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名著名家推荐名社重点出版
新课标必读书目中小学生必读书教育部推荐书目
新月派盟主,中国近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集代表着中国近代诗的高峰。
胡适: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内容简介
徐志摩作为民国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也代表着民国时期中国近代诗的极高水平。这本诗集是徐志摩流传较广评价比较高的诗集,其中包含《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传颂度超高的名篇,是徐志摩的扛鼎之作。徐志摩早年曾留学欧美,受欧美浪漫唯美主义诗歌影响很大,他将西方的浪漫主义带到中国,对中国的近现代诗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曾游学欧洲,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是民国时期的代表诗人。
目录
1 志摩和他的诗
2 雪花的快乐
4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5 去 罢
7 为要寻一个明星
9 月下雷峰影片
10 沪杭车中
11 石虎胡同七号
13 朝雾里的小草花
14 天国的消息
16 在那山道旁
18 她是睡着了
21 康桥再会罢
27 一条金色的光痕(硖石土白)
30 太平景象
32 无 题
34 一星弱火
36 五老峰
39 先生!先生!
41 夜半松风
42 消 息
43 乡村里的音籁
45 为 谁
47 破 庙
50 难 得
52 落叶小唱
54 古怪的世界
56 盖上几张油纸
59 翡冷翠的一夜
63 偶 然
65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67 再不见雷峰
69 变与不变
207 留别日本
精彩书摘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1卷第6期。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仅留这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
前言/序言
志摩和他的诗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名志摩。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祖上世代经商,家境优渥。徐志摩自幼天资甚高,喜好文学。成年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并拜梁启超为师。在北方求学时期,他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决定出国深造,去西方寻求改变中国的良方,实行他心中“理想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作为特别生入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徐志摩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他结交西方名士,纵览名家名作,并深深被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所吸引。这一时期使他建立了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并激起了他创作诗歌的欲望。
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作,于次年成立新月社,后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了《现代评论》周刊,并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任翻译。1925年徐志摩再赴欧洲,游历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徐志摩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了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了中国新诗和艺术的发展。同年,徐志摩移居上海,并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授。
1925至1926年是徐志摩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他最富盛名的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这时期的诗作,大多都表现了徐志摩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洋溢着火热的激情,但同时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性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上除了邮件之外,只有徐志摩一位乘客。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济南党家庄一带忽遇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撞到开山山顶,致使机身起火,坠落于山脚,一颗在诗坛初绽光芒的明星就此陨落。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优美,比喻新奇,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如今在剑桥大学的草坪上,立着这样一块白色的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广为国人熟知的诗句,正是徐志摩一生的写照,也寄托着国人对这位诗人的缅怀之情。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罢”和“吧”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海之歌》 序言 海,是宇宙间最古老、最神秘的画布。它承载着千万年的潮汐,记录着无数生命的轮回,也孕育了无数未曾诉说的故事。在这广袤无垠的蓝色深渊里,藏匿着怎样的低语,又闪烁着怎样的光芒?《海之歌》正是试图捕捉这些飘忽不定的碎片,将它们编织成一曲献给海洋的赞歌。这本书并非对海洋的百科全书式描绘,也非某个具体海域的地理誌,而是通过一系列视角,试图触及海洋更深层次的灵魂。它关乎我们对海洋的感知,关乎海洋在我们内心激起的共鸣,关乎人类与这片浩瀚水域之间,那古老而又复杂的情感纠葛。 第一章:潮汐的脉搏 潮汐,是海洋最规律的呼吸。每一次涨落,都仿佛是地球的心跳在海洋中回响。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对潮汐的规律着迷,将其视为时间的尺度,生命的节奏。第一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潮汐的世界,感受它那宏大而又细腻的力量。我们将探讨潮汐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怎样的影响,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想象一下,黎明破晓时分,海平面缓缓退去,露出海滩上斑斓的贝壳和被冲刷得光滑的卵石。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气息,耳边是海浪拍打沙滩的低语。这种宁静的景象,蕴含着潮汐强大的力量。我们将追溯潮汐的起源,从月亮的引力说起,深入浅出地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也会描绘出潮汐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那些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如何学会顺应潮汐的规律,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节日庆典,都与这潮汐的脉搏紧密相连。 我们还将关注潮汐带来的微妙变化,比如在特定季节,某些潮汐能够将深海的养分带到浅海,滋养出勃勃生机的珊瑚礁和鱼群。潮汐的退去,也可能揭示出隐藏在海底的古代遗迹,诉说着失落的文明。潮汐的涨落,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是自然界不断循环往复的永恒乐章。这一章,将以一种诗意的笔触,去描绘潮汐的壮美与柔情,让读者感受到海洋那深沉的呼吸。 第二章:深蓝的秘密 海洋的深度,是另一个令人敬畏的维度。当阳光逐渐消失,当熟悉的世界被浓稠的黑暗吞噬,海洋展现出它最神秘的一面。深海,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完全探索的领域,那里隐藏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命形式和地质奇观。 第二章将潜入深海的幽暗世界,探索那里的奇异景象。我们将介绍深海生物的多样性,那些适应了极端环境的生命,它们如何发光,如何捕食,如何生存。从巨大的抹香鲸到微小的浮游生物,每一个生命都在这片黑暗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深海热液喷口,如同海底的火山,喷涌着炙热的硫化物,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那里没有阳光,却依然生机勃勃。我们将描绘这些“生命绿洲”,它们挑战着我们对生命存在条件的认知。 同时,深海也可能隐藏着古老的秘密,比如深埋海底的沉船,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或者地质构造的断层,它们记录着地球板块运动的宏大叙事。这一章将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科学的严谨,去揭示深海的神秘面纱。我们将描述潜水器在黑暗中探索时的孤独与惊奇,科学家们如何努力解读深海传来的信息,以及这些探索对于理解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意义。深海,是生命与死亡的边界,是未知与启迪的源泉,它的秘密,永远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寻。 第三章:浪涛的回响 海浪,是海洋最动感的表情。它们时而温柔地抚摸沙滩,时而咆哮着吞噬一切。浪涛承载着远方的风,也承载着人类的情感。这一章将聚焦于海浪,从它的形成,到它带给人类的启示。 我们将探讨海浪是如何产生的,风力如何驱动它们,以及不同类型的海浪所蕴含的能量。从平静的微波到汹涌的巨浪,每一道浪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对于冲浪者来说,海浪是挑战,是激情,是对自然力量的征服与融合。我们会描绘那些在巨浪中搏击的勇士,他们在与海浪的互动中,找到自我,超越自我。 但海浪不仅仅是运动的能量,它也承载着文学与艺术的灵感。无数的诗歌、绘画、音乐都以海浪为主题,表达着人类对自由、对激情、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我们将引用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探讨它们是如何捕捉海浪的精髓,以及海浪在不同文化中所象征的意义。它可能是爱情的萌动,也可能是失落的哀叹;它可能是希望的象征,也可能是毁灭的预兆。海浪,是海洋的歌声,是变化无常的生命的缩影,它的回响,穿透古今,触动人心。 第四章:海岸的低语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交汇的界限,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故事的过渡地带。这里既有海的壮阔,也有陆地的温情。海岸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情感上的连接。 第四章将描绘海岸线的万千景象。从阳光明媚的沙滩,到礁石嶙峋的岬角,再到湿地滩涂的宁静,每一个海岸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将介绍生活在海岸的动植物,海鸟的翱翔,蟹的横行,海藻的摇曳,它们共同构成了海岸生机勃勃的画面。海岸线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老的渔村,现代的海滨城市,它们都与海洋紧密相连,汲取着海洋的馈赠。 我们将深入探讨海岸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对于许多人来说,海边是放松身心的场所,是回忆的寄托,是梦想的起点。海边的童年,海边的爱情,海边的离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海岸线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渔民的传说,商船的航迹,甚至是海盗的传说,都在海岸边世代相传。这一章将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海岸线的风景,去捕捉海岸边人们的情感,去感受海岸线那独特的魅力。海岸,是海洋的唇边,是陆地的眉梢,它连接着两个世界,也连接着人类丰富的情感。 第五章:海洋的忧思 然而,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的蓝色星球,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海洋的面貌。第五章将聚焦于海洋面临的危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守护这片宝贵的蓝色财富。 我们将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造成的负面影响。塑料垃圾漂浮在海面上,化学污染物渗透到海底,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过度捕捞导致许多鱼类种群数量锐减,甚至濒临灭绝。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水升温和酸化,更是对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这一章将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呼唤行动。我们将探讨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保护工作,以及各种环保组织为拯救海洋所做的努力。我们将探讨个人可以在生活中做些什么,从减少塑料使用到支持可持续渔业,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海洋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这一章将以一种沉重的笔触,但同时也饱含希望,去探讨海洋的忧思,去呼吁我们共同守护这片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 结语 《海之歌》并非一本终结的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去倾听海的低语,去感受海的呼吸,去思考海的未来。海洋,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海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发自肺腑地,为这片浩瀚的蓝色,唱响属于自己的那份赞歌。海洋的故事,永无止境,而我们的探索,也将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