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项关于叙利亚民族国家构建问题的系统*面的研究。作者*先论述了叙利亚名称与“(大)叙利亚”认同的起源与演变,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讨论了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三个历史阶段,即法国委任统治阶段(1920-1946年)、独立的探索阶段(1946-1963年)及复兴党统治阶段(1963年至今),并在*后总结了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特点。*书逻辑清晰,涉及了若干相关的重大问题,包括叙利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复兴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族群问题的变迁、“阿拉伯之春”等等。可以说,这是国内出版的*一部关于叙利亚民族国家构建的专著,在叙利亚持续动荡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王霏,女,1984年2月生;山东省日照市人;2014年7月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东史,现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特色创新与基本框架
四 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第一编 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概述
第一章 叙利亚名称与“(大)叙利亚”认同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节 “叙利亚”名称的起源与演变
一 “叙利亚”名称的起源
二 希腊—罗马时代的“叙利亚”
三 阿拉伯与奥斯曼统治时期的“叙利亚”
四 法国委任统治前后的“叙利亚”
五 阿拉伯语文献中的“叙利亚”
第二节 “(大)叙利亚”认同的起源与演变
一 “瓦坦”(watan)概念的演变
二 “(大)叙利亚”地区的宗教社团认同
三 “(大)叙利亚”认同的产生与模式选择
四 由“(大)叙利亚”东正教徒倡导的“(大)叙利亚”认同
五 “(大)叙利亚”认同在海外的发展
第二章 法国委任统治以前的叙利亚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经济概况
一 地理环境
二 经济概况
第二节 法国委任统治以前的历史概述
一 阿拉伯征服前时期(公元636年之前)
二 阿拉伯征服至奥斯曼统治前时期(636—1516年)
三 奥斯曼统治至法国委任统治之前时期(1516—1920年)
第三节 族群、教派与区域忠诚
一 叙利亚的“族群”概述
二 叙利亚的“教派”概述
三 族群、教派、区域忠诚的成因与特点
第三章 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阶段
第一节 法国委任统治阶段(1920—1946年)
一 法国委任统治初期(1920—1925年)的特点
二 法国委任统治后期(1926—1946年)的特点
第二节 独立的探索阶段(1946—1963年)
一 探索阶段初期(1946—1958年)的特点
二 探索阶段后期(1958—1963年)的特点
第三节 复兴党统治阶段(1963年至今)
一 复兴党统治初期(1963—1970年)的特点
二 老阿萨德统治时期(1970—2000年)的特点
三 巴沙尔统治时期(2000年至今)的特点
本编小结
第二编 法国委任统治阶段:从殖民地到议会民主制
第一章 法国委任统治初期(1920—1925年)
第一节 族群结构与族群认同的变化
一 族群结构的变化
二 族群认同的变化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多元政治选择
一 阿拉伯民族主义
二 (大)叙利亚主义
三 国家民族主义
第三节 政治、经济、文教领域的殖民主义政策
一 政治方面
二 经济方面
三 教育文化方面
第四节 早期叙利亚的民族斗争
一 民族独立意识有所发展
二 民族斗争多为自发性斗争
三 海外出现民族主义政治组织
四 叙利亚党派活动开始兴起
第二章 法国委任统治后期(1926—1946年)
第一节 叙利亚现代议会民主政治的萌生
一 1930年宪法确立了叙利亚现代议会民主制度
二 以民族联盟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具保守性与妥协性
第二节 叙利亚国家认同的萌芽
一 反法斗争中萌生了叙利亚“国家”认同
二 “叙利亚国家”的疆域认同仍不明晰
三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同步
第三节 殖民主义对叙利亚民族国家构建的“双重使命”
一 经济方面
二 上层建筑方面
本编小结
第三编 独立的探索阶段:从议会民主制到军政体制
第一章 探索阶段的初期(1946—1958年)
第一节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一 金融
二 农业
三 工业
四 交通运输
五 通信与广播业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 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的发展
二 以家族、族群、地域等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遭到削弱
三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议会民主制的衰落
一 缺乏认同
二 体制异化
三 党派斗争激烈
四 政府软弱
五 战争、政变对议会民主制的瓦解
第四节 “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较量
一 复兴党与“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 “国家民族主义”的实践
三 “阿联”的建立——“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国家民族主义”的胜利
第二章 探索阶段的后期(1958—1963年)
第一节 国家民族主义的上升与脱离“阿联”
一 纳赛尔对叙利亚的专制统治
二 国家民族主义的上升
三 复兴党的分裂
第二节 议会民主制度的衰亡与国家的建设
一 纳赛尔时期的激进改革
二 军事政变频发
三 阿兹姆的改革
本编小结
第四编 复兴党统治阶段:从军政体制到威权政体、弱威权政体
第一章 复兴党统治初期(1963—1970年)
第一节 复兴党军政体制的确立
一 复兴党与纳赛尔主义者的分裂
二 新旧复兴党人的分裂
三 新复兴党人内部的分裂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 地主与资产阶层遭到削弱、农民阶层壮大
二 新中产阶层、军方势力的上升
三 阿拉维派地位上升,库尔德人力量遭到削弱
第二章 老阿萨德统治时期(1970—2000年)
第一节 权威政治体制的建立
一 国家政治体制的重构
二 建立国家的“三大支柱”
第二节 国家的“跨阶层社会联盟”与经济改革
一 “跨阶层社会联盟”的巩固
二 国家对经济的改革
第三节 “民族主义”指导下的对外政策
一 “阿拉伯民族主义”指导下的反以立场
二 “(大)叙利亚主义”指导下的对黎巴嫩政策
三 “国家民族主义”指导下的两伊战争中的立场
第四节 国家对民族认同的构建
一 族群方面
二 教育方面
三 文化艺术体育方面
第三章 巴沙尔统治时期(2000年至今)
第一节 弱权威主义政体的形成
一 新“克里斯玛”统治形象的塑造
二 对原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继承
第二节 “大马士革之春”与公民社会的活动
一 “大马士革之春”与公民社会的崛起
二 “大马士革之春”的结束与对公民社会的压制
第三节 巴沙尔时期的经济、外交调整
一 经济方面
二外交方面
本编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叙利亚历史上的国旗
附录二 叙利亚国歌
附录三 1973年叙利亚宪法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unll
《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 引言 叙利亚,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世界民族国家崛起的浪潮中,叙利亚的命运与同一时期的许多后殖民地区一样,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探索与构建过程。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叙利亚自奥斯曼帝国衰落、欧洲列强势力渗透,直至现代独立建国并塑造国家认同的漫长历史进程。我们并非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权力更迭或边界划定,而是着眼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叙利亚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特面貌。 本书的研究视角,旨在超越简单的时间叙事,而是尝试勾勒出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内在因素与外在影响交织的动态图景。从早期奥斯曼帝国晚期试图推行中央集权改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委任统治时期对叙利亚社会结构的重塑,再到独立后历届政府在统一国家认同、发展经济、处理国内多元性问题上的努力与挑战,每一个阶段都为我们理解叙利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我们相信,理解一个国家的现代性,不能脱离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因此,本书将重点梳理叙利亚在这一转型时期面临的几大核心议题: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本土化;不同社会群体(如阿拉伯人、库尔德人、阿拉维派、基督徒等)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地位与诉求;经济发展模式对国家整合的影响;以及宗教、语言、地域等多元性因素如何在民族国家框架下被处理,抑或成为挑战。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细致考察,本书期望能呈现一个更加立体、 nuanced 的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图景,从而为理解该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后殖民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与特殊经验,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分析。 第一章:奥斯曼晚期的启蒙思潮与早期民族意识萌芽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虽然名义上依然强大,但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压力日益加剧。叙利亚作为帝国腹地,也受到了这些变革思潮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阿拉伯启蒙运动(Nahda)的浪潮席卷了叙利亚的知识分子阶层。咖啡馆、报刊杂志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新的理念,如民族自治、政治改革、现代教育等,开始挑战传统的宗教和帝国统治模式。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奥斯曼帝国推行的“奥斯曼主义”(Ottomanism)改革尝试中,叙利亚精英如何理解和回应。是拥抱一个统一的、现代化的奥斯曼帝国,还是开始孕育更具地域性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亦或是其他形式的社群认同?我们将会分析那一时期出现的早期民族主义文学作品、政治辩论,以及由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发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些都为日后民族国家的出现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这一章将特别关注,在奥斯曼帝国晚期,叙利亚内部是否存在着对“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除了泛阿拉伯主义的早期显露,各地是否也存在着区域性的认同,比如对大马士革、阿勒颇等历史城市的归属感,或是对特定宗教社群(如阿拉维派、德鲁兹派、基督徒群体)内部凝聚力的强化。这些多元的认同如何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相互作用,为未来国家构建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列强的塑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政治版图。奥斯曼帝国的覆灭,为欧洲列强瓜分其领土提供了契机。本书将详细梳理,英法两国如何通过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 Agreement)等秘密协议,将叙利亚地区划入法国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建立起叙利亚和黎巴嫩两个委任统治区。 法国的委任统治,对叙利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统治,更是一种制度的移植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本书将重点分析: 行政区划与国家边界的确定: 法国如何根据其自身的利益,人为地划分行政区域,以及这种划分对未来叙利亚国家整合可能带来的挑战。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重要城市,以及不同宗教和民族社群的分布,是如何在这种新的行政框架下被重新安置的。 政治制度的引入: 法国引入的议会、政党等政治制度,对叙利亚本土政治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现实,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政治动力和矛盾? 经济政策的调整: 法国委任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贸易协定等,是如何服务于宗主国利益,同时又对叙利亚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 民族主义的回应与演变: 在法国的统治下,叙利亚本土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是更加激进地争取独立,还是在与殖民者的互动中寻求妥协和策略?不同政治派别,如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早期左翼思想的萌芽,是如何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揭示殖民统治在塑造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强行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奠定了某些现代国家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它也人为地割裂了历史联系,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某些矛盾,并激发了本土民族主义的反抗。 第三章:独立建国与早期国家整合的挑战 在经历了长期的反殖民斗争后,叙利亚于1946年获得完全独立。然而,独立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充满了复杂而艰巨的国家整合任务。本书将深入分析叙利亚独立初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政治不稳定与政变频发: 独立初期的叙利亚政坛,经历了多次政变和权力更迭。保守派、民族主义者、军人集团等各方势力在争夺国家主导权。我们将分析这些政治动荡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们对国家制度建设和长期稳定造成的损害。 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一个由前奥斯曼帝国不同区域和社群组成的国家中,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叙利亚人”身份,而非仅仅是某个地区、某个社群的成员?本书将探讨历届政府在推行国家教育、使用官方语言、推广国家象征等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现实中遇到的阻碍。 经济发展的模式与不平等: 独立后的叙利亚,在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我们将会审视其早期工业化、农业改革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加剧了区域间、阶层间的经济不平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常常是民族国家整合的潜在隐患。 多元社群的政治参与与冲突: 叙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独立后的政治进程中,不同社群(如逊尼派、阿拉维派、什叶派、基督徒、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等)的政治诉求如何被表达?政府在处理这些多元社群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是促进了融合,还是加剧了分歧? 本章的重点,在于呈现独立后的叙利亚,如何在混乱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艰难地试图将一个多元的社会塑造成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过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尝试,也暴露了现实政治的残酷与复杂。 第四章: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与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 叙利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始终与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紧密相连。本书将追溯叙利亚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历程,特别是泛阿拉伯主义在叙利亚政治中的地位与影响。 早期民族主义的理念: 从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到反抗法国委任统治,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者如何发展出本土的政治诉求,并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产生联系? 泛阿拉伯主义的高潮与低谷: 纳赛尔主义在埃及的兴起,曾一度将泛阿拉伯主义推向高潮。叙利亚是如何卷入这一浪潮的?我们将会分析叙利亚与埃及合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时期)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这一尝试的失败对叙利亚国内政治和民族认同的深远影响。 本土民族主义的强化: 在泛阿拉伯主义退潮后,叙利亚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否朝着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本土特色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复兴党(Ba'ath Party)执政后,其所倡导的民族主义理念,在国家构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民族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交织: 叙利亚的民族主义,如何与其他政治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世俗主义、军事强权主义)相结合,共同塑造了叙利亚的政治格局? 这一章将深入探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动员力量,在叙利亚民族国家构建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内部的张力与变化,以及与其他区域性思潮的复杂互动。 第五章: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国家整合的深层动力 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稳固,离不开其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叙利亚社会结构的特点、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国家整合的进程。 城市与乡村的张力: 叙利亚社会长期存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性差异。现代化进程如何影响了这种关系?城市精英与乡村居民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地位有何不同? 宗教与社群的政治经济角色: 叙利亚是一个拥有众多宗教和族裔社群的国家。这些社群不仅仅是文化符号,它们也拥有各自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诉求。本书将分析,在国家资源分配、权力结构中,这些社群是如何被纳入或排除的?宗教领袖、部落首领等传统权力结构,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 从早期的自由主义经济到后来的国家主导型经济,再到某些时期的私有化尝试,叙利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多次转型。这些转型对国内资本的形成、阶层结构的变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家在经济领域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育、媒体与国家认同的塑造: 现代民族国家高度依赖教育和媒体来传播统一的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本书将考察叙利亚在这些领域的实践,以及它们在塑造国民身份、推广官方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分析其可能带来的信息垄断和压制异见的问题。 本章旨在揭示,民族国家的构建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顶层设计,更是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多元社群的互动,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紧密相连。这些深层动力,往往是理解国家行为和发展走向的关键。 结论 《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通过对叙利亚自奥斯曼帝国晚期至今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呈现一个复杂而生动的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图景。本书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揭示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内在的社会力量与外在的国际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叙利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 我们观察到,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充满挑战的探索。从启蒙思潮的萌芽,到殖民者刻意的塑造,再到独立后的艰难整合,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民族主义的演变,特别是泛阿拉伯主义与本土民族主义的此消彼长,构成了国家认同构建的核心动力。同时,叙利亚内部多元社群的共存与张力,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教育、媒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整合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的研究,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叙利亚复杂现实的框架。它表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和妥协的过程。叙利亚的经验,既是地区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理解其他后殖民国家在追求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和国内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历史维度,本书呼唤着对叙利亚更深层次的理解,超越单一的事件叙事,去把握其民族国家构建的复杂逻辑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