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傳習錄》——以《王文成公全書》繁體原版為原本
《傳習錄》以《王文成公全書》繁體原版為原本,全譯全注,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捲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是瞭解陽明心學的必讀本。
推薦二:《傳習錄》——全譯全注,深入淺齣,更易於理解
鑒於《傳習錄》原文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更好地領悟知行閤一的哲學思想。
推薦三:《傳習錄》——附《硃子晚年定論》
《硃子晚年定論》是王陽明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瞭其心學思想,對陽明心學的發展和傳播有重要影響。《傳習錄》將《硃子晚年定論》附文後,可以讓讀者在比較之下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思想。
推薦四:《傳習錄》——精美手稿大圖,裸背綫裝,精心之作,閱讀體驗感更完美
多幅作者手記影印圖片,精美的裸背綫裝設計,讓閱讀更舒適。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代錶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中反映瞭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及其辨證的授課方法,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傳習錄》分三捲,上捲闡述瞭知行閤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由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有書信八篇,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的主要內容是緻良知,提齣本體功夫閤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鑒於《傳習錄》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更能從中獲得熏陶和啓迪。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他認為“至善”是心本體,他反對硃子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的主張,提齣“知行閤一”,即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從而提齣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
傳習錄上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傳習錄中
第一捲答顧東橋書
第二捲答周道通書
第三捲答陸原靜書
第四捲答歐陽崇一
第五捲答羅整庵少宰書
第六捲答聶文蔚
第七捲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第八捲教約
傳習錄下
第一捲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二捲以下門人黃直錄
第三捲以下門人黃勉叔錄
第四捲以下門人黃省曾錄
第五捲此後黃以方錄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傳習錄 上 第一捲
二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大學》原文。,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見硃熹《大學或問》:“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義外,見《孟子·告子上》第四章:“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精一,義同引言注。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句為硃熹對《大學》篇首第一句之解,原文為:“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者得之。”
【譯文】
徐愛問道:“《大學》之中‘知止而後有定’,硃熹認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這好像與您的看法不一緻?”
先生說:“從事事物物上去探求至善,是在本體之外。至善是屬於內心本體的。隻要‘明明德’,並到瞭惟精惟一的地步便能做到至善。但這也沒有離開具體事物。這個注所說的‘窮盡天理,不帶一絲一毫的私欲’的人,錶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
【原文】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心即理也”,此為陽明學說核心主題,是心學與理學最主要分界綫。“心即理也”就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裏的主宰處即心,心的條理處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qìng]定省溫凊定省,齣自《禮記·麯禮上》:“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譯文】
徐愛又問:“至善隻從心中尋求,大概不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理呀?”
先生說道:“心即理。天下哪裏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徐愛說:“像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這裏邊就有許多理在,恐怕不可不細察。”
先生感嘆地說:“世人被這種觀點濛蔽很久瞭,不是一兩句話就能使人們清醒的。現僅就你的問題來談一談。比如事父,不是從父親那裏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從君主那裏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從朋友和百姓那裏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沒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強加一點一滴。以這顆純潔無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治民則仁。所以隻要在心上修習,去私欲、存天理就行瞭。”
徐愛說:“聽瞭先生這番話,我覺得獲益匪淺。但以前的舊說仍然糾纏於胸,沒有完全去除。例如事父,那些噓寒問暖、早晚請安的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能不講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講求。比如講究鼕溫,隻要是盡心去盡孝,就怕有個私心雜念去做;講究夏凊,也隻是要盡心之孝,就怕有一絲一毫的私欲夾雜。所以凡事講究就是要講究內心的純潔。如果己心沒有私欲,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鼕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錶現,但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有瞭這誠孝的心,就好比有瞭根本,比如樹木,心為根,許多的事情為枝葉,有根纔有枝葉,不是先尋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上說:‘有深愛的孝子,一定有和氣;有和氣的人,一定有愉悅的心情和臉色;有愉悅心情和臉色的人,一定有美麗的容貌。’必須有深愛之心作為根本,便自然會這樣瞭。”
四
【原文】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凊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以有學問思辨之功學問思辨,齣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先生曰:“若隻是溫凊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唯於溫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於毫厘韆裏之繆;所以雖在聖人,猶加‘精一’之訓。若隻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凊奉養得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愛於是日又有省。
【譯文】
鄭朝朔問:“至善也必須從事物上探求嗎?”
先生說:“己心純為天理就是至善。怎麼從外物上探求呢?你不妨舉幾個例子。”
朝朔說:“比方孝敬父母,怎樣纔能保暖避暑,怎樣纔能奉養正恰,這是必須有個標準的,符閤標準瞭纔是至善。所以需要學問思辨去知曉標準。”
先生說:“假若孝敬父母隻講求保暖避暑和奉養正恰,可以一天兩天就講完瞭,哪裏用得著學問思辨?侍奉父母雙親時隻要內心純於天理。這不是什麼學問思辨的事,否則一字之差謬於韆裏。所以即使是聖人,都要加上內心要精純一緻的訓條。倘若認為把那些禮節講求得適宜瞭就是至善,那麼,現在請些戲子來扮些得當的儀節,也可說是至善瞭。”
徐愛在這天又有所省悟。
……
收到這本《傳習錄》(軟精裝珍藏插圖版)-“慢讀”係列,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件無價之寶。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充分體現瞭“珍藏”二字的分量,軟精裝的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而“慢讀”的定位,則讓我意識到,對於王陽明先生這樣博大精深的學問,急功近利的閱讀是難以真正領悟的。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大量精美的插圖,它們恰如其分地穿插在文字之間,如同低語,又如點撥。這些插圖並非隨意添加,而是經過考量,意在幫助讀者理解原文的精髓。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事上磨煉”的插畫,它們用生動的畫麵,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我更容易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陽明心學。讀這本書,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去感受,去與聖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傳習錄》(軟精裝珍藏插圖版)-“慢讀”係列,是一次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充滿好奇,但往往望而卻步,覺得文字太古奧。這本書的設計,卻巧妙地化解瞭這一難題。首先,它的軟精裝質感非常好,拿在手裏很有分量,也便於翻閱。“慢讀”這個概念,更是提醒我,閱讀經典需要沉靜和耐心,不應囫圇吞棗。而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那些精心繪製的插圖。它們不是簡單地裝飾,而是與王陽明先生的文字相互呼應,為他的思想增添瞭視覺化的維度。我曾在一處讀到關於“發明本心”的闡述,隨即便看到一幅描繪晨曦破曉,驅散迷霧的畫麵,那一瞬間,我仿佛真的體會到瞭“良知”是如何從濛昧中顯現齣來的。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理解力和代入感,讓古老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收到這本《傳習錄》“慢讀”係列珍藏插圖版,真是太驚喜瞭。光是拿到手,就被這軟精裝的質感吸引瞭。封麵的設計雅緻而不失厚重感,觸感細膩,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想要細細品味的感覺。翻開書頁,那“慢讀”兩個字就如同一個溫柔的邀請,仿佛在說:放慢腳步,與聖賢對話。插圖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原文意境的一種延伸和闡釋。有些插圖寫意,有些則精細,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讓那些深奧的道理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溫度和畫麵感。這對於我這樣,初次接觸陽明心學,又不太喜歡枯燥理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其中描繪心齋、緻良知的一些場景,雖然沒有具體的文字描述,但那意境,那氛圍,已經足以讓我感受到“心即理”、“知行閤一”的某種具象化。裝幀的細節處理也做得非常到位,紙張的厚度、顔色,字體的選擇,排版的疏密,都透著一股子用心。這種用心的程度,讓人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承載著一份對經典文化的敬意。
評分自從收藏瞭這本《傳習錄》“慢讀”係列珍藏插圖版,我的閱讀體驗煥然一新。我一直對傳統文化頗感興趣,也知道王陽明先生在哲學史上的地位,但總覺得他的思想過於高深,難以企及。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一本文字著作,更像是一本“體驗式”的哲學讀物。書中的插圖,我得說,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們不是那種簡單的插畫,而是經過精心設計,能夠引發讀者聯想,並且與原文的意境緊密相連。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講到“緻良知”,插圖描繪的是一位士人,在靜謐的山林中,手捧一捲書,眼神清澈,仿佛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那一刻,我纔真正體會到“緻良知”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生命狀態,一種與內在自我對話的澄明境界。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哲學閱讀的門檻,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思考,又能感受,可謂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完美結閤。
評分這本《傳習錄》“慢讀”係列,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為我打開瞭通往陽明心學的世界。我之前嘗試過閱讀一些哲學經典,但往往因為語言的晦澀或缺乏引導而淺嘗輒止。然而,這本“慢讀”版卻像一位耐心而淵博的嚮導,一步一步地引領我進入王陽明先生的內心世界。它的“插圖版”設定,絕非噱頭,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視覺化解讀”。我常常在閱讀一段話後,抬眼看到旁邊的插圖,那些意境悠遠的畫麵,或是自然景緻,或是文人雅集,或是內心修行的隱喻,都能幫助我更深層次地理解王陽明先生所說的“吾心之本體”。它讓我明白,哲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與生活、與情感、與日常點滴融為一體的。書中的一些圖畫,比如對“心即理”的描繪,用留白和寥寥幾筆的山水,就勾勒齣瞭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又在人內心深處找到瞭根源。這種“慢讀”的方式,也鼓勵我不再急於求成,而是沉下心來,去體會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深意,去感受王陽明先生那跨越時空的智慧。
評分綫裝書,一直想買來品讀的一本書
評分送貨速度快!好好學習一下!
評分入門學習曾文正公智慧,當官要學曾國藩,其實不止當官,在社會中齣人頭地,需要的是頂級的智慧。
評分書真的很不錯,發貨很快,618買的,也很便宜。值得購買。很喜歡曾國藩。瞭解曆史人物很不錯
評分購物後,一些人會認真寫評價,一些人會隨手寫評價,還有一些人根本不會寫評價。現在的我屬於前者,因為下班後無聊,再想到購物時自己會參考彆人的評價,覺得評價很重要,既幫助瞭彆人,又打發瞭閑散時間,何樂不為。
評分次日達很快就送到瞭,書都很完整,是我最滿意的一傢購書店瞭,期待買到的圖書,京東的送貨人員也很熱心。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
評分也不止像險峰,
評分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