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治是一种久远的治理形态。中国传统治理体系 的突出特点是“皇权到县,乡绅治乡,乡村的事务 主要依靠乡村的力量自我处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赋予村民自治以国家法定 地位及其由此产生的每个村民平等的自治权利。本书 研究的是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村民自治权利的保 障问题,尤其是村民直接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权利保 障问题。 由李勇华、程珂、雷志松、张金凤、彭金玉等* 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村民自治权利保障》共五章 。*一、二章是本书的基础之论,分别论述了农民自 治权利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农民自治权利的基本 内容。第三、四、五章是本书的重心所在,着重阐述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这种 转型对村民自治权利保障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以 及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
作者简介
李勇华(1960—),男,祖籍浙江苍南,出生于浙江临安,浙江大学法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浙江农林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浙江省党史学会、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乡村治理、农村政治发展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研究。
2001年以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项。近年共发表论著30余篇(部),其中CSSCI及以上刊物20余篇,《自治的转型:对村干部“公职化”的一种解读》等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三等奖(2007),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6),国家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
目录
第一章 农民自治权利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
一 农民自治权利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作家关于人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理论
(二)毛泽东关于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基层群众自治理论
二 农民自治权利的历史进程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农民自治权利
(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民自治权利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自治权利
附: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自治权利
第二章 农民自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 土地产权的行使
(一)土地产权行使的内涵
(二)土地产权行使的意义
(三)土地产权行使中的问题
(四)完善土地产权行使的对策
二 公共机构的选举
(一)公共机构选举的内涵
(二)公共机构选举的实行
(三)公共机构选举中的问题
(四)完善公共机构选举的对策
三 公共事务的决策
(一)民主决策权及其运行
(二)民主决策权运行中的问题
(三)民主决策权运行问题的原因
(四)民主决策权的保障与救济
四 集体事务的管理
(一)集体事务民主管理的内涵
(二)集体事务管理中的问题
(三)集体事务管理异化的原因
(四)落实集体事务民主管理的措施
五 公共权力的监督
(一)公共权力监督的内涵
(二)公共权力监督的意义
(三)公共权力监督中的问题
(四)完善公共权力监督的措施
六 进村政务的同意
(一)进村政务的价值
(二)进村政务的具体内容
(三)进村政务的基本原则
(四)有机衔接进村政务与自治村务
七 村民利益的诉求
(一)村民利益诉求的内涵
(二)村民利益诉求的困境
(三)农民利益诉求困境的生成因素
(四)健全农民利益诉求机制的对策
第三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
一 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二)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冻
(三)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
二 从社会管制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传统社会管制模式问题凸显
(二)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挑战
(三)从社会管控走向社会治理
三 从“乡政村治”到城乡融合治理
(一)“乡政村治”及其历史地位
(二)城乡融合治理的基本含义
(三)从城乡分治到城乡融合治理
第四章 乡村治理转型下村民自治进入新场域
一 村民自治赋予新生态
(一)村民自治经济生态的变化
(二)村民自治政治生态的演进
(三)村民自治社会生态的变迁
二 村民自治取得新进展
(一)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趋势开始显现
(二)“四个民主”设想得到制度性保障
(三)村级组织的领导能力得到重塑
(四)村级“两委”间的关系有所改善
(五)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应运而生
(六)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参与村庄治理
(七)自治单元调整以适应一体化发展要求
三 村民自治遭遇新问题
(一)农民财产权利被侵加速
(二)村级组织治理事务性质杂芜
(三)行政权力大举重返村庄
(四)村级组织负责人日益“公职化”
(五)“大村制”带来村庄治理复杂化
(六)农民村务治理权利趋于“空心化”
(七)村民自治要素加速“漂移化”
(八)新生组织置于治理体系边缘
(九)与政府谈判能力丧失殆尽
(十)外来人口参与治理龃龉难行
第五章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村民自治权利保障
一 划清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边界
(一)厘清政府性事务与自治性事务的性质
(二)加强自治体谈判维权能力的立法保障
二 审慎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向农村延伸
(一)当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些类型
(二)定位下延机构与自治组织的关系
三 慎处村干部“公职化”趋势
(一)村干部“公职化”多维解析
(二)消解村干部“公职化”负面效应
四 构建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格局
(一)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三)实行委托管理购买服务
五 复活村民自治最高权力机关
(一)村民(代表)会议的内在价值
(二)提升村民(代表)会议的价值实现
六 创新村民村务治理权利保障的运作机制
(一)健全村民村务治理权利的村庄内部保障机制
(二)健全村民村务治理权利的村庄外部保障机制
(三)制定保障村民村务自治权利的《村民自治法》
七 落实村民的自由结社权利
(一)村民结社对保障农民自治权利的意义
(二)进一步保障村民结社权利的政策建议
八 改革征地拆迁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一)改革征地拆迁制度,维护失地拆房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盘活农村产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成员的财产权利
九 赋予外来常住人口参与治理的权利
(一)建立自治组织,保障外来常住人口参与村庄治理权利
(二)建立社会融合组织,保障外来常住人口参与村庄治理权利
(三)改革村民委员会选举,保障外来常住人口参与村庄治理权利
(四)创新人大代表选举,保障外来常住人口参与治理的权利
余论 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双重转型
一 乡村治理转型是问题导然:乡政村治
二 乡村治理转型的基本导向:城乡融合治理
三 乡村治理转型的基本路径:重塑乡一村体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unll
《乡村治理的中国叙事:挑战、创新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聚焦于“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村民自治权利保障”这一单一议题,而是以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乡村治理的整体演进、面临的现实困境、涌现出的创新实践,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路径。作者旨在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剖析现实矛盾、呈现典型案例,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中国乡村治理画卷,为理解和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多元化的思考维度。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起点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根基,从宗族社会、乡贤治理等历史形态出发,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重点将放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模式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将审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乡村组织形态,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重塑。这一部分将着重分析,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如何深刻影响乡村社会,以及基层社会在适应和回应国家政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我们将探讨,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是如何重塑其内部秩序和治理逻辑的。 第二部分:乡村治理的多元挑战 在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现实图景时,本书将毫不回避地揭示其所面临的多元挑战。 经济发展与乡村分化: 经济快速发展在带来部分地区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乡村内部的经济分化。这包括了农民收入水平的不均衡、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以及部分地区因缺乏发展动力而出现的“空心化”现象。经济因素如何影响乡村的社会结构、社区凝聚力以及基层组织的运作能力,将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区重塑: 农村人口的流动(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迁)、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家庭结构的变化,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乡村的社会肌理。社区的传统联系模式受到冲击,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不断涌现。基层社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下维系社区的稳定与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 尽管国家在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但诸如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供给与日益增长的乡村居民需求之间,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层组织的功能与效能: 乡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民委员会和村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载体。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这些组织在面对上述挑战时的功能定位、权力边界、运行机制以及面临的效能瓶颈。我们将探讨,如何才能让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成为连接村民与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有效桥梁。 环境资源压力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入,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护绿水青山,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子孙后代的重大议题。 第三部分: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富有成效的创新治理实践。本书将聚焦于这些鲜活的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探索政府、村集体、社会组织、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如何协同合作,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例如,如何通过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提升乡村社区的互助功能;如何鼓励返乡创业者参与乡村建设;如何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等。 民主协商与共治模式: 关注基层民主实践的创新,例如,通过村民议事会、恳谈会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探索“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协商平台,汇聚民智,形成共识。 科技赋能乡村治理: 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例如,智慧党建、智慧村务的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村民需求;以及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乡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关注如何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revitalise 乡村的内在活力。例如,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如何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凝聚乡情。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梳理各地在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生动实践。例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与路径探索 基于对历史的回顾、现实的分析以及创新的梳理,本书将对中国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路径探索。 重塑国家与乡村的关系: 探讨如何在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乡村的关系。这包括明确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协调机制。 强化基层自治能力: 在强调国家治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层自治的活力。本书将探讨如何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提升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培育多元社会资本: 鼓励和引导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构建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生态。这包括支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发挥乡贤等社会群体的积极作用。 推动乡村经济的内生增长: 关注如何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乡村的造血能力。这需要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 构建包容性发展模式: 努力实现乡村发展的普惠性,让全体村民都能分享到乡村发展的成果。这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缩小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提升乡村的韧性与适应性: 在面对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等外部挑战时,如何增强乡村的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风险,将是未来治理的重要课题。 《乡村治理的中国叙事:挑战、创新与未来展望》并非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而是对中国乡村治理进行的一场动态、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它旨在呈现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乡村治理世界,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基层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乡村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视角,共同探索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