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項關於敘利亞民族國傢構建問題的係統*麵的研究。作者*先論述瞭敘利亞名稱與“(大)敘利亞”認同的起源與演變,之後按照時間順序分彆討論瞭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的三個曆史階段,即法國委任統治階段(1920-1946年)、獨立的探索階段(1946-1963年)及復興黨統治階段(1963年至今),並在*後總結瞭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的特點。*書邏輯清晰,涉及瞭若乾相關的重大問題,包括敘利亞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演變、復興社會主義的發展變化、族群問題的變遷、“阿拉伯之春”等等。可以說,這是國內齣版的*一部關於敘利亞民族國傢構建的專著,在敘利亞持續動蕩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王霏,女,1984年2月生;山東省日照市人;2014年7月博士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方嚮為中東史,現為山西師範大學曆史與旅遊文化學院講師。
目錄
導言
一 研究目的與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 研究方法、特色創新與基本框架
四 基本概念的辨析與界定
第一編 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概述
第一章 敘利亞名稱與“(大)敘利亞”認同的起源與演變
第一節 “敘利亞”名稱的起源與演變
一 “敘利亞”名稱的起源
二 希臘—羅馬時代的“敘利亞”
三 阿拉伯與奧斯曼統治時期的“敘利亞”
四 法國委任統治前後的“敘利亞”
五 阿拉伯語文獻中的“敘利亞”
第二節 “(大)敘利亞”認同的起源與演變
一 “瓦坦”(watan)概念的演變
二 “(大)敘利亞”地區的宗教社團認同
三 “(大)敘利亞”認同的産生與模式選擇
四 由“(大)敘利亞”東正教徒倡導的“(大)敘利亞”認同
五 “(大)敘利亞”認同在海外的發展
第二章 法國委任統治以前的敘利亞概況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經濟概況
一 地理環境
二 經濟概況
第二節 法國委任統治以前的曆史概述
一 阿拉伯徵服前時期(公元636年之前)
二 阿拉伯徵服至奧斯曼統治前時期(636—1516年)
三 奧斯曼統治至法國委任統治之前時期(1516—1920年)
第三節 族群、教派與區域忠誠
一 敘利亞的“族群”概述
二 敘利亞的“教派”概述
三 族群、教派、區域忠誠的成因與特點
第三章 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的階段
第一節 法國委任統治階段(1920—1946年)
一 法國委任統治初期(1920—1925年)的特點
二 法國委任統治後期(1926—1946年)的特點
第二節 獨立的探索階段(1946—1963年)
一 探索階段初期(1946—1958年)的特點
二 探索階段後期(1958—1963年)的特點
第三節 復興黨統治階段(1963年至今)
一 復興黨統治初期(1963—1970年)的特點
二 老阿薩德統治時期(1970—2000年)的特點
三 巴沙爾統治時期(2000年至今)的特點
本編小結
第二編 法國委任統治階段:從殖民地到議會民主製
第一章 法國委任統治初期(1920—1925年)
第一節 族群結構與族群認同的變化
一 族群結構的變化
二 族群認同的變化
第二節 民族主義與多元政治選擇
一 阿拉伯民族主義
二 (大)敘利亞主義
三 國傢民族主義
第三節 政治、經濟、文教領域的殖民主義政策
一 政治方麵
二 經濟方麵
三 教育文化方麵
第四節 早期敘利亞的民族鬥爭
一 民族獨立意識有所發展
二 民族鬥爭多為自發性鬥爭
三 海外齣現民族主義政治組織
四 敘利亞黨派活動開始興起
第二章 法國委任統治後期(1926—1946年)
第一節 敘利亞現代議會民主政治的萌生
一 1930年憲法確立瞭敘利亞現代議會民主製度
二 以民族聯盟為代錶的民族主義者具保守性與妥協性
第二節 敘利亞國傢認同的萌芽
一 反法鬥爭中萌生瞭敘利亞“國傢”認同
二 “敘利亞國傢”的疆域認同仍不明晰
三 “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不同步
第三節 殖民主義對敘利亞民族國傢構建的“雙重使命”
一 經濟方麵
二 上層建築方麵
本編小結
第三編 獨立的探索階段:從議會民主製到軍政體製
第一章 探索階段的初期(1946—1958年)
第一節 國傢對經濟的控製
一 金融
二 農業
三 工業
四 交通運輸
五 通信與廣播業
第二節 社會結構的變化
一 人口的增長與城市化的發展
二 以傢族、族群、地域等為基礎的傳統社會關係遭到削弱
三 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第三節 議會民主製的衰落
一 缺乏認同
二 體製異化
三 黨派鬥爭激烈
四 政府軟弱
五 戰爭、政變對議會民主製的瓦解
第四節 “阿拉伯民族主義”與“國傢民族主義”的較量
一 復興黨與“阿拉伯復興社會主義”的誕生
二 “國傢民族主義”的實踐
三 “阿聯”的建立——“阿拉伯民族主義”對“國傢民族主義”的勝利
第二章 探索階段的後期(1958—1963年)
第一節 國傢民族主義的上升與脫離“阿聯”
一 納賽爾對敘利亞的專製統治
二 國傢民族主義的上升
三 復興黨的分裂
第二節 議會民主製度的衰亡與國傢的建設
一 納賽爾時期的激進改革
二 軍事政變頻發
三 阿茲姆的改革
本編小結
第四編 復興黨統治階段:從軍政體製到威權政體、弱威權政體
第一章 復興黨統治初期(1963—1970年)
第一節 復興黨軍政體製的確立
一 復興黨與納賽爾主義者的分裂
二 新舊復興黨人的分裂
三 新復興黨人內部的分裂
第二節 社會結構的變化
一 地主與資産階層遭到削弱、農民階層壯大
二 新中産階層、軍方勢力的上升
三 阿拉維派地位上升,庫爾德人力量遭到削弱
第二章 老阿薩德統治時期(1970—2000年)
第一節 權威政治體製的建立
一 國傢政治體製的重構
二 建立國傢的“三大支柱”
第二節 國傢的“跨階層社會聯盟”與經濟改革
一 “跨階層社會聯盟”的鞏固
二 國傢對經濟的改革
第三節 “民族主義”指導下的對外政策
一 “阿拉伯民族主義”指導下的反以立場
二 “(大)敘利亞主義”指導下的對黎巴嫩政策
三 “國傢民族主義”指導下的兩伊戰爭中的立場
第四節 國傢對民族認同的構建
一 族群方麵
二 教育方麵
三 文化藝術體育方麵
第三章 巴沙爾統治時期(2000年至今)
第一節 弱權威主義政體的形成
一 新“剋裏斯瑪”統治形象的塑造
二 對原政治體製的改革與繼承
第二節 “大馬士革之春”與公民社會的活動
一 “大馬士革之春”與公民社會的崛起
二 “大馬士革之春”的結束與對公民社會的壓製
第三節 巴沙爾時期的經濟、外交調整
一 經濟方麵
二外交方麵
本編小結
結論
附錄一 敘利亞曆史上的國旗
附錄二 敘利亞國歌
附錄三 1973年敘利亞憲法
參考文獻
緻謝
前言/序言
unll
《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研究》 引言 敘利亞,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承載著深厚的曆史積澱與多元的文化基因。在現代世界民族國傢崛起的浪潮中,敘利亞的命運與同一時期的許多後殖民地區一樣,經曆瞭復雜而麯摺的探索與構建過程。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敘利亞自奧斯曼帝國衰落、歐洲列強勢力滲透,直至現代獨立建國並塑造國傢認同的漫長曆史進程。我們並非僅僅關注政治層麵的權力更迭或邊界劃定,而是著眼於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經濟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敘利亞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傢的獨特麵貌。 本書的研究視角,旨在超越簡單的時間敘事,而是嘗試勾勒齣民族國傢構建過程中,內在因素與外在影響交織的動態圖景。從早期奧斯曼帝國晚期試圖推行中央集權改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委任統治時期對敘利亞社會結構的重塑,再到獨立後曆屆政府在統一國傢認同、發展經濟、處理國內多元性問題上的努力與挑戰,每一個階段都為我們理解敘利亞民族國傢的形成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綫索。 我們相信,理解一個國傢的現代性,不能脫離其獨特的曆史語境。因此,本書將重點梳理敘利亞在這一轉型時期麵臨的幾大核心議題:民族主義思想的傳播與本土化;不同社會群體(如阿拉伯人、庫爾德人、阿拉維派、基督徒等)在國傢構建過程中的地位與訴求;經濟發展模式對國傢整閤的影響;以及宗教、語言、地域等多元性因素如何在民族國傢框架下被處理,抑或成為挑戰。 通過對這些議題的細緻考察,本書期望能呈現一個更加立體、 nuanced 的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圖景,從而為理解該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後殖民國傢麵臨的共同挑戰與特殊經驗,提供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案例分析。 第一章:奧斯曼晚期的啓濛思潮與早期民族意識萌芽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奧斯曼帝國雖然名義上依然強大,但內部的矛盾與外部的壓力日益加劇。敘利亞作為帝國腹地,也受到瞭這些變革思潮的深刻影響。這一時期,阿拉伯啓濛運動(Nahda)的浪潮席捲瞭敘利亞的知識分子階層。咖啡館、報刊雜誌成為思想交流的陣地,新的理念,如民族自治、政治改革、現代教育等,開始挑戰傳統的宗教和帝國統治模式。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奧斯曼帝國推行的“奧斯曼主義”(Ottomanism)改革嘗試中,敘利亞精英如何理解和迴應。是擁抱一個統一的、現代化的奧斯曼帝國,還是開始孕育更具地域性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亦或是其他形式的社群認同?我們將會分析那一時期齣現的早期民族主義文學作品、政治辯論,以及由知識分子和宗教領袖發起的教育改革運動,這些都為日後民族國傢的齣現埋下瞭思想的種子。 這一章將特彆關注,在奧斯曼帝國晚期,敘利亞內部是否存在著對“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除瞭泛阿拉伯主義的早期顯露,各地是否也存在著區域性的認同,比如對大馬士革、阿勒頗等曆史城市的歸屬感,或是對特定宗教社群(如阿拉維派、德魯茲派、基督徒群體)內部凝聚力的強化。這些多元的認同如何在這個曆史節點上相互作用,為未來國傢構建的復雜性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洲列強的塑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改變瞭中東的政治版圖。奧斯曼帝國的覆滅,為歐洲列強瓜分其領土提供瞭契機。本書將詳細梳理,英法兩國如何通過賽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等秘密協議,將敘利亞地區劃入法國的勢力範圍,並最終建立起敘利亞和黎巴嫩兩個委任統治區。 法國的委任統治,對敘利亞的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治統治,更是一種製度的移植與社會結構的重塑。本書將重點分析: 行政區劃與國傢邊界的確定: 法國如何根據其自身的利益,人為地劃分行政區域,以及這種劃分對未來敘利亞國傢整閤可能帶來的挑戰。大馬士革與阿勒頗等重要城市,以及不同宗教和民族社群的分布,是如何在這種新的行政框架下被重新安置的。 政治製度的引入: 法國引入的議會、政黨等政治製度,對敘利亞本土政治文化産生瞭何種影響?這些製度在多大程度上適應瞭當地的社會現實,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政治動力和矛盾? 經濟政策的調整: 法國委任統治時期的經濟政策,如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政策、貿易協定等,是如何服務於宗主國利益,同時又對敘利亞的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 民族主義的迴應與演變: 在法國的統治下,敘利亞本土的民族主義思潮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是更加激進地爭取獨立,還是在與殖民者的互動中尋求妥協和策略?不同政治派彆,如保守派、民族主義者、早期左翼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這一章的重點,在於揭示殖民統治在塑造現代民族國傢過程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一方麵,它強行推行瞭西方化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奠定瞭某些現代國傢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麵,它也人為地割裂瞭曆史聯係,加劇瞭社會內部的某些矛盾,並激發瞭本土民族主義的反抗。 第三章:獨立建國與早期國傢整閤的挑戰 在經曆瞭長期的反殖民鬥爭後,敘利亞於1946年獲得完全獨立。然而,獨立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充滿瞭復雜而艱巨的國傢整閤任務。本書將深入分析敘利亞獨立初期所麵臨的嚴峻挑戰: 政治不穩定與政變頻發: 獨立初期的敘利亞政壇,經曆瞭多次政變和權力更迭。保守派、民族主義者、軍人集團等各方勢力在爭奪國傢主導權。我們將分析這些政治動蕩背後的社會經濟原因,以及它們對國傢製度建設和長期穩定造成的損害。 國傢認同的構建: 在一個由前奧斯曼帝國不同區域和社群組成的國傢中,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敘利亞人”身份,而非僅僅是某個地區、某個社群的成員?本書將探討曆屆政府在推行國傢教育、使用官方語言、推廣國傢象徵等方麵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在現實中遇到的阻礙。 經濟發展的模式與不平等: 獨立後的敘利亞,在經濟發展方麵進行瞭諸多嘗試。我們將會審視其早期工業化、農業改革的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是否加劇瞭區域間、階層間的經濟不平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常常是民族國傢整閤的潛在隱患。 多元社群的政治參與與衝突: 敘利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傢。在獨立後的政治進程中,不同社群(如遜尼派、阿拉維派、什葉派、基督徒、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等)的政治訴求如何被錶達?政府在處理這些多元社群關係時,采取瞭哪些政策?這些政策是促進瞭融閤,還是加劇瞭分歧? 本章的重點,在於呈現獨立後的敘利亞,如何在混亂與機遇並存的環境中,艱難地試圖將一個多元的社會塑造成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傢。這一過程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嘗試,也暴露瞭現實政治的殘酷與復雜。 第四章:民族主義思潮的演變與泛阿拉伯主義的影響 敘利亞的現代民族國傢構建,始終與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緊密相連。本書將追溯敘利亞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曆程,特彆是泛阿拉伯主義在敘利亞政治中的地位與影響。 早期民族主義的理念: 從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到反抗法國委任統治,敘利亞的民族主義者如何發展齣本土的政治訴求,並與其他阿拉伯國傢的民族主義思潮産生聯係? 泛阿拉伯主義的高潮與低榖: 納賽爾主義在埃及的興起,曾一度將泛阿拉伯主義推嚮高潮。敘利亞是如何捲入這一浪潮的?我們將會分析敘利亞與埃及閤並(阿拉伯聯閤共和國時期)的經驗與教訓,以及這一嘗試的失敗對敘利亞國內政治和民族認同的深遠影響。 本土民族主義的強化: 在泛阿拉伯主義退潮後,敘利亞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是否朝著更加強調國傢主權和本土特色的方嚮發展?例如,在復興黨(Ba'ath Party)執政後,其所倡導的民族主義理念,在國傢構建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民族主義與其他意識形態的交織: 敘利亞的民族主義,如何與其他政治意識形態(如社會主義、世俗主義、軍事強權主義)相結閤,共同塑造瞭敘利亞的政治格局? 這一章將深入探討,民族主義作為一種動員力量,在敘利亞民族國傢構建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同時也揭示瞭其內部的張力與變化,以及與其他區域性思潮的復雜互動。 第五章:社會結構、經濟發展與國傢整閤的深層動力 一個現代民族國傢的穩固,離不開其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本書將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敘利亞社會結構的特點、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國傢整閤的進程。 城市與鄉村的張力: 敘利亞社會長期存在城市與鄉村的結構性差異。現代化進程如何影響瞭這種關係?城市精英與鄉村居民在國傢政策製定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宗教與社群的政治經濟角色: 敘利亞是一個擁有眾多宗教和族裔社群的國傢。這些社群不僅僅是文化符號,它們也擁有各自的經濟資源和政治訴求。本書將分析,在國傢資源分配、權力結構中,這些社群是如何被納入或排除的?宗教領袖、部落首領等傳統權力結構,在現代民族國傢構建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經濟發展模式的演進: 從早期的自由主義經濟到後來的國傢主導型經濟,再到某些時期的私有化嘗試,敘利亞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曆瞭多次轉型。這些轉型對國內資本的形成、階層結構的變遷、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國傢在經濟領域扮演的角色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教育、媒體與國傢認同的塑造: 現代民族國傢高度依賴教育和媒體來傳播統一的價值觀和國傢認同。本書將考察敘利亞在這些領域的實踐,以及它們在塑造國民身份、推廣官方意識形態方麵的作用,同時也分析其可能帶來的信息壟斷和壓製異見的問題。 本章旨在揭示,民族國傢的構建並非僅僅是政治上的頂層設計,更是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多元社群的互動,以及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緊密相連。這些深層動力,往往是理解國傢行為和發展走嚮的關鍵。 結論 《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研究》通過對敘利亞自奧斯曼帝國晚期至今的曆史變遷進行梳理和分析,旨在呈現一個復雜而生動的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構建圖景。本書並非簡單地記錄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揭示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內在的社會力量與外在的國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敘利亞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形態。 我們觀察到,敘利亞現代民族國傢的構建,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充滿挑戰的探索。從啓濛思潮的萌芽,到殖民者刻意的塑造,再到獨立後的艱難整閤,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民族主義的演變,特彆是泛阿拉伯主義與本土民族主義的此消彼長,構成瞭國傢認同構建的核心動力。同時,敘利亞內部多元社群的共存與張力,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教育、媒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都深刻地影響著國傢整閤的深度與廣度。 本書的研究,期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敘利亞復雜現實的框架。它錶明,現代民族國傢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矛盾和妥協的過程。敘利亞的經驗,既是地區性曆史進程的一部分,也為我們理解其他後殖民國傢在追求國傢主權、民族認同和國內整閤過程中所麵臨的普遍睏境,提供瞭寶貴的參照。 通過深入剖析這些曆史維度,本書呼喚著對敘利亞更深層次的理解,超越單一的事件敘事,去把握其民族國傢構建的復雜邏輯和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