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在于它对不同地域和时代风格的区分与联系的梳理得非常到位。很多人容易把“古建筑”笼统地看待,觉得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作者通过选取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实例——比如北方的雄浑大气与南方的秀丽精巧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塑造力。书中对江南民居的描述,那种注重天井采光和通风的设计哲学,让人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和顺应。再比如,它对不同朝代官式建筑在“气势”上的微妙变化有着独到的见解,那种历史的沉淀感和权力审美的演变,都被巧妙地融入了对建筑形制演变的分析中。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你不仅在看房子,更是在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哲学是如何凝固在砖石和木材之上的。
评分非常好,非常棒,非常喜欢,非常满意
评分《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引领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评分2)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
评分经典著作,作者太厉害了!
评分书非常美,京东价格实惠,买书就在京东。书非常美,京东价格实惠,买书就在京东。
评分等了很久都没有活动,只好用神券硬撸了。
评分购物车里放了很久很久,终于入手
评分文化中国建筑人文建筑史古建筑中国古建筑中國古建築
评分JD一如既往地快,當日收到。完好無損。有折扣券買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