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中国宪法史

增订中国宪法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茹玄 著
图书标签:
  • 宪法史
  • 中国宪法
  • 法律史
  • 增订本
  • 中国法律
  • 法学
  • 历史
  • 政治
  • 宪政
  • 法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100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7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国专题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增订中国宪法史》选目首重作者的首创和著作影响力,尤其注重选本的稀见性。所谓稀见,即建国后没有再版,且多数图书馆没有收藏,或即便有收藏,也是归于非公开的珍本之列予以保存,普通读者难以借阅。部分图书虽有电子版,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经典原著读本,纸质版本更利于记忆和研究之用。《增订中国宪法史》精拣版本*早、品相佳的原版图书作为底本,因而还具有很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宪法之定义
第二节 国家为何需有宪法
第三节 中国法治运动落后之原因

第二章 清季之法治运动
第一节 新政之萌芽
第二节 立宪运动
第三节 宪法大纲之颁布及其内容
第四节 宣统三年之宪法信条

第三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组织法
第一节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起草
第二节 组织大纲内容之评远
第三节 临时政府之组织
第四节 清帝退位及民国统一

第四章 临时约法时期
第一节 临时约法之起草及其公布
第二节 临时约法之内容及其批评
第三节 孙文提出之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
第四节 迁都问题之争论及袁世凯之就职
第五节 内阁制之破坏
第六节 国会组织法及总统选举法

第五章 天坛宪法草案
第一节 宪法起草委员会之组织
第二节 袁世凯对于临时约法修改之提案
第三节 袁世凯对于宪法草案之不满及国会之解散
第四节 草案产生时起草委员会中之形势
第五节 人权问题
第六节 孔敦问题
第七节 两院制与一院制问题
第八节 两院开会法定人数问题
第九节 不信任权与解散国会权
第十节 关于国会议员被捕或监视之限触
第十一节 解释宪法之机关
第十二节 选举大总统方法
第十三节 宪法修正手续

第六章 袁世凯之新约法
第一节 政治会议对于两大问题之议决
第二节 约法会议之成立及『新约法』之产生
第三节 各省省议会之总解散
第四节 新约法之内容及其批评

第七章 新约法之施行与帝制运动之继起
第一节 参政院之成立及总统选举法之修正
第二节 国务院之废止
第三节 帝制运动之开幕及其经过情形
第四节 帝制运动之失改及当时各方反对情形
第五节 共和之恢复与袁氏之殂落

第八章 临时约法复活时期
第一节 恢复约法问题之争执
第二节 国会与武人之冲突
第三节 宪法会议之重开
第四节 宪法草案;读会之结果
第五节 地方制度问题之纠纷
第六节 国会第二次之解散
……

第九章 南北两政府之对峙与新旧国会之议宪
第十章 省宪运动之勃兴及其结果
第十一章 国会第二次之恢复与『曹锟宪法』之完成
第十二章 临时执政府之组织及其制宪工作
第十三章 军政时期之根本组织法
第十四章 训政时期之五权制度及约法之完成
第十五章 宪政之预备及宪法草案之完成
第十六章 抗战期中之宪政运动及各方对于宪草之意见:
第十七章 宪法之完成及其实施
附录

精彩书摘

  《增订中国宪法史》:
  列举由国家立法并执行之权,如外交、国防、关税、币制等十七项;及『由国家立法并执行或委任地方执行之权,如教育、监狱、刑、民、商、事之法律等十五项。并于第五十九条明白规定『凡事权不归于国家者,均为地方之事权。』是中央之权采列举主义;地方之权,采概括主义。大类乎美、德联邦宪法之分权原则者也。且根据此条,则中央舆地方权力之范围,均为约法所规定;地方之权,不受自中央政府,而受自国家之根本法,亦深含联邦宪法之精神矣。第四章中央制度。宣言:未达到实政开始时期,圃民政府组织委员会处理国务。』而国府委员会,则以委员七人至十一人组成;并推定其中一人为主席。国府不设五院,而商接管辖各部。每部设部长一人,由国民政府任命之。『各部部长,得列席国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可见其并不能由圃府委员兼任,此则与前此之国府组织法,均互有出入之处者也。在本章中,更有全国国民代表会之规定;代表由县民直接选举。惟未达宪政时期,该会仅『为国民政府之咨询及建议机关,』未能代表人民行使四权;盖用意在训政时期,予人民以政治训练之机会耳。此外更将宪政开始时期之五院组织大纲及蝈昆会议职权,预为简明之规定;并申明国民政府以总统督率五院处理国务。至总统及五院院长之产生方法,刖付阙如。若谓可依照建国大纲中所谓国民依宪法行全图大选举之一条而产生,则该条之所谓『选举,』乃指在宪法颁布之后,而非谓宪法未颁以前应先行大选也。
  ……
历史的洪流与制度的演进:一部关乎国家根基的深度透视 卷首语:追溯中华民族立宪之路的艰辛与辉煌 《历史的洪流与制度的演进:一部关乎国家根基的深度透视》并非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宪法文本解析,而是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观和精微的社会分析,勾勒出中国近现代以来,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围绕“国家根本大法”的探索、挣扎、反复与最终定型所经历的复杂路径。本书立足于制度社会学的视角,结合政治思想史的脉络,全面梳理了影响中国政治结构、权力分配、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深层动力。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近代中国政治建构图景。 --- 第一部分:前夜的呼唤——晚清的制度转型与旧秩序的瓦解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东渐”与“制度革新”的艰难讨论。我们不直接探究具体宪法草案的条文,而是着重研究制度变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土壤。 1. 帝制思维的松动与权力象征的演变: 探讨在传统“天命观”和“家天下”的观念受到西方主权国家理论冲击后,统治精英群体内心深处对“君主”与“政府”角色分离的模糊认知。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后期,知识分子群体开始认识到仅有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是不足以挽救危局的,制度变革已成为必然。 2. 预备立宪的政治博弈: 详细描绘了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复杂性。这不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真诚的权力让渡,而是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派夹击下的权宜之计。书中详述了“皇族内阁”的组建如何暴露了守旧势力的顽固性,以及它如何加速了立宪派从温和改良转向激进革命的政治转向。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为什么在制度改革的“时间表”上,既得利益集团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3. 地方自治的萌芽与中央集权的拉锯: 本章分析了在预备立宪过程中,地方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对地方自治权的争取,以及中央政府在权力下放与维护统治权威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地方与中央的结构性矛盾,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分:共和的初啼——民初政局的剧烈动荡与制度的漂泊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终结,但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本部分聚焦于1912年至1920年代,不同政治力量如何试图用各自的“根本大法”来确立新的国家秩序,以及这些尝试为何大多以失败告终。 1. 临时约法与主权归属的宣言: 我们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视为一种“革命的宣言书”,而非成熟的治国方略。重点分析了其在确立“主权在民”原则上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实际操作中与袁世凯的专制倾向产生的结构性冲突。 2. 约法纷争与“法统”之争: 本章细致梳理了不同政治集团(如旧官僚、同盟会/国民党、以及后来的新旧军阀)围绕修改或制定新宪法所进行的党争和武力对抗。这里探讨的不是条文的优劣,而是在缺乏共同政治伦理和有效强制力的情况下,宪法如何沦为党派斗争的工具。 3. 战乱背景下的“临时状态”: 深入分析了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国家长期处于“临时状态”的深层原因。政治权力从文官政府体系迅速向军事集团转移,使得任何关于“永久大法”的讨论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关注的是:制度的有效性如何被外部的非制度力量所颠覆? --- 第三部分:思想的交锋——现代政治哲学的本土化尝试 制度的形成,必然植根于深层的思想土壤。第三部分转向对影响中国近现代政治形态的几大核心思想流派的辨析,考察它们如何试图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1. 孙中山主义的演进与制度建构: 分析了三民主义,特别是“五权宪法”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而是对中国传统“考试、监察”等制度元素的吸收与改造。重点讨论了“权能区分”的理论困境以及其实践难度。 2. 西方自由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障碍: 考察了自由、人权、法治等概念在民初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以及它们在中国特定社会结构下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在强调集体主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传统压力下,有效确立个人权利的边界。 3. 强权国家理论的回响: 探讨了在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的背景下,部分知识分子对强力政治和“超国家主义”理论的倾慕,以及这种思潮对后来政治实践的潜在影响。 --- 第四部分:重建与巩固——国民政府时期的制度建设努力 本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后)的制度建设,即从“训政”到“宪政”的过渡尝试。 1. 训政时期的过渡性治理结构: 详细分析了“训政”纲领作为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的内在逻辑。它试图在重建中央权威的同时,延迟完全的代议制实践。本书关注其“党治优先于法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后续法治建设的制约。 2. 1936年宪法草案的研究: 虽然该宪法草案未能在战乱中全面实施,但它代表了当时主流政治力量对现代国家结构所能达到的最高共识。分析其在权力制衡、公民权利保障(相较于早期约法)上的进步,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党政关系”处理上的模糊性。 3. 战时政治的强化与制度的让位: 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国家权力如何高度集中于军事和行政部门,以及这种集中的政治形态对既定的宪政规划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 第五部分:历史的转向——新的政治实践与制度重塑 本部分从宏观历史的视角,审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以及随之而来的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1. 战后政治的幻灭与内战的爆发: 分析了战后围绕国家制度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协商的破裂过程,以及军事力量最终压倒政治谈判,决定了新的国家基础。 2. 新制度的建立与核心原则的确定: 本章侧重于新的政治力量如何从根本上重构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主权归属和阶级基础。关注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如何指导了国家基本制度的设计,以及这一设计如何回应了前一阶段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制度的未来 全书最后一部分对前述历史进程进行总结,探讨了自晚清以来,中国在制度探索中所积累下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如何确立一个既能有效治理国家、又能保障人民权利的稳固制度框架”这一核心难题。本书旨在为当代政治学、法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深刻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基因的历史纵深感,而非停留在对具体文本的枝节分析上。它是一部关于政治意志、社会结构与制度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之处做得非常扎实,可以说是“干货”满满。我本来以为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读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宪法这个维度上,还有这么多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作者对每一部宪法草案、每一份重要法律文献的梳理都极其详尽,并且会引用大量的原文,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演变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介绍,比如那些在不同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法学家、政治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立场,如何影响了宪法文本的最终走向,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查阅一些我原本不太熟悉的年代的背景资料,但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即便是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他的思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题库,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然后用丰富的事实和分析来解答,让我感觉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著作的魅力在于它能否触及人性的深处,能否引发读者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梳理这些事实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民国时期不同时期宪法文本的比较时,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中国人对于国家治理、公民权利、政府权力界限的反复探索和挣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对这些尝试进行评判,而是呈现了它们各自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这让我得以更客观地看待历史的复杂性。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时期的宪法草案是如何胎死腹中的,或者某个条款是如何在实践中被架空,都充满了启示。它让我明白,宪法的生命力不在于纸面上的文字,而在于它能否真正融入社会肌理,能否被人民理解和捍卫。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宪法史的好奇心,更引发了我对宪政理想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真的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的书!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感。他擅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那些原本可能抽象的宪法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画,没有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比如,在描述某些关键人物在制定宪法过程中的犹豫和妥协时,你能感受到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书中的结构也很巧妙,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围绕着一些主题性的章节展开,比如“权利的界定”、“权力的制约”、“国家形态的探索”等等,这样读起来更有层次感,也更能抓住不同时期宪法发展的核心议题。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集体智慧和矛盾碰撞的史诗。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政治哲学和制度建设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很多共鸣。作者对中国宪法发展的梳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串联,更是一种思想的梳理和制度演进的分析。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在近代以来,是如何在西方宪政思想的冲击下,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反复探索和实践的。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关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人民民主”等核心概念的引进、本土化以及在实践中的变形,都让我对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宪法文本时,非常注重考察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力结构,这让我明白,宪法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土壤的产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从“制宪”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太新颖了!我一直对法律史,特别是宪法史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枯燥的法条和晦涩的理论,要么就过于浅显,只能泛泛而谈。而这本《增订中国宪法史》给我带来了惊喜。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我可能不熟悉的早期文献,而是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切入,生动地展现了每一次思潮涌动、每一次政治动荡如何催生出新的宪法草案和理念。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关键时刻。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政治派别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博弈的细致刻画,那种唇枪舌剑、思想碰撞的场面,即使是在纸面上,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张力。而且,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官方文本,而是挖掘了很多当时的报刊、书信、回忆录等一手资料,让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声音得以重现,非常有代入感。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生动的整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