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新版):论语别裁(套装上下册)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论语别裁(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论语
  • 传统文化
  • 国学
  • 经典
  • 思想
  • 哲学
  • 文化
  • 解读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6069
版次:4
商品编码:118990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9
套装数量:2
字数:63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版全新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有关《论语》的章句注疏也累代不绝。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本书繁体字版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一九七六年五月出版,简体字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在一九九〇年出版。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论语别裁》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内容简介

《论语别裁》内容提要:
南怀瑾先生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目录
学而第一
三言四语
语文的变与不变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被忽视的道家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冤枉的一打
再论《论语》
学而有何乐
真人和假人
寂寞的享受
谁来了解你
爱与罪
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
秃头的十字架
谁能忘情
花言巧语
三面镜子
可爱的小学生
吕端大事不糊涂
饮食男女
没有朋友的上帝
种瓜者
孔子的素描
五字串通五经
善知识与恶知识
老鼠生儿的孝道
无所适从的礼俗
上帝的外婆是谁
《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
多才多艺的子贡
诗的人生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
大政治家的风范
星辰知多少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从台风了解人生
圣人也势利吗?
悠美的情歌
诗的伟大
穷哉法治
孔子的自剖
车上的一课
以孝治天下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晚娘面孔难为人
孔子也会看相
是什么东西
异端与偏激
由养士到考试
天下英雄入彀中
千里求官只为财
治国难!齐家更难!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
泰山之旅
志在春秋
秉笔直书罪罪恶恶
承让领教
淡泊以明志
穷源溯本
心香一瓣诚则灵
拍灶君的马屁
量力而为谦虚好学
儒冠错换八卦袍的诸葛亮
孔子的换心术
追的哲学
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
责备贤者
敲响了的活礼乐
衰世的通病

里仁第四
那“仁”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是故乡明
照临万类的仁道
兼收并蓄见仁心
了知生死不相关
富贵不淫贫贱乐
敝屣功名尊道义
孔子四字禅
吉光片羽稍纵即逝
仁义值千金
孝子仁人不二门
仁者之言

公冶长第五
孔子选女婿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立己易立人难
孔子要出国
孔门弟子画像
吾爱吾师
手倦抛书午梦长
人到无求品自高
推己及人难又难
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
盖棺成定论
名臣的典范
玩物丧志
进退揖让之问
濯足沧浪哪得清
想得太过了
难得糊涂
不如归去
一乐也的对话

雍也第六
闲置帝王才
当皇帝的能受气
周富济贫
天生我才必有用
各有千秋
爵禄不能移——闵子骞
李斯的老鼠哲学
不在愁中即病中
学问的鸿沟
知人之明
功成身退
圣人也有牢骚吗?
百无一用是书生
人性的基本问题
还是老虎可爱
楼下黄金楼上人
我误聪明
政治与宗教
不在山水之间
变了形的文化样品
君子可欺以其方
冲冠一“路”为红颜
此事古难全

述而第七
一肩挑尽古今愁
梦中的忧乐
道德仁艺
孔子的学费问题
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
千古艰难唯一死
男儿到此是英雄
南面王不易也
进步和退步
聪明人的玩具
谦虚和自信
时衰鬼弄人
虚字文章实事知
孔子的行谊
同姓不婚的优生学
生活的艺术
凡圣之分
祈祷是求救的信号
要愁哪得工夫
光风霁月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
贵为天子而友布衣
无愧平生事大难
冯道的故事
学问深时意气平
临大节而不可夺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文章自己的好
愚民政策
社会动乱之源
知人于微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
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秀才未必知天下事
文化复兴运动
三代之治
民主乎?专制乎?
大禹和墨子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历史文化先驱
礼的变态
良冶之门多钝铁
古之学者为己
行为心理学
不见顶相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大丈夫当如是乎?
解脱生死
卖不出去的无价宝
不落醉梦中
水流花谢两无情
女人未必皆祸水
学而有成之难
勿轻后学
高帽压人低
意气凌云..
三达德的重心
圣人之道与才
赞元禅师与王安石

下册
先进第十一
半部《论语》
素朴的美
知人论事
听话的颜回
孝子闵子骞
才命相妨的颜回
不问苍生问鬼神
生命的幽默
孔门弟子的素描
言语的艺术
子路的琴学入门
低昂失律的资质
儒家四相
颜回的空子贡的有
不着痕迹的善人
应机施教
死有重于泰山
历史人物典型的塑立
从政与求学
力挽狂澜的子路
谦谦君子的冉求
性天风月
春风化雨

颜渊第十二
天人合一
静的修养
乾坤马一毛
大光明与复礼
无所住心
身非我有
梦幻空花非真无
顿悟与渐修
司马牛的问题
四海之内皆兄弟
自知者明
众志成城
内外兼修之谓美
历代兴衰的趋势
继绝传薪
书画琴棋诗酒花
吃饭大如天
知人易自知难
相对的人为政治
能平不平的子路
理难清
完美之不易
上不正下便歪
风吹草动
闻人与贤达
修养上的三岔路口
樊迟问“知”“仁”
交友的艺术

子路第十三
先天下之忧而忧
才难
孔子要正什么名
问舍求田
斗屋升基之争
政治.经济.文化
仁德须加累积成
正己而后正人
闲话一句
风头主义的英雄
画龙点睛
是不是——士
有恒为成功之本
乡愿之见
国防第一

宪问第十四
侠隐中人——原宪
名利浓于酒
隐痛诗人——吴梅村
草泽中自有经纶
狼虎丛中安身
度德不量力
爱里生害
为政难做人更难
不学谓之贫
识人难识己更难
全才——智.清.勇.艺.礼
疑假疑真
挟兵自重
管鲍之交难
死生亦大矣
人尽其才
为正义而言
风云际会
为谁读书
称职的使者
宿将还山不论兵
思无邪
智.仁.勇
待人接物
夫子何为者
报怨与报德
存心自有天知
入山未必心安
大隐市朝
收场不易
不合时宜
圣人头痛的事
急功近利之徒

卫灵公第十五
又说一贯
使节的信条
长安居大不易
夏历与过年
时空问题
英雄无奈是多情
精神失落的病态
反求诸己
多为别人想一想
毁与誉
出入无车少马骑
小忍与大谋
几人忧道不忧贫
器小易盈
烫手的山芋
花果枝叶

季氏第十六
兴灭继绝
族姓的家谱
孔孟曾颜的通天谱
红蓝画线鬼哭神号
传统历史的资料
侵略者的遁词
老虎出笼珠宝完蛋
孔子与冉求政略的论辩
先知的预言
朋友之道
说话难难说话
谁人肯向死前休
怕的哲学
学问的条件
诗礼传家
称呼的礼节

阳货第十七
阳货的火腿
《三字经》与孔子
孔子与子路唱双簧
正反相依
重论诗教
面壁而立的悲叹
礼乐的基本精神
摆虚架子
古老文化社会的通病
患得患失
今古人物论
法尔如是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爱的回报——孝
麻将的学术思想
男人与女人

微子第十八
隐士与历史文化
众鸟高飞尽
王不留行
江山与美人
凤凰离乱不如鸡
处处关津处处寒
如此风波不可行
穷达行藏
时衰鬼弄人
周公遗训

子张第十九
有容德乃大
雕虫小技大有可观
学问无尽岁月难留
体相圆融用之不穷
交浅不言深
大行与小节
学与仕
办丧事不是演戏
难能可贵
继往开来
法律不外人情
成败论英雄
圣人无常师
宫墙外望
圣人心日月
欲赞无词

尧日第二十
历史文化的重心——公天下
天人合一的气数
辨中边论
禹分九州
周重九鼎
上古的政治经济
人治法治并重
承先启后
养生送死无憾
从政典范论
四恶
学至三知的结论
乡党第十
《乡党》的歇后语

附录
孔学新语自序
孔学新语发凡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精彩书摘

学而第一

三言四语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教授。”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
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说他们要开会讨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
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是什么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词,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几个钟点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义出来,问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地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八股。党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

前言/序言

再版序言
本书自今年端午节出版之后,蒙广大读者的爱好,现在即须再版。这实在是始料所不及的事。
由此可见社会人心的向背,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因此反而使我深为惭愧,当时并未加以严谨的发挥,未免罪过。当初版问世之时,承蒙朋友们的盛意,纷纷惠示意见,希望继续开讲《孟子》等经书,俾使儒家一系列的学说,以现代化的姿态出现。此情极为可感。无奈青春顽劣、白首疏狂的我,向来只图懒散。况且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我辈纵有所见,亦无非先贤的糟粕而已,真是何足道哉!何足道哉!因此当时便写了一首总答朋友问的诗:“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倘留一笑缘。”际此再版,同学们要我写点意见,便记此以留一笑之缘可也。

岁次丙辰(一九七六年)冬月
南怀瑾记于台北



前 言

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对于时间,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将至,现在为了出版这本《论语》讲录,翻检以前的记录,才发觉在这短短的十五年历程中,已经讲过三四次《论语》。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讲过以后,看到同学的笔记,不觉洒然一笑,如忆梦中呓语。“言亡虑绝,事过无痕。”想来蛮好玩的。
第一次讲《论语》,是一九六二年秋天的事,当时的记载,只有开始的六篇,后来出版,初名“孔学新语——《论语》精义今训”,由杨管北居士题签。有一次曾经在有关单位讲了半部《论语》,没有整理记录。再到一九七四年四月开始,又应这边邀约安排,固定每周三下午讲两小时,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将全部《论语》讲完。而且最可感的是蔡策先生的全部笔录。他不但记录得忠实,同时还替我详细地补充了资料,例如传统家谱的格式,另外还有对传统祭礼的仪范,可惜他事情太忙,未能全部补充。蔡君在这段时间,正担任《中央日报》秘书的职务。一个从事笔政工作的人,精神脑力的劳碌,非局外人可以想象,而他却毫无所求地费了十倍听讲的时间,完成这部记录,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此外,这本讲录,曾经承唐树祥社长的厚爱,在《青年战士报》慈湖版全部发表(自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开始到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六日止);同时《人文世界》刊登大部分。又蒙李平山先生见爱,资助排印成书。不过,这部《论语》的讲述,只是因时因地的一些知见,并无学术价值。况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更谈不到文化上的分量。今古学术知见,大概都是时代刺激的反映,社会病态的悲鸣。谁能振衰补敝,改变历史时代而使其安和康乐?端赖实际从事工作者的努力。我辈书生知见,游戏文章,实在无补时艰,且当解闷消愁的戏论视之可也。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现在正当此书付印,特录宋儒陈同甫先生的精辟见解,以供读者借镜。
如其告宋孝宗之说:“今之儒者,自以为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而于《论语》,则说:“《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见长,又从而为之辞: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终身读之,卒堕于榛莽之中,而犹自谓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无本末,无内外。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者乎!举其
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然则《论语》之书,若之何而读之,曰: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他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于是而读《论语》之书,必知通体而好之矣。”
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岁次丙辰(一九七六)年三月
南怀瑾记于台北


《国学经典精粹:儒道佛三家思想精要》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犹如三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共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们相互激荡,相互融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乃至生活态度。本书《国学经典精粹:儒道佛三家思想精要》并非对某一特定古籍的逐字逐句解读,而是旨在提炼出这三大学派最核心、最精髓的思想脉络,勾勒出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为读者提供一条理解中华传统智慧的清晰路径。 一、 儒家思想:安身立命之道,修齐治平之学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核心在于“仁”与“礼”。“仁”是儒家思想的灵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互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的最基本体现。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规范社会秩序、约束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体系。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探讨儒家的几个关键概念: 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筑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石。本书将分析这些道德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们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中的意义。 孝悌忠信: 这些是儒家推崇的基本伦理关系,强调家庭和睦、社会责任。本书将探讨孝悌如何成为个人道德的基础,以及忠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君子之道: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本书将剖析君子的必备素质,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君子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中提出的这一核心理念,强调了教育在个人品德提升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本书将解析“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深层含义,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中反复强调的革新精神,并非鼓励盲目变革,而是强调不断自我完善、追求进步。本书将探讨这种持续学习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如何在个人成长和时代发展中发挥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儒家思想中层层递进的实践路径。本书将阐述从个人品德的修炼,到家庭的和睦,再到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这些环节是如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王阳明等后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强调了内心的觉醒和行动的实践。本书将探讨“致良知”如何开启人的内在智慧,以及“知行合一”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实现真知灼见。 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梳理,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如何在古代社会构建秩序、维系和谐,以及其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的借鉴意义。 二、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逍遥无为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追求与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方式。“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不可言说,不可捉摸,只能体悟。“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造作。与儒家积极入世不同,道家更偏向于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本书将深入探讨道家的几个重要方面: “道”与“德”: 本书将解析《道德经》中“道”的不可言说性与普遍性,以及“德”作为“道”在个体生命中的显现。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哲学中最具争议也最富智慧的论断之一。本书将阐释“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加干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抱朴守真”: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道家倡导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减少欲望,回归纯朴。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上善若水”: 水的柔韧、包容、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家理想人格的象征。本书将分析水的德性,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处世之道。 “知足常乐”: 道家认为,过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本书将探讨知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减少欲望来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返璞归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的本真状态。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回归自然、简化生活来找回内心的平和。 “以退为进”与“不争之德”: 道家并非提倡懦弱,而是深刻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懂得在适时的时候退让,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道家思想的超脱与智慧,学习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三、 佛家思想:慈悲为怀,觉悟人生 佛家思想源于印度,但经过与中国文化的长期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其核心在于“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以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等概念。佛家教导人们认识生命的苦难,探寻苦难的根源,并通过修行达到觉悟,摆脱轮回,获得解脱。 本书将对佛家思想中的关键元素进行梳理: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生灭不定,是佛家思想的起点。本书将探讨无常的本质,以及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般若心经》中的这一哲学观,揭示了“空”的智慧,并非虚无,而是事物本来的真实状态。本书将解析“空”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无我”的境界。 “慈悲喜舍”: 这是佛教四无量心,强调对众生的无差别之爱与关怀。本书将阐述慈悲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慈悲。 “因缘果报”: 佛教的因果观,强调行为的后果,鼓励人们行善积德。本书将探讨因缘果报的道理,以及如何通过正念正行来改变命运。 “八正道”: 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本书将介绍八正道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禅定”与“智慧”: 禅定是培养专注力和觉知力的方法,智慧则是对生命真相的洞察。本书将探讨禅定与智慧的修习,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轮回”与“解脱”: 佛教对生命轮回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脱离轮回,获得涅槃的境界。本书将浅显易懂地解释这些概念,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佛家思想的深刻洞察力,学习如何面对生命的苦难,培养内心的慈悲与智慧。 结语 《国学经典精粹:儒道佛三家思想精要》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启迪。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迷失方向,焦虑不安。儒、道、佛三家思想,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如同三面明镜,可以帮助我们照见自我,认识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本书致力于以现代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梳理和呈现这三大学派的精华。它旨在打破传统经典阅读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学习,我们可以构建坚实的道德根基;通过对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的领悟,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自由与洒脱;通过对佛家慈悲与觉悟的践行,我们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质,超越烦恼。 阅读本书,将是一次精神的回归之旅,一次智慧的探索之旅。希望本书能为您的心灵带来启迪,为您的生活注入能量,帮助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拥抱一个更加充实、和谐、智慧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厚重感和内容的深邃性。它显然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投入时间、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南师的解读,最让我欣赏的是他那种融会贯通的视野,他能将儒家的核心精神,与佛家的禅思、道家的自然之道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体系。其中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阐述,我过去总觉得是老生常谈,但经他一剖析,才明白那份“悦”的境界,是建立在不断实践和自我检验的基础上的,那是一种生命力蓬勃向上的自然流露。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晦涩的典籍变成了生动的生命体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和修身的,这套书是绕不开的必读书目之一。

评分

这套《论语别裁》真是让人读了又放不下,每次翻开都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对话。南怀瑾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是冷冰冰地解读古籍,而是将《论语》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阐述。比如讲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他会联系到现代人普遍的焦虑和迷茫,告诉我们如何通过修养内心来获得真正的安定。特别是他对孔子思想中那种温润、平和的生命哲学的挖掘,让人感到非常受用。读完后,我感觉对传统文化有了一种更接地气的理解,不再觉得那些古老的道理高不可攀,而是切实地指导着我的为人处世。装帧设计也很有心,那种内敛的古典美,拿在手里就很让人心生敬意,是那种值得反复品味、细细研读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华传统生命智慧的窗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别裁”这个名字有些疑虑,怕是过度发挥或穿凿附会,但读下去后,完全打消了这个顾虑。南怀瑾先生的“别裁”,不是随意增添,而是以现代人的困惑为引,用他毕生的学养,为我们重新梳理和定位《论语》的价值坐标。他讲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时,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人不得不对号入座,反思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中庸之道”。尤其是在探讨治理国家和修身齐家上,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功底,但行文却又保持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既有“入世”的担当精神,又不失“出世”的洒脱情怀的平衡感,这才是传统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初读这套书时,确实需要适应一下南师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和用词习惯,但一旦进入他的节奏,就会发现其文字的张力所在。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倒像是一场大型的、有深度的“人生讲座”。最触动我的是他对“孝”的阐释,他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供养的层面,更是深入到精神的理解和代际的沟通上,这对于身处现代快节奏家庭中的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读完对孔子的理解,我发现儒家思想的基石是“爱人”,这种爱是推己及人,是建立在自我完善基础上的推及。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被重新校准了一次价值观,那种精神上的充盈感,是很多畅销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套《论语别裁》无疑是近些年来我读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启发性的解读之一。它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将原本看似零散的孔子语录,编织成了一张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网络。南师的讲解,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那源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真诚的生命体验。特别是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他并没有把它解释成一种僵硬的教条,而是阐述了它是如何帮助个体实现内在秩序和外在和谐的统一。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髓,但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引导者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份绝佳的指南。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如何做一个正直、智慧、有担当的人的深刻探讨。

评分

书质量、内容都不错的。京东迅速!

评分

学习正统论语很不错的选择,偶尔听过该书mp3语音,最后觉得还是买实体书重新学习下经典。物有所值。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335到手,南怀瑾国学看了心会比较静,所以还是入手一套放家里,这个价钱入手还是近期最低的了,喜欢

评分

书很好,内容丰富实用,满意!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买~!信赖京东的品质~~!!信赖京东的快递~~~!!!

评分

京东自营商品值得购买包装非常精美。而且送货及时完全可以再次购买。我已经是买了第二次了。

评分

电子版的读了一段!免费的读完了!别人推荐买实体书继续读!感恩先圣!感恩大师!感恩京东!

评分

不错的书,一直在京东购买,会继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黄金季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