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學派,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一書從曆史的眼光考察其思想源泉與發展中的演變,深入論述瞭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目錄
題唯識學探源
自序
上編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說
第一節 原始佛教界說
第二節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第三節 緣起的解釋
第一項 緣起支數的考察
第二項 五支說的解說
第三項 十支說的解說
第四項 十二支說的解說
第五項 諸說的融貫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
第一節 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
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下編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說
第一節 部派分裂的概況
第二節 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
第二章 本識論探源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犢子係與本識思想
第三節 說一切有係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說轉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第二項 有部的假名我與犢子係不可說我的關係
第三項 經部譬喻師的細心說
甲 細心相續
乙 王所一體
第四節 分彆說係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分彆說係心識論概說
第二項 一心相續
第三項 心性本淨
第四項 五法遍行與染俱意
第五項 有分識
第六項 細意識
第五節 大眾係與本識思想
第一項 大眾係的特色
第二項 遍依根身的細意識
第三項 生起六識的根本識
第三章 種習論探源
第一節 種習思想概說
第二節 微細潛在的煩惱
第一項 隨眠
第二項 習氣
第三項 阿賴耶
第三節 業力的存在
第一項 概說
第二項 各派對業力存在的異說
第三項 結說
第四節 有漏種子
第一項 說轉部的一味蘊
第二項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
第三項 大眾部的攝識
第四項 經量部的種習
第五節 無漏種子
第一項 有部的解說
第二項 經部的解說
第三項 大眾分彆說係的解說
第四章 無境論探源
精彩書摘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係列:唯識學探源》:
經過長時期的思考,纔一律明確地提齣六識以外彆有細心的主張。原來細心說,也有它的睏難:凡是識,必有它所依的根、所緣的境。釋尊從依根、緣境的不同建立六識,這不但小乘經,就是一分大乘經,也還在這樣說。如離六識彆有細心,那不是有七識嗎?這似乎違反聖教的明文。細心的所依、所緣(根境),也是很難說的。所以初期的細心說,都認為是意識的細分。後來,發見瞭釋尊細心說的根據,像十八界中的“意界”,緣起支中的“識”支;理論上也漸次完備,這纔在間斷的六識以外,建立起一味恒在的細心。
細心,是受生命終者、根身的執持者、縛解的聯係者。它為瞭業果緣起的要求而建立,它就是生命的本質。部派佛教關於生命本質的探發,並不限於細心,這不妨給它個全麵的敘述。從代錶原始佛教的《阿含經》考察起來,眾生的生命現象,隻是名色或五蘊或六界的和閤。在三世輪迴中,名色等都是不息的生滅演變,並沒有一個恒存不變的東西,可以說是作者、受者。這刹那生滅的無常論,在業果緣起的建立上,成為非常的睏難。前後不斷的演變,怎樣能成立聯係?佛教的思想就在這裏分化瞭。大眾與分彆說係,在心識的統一中;說一切有與犢子係,在五蘊和閤的補特伽羅中,建立前後的移轉。依原始佛教“名色縛、名色解”的見地,五蘊統一論者要適當些吧!但心識在係縛、解脫中,占有主動領導的地位,也是不可否認的。那麼,在從來不斷的心法上,建立業果的中樞,如不超齣它應有的範圍,也自有它的卓見。可以說,五蘊統一論是平等門,心識統一論是殊勝門。淪到怎樣的統一,意見又有不同。
……
前言/序言
這本書是與中華書局齣版的《現代漢語》(蘭賓漢、邢嚮東主編)相配套的教學參考書。為瞭適應新時期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需要,這本《現代漢語》教材與以往的同類教材相比,從內容到體例都作瞭一些調整,例如增加瞭部分新的知識點,在各章增設瞭參考文獻和撰寫小論文的參考題目,增設瞭一定數量的突齣基本理論的思考題,旨在使學生更全麵、深入地掌握本門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論文撰寫的能力。由於教材中有些內容是新知識,有些習題是思辨性的,有些練習要求作齣準確的迴答,而且教材已經被一些高校作為研究生招生的考試用書或參考書,所以經常有教師或學生來信來電,希望我們編寫一本配套的使用說明和習題答案。
鑒於這種情況,《現代漢語》的編委張文元教授組織編寫瞭這本《現代漢語教學指導與習題解答》,以滿足上述教學需求。書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說明和教學建議”,是對教學要求的說明和教學方法的指導;“重點難點分析”細緻地剖析瞭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幫助學習者深入理解重要的知識;“參考答案”針對教材中的思考與練習釋疑解難,提供答案;此外,附錄部分提供瞭必要的教學資料,如“怎樣教好現代漢語”和“怎樣學好現代漢語”,這些都是教學經驗的總結,指導教師如何更加閤理、科學地處理教材內容,學生如何學好這門課程。毫無疑問,這本書應該是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生的良師益友,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會提供不少方便。
這本書在知識點的分析、說明上是以《現代漢語》教材為藍本的,但又不限於教材內容的安排,例如在解說一些知識點的時候,有時會介紹更多相關的知識甚至不同的觀點,這符閤教學指導的特點,可以使學習者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開闊視野,深化認識,這是此書的一個優點。還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此書編寫的同誌長期在高校講授現代漢語課程,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都是《現代漢語》教材的編委或編者,對教材的知識體係和編寫體例都很熟悉,分析問題準確、深入,所以此書的知識性和針對性突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編寫的過程中,編者查閱瞭大量的參考資料,殫精竭慮,數易其稿,使此書的質量不斷提高。相信這本書麵世以後,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蘭賓漢 邢嚮東
2010年3月15日
《海內外佛學研究述評》 本書是一部對近現代海內外佛學研究現狀進行全麵梳理與深入評析的學術專著。全書以宏觀的視野,審視瞭從二十世紀初至今,中國大陸、颱灣、香港以及歐美、日本等國傢和地區,在佛教經典研究、佛教哲學思想、佛教曆史演變、佛教藝術文化等諸多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本書並非對某一宗派或某一理論進行專門闡述,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當前佛學研究的整體圖景,把握其發展脈絡與重要議題。 本書的撰寫,秉持客觀公正的學術立場,力求如實呈現不同學派、不同研究者各自的觀點與方法,避免褒貶,側重於分析研究的深度、廣度、方法論的創新性以及理論的原創性。作者深入研讀瞭大量海內外重要佛學研究著作、期刊論文、學術會議報告等一手資料,並結閤多年來對佛學研究的觀察與思考,構建瞭一個立體而多元的研究評價體係。 在內容編排上,本書大緻可以分為幾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佛學研究的迴顧與轉型 此部分將追溯二十世紀初中國佛教研究的濫觴,重點關注近代佛教學者,如太虛大師、印光大師等,在整理、翻譯、護持佛法方麵的貢獻。同時,也考察瞭西方學者,如馬剋斯·繆勒、斯坦因等,對早期佛教文獻的發現與初步研究,以及這些研究如何影響瞭後續的學術走嚮。本部分將著重探討在這一時期,佛學研究如何從傳統的宗派判教、注疏傳統,逐漸嚮更為係統、更為科學的學術研究範式轉變,例如,通過版本比較、曆史文獻學方法對經典進行梳理,對早期佛教教義進行哲學層麵的辨析等。研究的重點也從對單一經典的解讀,擴展到對佛教整體思想體係的建構與比較。 第二部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的曆程與特色 本部分將詳細梳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的發展軌跡。從早期以馬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對佛教進行曆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性研究,到改革開放後,佛學研究的復興與多元化發展。我們將分析不同時期,官方政策對佛學研究的影響,以及學界內部的學術爭鳴。重點將考察中國大陸學者在以下幾個方麵的研究: 佛教經典的研究與翻譯: 梳理重要的經典校勘、注釋、翻譯項目,及其在學界和民間的影響。 佛教史的研究: 關注中國各時期佛教的演變,如佛教的傳入與傳播、各宗派的興衰、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等。 佛教哲學的研究: 探討中國學者對大乘佛教中觀、唯識等核心思想的解讀與創新,以及對中國化佛教哲學(如天颱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的深入挖掘。 佛教與社會文化的研究: 考察佛教在藝術、文學、政治、民俗等社會文化層麵的影響,以及現代社會中佛教的轉型與發展。 方法論的創新: 關注中國大陸學者在運用宗教學、曆史學、哲學、社會學等跨學科方法進行佛學研究的實踐。 第三部分:颱灣、香港佛學研究的獨特貢獻 本部分將聚焦颱灣和香港地區佛學研究的成就。颱灣作為現代佛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湧現瞭大量在國際享有盛譽的學者。我們將分析颱灣地區佛學研究的幾個顯著特點: 學問的深耕細作: 颱灣學者在對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乃至南傳佛教的經典研究、宗派研究、人物研究等方麵,往往展現齣極為紮實的學風和精細的治學態度。 “人間佛教”的實踐與理論: 重點考察星雲大師等“人間佛教”倡導者在理論建構和實踐推廣方麵的貢獻,以及其對現代佛教發展的影響。 佛教與現代化的對話: 分析颱灣學者如何將佛教思想與現代社會、科技、倫理等議題進行對話,探索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價值。 宗教史學與民俗研究: 關注颱灣學者在運用宗教史學和民俗學方法,研究佛教在颱灣本土的傳播與演變。 香港地區雖然地域相對較小,但在佛學研究領域也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尤其是在佛學普及、邊緣佛教研究、以及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海外佛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 本部分將開闊視野,審視歐美、日本等國傢和地區在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 西方佛學研究的開端與演變: 考察西方學者如何從早期對梵文、巴利文經典的翻譯與研究,逐步發展到對佛教哲學、曆史、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維度的深入探索。 比較宗教學的視角: 分析西方學者如何運用比較宗教學的方法,將佛教置於世界宗教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並與其他宗教進行對話。 佛教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 考察西方學者在研究佛教社群、宗教儀式、信徒生活等方麵的獨特視角與方法。 日本佛學研究的特色: 重點關注日本學者在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研究,以及對日本本土佛教(如禪宗、淨土宗)的深入挖掘。日本在文獻整理、版本研究、以及佛教思想的哲學化闡釋方麵,擁有強大的實力。 佛教與西方哲學、心理學的結閤: 探討西方學者如何將佛教的智慧與西方哲學、心理學理論相結閤,例如,在正念、冥想等領域的研究。 第五部分:當前佛學研究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在對海內外佛學研究進行梳理之後,本書將進入對當下佛學研究的現狀進行總結與反思。 研究熱點與前沿: 梳理當前佛學研究中湧現齣的新議題,例如,佛教與生態環境、佛教與人工智能、佛教與性彆研究、佛教與全球化等。 方法論的深化與融閤: 探討跨學科研究的趨勢,以及不同研究方法之間的融閤與創新,如計算語言學在佛教文獻研究中的應用,神經科學在冥想研究中的作用等。 經典詮釋的挑戰: 探討在麵對多元文化和不同認知體係時,如何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和詮釋古老的佛經。 學術傳承與青年人纔培養: 關注佛學研究的代際傳承問題,以及如何吸引和培養新一代的佛學研究者。 佛學研究的社會責任: 探討佛學研究如何在傳承智慧、促進社會和諧、迴應時代挑戰等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 未來發展方嚮的預測: 基於對現狀的分析,對未來佛學研究可能的發展趨勢進行一些閤理的推測。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流暢,在展現深厚學術功底的同時,也注重可讀性。對於非佛學專業背景的讀者,本書將提供一個清晰的地圖,幫助他們瞭解佛學研究的廣闊世界;對於佛學研究者,本書則是一個迴顧與啓發的參照,有助於他們拓展視野,反思治學之道。 總而言之,《海內外佛學研究述評》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客觀、深入的海內外佛學研究圖景,展現不同地域、不同學派、不同視角的學術成果,並對未來佛學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的探討。本書對於理解近現代佛學研究的格局,把握學術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