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部有關榮祿的完整的傳記。
著名史傢金衝及為本書作序推薦。
榮祿是晚清政局中的風雲人物。在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重大曆史事件中,他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榮祿不是宗室親貴,但他一生最後幾年卻身膺首席軍機大臣,又被授以文華殿大學士,位高權重,這在晚清曆史上實屬罕見。
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榮祿奉旨督辦軍務,逐漸接近權力中樞。從小站練兵,到創建武衛軍,主導編練新軍,開始扭轉鹹同以後漢族督撫控製軍權的局麵。戊戌年反對康、梁激進改革,參與策動慈禧訓政的密謀。政變後積極調和兩宮,保護光緒帝,支持“建儲”,藉以抵製端王、徐桐等人的“廢帝”計劃。
庚子義和團興起,榮祿雖主張“剿辦”拳民、保護鐵路,但事事聽命於慈禧,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初奉命率武衛軍保護使館,圍攻使館開始後,又伺機與公使館殷勤緻意,接洽和議,但終未成功。京城淪陷,兩宮西行。不久榮祿抵達行在,重掌樞垣,故態復萌,一切秉承慈禧之意……
馬忠文,1967年6月齣生,漢族,內濛古阿拉善左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副研究員。1985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1992年獲碩士學位。先後在中共中央黨校、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曆史研究》編輯部工作。研究領域為近代政治史。
導言
第一章 傢世及齣仕
一傢族與傢世
二難蔭入仕
三投效神機營密結醇親王
第二章光緒初年的宦海沉浮
一迭膺重差
二北派底色與榮、瀋公案
三退齣官場
第三章賦閑與復齣
一醇王當政與榮祿開復
二與李、翁關係的親疏異同
三齣任西安將軍
四甲午戰前與漢族官員的關係
第四章甲午督辦軍務
一提督九門督辦軍務
二反對漢納根練兵
三清議與宮闈之爭
第五章馬關議和後的朝局動蕩
一中樞與北洋權力的調整
二慈禧對清議的整肅
第六章督辦軍務與榮祿權勢的擴張
一裁勇與軍事改革
二袁世凱編練新軍
三榮祿權勢的驟升
第七章膠、旅事件前後
一外交危機與翁同龢開缺
二榮祿與戊戌年武科改革
三對康有為的疏遠與敵視
四總督直隸
第八章戊戌政變
一百日維新後期的朝局與慈禧訓政
二調和兩宮緩和局勢
三建立武衛軍
第九章己亥建儲前後的黨爭與政爭
一新舊、滿漢及榮剛之爭
二康、梁及東南沿海反對廢立、攻擊榮祿的輿論
三己亥建儲與庚子年初的朝局
第十章庚子事變
一義和團興起與清廷的應對
二聯軍入侵與清廷宣戰
三京城陷落後榮祿的抉擇
第十一章從主政西安到返迴京城
一庇護董福祥
二迴鑾前榮祿的處境
三返迴京城與自請罷斥
四榮祿病逝與時論評價
結語
序
金衝及
馬忠文同誌的新著《榮祿與晚清政局》,顧名思義,著重探討的是兩個相互聯係的重要課題:一個是晚清政局中的榮祿,一個是從榮祿的處境和作為來考察晚清政局。這是兩個問題,也是兩種視角,對深化近代史研究十分重要,但以往的研究卻相對薄弱。這部新著在這兩方麵都有所推進,值得重視。
榮祿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可謂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這些重大曆史事件中,他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榮祿不是宗室親貴,但他一生最後幾年卻身膺首席軍機大臣,又被授以文華殿大學士,位高權重,這在晚清曆史上實屬罕見。
然而,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除瞭簡略的官修傳記和幾篇碑傳文,沒有一部有關榮祿的完整而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傳記或專著。當然,這也並不奇怪。最大的睏難在於:有關榮祿的曆史資料極為散亂,既沒有人為他編過稍完備的文集,也沒有年譜長編之類的資料集。庚子事變中,他的府第被焚毀,自己保留的早年文稿、往來書信、檔案等文字資料都付之一炬。如果要對榮祿進行係統而深入的研究,就得拿齣“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從搜集散見各處的原始資料做起,並對這些資料進行細心比較和考證,去僞存真,做好紮實的資料基礎,這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隻是這項艱巨而細緻的工作,比起研究同時代其他曆史人物所需花費的工夫要多得多,難免使人望而卻步。
忠文同誌正是本著這種精神,知難而進。他熟悉晚清朝政掌故,著有《晚清人物與史事》,在確定榮祿研究的選題後,又花瞭極大精力,奔走各地,細心搜尋查閱資料,諸如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和颱北故宮所藏清代硃批奏摺、錄副奏摺、傳包檔案,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藏醇親王、李鴻藻、張之洞、鹿傳霖檔案,上海圖書館所藏盛宣懷檔案,有關人士如翁同龢、袁世凱、李鴻章、劉坤一、張蔭桓、王文韶、廖壽恒、那桐、榮慶、陳夔龍的文集、日記、書信、筆記、年譜,以及報刊文獻等,每有所得,如獲至寶。在盡可能占有詳盡資料的基礎上,忠文同誌經過嚴謹細緻的比核梳理,終於比較完整而清晰地再現齣榮祿一生的基本經曆和關鍵時期的思想活動。這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此中甘苦,誠如古人所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史傢論述曆史人物,應力求做到能夠知人論世。忠文同誌這部新著,比起他以往的研究,明顯又前進瞭一步。他不隻是停留在對曆史人物個人經曆的微觀剖析,而是力求擴大視野,透過榮祿的研究,對晚清朝政的全局有比較宏觀的考察,並做齣自己的論斷。
這些論斷中,有兩點特彆值得注意:一是他認為甲午戰後的變法浪潮,包括戊戌變法在內,並不隻是圍繞康、梁的維新運動展開的,而是民族危機加深的時代背景下朝野各方尋求救亡自強齣路的産物。甲午戰後的變法,既有康、梁等要求的以日本、俄國為榜樣的激進改革,也有清廷自上而下推行的以練兵、開礦、修建鐵路、興辦學堂為核心的實政改革(也就是洋務派式的改革)。榮祿當屬於後者。以往受到康、梁宣傳的影響,學界對於清廷的實政研究關注明顯不夠。二是清末新政所以沒有根本性的進展,同甲午戰後清廷財政枯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等情況有關。以往對晚清朝局的研究也比較薄弱。本書用很多篇幅描述辛酉政變後統治集團高層內部的分歧與矛盾: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真正看重的是個人權力;滿洲宗室中的恭王、醇王、端王、慶王等各有懷抱,在地位上此起彼伏;滿洲大臣中,榮祿和剛毅相互對立,明爭暗鬥;漢族大臣中,先有李鴻藻、瀋桂芬為首的“南北之爭”和清流、濁流之爭,光宣之際又有袁世凱、盛宣懷間的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如此不一而足。像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初期那種朝氣奮發、敢有作為的氣象幾已蕩然無存。就是當時被人稱為“有血性”的能臣榮祿,也貪戀錢財,唯慈禧馬首是瞻。讀者不難感到,對這個暮氣沉沉的封建王朝已難寄期望。
當然,帶有開拓性的探索不可能盡善盡美。作者的有些論斷和敘述是否恰當,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討。以榮祿與晚清政局的關係來說,當他進入統治集團最高層的時候,清朝已麵臨王朝末日。他病逝不到十年,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朝統治終告覆亡,有著兩韆多年曆史的君主專製製度也告結束。這樣的曆史性巨變,在此前十多年早見端倪,但書中的論述和分析尚不夠到位,似乎還不能使讀者對將要到來的曆史巨變産生強烈的預感。當然,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不可能在一本書中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也許可以喚起更多史傢一起做進一步的探索。
金衝及
二○一六年三月二日
坦白講,我對這類嚴肅的曆史題材一直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會非常晦澀難懂。 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 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遊,他知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最想看到什麼,最容易在哪兒停下腳步。 敘事綫索的清晰度和推進的節奏感,是這本書最大的優點之一。 無論涉及多麼復雜的官僚體係或外交博弈,作者總能用最直觀的方式將其還原,讓你能抓住主綫而不至於迷失。 這種對“可讀性”的極緻追求,使得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人,也能輕鬆入門,並逐步深入。 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專業曆史研究和大眾讀者的橋梁,讓知識的傳播不再高不可攀。 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取深刻曆史認知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沉重的曆史事件描繪得如同眼前發生一般。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刻畫上的細膩,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個體,他們的掙紮、選擇與無奈,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 整個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而非枯燥的知識灌輸。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在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人性掙紮。每當我讀到關鍵轉摺點,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復雜的政治角力,梳理得如此清晰又充滿張力。 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讓我這個曆史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也讓那些原本覺得遙遠的曆史人物,變得觸手可及。 它的文字功底紮實,用詞精準而富有錶現力,偶爾穿插的典故和引語,更是為整本書增添瞭一層厚重的文化底蘊。 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理解,有瞭一個質的飛躍。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洞察力令人震驚。作者對於權力運作的本質,有著近乎冷峻的深刻理解。 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贊美或批判,而是試圖去理解那個時代環境下,每一個決策背後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這種中立而深刻的視角,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非常成熟和可靠。 尤其是對那些關鍵人物動機的剖析,簡直入木三分,你會發現,曆史的走嚮往往並非由某種單一的“偉力”決定,而是無數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復雜互動所緻。 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事件的認知。 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二元對立思維,去審視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重麵嚮。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的有效思維框架,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考究,讀起來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絕不老套。 它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學作品,每一個段落的節奏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有些地方的描述,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精妙的散文,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仿佛能嗅到曆史的塵埃和當時的空氣。 這種對文字美學的追求,讓閱讀體驗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它避免瞭學術著作常見的枯燥乏味,用優美的筆觸勾勒齣曆史的畫麵。 此外,書中對一些重要場景的氛圍渲染,更是達到瞭極高的水準,讓人對曆史的現場感有瞭更真切的把握。 整體而言,這是一次享受文字、同時又飽受思想洗禮的閱讀旅程,讓人在沉浸於故事的同時,也感受到瞭語言藝術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個案分析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立體結構。 我發現自己很容易沉浸其中,仿佛被作者牽引著,穿梭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最讓我稱道的是,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背後是海量的考據和嚴謹的邏輯支撐。 讀起來絲毫沒有堆砌史料的生硬感,相反,那些被精心挑選和組織起來的材料,都服務於推動敘事和揭示主題。 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政治脈絡,變得條理分明,讀者的思路也因此非常順暢。 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探究曆史的真相。 這本書在學術價值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值得所有對那段曆史感興趣的人收藏。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馬忠文先生的大作,政治史方麵的可以參考一下!!!!
評分未來一年的閱讀計劃讀本之一,印刷完美
評分活動時期買的,很實惠,推薦,自己收藏
評分榮祿這個人物,曆史上筆墨不多。
評分尚可
評分幫同事買的
評分好書。。。。。。。。。。。。。。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馬忠文先生的大作,政治史方麵的可以參考一下!!!!
評分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