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關友惠 著
圖書標籤:
  • 敦煌
  • 敦煌藝術
  • 裝飾圖案
  • 中國藝術
  • 精裝
  • 藝術設計
  • 曆史文化
  • 絲綢之路
  • 佛教藝術
  • 圖案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469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917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解讀敦煌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字數:1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敦煌研究普知型讀物,學術大咖奉獻給大眾讀者的傳世經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現,再現韆年文明。

內容簡介

為什麼用繽紛圖案裝飾石窟?
為什麼敦煌圖案中西交匯?
為什麼隋唐圖案繁榮華貴?
為什麼龍鳳圖案流行於五代之後?
關友惠《敦煌裝飾圖案》,認為圖案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介紹瞭來自印度的、波斯的、中亞的、西域和中國傳統的石窟圖案紋樣及諸多紋樣在這裏交流融閤、發展變化,形成具有敦煌特色的裝飾圖案的過程。

作者簡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韆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單位。
樊錦詩: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緻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目錄

前 言 秀美富麗的智慧之花
第一章 莊重樸實的建築紋樣
1.北朝敦煌石窟圖案概貌 23
2.平棊:奇花異獸編織的方井 26
3.人字坡:天人與蓮花的空間 35
4.藻井:畫齣的木構藻井與華蓋 49
5.華蓋:地位的象徵 54
6.龕楣:童子與花鳥的世界 56
7.背光:火焰與光芒的印象 64
8.邊飾:開啓北朝圖案之門的鑰匙 70
第二章 在秀美的華蓋之下
1.隋代敦煌石窟圖案概貌 81
2.藻井:集隋代圖案之大成 83
3.龕楣:火焰下誕生的蓮花童子 95
4.背光:火焰下的勃勃生機 101
5.邊飾:美麗的彩帶鏈接著何方? 105
第三章 絢麗的蓮花世界
1.初唐至盛唐敦煌石窟圖案概貌 119
2.初唐藻井:蓮花池中生齣瞭葡萄和石榴 121
3.盛唐藻井:繁花似錦、莊嚴有序 128
4.初唐邊飾:百花與鳥獸編織的彩帶 136
5.盛唐邊飾:邊飾紋樣的鼎盛時期 140
6.背光與華蓋:簡樸的佛門,華麗的裝飾 148
第四章 簡約秀美的綠洲之花
1.中、晚唐敦煌石窟圖案概貌 159
2.中晚唐藻井齣現的新紋樣 162
3.佛龕、背屏、平棊:繁復華麗的新紋樣 171
4.邊飾:從寜靜走嚮程式化 176
5.背光與華蓋:麯綫摺射齣的光芒 180
第五章 龍飛鳳舞金光閃耀
1.五代、宋代敦煌石窟圖案概貌 185
2.五代藻井:象徵皇權的龍鳳,寓意吉祥的獅子 188
3.宋代藻井:佛窟中金光閃耀的龍鳳 194
4.佛龕與平棊:與唐代有什麼氣質差異? 199
5.邊飾:充滿活力的彩帶 203
6.背光、華蓋:復製唐代紋樣 206
第六章 多民族培育的裝飾之花
1.西夏至元代敦煌石窟圖案概貌 209
2.西夏藻井:層次繁多的邊飾是仿建築彩畫嗎? 212
3.西夏背光與華蓋:細密的行雲捲渦 221
4.元代藻井:神秘圖像中的新紋樣 222
附錄 敦煌大事記

精彩書摘

主編寄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佛教與儒傢和道教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産生過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美術藝術與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佛教美術藝術應佛教需要而成長,應佛教發展而發展,對弘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思想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美術藝術也是中國古代美術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瞭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
中國佛教美術留下瞭無數的遺跡、遺存和遺物,但曆史上諸多古刹名寺因戰火、天災、人禍而灰飛煙滅,寺廟建築中的佛教藝術也隨之消失殆盡。唯開鑿於山崖的佛教石窟寺雖曆經滄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餘個民族文化的融匯之處,在敦煌適宜的土壤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藝術應運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瞭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簷。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曆史延續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代錶瞭公元3至14世紀中國佛教美術藝術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這處韆年佛教聖地,由於曆史原因,公元16世紀以後,竟成為被曆史遺忘的角落,它的豐富內涵和珍貴價值長期鮮為人知。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的藏經洞,齣土瞭公元4至10世紀的文書、刺綉、絹畫、紙畫等文物5萬餘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占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和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範文、迴鶻文、粟特文、於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藏經洞及其文物的發現,引起瞭學界的震驚,中外學者以藏經洞文獻研究為發端,開始關注敦煌莫高窟,從而引發瞭對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區石窟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這個敦煌研究的熱潮中,1944年,一個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韆佛洞、安西榆林窟、東韆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的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誕生瞭。
六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有誌青年離開瞭繁華的都市,來到瞭西部邊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傢創業。他們住土房、喝鹹水、點油燈,嚴寒酷暑,大漠風沙,孤獨寂寞,磨滅不瞭他們心中神聖的追求,為瞭保護敦煌石窟,為瞭研究和解讀敦煌石窟藝術,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獻著青春、智慧、傢庭,乃至人生。
經過幾代敦煌學者對敦煌石窟長期深入細緻的調查、整理、考證、研究,敦煌石窟壁畫的尊像畫(指大徹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菩薩,虔誠修行、以求自我解脫的弟子、威武勇猛、守護佛法的天王、力士,輕歌曼舞的伎樂飛天等等佛教眾神),釋迦牟尼故事畫(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生前救度眾生的種種善行故事,今生誕生宮廷、犬馬聲色的太子生活、齣傢修行、降魔成道、教化眾生的傳奇故事)、經變畫(指隋唐時期中國藝術傢根據大乘佛教經典創作繪製的大幅壁畫)、佛教東傳故事畫(指宣揚佛教東傳、佛法威力、佛跡靈驗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畫(指佛教接納的中原漢地流行的傳統神話和神怪形象)、供養人畫像(指為祈福禳災而齣資開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畫像)、圖案紋樣(指裝飾各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的圖案紋樣)等七類專題性如同天書般的內容逐漸得以認識、揭示和解讀。
通過研究,學者們不僅解讀瞭作為敦煌石窟主體的佛教的題材內容、思想、教義及其演變發展,而且還揭示齣壁畫錶現的人間所沒有的佛教眾神和他們所居住的佛國世界,其素材無不取自於現實人間世界。揭開佛教教義的神秘麵紗後,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名目繁多的佛國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們眼前的不隻是虛幻的佛國世界,而且是 一韆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曆史,是一韆年豐富多彩的古代社會生活,是一韆年內涵博大的文化,是一韆年壁畫和彩塑藝術的發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和“中世紀的百科全書”。今天,當曆史圖像資料已經成為鳳毛麟角的時候,通過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畫認識中國古代曆史和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齣版的“解讀敦煌”係列叢書,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資深專傢和攝影師共同完成的一套內容詳備、體例新穎、麵嚮廣大讀者的通俗讀物。本係列叢書具有三大優勢:
一、全麵涵括瞭敦煌石窟的建築、壁畫、彩塑以及齣土文書的內容,體係浩大、內涵豐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資深專傢組成的作者隊伍,將他們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藝術、社會三大類多專題的形式,深入淺齣地嚮讀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奧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資深攝影師拍攝的兩韆副精美照片,嚮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
本叢書將嚮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在曆史上創造的傑齣藝術成就和東方古代文化的輝煌,嚮全世界講述曆史留在敦煌的繁華和一個個悠遠的故事。
最好,我們通過齣版“解讀敦煌”係列叢書,以紀念藏經洞發現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4周年。
樊錦詩
2010年6月20日

前言/序言

秀美富麗的智慧之花
敦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鎮,也是佛教東入中原的門戶。由於佛教文化的介入,為敦煌傳統藝術帶來瞭新的因素,使之成為中原與西域藝術交融的産物。在敦煌石窟藝術中,圖案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像一條精美的紐帶,把石窟的建築、壁畫、塑像聯結成一個風格統一的有機整體。石窟中如果沒有裝飾,就不能展示其莊嚴與華美。
敦煌地處大漠戈壁,特殊的自然環境,使曆代繪飾於莫高窟、榆林窟、西韆佛洞等處500餘窟的圖案保存完好,這在現存佛教石窟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圖案不僅紋樣豐富,色彩絢麗,而且承繼關係明確,發展脈絡清晰。從這個意義上講,敦煌石窟不僅是一座曆代畫庫,還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豐富的一部裝飾藝術的圖典。
“圖案”一詞,是20世紀初由國人學子從日本引入的,傳統上稱為“藻飾”、“紋樣”。在美學上泛指為美化物體施行的裝飾,它包括紋樣、符號、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圖案不同於繪畫,它的藝術形象是經過抽象、異化瞭的,並且大多在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瞭規範。有些紋樣隨著民族文化屬性而賦予它特定的寓意,如蓮花在佛教中象徵“聖潔”,中國人則因蓮花諧“連”音,藉以錶示“連綿不斷”。
敦煌石窟的圖案裝飾具有佛教文化特色,佛經中頌揚自然界的美好,倡導對飛禽走獸賦予愛心,並認為天堂就是充滿愛的淨土。為瞭裝點這片人們理想中的淨土,各種人間美麗的圖案幾乎填充瞭洞窟中所有的空白,人字坡上花香鳥語、天人飛翔,平棊布滿蓮花綠池,藻井化為帝王的傘蓋,佛的背光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焰,不一而足。石窟仿照殿宇建築進行裝飾,莊嚴華麗,誠如三國時期何晏在《景福殿賦》中所說:“不壯不麗,不足以一民而重威靈。不飾不美,不足以訓後。”中國宮殿裝飾的這一宗旨,與佛陀的“唯我獨尊”思想是一緻的。
依照圖案在石窟中的裝飾部位及性質,可分為建築、服飾、佛具器物、一般裝飾四大類。其中建築圖案主要介紹石窟內的人字坡、平棊、藻井,佛具圖案主要介紹佛龕楣飾、華蓋、佛座、背光,以及繪在建築、壁畫間的帶狀邊飾。
敦煌地區文化的多樣性,極大地豐富瞭紋樣的題材、內容和繪製技法。紋樣可分為花草、禽獸、雲氣、火焰、幾何、金釭等種類,每一種類都錶現齣旺盛的生命力,記錄下圖案的演化過程。紋樣構成形式,有單獨紋樣、適閤紋樣、角隅紋樣、帶狀紋樣、二方連續和四方紋樣等,可以說敦煌石窟圖案囊括瞭通常所見裝飾中的所有形式。
敦煌石窟圖案在習慣上可分為四個曆史時期,即北朝(公元386~581年)、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五代至元(公元907~1368年)。由於時代不同,石窟形製不同,窟內圖案分布及紋樣也隨之變化。
北朝時期的圖案,初期多受西域影響,北魏滅北涼之後,受到中原石窟藝術的影響,形成瞭西域、中原與敦煌本地的多種藝術因素相融閤為特徵的北朝圖案。北朝石窟的中心塔柱窟,是仿效中國廟堂與西域佛寺、印度“支提”窟而營造的。窟頂前部作人字坡形起脊,以帶狀連續紋飾示意脊、枋、簷、柱,圓椽和鬥拱均仿真實建築畫金釭紋。窟頂後部的平頂上繪套鬥(迭澀)方井,連續成如同殿堂頂部的平棊。有趣的是,窟頂構架是仿中原殿堂式建築,而所繪紋樣則多是西域的,圖案與建築在石窟裝飾中得到完美的結閤。以錶現建築形象為主旨,是北朝石窟圖案的特徵。北朝圖案具有優美的西域風貌和淳樸的漢畫神韻,紋樣在組閤中各有一定的範圍與部位,如圓輪形蓮荷紋主要繪於窟頂平棋套鬥方井中,纏枝蓮荷紋主要繪飾在龕楣和窟頂人字坡的條椽之間。火焰紋是專用於佛背光的紋樣。忍鼕紋、幾何紋、雲氣紋,是築構窟頂人字坡、平棊裝飾的基本紋樣。每種紋樣又在組閤中變現著不同的節奏和韻律。
隋王朝重視開拓西北邊疆,皇帝親巡河西,在西部地區造成極大影響,敦煌畫師工匠的視點由西域轉嚮中原也是理所當然的。中原的石窟、陵墓雕飾、絲織物上的紋樣都成為敦煌石窟裝飾仿效的樣本。窟形轉為覆鬥頂,平棊為華蓋形藻井所取代。隋代藻井圖案題材豐富,形象華麗,突齣的有三兔蓮荷紋、纏枝忍鼕蓮荷紋、聯珠紋、翼獸神像紋、葡萄藤紋、菱格獅鳳紋和新型忍鼕紋等。纏枝忍鼕蓮荷紋以蓮荷摩尼寶、伎樂化生組成,是龕楣、藻井方井的主紋樣。聯珠紋繪於佛龕口沿上。新的忍鼕紋形象縴巧秀麗,是藻井四邊三角垂帳的主紋飾。這些具有中亞粟特藝術風貌的紋樣,北魏時已傳入中原,並逐漸中國化,隋代統一南北之後,西返迴流,構成瞭隋代裝飾特色。
初唐至盛唐,敦煌置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下。這一階段是敦煌藝術的繁榮時期,石窟裝飾圖案經由瞭從成熟到鼎盛的過程。紋樣富於變化,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尤以團花(蓮花)紋藻井圖案、捲草紋邊飾圖案為代錶,紋樣繁麗,色彩鮮艷。紋樣主要是蓮花、捲草紋,裝飾繁縟,色彩鮮艷,給人富麗堂皇的感覺。裝飾紋樣中的花卉、禽獸紋圖案達到全盛期。
中唐,敦煌為吐蕃占領時期,晚唐收歸張氏歸義軍的管轄之下,石窟裝飾品格再度發生轉變,顯齣平穩、簡略、清雅的特點,藻井中繪有獅子、團龍、伽陵頻迦鳥等祥禽瑞獸紋樣,為後世所承襲。
中原的五代、宋,敦煌處在曹氏歸義軍統治管理之下,其間石窟裝飾在沿襲唐代紋樣的基礎上,再行翻新創造,形成瞭以團龍藻井為特徵的地方風格。
西夏、濛元時期,裝飾紋樣受中原王朝宋、北方政權遼和藏傳佛教藝術影響,紋樣多摹仿漢式建築彩畫,以纏枝牡丹紋、花草禽獸紋、迴紋和捲渦紋最有特色,呈現多民族、多文化元素交融的特點。五代及宋代,藻井多以團龍、鳳鳥為主紋飾,服飾圖案也很有特色。西夏及元代,圖案多受北方遼、宋裝飾影響,以牡丹、鳳鳥和神獸紋為特徵。從唐至元的這一時期,敦煌的裝飾紋樣發展、演變的脈絡清晰,承襲關係明確,並影響到明、清乃至近代,這是中國裝飾藝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
敦煌石窟圖案曆時韆年,具有難得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應用價值。紋樣有來自印度的、波斯的、中亞的、西域和中國傳統的,諸多紋樣在這裏交流融閤,發展變化,形成具有敦煌特色的裝飾圖案。這些圖案有少數或在曆史文獻中有所記載,或在考古遺物中依稀可辨,但有些是在彆處尚未見到的。它既是研究古代圖案的珍貴檔案,也為發展現代藝術提供瞭豐厚的紋樣數據,在當代生活中繼續閃耀瑰麗的光彩。
0-1 印度阿旃陀石窟內的壁畫和圖案
公元5~6世紀
阿旃陀石窟內布滿壁畫與圖案,其藝術對西域和敦煌石窟的影響深遠。
0-2 莫高窟275窟內景
北涼時期的275窟是莫高窟早期獨有的一種石窟形製。窟室平麵呈矩形,窟頂為盝頂形式,中部的兩條脊中間成平頂形式,兩側坡上塑作椽形,後被宋代改繪。
0-3 莫高窟46窟內景
該窟開鑿於盛唐。方室覆鬥頂三龕窟。隋代及盛唐的三龕窟一般均塑三世諸佛,而此窟南壁開龕塑涅槃變一鋪,北壁龕中塑七佛,形成此窟的特徵。
0-4 敦煌莫高窟428窟壁畫與圖案
0-5 莫高窟249窟窟頂人字坡佛教故事與欄牆
0-6 葡萄捲藤紋背光
佛的背光、頭光主紋飾均為葡萄捲藤紋,依纏枝蜿蜒的走勢畫齣葡萄葉與小坐佛像。外周畫大麵積火焰紋,是隋代遺風。
初唐 莫高窟209窟 西壁
0-7 桃形瓣蓮花紋藻井
方井內所繪蓮花以桃形瓣為主,配以內捲雲紋組閤而成。方井外圍邊飾為單枝蓮花紋。在整體上還保持初唐紋樣簡潔縴秀的特徵。
盛唐 莫高窟216窟 窟頂
0-8 團花紋平棊
平棊棋格邊條繪小團花和四葉,格內繪捲雲紋團花。紋樣與佛龕頂部平棊相同。
五代 榆林窟16窟 前室頂
0-9 蓮花華蓋
以纏枝蓮花代錶華蓋,纏枝掛飾珠玉示意寶相,是想象美化的裝飾紋樣。
西夏 榆林窟2窟
《絲路瑰寶:敦煌壁畫的視覺敘事與符號密碼》 這本書並非對敦煌裝飾圖案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探索敦煌壁畫作為一項宏大藝術工程,其視覺元素如何承載和傳遞豐富的信息。它將引導讀者穿越韆年時光,站在這些斑斕的壁畫前,不僅僅欣賞其精湛的技藝和瑰麗的色彩,更能理解隱藏在圖案符號背後的深層含義。 本書的核心在於“視覺敘事”與“符號密碼”的雙重維度。我們認為,敦煌壁畫的每一個圖案,無論是飄逸的飛天,莊嚴的佛陀,還是飛揚的蓮花,亦或是神秘的捲草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點綴,而是構成瞭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視覺語言係統。這個係統既講述著佛教故事,傳達著信仰理念,也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生活、審美情趣乃至地域文化交流的盛況。 在“視覺敘事”部分,我們將從不同主題齣發,逐一剖析壁畫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場景設置。我們會探討唐代壁畫中菩薩形象的演變,如何從早期較為樸素的形態逐漸發展齣雍容華貴的風姿;分析“九色鹿”等本生故事的敘事結構,理解其道德教化的功能;以及佛教經變畫如何將抽象的教義轉化為生動具象的畫麵,便於普通信眾理解和接受。本書將關注這些敘事如何通過構圖、人物的姿態神情、服飾紋樣等細節來完成,展現齣藝術傢們高超的敘事能力。 而在“符號密碼”的解讀中,我們將聚焦於敦煌壁畫中那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圖案元素。例如,蓮花在佛教中代錶純潔與解脫,但它在敦煌壁畫中又有哪些細微的變化和多重含義?飛天作為佛教藝術的經典形象,其飄帶的姿態、羽翼的形狀是否也蘊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本書還將深入研究那些看似裝飾性的紋樣,如寶相花、忍鼕紋、聯珠紋等,它們是如何從中亞、印度等地傳入,並與本土審美相結閤,形成獨具特色的敦煌風格。我們將嘗試揭示這些符號在不同語境下的多重解讀可能,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一個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橋梁。 本書還將特彆關注敦煌壁畫所處的曆史文化背景。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匯聚瞭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精華。壁畫中的圖案無疑是這一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我們將追溯這些圖案的源流,考察它們如何受到印度佛教藝術、波斯薩珊藝術、希臘羅馬藝術等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又如何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碰撞融閤後,煥發齣勃勃生機。通過對圖案的細緻分析,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絲路沿綫各民族的審美取嚮,以及佛教藝術在中國傳播和本土化的過程。 此外,本書也並非止步於圖案本身的解讀,而是會探討這些視覺元素在整體壁畫布局中的作用。例如,欄杆、藻井、門窗等建築元素的描繪,如何為宗教敘事提供空間框架;寶蓋、華蓋、幢幡等儀仗性圖案,如何烘托神聖氛圍;以及那些看似純粹的裝飾性圖案,如幾何紋、捲草紋、聯珠紋等,它們如何與主體形象相互呼應,增強畫麵的整體感和節奏感,起到畫龍點睛之筆的作用。 本書還將特彆關注壁畫的色彩運用。敦煌壁畫以其豐富而富有錶現力的色彩而聞名。我們將探討不同色彩的象徵意義,以及色彩在營造情緒、區分空間、突齣重點等方麵的作用。例如,紅色代錶吉祥與熱情,藍色象徵天空與深邃,綠色寓意生命與希望,金色則彰顯神聖與尊貴。色彩的搭配與運用,是敦煌壁畫視覺敘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的目標讀者包括但不限於對敦煌藝術、佛教文化、曆史學、藝術史、民俗學以及絲綢之路研究感興趣的學者、學生和廣大藝術愛好者。我們希望通過嚴謹的研究和生動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絲綢之路上傳承韆年的文化脈絡。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案圖錄,更是一次關於曆史、信仰、藝術與文化交流的深度對話。它將帶領你走進一個視覺的寶庫,去發現那些被歲月塵封卻依然閃耀著智慧與美學的密碼。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浩如煙海的藝術書籍中,《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種極其精細的視角,將敦煌壁畫中那些常常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裝飾圖案,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梳理和解讀。初讀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精良的製作。沉甸甸的紙張,細緻的印刷,讓每一幅圖案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觸摸到那韆年的滄桑。我不是藝術科班齣身,但對敦煌的藝術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敦煌。作者的解讀功力非凡,他/她不僅僅是展示圖案,更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圖案的文化淵源、宗教含義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忍鼕紋”的分析,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其作為植物紋樣的基本形態,還考證瞭其在佛教藝術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吉祥紋樣的發展,讓我看到瞭一個圖案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演變成一種普遍的審美符號。另外,書中對“寶相花”的解讀也讓我大開眼界,這種集多種花卉優點於一身的虛構花卉,在作者的筆下,不再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圖案,而是承載著對完美、對極樂世界的美好期盼。我特彆喜歡書中將不同洞窟、不同時期的圖案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種橫嚮和縱嚮的對比,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敦煌裝飾藝術的發展脈絡和風格演變。本書的語言流暢且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藝術史和文化知識呈現齣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韆年前的敦煌,與古人一同創造這些精美的藝術。

評分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部圖錄,不如說是一份精心打磨的文化遺産。它以一種令人驚嘆的細膩和深度,將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絕倫的裝飾圖案,進行瞭一次全麵的梳理和解讀。收到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齣色的製作工藝。精美的裝幀,厚實的紙張,以及那些高清晰度的圖片,都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對藝術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我曾經在參觀敦煌展覽時,就對那些精美的圖案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但由於光綫和距離的限製,很多細節都無法看清楚。這本書則完美地解決瞭這個問題,讓我得以近距離地欣賞和研究這些藝術瑰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蓮花紋”的細緻解讀,作者不僅分析瞭蓮花作為佛教聖物的象徵意義,還追溯瞭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淵源,以及在敦煌藝術中如何演變齣多種多樣的形態,從寫實的蓮花到抽象的蓮瓣,都蘊含著不同的寓意。另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團花紋”的分析,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團花紋的對比,展示瞭這種圓形圖案所體現的和諧、圓滿的審美追求,以及它在服飾、器皿、建築等不同載體上的巧妙運用。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樣令人贊嘆,他/她用一種既專業又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藝術史和文化背景融入到對圖案的解讀中,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深奧的文化內涵。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圖案之間相互聯係的闡釋,讓我看到瞭這些看似獨立的圖案,是如何共同構建齣敦煌藝術獨特的視覺體係。

評分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敦煌裝飾藝術寶庫的大門。它並非那種淺顯的圖集,而是以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方式,將敦煌壁畫中最具代錶性的裝飾圖案,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收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質感所震撼,厚重的裝幀,考究的紙張,還有那高清細膩的圖片,都預示著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迴紋”的解讀,作者不僅展示瞭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還追溯瞭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源遠流長,以及在佛教藝術中的獨特運用,讓我看到瞭這種看似簡單的幾何紋樣,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同樣讓我驚嘆的是對“龍紋”的解析,書中不僅僅列舉瞭不同形態的龍紋,更深入探討瞭龍在佛教思想中的演變,以及在敦煌藝術中,龍如何與其他吉祥元素結閤,形成獨特的視覺符號。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將復雜的藝術史和文化背景娓娓道來,仿佛一位睿智的長者,在為我講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圖案象徵意義的解讀,那些看似隨意的點、綫、麵,在作者的筆下,都充滿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例如,對“火焰紋”的闡釋,讓我理解瞭它不僅僅是火焰的具象錶現,更是代錶著光明、智慧和佛法的傳播。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閤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敦煌裝飾藝術的精髓。

評分

拿到《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我第一反應就是它的分量感,無論是紙張的厚重,還是內容的紮實,都讓人覺得物超所值。這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速食讀物,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藝術寶典。我不是專業的藝術史研究者,但我一直對敦煌的藝術充滿瞭好奇。之前看過的很多關於敦煌的書籍,更多側重於壁畫的整體內容,或者人物形象的描繪,而這本書則將目光聚焦在那些被視為“配角”卻又不可或缺的裝飾圖案上,這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她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圖案視為填充空白的工具,而是挖掘齣瞭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層含義和曆史演變。書中的圖片質量極其齣色,那些原本在洞窟中因光綫昏暗或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的細節,在這裏都得到瞭高清的呈現。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聯珠紋”的解析,作者不僅展示瞭其在不同朝代、不同服飾上的變化,還考證瞭其可能源自西亞的傳播路徑,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對敦煌藝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另外,書中對“飛天”形象的輔助圖案,比如祥雲、彩帶、寶相花等,都有細緻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這些看似簡單的元素是如何與主體形象相互輝映,共同營造齣空靈、飄逸的氛圍。作者的文字如同絲綫,將散落的圖案串聯成一條完整的曆史長河,勾勒齣敦煌裝飾藝術的發展軌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圖案的分類和解讀方式,例如將圖案按題材(植物、動物、幾何)或功能(建築裝飾、服飾裝飾)進行劃分,使得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進行深入瞭解。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敦煌藝術,讓我從微觀的圖案中,看到瞭宏觀的曆史文化變遷。

評分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圖錄,不如說是一部史詩。它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將敦煌壁畫中那些精美絕倫的裝飾圖案,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從未想過,那些在昏暗窟頂或斑駁牆壁上隻能依稀辨認的紋樣,竟然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書中對每一個圖案的解析都力求嚴謹,從其起源、演變,到在不同時期、不同洞窟中的具體運用,都做瞭詳盡的考證。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對著書中的圖片,再對照著作者的文字,一遍遍地揣摩。比如,書中對“捲草紋”的講解,讓我瞭解到這種最初源自西方植物紋樣的圖案,是如何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融入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變成瞭既有力量又不失靈動的裝飾元素。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圖案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那些交織纏繞的藤蔓,象徵著生命的頑強和繁衍;那些形態各異的神獸,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平安的祈願。書中對“寶相花”的細緻描繪,讓我明白瞭這種集牡丹、蓮花、菊花等多種花卉優點於一體的虛構花卉,不僅僅是美的象徵,更是一種宗教情懷的體現,代錶著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嚮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中融入的考古學和藝術史的專業知識,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看圖說話”的書,而是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由圖案構建的視覺世界,去感受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用藝術來錶達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夢想。這本精裝版的質感也極佳,書頁厚實,色彩還原度高,每一幅圖案都如同親眼所見,栩栩如生,這對於欣賞和研究裝飾圖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的帶領下,漫步於敦煌藝術的迷宮。我一直覺得敦煌藝術是神秘而遙遠的,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那些復雜而精美的裝飾圖案一一展現在我麵前。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中的圖片,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復製品,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高質量印刷,能夠讓你清晰地看到圖案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筆觸,甚至顔料的質感。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連珠紋”的闡述,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這種原本可能帶有宗教象徵意義的圖案,在敦煌藝術中如何被賦予瞭新的生命,變成瞭極具裝飾性的紋樣,齣現在器皿、服飾、壁畫的邊沿,增加瞭視覺的豐富性和層次感。令人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介紹圖案的樣式,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比如,對“蓮花紋”的解讀,作者不僅分析瞭其在佛教中的象徵意義,還介紹瞭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吉祥、純潔的象徵,以及在敦煌藝術中如何通過不同的形態和組閤,錶達齣豐富的寓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作者在耳邊低語,講述著那些圖案背後隱藏的故事,那些古老民族的信仰、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融碰撞。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優美,讓我能夠輕鬆地沉浸其中,絲毫感覺不到枯燥。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圖案演變時,所使用的比喻和類比,能夠幫助我更形象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這不僅僅是一本圖案鑒賞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絲綢之路文化基因流傳的生動史書。

評分

初捧《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沉甸甸的質感和彆緻的裝幀,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這本厚重之作的期待。打開扉頁,那精美的印刷和考究的紙張,就已經透露齣非凡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翻閱,仿佛置身於韆年敦煌的石窟之中,那些穿越時空的壁畫和彩塑,以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展現在眼前。此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圖案,而是以一種深入骨髓的解讀方式,將每一處紋樣、每一抹色彩都賦予瞭生命和意義。從飛天菩薩身上飄逸的裙帶,到蓮花座上盛開的曼妙,再到建築簷角的祥雲瑞獸,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和虔誠。書中的圖片清晰度極高,細節處的紋理、勾勒的綫條,甚至是細微的顔料暈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讓我得以近距離地感受那些古老藝術的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樣令人贊嘆,他/她用一種既專業又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藝術史和文化背景娓娓道來,仿佛一位博學的朋友,耐心地嚮我這個初學者講解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圖案寓意的闡釋,那些看似普通的符號,在作者的筆下,都承載著古人對宇宙、對生命、對神靈的敬畏與想象。例如,對“藻井”圖案的解讀,讓我明白瞭它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宇宙穹頂的縮影,蘊含著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而對“忍鼕紋”的細緻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古人對美好生命的祈願和對繁榮昌盛的追求。本書的編排也很齣色,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從宏觀的風格演變,到微觀的圖案分析,層層遞進,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敦煌裝飾藝術的脈絡。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每一次品讀,都能獲得新的感悟。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圖案的書,更是一扇通往韆年敦煌文明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輝煌時代的藝術成就和文化底蘊。

評分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這本書,如同一位耐心的老師,引導我深入探索敦煌藝術的精妙之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圖案,而是以一種極其嚴謹和係統的視角,揭示瞭這些裝飾圖案背後的文化密碼。我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情景,那厚重的質感,精美的設計,以及那撲麵而來的藝術氣息,瞬間就讓我沉浸其中。書中對“捲草紋”的解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不僅詳細描述瞭捲草紋的形態演變,還考證瞭其可能源自西方植物紋樣的傳播路徑,以及在中國化過程中如何與中國本土審美相結閤,形成瞭既有力量感又不失靈動之美的獨特紋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雲紋”的解析,作者不僅展示瞭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雲紋,還深入探討瞭雲在佛教象徵體係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用來錶現空靈、祥瑞的意境。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壁畫的場景,仿佛置身於韆年的敦煌,親眼見證著這些圖案的誕生和流傳。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智慧和美的世界。我喜歡書中對圖案寓意的闡釋,那些簡單的綫條和形狀,在作者的筆下,都承載著古人對自然、對宇宙、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對“水波紋”的講解,讓我明白瞭它不僅僅是對水的描摹,更蘊含著生命的流動和變化。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裝飾圖案並非隻是簡單的視覺符號,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內涵。

評分

《解讀敦煌·敦煌裝飾圖案(精裝版)》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細節的盛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專注的目光,聚焦於敦煌壁畫中那些常常被整體畫麵所掩蓋的裝飾圖案,並賦予它們應有的關注和解讀。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外觀所吸引。高清的圖片,細膩的印刷,讓每一處圖案都清晰可見,仿佛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花卉紋”的細緻梳理。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各種花卉圖案,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花卉在佛教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敦煌藝術中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和變形,形成瞭獨特的視覺語言。例如,對“牡丹紋”的講解,讓我看到瞭它在中國文化中富貴、吉祥的象徵,以及在敦煌藝術中如何與其他圖案結閤,增添畫麵的華麗感。另我驚喜的是書中對“幾何紋”的深入探討,作者不僅展示瞭各種復雜的幾何圖案,還分析瞭它們在結構上的嚴謹性和在視覺上的穩定感,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秩序和和諧的追求。我喜歡書中對於圖案演變的梳理,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圖案對比,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敦煌裝飾藝術是如何吸收、融閤、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讓我能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裝飾圖案,也可能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