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

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R.Brian Stanfield(R.布萊恩·斯坦菲爾德) 著,鍾琮貿 譯
圖書標籤:
  • 商業思維
  • 提問
  • 企業管理
  • 創新
  • 學習方法
  • 思維模式
  • 競爭力
  • 問題解決
  • 領導力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933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78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8
字數:3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你知道嗎?用對的順序,問對的問題可以節省至少1/3的溝通時間。根據人類自然思考的途徑,焦點討論法幫助你進行聚焦的對話、發揮集體思考的力量、達成有效溝通、讓討論有深度又有質感、達成具體又可行的結論。本書帶你揮彆冗長無趣的會議,成為提問達人。 本書介紹瞭ORID方法的基礎及由來,剖析4層次的提問方法,集結100種常見職場情境與問法,鋪陳開場白到結語。

作者簡介

    R.布萊恩.斯坦菲爾德,課程顧問、老師、作傢、編輯。多年擔任文化事業全球學院校長,教過數韆人參與技巧及人纔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其豐富的培訓經驗使文化事業學會的課程更務實、聚焦,內容更紮實、係統。本書在布萊恩的全局統領和指導下順利完成。


目錄

引言方法的緣起 1
第1部分理論與實作
第1章為什麼需要對話,為什麼對話在職場中特彆重要 6
片段式對話 7
傳統心智習慣 8
職場的改變 13
第2章縱覽焦點討論法 17
第3章焦點討論法的架構 24
是自然的過程,也是生活的方法 24
第4章引導一場焦點討論 33
如何依本書範例引導討論 34
應銘記在心的提醒 37
第5章從頭開始準備焦點討論的步驟 41
第2部分100個討論範例
單元A有關評估與迴顧的討論 54
A1迴顧過去的一年 56
A2迴顧一場工作坊 58
A3迴顧一場由顧問做的演示 60
A4迴顧一場規劃會議 62
A5迴顧當日的工作 64
A6迴顧組織的曆史 66
A7評估一個研修班 68
A8評估一個課程計劃 70
A9評估項目進度 72
A10分析一個滯銷的産品 74
A11評估一份營銷資料 76
A12迴顧一份重要的報告 80
A13評估一個員工福利方案 82
A14評估一場貿易展 84
A15評估一個新的工作錶格 86
單元B有關籌備與策劃的討論 88
B1在工作坊開始前幫助團體聚焦 90
B2介紹新的培訓主題 92
B3準備産品簡介 94
B4收集讀書心得 96
B5幫助團隊準備報告 98
B6策劃標誌與口號 102
B7策劃職場中的學習小組 104
B8準備會議的議程 106
B9組織內部誌願者團隊 108
B10策劃員工聚會 110
B11製作宣傳手冊 112
B12整閤預算 114
B13設計新辦公空間 116
B14創想新的裝潢 118
B15選定大會主題 120
B16設計客戶服務手冊 122
B17啓動營銷規劃流程 124
B18準備新産品上市的策略性報告 126
單元C有關教練和輔導的討論 129
C1教練一位同事 132
C2討論工作職責 134
C3嚮培訓師反饋意見 136
C4和員工討論確實負責的問題 138
C5討論一係列的工作標準 140
C6自我思索睏難的情景 142
C7輔導經曆傢庭危機的員工(範例1) 144
C8輔導經曆傢庭危機的員工(範例2) 148
C9查訪新員工工作情況 150
C10化解長久以來的誤解 152
C11迴應針對個人的抱怨 154
C12安撫一位生氣的顧客 156
單元D有關詮釋信息的討論 158
D1詮釋故事 160
D2分享文章 162
D3討論培訓用影片 164
D4討論剛剛看完的電影 166
D5評估社會趨勢 168
D6討論新聞 172
D7思考組織的改變 174
D8評估采購提案 176
D9針對顧客需求設計服務方案 178
D10詮釋係統稽核的結果 180
D11分析預算績效 182
D12迴顧一次混亂的會議 184
D13思考新的政府法規對産品帶來的影響 186
D14討論部門重組的提案 188
單元E有關決策的討論 190
E1幫助一位同事思考以做齣決定 192
E2在團隊中分配任務 194
E3決定工作的優先級 198
E4討論同事對某個策略文件的反應 200
E5化解團體在決策上麵臨的睏難 202
E6決定參加商務展覽的策略 204
E7重新架構團隊的使命 206
E8執行新的董事會政策 208
E9決定計劃的優先級 210
E10為重要的項目評估工作設定委托評估範圍 212
E11編製年度預算 214
E12處理與工作環境有關的議題 216
E13重新調整辦公室的工作規範 218
單元F有關管理及督導的討論 220
F1與員工詳細討論工作情況 222
F2檢視工作職責 224
F3麵試應聘者 226
F4省思一次令人感到挫摺的會議 228
F5進行績效評估 230
F6評估員工的職場需要 232
F7找齣項目停滯不前的原因 234
F8瞭解某次賣場紛爭 238
F9找齣影響市場的因素 240
F10分析銷售統計數據 242
F11處理授權上的問題 244
F12與廠商閤作解決産品供應的問題 248
F13省思組織的轉型 250
F14凸顯公司與競爭者對比之下的特點 252
F15針對組織重整計劃齣階段性的時間錶 256
F16新任經理省思其領導角色 258
F17評估一門培訓課程的成效 260
F18製定參與準則 264
單元G有關個人及慶祝式對話的討論 266
G1對今天的省思 268
G2從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學習 270
G3規劃個人的成長 272
G4引導者在引導團體時的內在省思 274
G5評估一項額外的工作 276
G6慶祝重要的成就 278
G7慶祝一位同事退休:與這位退休同事的對話 280
G8慶祝一位同事退休:團體的迴顧 282
G9為同事慶生 284
G10訪問本月最佳員工 286
第3部分附錄 289
附錄A可參考的反映性與詮釋性問題 290
附錄B伯姆的深度匯談法 293
附錄C藝術領域中對話的力量 296
附錄D五種武器王子的故事(此故事可搭配討論範例D1) 299
附錄E引導非正式的談話 301
附錄F文化事業學會:使命與分布地點 302
附錄G誰能為我設計討論的內容 306
附錄H引導焦點討論的重點摘要 307
附錄I準備一場焦點討論 309

精彩書摘

領導者的任務是問問題

隨著學習型組織的發展,領導者和企業首席執行官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有瞭很大的轉變。他們的角色由魅力型決策者和不可能犯錯的老闆,轉變成引導大傢提齣問題、描繪願景及解決問題的人。參與的原則要求他們必須掌握問問題的藝術。長久以來,組織的主管們被期待解決和迴答所有的問題,但此趨勢讓大傢認識到力量蘊含在“提齣問題”之中,現今經理人的關鍵技能就是提齣問題以及從其他人身上引齣答案。

領導者和經理人也發現,雖然讓大傢齊聚一堂發號施令比較簡單,但從長遠來說效果不好。因為按指令行事無法激發創意,無法喚起參與感,無法讓人信服,更無法發揮和尊重眾人的智慧與纔華。但是,當經理走進來對大傢說“我們遇到瞭一個問題,讓我們來談談如何解決這問題”時,每個人就都能感受到變化。

越來越多領導者認定引導絕對是非常關鍵的管理技能。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傢都想參與所有的事務,能夠引導有效對話的人會更受重視。


前言/序言

推薦序



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藝術


1997年鼕,當時的我是一個剛踏進引導領域的新人,跟隨著剛剛結識的引導大師理查德?韋斯特(Richard West)到他的半導體客戶端,引導一場戰略規劃的工作坊。引導師在短短兩天內讓看似一盤散沙的團隊開始轉變,團隊成員達成共識,並且在結束的時候士氣高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由於我先前的工作在國外投資領域,當時的領導者隻有威權式的做法,從未有什麼參與討論的空間。那一次工作坊讓我大開眼界,看到領導者與引導者攜手閤作,幫助團隊創造參與的空間,讓團隊智慧自然流現。我心想:“哇!這個工作太好瞭!引導師看起來很輕鬆,不過問問大傢問題,然後團隊可以自發討論産齣豐碩成果,我也想學習。”於是,在恩師的帶領下,我走上瞭引導這條當時沒什麼人聽說的道路。這麼多年來,迴想當時的景象,印證瞭引導這個工作是很好,團隊的確能因此産生豐碩的成果,自發的效果不僅在工作坊現場,還能延續到後麵的行動執行上。但常常自己笑自己,當時太外行瞭,引導師的工作一點兒也不輕鬆,而最難的一點就是怎麼問問題。

問問題的難處在哪裏


引導者的天職就是將內隱的團隊智慧外顯化。要將內隱的東西外顯,而不是加入外在的想法,引導者必須中立,因此引導者鮮少以外加的方式來施力。能推動團隊一同思考的方式,提問是關鍵。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 足夠瞭解團體與主題:既然中立,代錶引導者往往不是團體所討論的議題的專傢,卻又要足夠瞭解這個團體的挑戰和他們所麵對的未知,問齣好的問題來幫助他們探索這個未知。

? 找齣所有需要的信息:引導者也必須清楚討論的地圖,也就是目前討論的範疇在哪裏。有什麼是在這個討論相關的領域需要被涵蓋的信息,需要通過提問引發?不足夠的信息就像做一道菜少瞭許多關鍵作料,端齣來的成品是不像樣的。

? 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問對的問題:時間總是不夠把所有的好問題都問到,引導者怎麼能根據時間設定好討論目標,篩選齣對的問題,讓團體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

架構與流程解決提問睏難


這本書裏所介紹的焦點討論法(The 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依照人類自然思考的四個階段——客觀(Objective)、反映(Reflective)、詮釋(Interpretive)、決定(Decisional),幫助引導者將對的問題用對的順序問齣來。它是引導領域的根源方法,就像蓋房子,若基本的材料是磚頭和水泥,它就是其中一樣。當然若要蓋更高的樓房,可能要有進階的流程架構與方法來共同運用,但再怎麼進階的方法,你細細來看,都脫不瞭焦點提問的影子。

提問的情景百科


這本書的創作就是引導的成果,文化事業學會(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ICA)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將世界各地在不同組織工作的引導者集閤起來,把他們常常遇到的情景與提問流程的典範集結起來,並由加拿大ICA的幾位資深引導師——包含我很景仰的前輩喬?尼爾森[Jo Nelson,她曾任國際引導者協會(IAF)會長]——整體校閱,將最常用的職場情景與範例提問集結於一書中,並將方法的曆史由來匯集在第1~5章。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本次再度審校,又有許多啓發。

在我們引導者的“引導力三階”培養課程中,講解與演練提問方法已不遺餘力,而大傢往往遇到的挑戰是後麵的實作中——如何能提問齣自己的客戶當時需要的問題,對初學者來講真的很傷腦筋。這本書是大傢最好的工作伴侶,時至今日我自己也經常翻閱這本書尋找問題的靈感。

引導領域勢必繼續蓬勃發展


自從2002年拿到國際引導者協會認證以來,我與夥伴們緻力於各種方法在各地的教授與傳播,將引導方法推廣到企業、教育機構、政府、非營利組織等,2004年我攜帶此書以及一些重要的引導書籍到各大齣版社請求齣版,大傢均以此為小眾書籍而迴絕。也因此當初這本書繁體中文版由開放智慧(Open Quest)團隊自行齣版。看到當初團隊努力的成果傳播到許多學生和客戶手上,讓他們的工作更得力,我感覺到非常欣慰。

時至今日,中國引導領域越來越蓬勃發展。我們也欣然將簡體中文版本在此重要時刻帶來與更多讀者見麵。本書為瞭注重問題的實用性,講求譯文更加口語化。我們讓眾多學生及實踐的引導者閱讀過,並且給予詞語上的建議。

引導在先行的歐美國傢,目前政府單位、企業內部都有以“引導師”作為職稱的工作。看這將近20年來的發展,引導這門專業已經漸漸在亞洲地區得到認可,藉此感謝在引導領域努力的前輩們,並感謝我的啓濛恩師理查德?韋斯特、蓋爾?韋斯特(Gail West)及勞倫斯?菲爾布魯剋(Lawrence Philbrook)。我們會繼續努力,也相信引導未來在亞洲的發展會更加繁榮。


許逸臻(Laura Hsu)IAF CPF / CToPF



譯者序



距離上次負責翻譯及校對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100 ways to Access GroupWisdom in the Workplace這本書,已經時隔七年。很高興有此榮幸再度為這本ICA方法經典書籍簡體中文版的齣版貢獻力量,讓它有機會在中文世界裏傳播得更廣。

七年前的工作與本次有所不同。當時是將英文翻譯成繁體中文。中、英文畢竟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還記得當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英文翻譯成中文後,還能適當、確切地運用在引導現場。這的確是需要字斟句酌的工作。當時參與翻譯與校對的引導者們,在繁忙的引導項目中找空當進行校對。就像“懷胎十月”一樣,磨難瞭許久纔讓作品問世。好的品質自有其迴報,繁體中文版成瞭長銷書,而且還影響瞭許多使用簡體中文的讀者。

這次的工作要感謝繁體中文版的齣版者——開放智慧引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繁體中文版作為藍本。有瞭繁體中文版作為基礎,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簡單瞭許多。我們的工作是集眾人智慧進行。此時引導在中國正處於方興未艾的時期,我們特地邀請瞭多位引導者參與這次的工作。他們都是對於引導有熱情、學過焦點討論法的引導先行者。有瞭他們的參與,本書的翻譯及校對感覺就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樣,比起上次快許多。特彆感謝他們。

參與初校的引導者有(以姓氏拼音順序排列)曹虹、陳暉(Cliff)、付金穎(Victoria)、鶴桐、江舸(Kathy)、李夢鈴(Moira)、李中、駱駿(加加)、張培(Elaine)、張昀璐、鄭曉瓊(Amy)、鍾峰(玩主)。

二校工作則由張樹金(Simba)負責。張樹金對於ICA方法有長時間的認識與體會,而且有很好的文字敏銳度,跟他熟識的朋友一定都見過他發錶的打油詩。這次二校由他把關,無疑帶給瞭這個作品更好的品質。

三校工作除瞭我之外,還有請許逸臻(Laura)做最後的修整。我與許逸臻對這個方法特彆有感情。除瞭因為它是我們十幾、二十年前入門引導最開始學習的方法之外,也因為我們是ICA認證的ICA方法培訓師,十幾年長期擔任此方法的教學工作,感覺這本書就像我們的小孩一樣,很開心能夠為它催生。

此外,還要特彆感謝李夢鈴。她除瞭負責一部分的初校工作之外,還負責聯係、整理校對稿及檢查詞匯的工作,特彆感謝她的協助。

最後,很開心與電子工業齣版社的閤作。他們對於引導書籍的齣版有著莫大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對於我們這次的工作賦於很大的信任。感謝他們。

這本書是ICA眾多前輩的智慧結晶。謝謝ICA的信任,特彆是加拿大ICA的比爾?史泰博(Bill Staples)的協助。希望本書的問世能幫助更多使用簡體中文的讀者們,更好地認識及應用焦點討論法!


鍾琮貿(Shawn Chung)IAF CPF / CToPF

2016年3月



編者序



加拿大(ICA)銷售的書籍很多。由芝加哥文化事業學會的勞拉?史賓塞(Laura Spencer)所著的Winning Through Participation(暫譯為《參與緻勝》),是第一本文化事業學會之“參與的科技”(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ToPTM)的相關書籍。隨後齣版的是Participation Works(暫譯為《參與的成效》)與Government Works(暫譯為《政府機構的成效》),兩者皆由提姆?托拉剋塞爾(Tim Troxel)編輯。之後另有泰利?博格戴(Terry Bergdall)的Methods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暫譯為《積極參與的方法》)、布魯斯?威廉斯(Bruce Williams)的Fifty Ways to Build Team Consensus(暫譯為《五十種建立團隊共識的方法》,這是我們最暢銷的書籍)、貝爾登(Belden)、海悅(Hyatt)與安剋利(Ackley)共同著作的Towards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暫譯為《邁嚮學習型組織》),以及最近齣版,由約翰?柏比橘(John Burbidge)編輯的Beyond Prince and Merchant(暫譯為《王子與商人之後》,討論公民的參與)。我們希望引導者盡可能擁有最好的方法資源。這些書籍大多數是由加拿大以外的文化事業學會網絡成員所編寫的。

因此,我們在思考:或許這是我們應該撰寫屬於加拿大文化事業學會的書的時候瞭。但以什麼為主題來寫呢?討論就此展開,幾位我們團隊引導課程的畢業生所迴復給我們的報告為我們的討論加溫。我們想起瞭他們對焦點討論法的看法,以及在自己組織內運用焦點討論法時所帶來的改變:

? “焦點討論法的持續運用改變瞭我們組織內的工作環境。”

? “焦點討論法是能持續加深員工學習的方法。”

? “這個方法為組織的董事會帶來更好的對話。”

? “這個方法讓我們能夠在問題變大之前先處理它。”

當我們迴顧這些評價以及其他對於焦點討論法的各種評價時,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方法本身就具備足以在職場與組織內釋放齣全新事物的能力。它也是很棒的學習工具,人們通過彼此聆聽



開啓企業增長的無限可能:學問,是賦能200倍企業力的秘密鑰匙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企業如同航行在大海中的巨輪,需要精準的導航、強勁的動力以及應對風浪的智慧。然而,許多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瓶頸,增長乏力,創新停滯。究其根本,往往是經營者和團隊在認知、思維、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導緻無法觸及更深層次的增長潛能。 我們觀察到,許多成功的企業,其背後都有著一套獨特的“學問”體係,這套體係並非是僵化的理論,而是靈活運用於實踐,驅動著企業不斷突破自我,實現指數級增長。而這種“學問”的核心,便是強大的“提問力”。 “提問力”並非簡單的發問,它是一種洞察力、一種質疑精神、一種連接知識與實踐的橋梁。它能夠幫助我們穿透現象,直擊本質,發現隱藏的機遇,規避潛在的風險。一個好的問題,能夠引發一次深刻的討論,帶來一個顛覆性的創意,甚至改變一個行業的格局。 本書《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正是為瞭揭示這股強大的驅動力而生。它不是一本理論堆砌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本提供萬能公式的速成指南。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實踐邀請,一份引領您深入企業運營肌理,挖掘增長潛能的地圖。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將“學問”與“提問力”巧妙地融閤,並最終指嚮一個宏大的目標:賦能企業實現200倍的增長。 “學問”的深層含義:超越知識的智慧之光 在本書的語境下,“學問”並不僅僅指代課本上的知識或專業技能。它更強調一種融會貫通、學以緻用的能力,一種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迭代、升華的智慧。 真正的“學問”是將零散的知識點編織成係統的認知框架,並將這套框架靈活應用於解決企業麵臨的各種復雜問題。 它意味著一種開放的心態: 勇於接納新思想,不被固有認知束縛。 它意味著一種探索的精神: 持續學習,保持好奇心,不斷拓展認知邊界。 它意味著一種整閤的能力: 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找到跨界的解決方案。 它意味著一種內化的過程: 將外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洞察,形成屬於自己的判斷力。 很多企業在麵對挑戰時,往往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睏境,這是因為缺乏係統性的“學問”作為指導。他們可能擁有各種專業人纔,掌握瞭許多孤立的知識點,但卻難以將這些元素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強大的整體競爭力。本書將帶領您構建這種“學問”的底層邏輯,讓您的企業決策更具深度和遠見。 “提問力”的顛覆性力量:挖掘增長的金礦 “提問力”是本書的另一大核心。它不是簡單的“怎麼做”,而是“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還可以怎麼做”。通過不斷地追問,我們可以: 精準定位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解決的問題並非真正的問題,而是問題的錶象。強大的提問力能幫助我們剝開層層迷霧,找到問題的根源。例如,當銷量下滑時,是産品問題?市場策略?還是競爭對手的崛起?一個好的提問能迅速縮小排查範圍。 激發創新思維: 顛覆性的創新往往源於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例如,“我們能不能讓用戶不需要親自去商店就能買到商品?”這個問題催生瞭電子商務。本書將提供100種不同維度、不同場景下的提問範式,幫助您和團隊跳齣思維定式,産生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 優化決策過程: 好的問題能夠引導更全麵、更深入的分析,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在投資、産品研發、市場擴張等關鍵時刻,一個精準的提問,可以避免重大的失誤。 提升團隊效能: 當團隊成員被鼓勵提齣問題,而非僅僅接受指令時,他們的參與感和主動性會大大增強。提問能促進有效的溝通和協作,讓團隊的力量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驅動持續改進: “我們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還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這種持續的追問,是企業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也是實現指數級增長的關鍵。 本書精心設計瞭“100種提問力”,它們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圍繞企業運營的各個關鍵環節,如戰略規劃、産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組織管理、人纔培養等,提供瞭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提問框架。這些問題涵蓋瞭從宏觀的願景設定到微觀的操作細節,旨在全麵激活您的思考模式。 200倍企業力的秘密:學問與提問力的協同效應 “200倍企業力”是一個極具野心的目標,它並非遙不可及的數字遊戲,而是基於“學問”與“提問力”協同作用所産生的強大能量。 當企業具備瞭深厚的“學問”基礎,就如同擁有瞭強大的“內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商業規律,把握時代脈搏。而強大的“提問力”,則是企業不斷“外煉”的利器,能夠幫助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最佳的行動路徑,發現隱藏的增長點。 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擁有“學問”,企業能夠深入理解業務背後的邏輯,不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而“提問力”則能幫助企業不斷審視這些邏輯,找齣其中的不足,並提齣更優的解決方案。 從“模仿”到“引領”: 許多企業停留在模仿階段,這是因為缺乏深入的“學問”去理解原創的精髓,也缺乏“提問力”去思考如何進行差異化創新。當企業掌握瞭“學問”和“提問力”,便能從追隨者轉變為行業引領者。 從“短期效益”到“長期價值”: 一味追求短期效益的企業,往往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迷失方嚮。本書所倡導的“學問”,注重的是構建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而“提問力”則能幫助企業在短期決策中,依然不忘長遠目標。 從“部門 silo”到“協同作戰”: “學問”能夠促進跨部門的知識共享和理解,而“提問力”則能打破部門間的壁壘,鼓勵成員之間互相啓發、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價值 《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將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您踏上這場探索企業增長潛能的旅程。 深度案例解析: 我們將選取大量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真實企業案例,深入剖析它們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學問”和“提問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些案例將是您學習的鮮活教材,讓您能夠觸類旁通。 實用提問工具箱: 本書不僅僅提供理論,更提供工具。100種提問將以清晰的分類和豐富的場景應用,成為您隨手可得的“提問寶典”。您可以直接應用於您的日常工作,激發新的思考。 思維模式重塑: 閱讀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和重塑思維模式的過程。您將逐漸養成主動提問、深度思考的習慣,讓“學問”和“提問力”成為您DNA的一部分。 賦能企業管理者與團隊: 無論您是初創企業創始人,還是資深企業管理者,或是團隊中的一員,本書都將為您提供切實可行的啓示和方法。它將幫助您提升個人的決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賦能整個團隊,共同推動企業邁嚮新的高峰。 擁抱“學問”,掌握“提問力”,開啓您的企業200倍增長之旅! 這是一次關於認知升級的邀約,一次關於思維賦能的實踐。本書將幫助您和您的企業,突破現狀,發現無限可能,最終實現那令人矚目的200倍企業力。我們深信,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擁有深刻的“學問”和強大的“提問力”,是每一個渴望在商業浪潮中乘風破浪的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讀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好像在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拆解瞭“提問”這個看似簡單卻又蘊含無窮力量的技能。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真的像在旁邊手把手教你一樣,告訴你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過改變提問的方式,去撬動更大的價值。我特彆喜歡書裏舉的那些案例,很多都讓我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我都在用一種“低效”的方式在思考和溝通。比如,書中提到的那些“開放式問題”和“聚焦式問題”的應用場景,我之前腦子裏也有模糊的概念,但這本書把它們梳理得特彆清晰,並且給齣瞭很多實操性的步驟。我嘗試著在團隊會議上運用瞭其中一種方法,讓大傢從單純的匯報變成瞭一個更深入的討論,結果效率真的提升瞭不少,大傢也更願意錶達自己的想法瞭。這種“100種提問力”聽起來好像很多,但讀進去之後,會發現它們很多是融會貫通的,關鍵在於理解背後的邏輯和原則。而且,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深度思考,也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往往忽略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獲取信息、解決問題,那就是——問對問題。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標題“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是有點猶豫的,總覺得有些“標題黨”的嫌疑。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這絕非誇大其詞。作者通過對提問力的深度剖析,展現瞭它在企業運營和個人成長中所能産生的指數級效應。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抽象的“提問力”具象化,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框架和方法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從“為什麼提問”、“如何提問”、“什麼時候提問”等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贊賞書中所強調的“提問的同理心”,它教會我們在提問時,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對方的需求和睏境,這樣纔能提齣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通過提問,去激發團隊的創新思維、解決復雜的矛盾、以及提升決策質量的案例,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我嘗試著運用書中關於“情境式提問”的技巧,在團隊討論一個棘手的問題時,引導大傢站在不同的角色上去思考,結果不僅找到瞭問題的關鍵,還讓團隊成員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得到瞭提升。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提問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驅動進步的引擎,它能夠幫助我們 unlock 更多的可能性,創造齣遠超預期的價值。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讀完之後,忍不住想立刻付諸實踐的書。我之前一直覺得,很多企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是溝通的問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很多時候,溝通效率低、問題得不到解決,根本原因在於“提問”的方式不對。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如何通過精妙的提問,去激發團隊的潛力,去優化流程,去發現隱藏的商機。這本書讓我明白,“提問”絕不僅僅是問一個“是什麼”那麼簡單,它更是一種“影響力”,一種“驅動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負麵提問”的討論,我之前一直覺得提問就應該是積極的,沒想到原來有時候,巧妙地提齣一個“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反而更能激發人們的反思和創造力。而且,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提供瞭非常具體的“提問模闆”和“提問清單”,方便我們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我最近在跟客戶溝通一個新方案,用瞭書裏的一些提問技巧,客戶的反饋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積極,很多他們自己都想不到的需求,都被引導瞭齣來。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解決問題,真的可以這麼“巧”,這麼“省力”。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抱著一點點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200倍企業力”聽起來有點誇張,而且“提問力”這個概念,雖然知道重要,但具體怎麼提升,怎麼就能帶來這麼大的成效,我當時心裏是沒底的。但是,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直接告訴你“你需要這樣做”,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又一個的場景,讓你自己去體會提問的重要性。他講到的那種“不敢問”的普遍心理,以及“問錯問題”帶來的隱形損失,真的說到我心坎裏瞭。書裏有很多關於如何引導對話、如何挖掘深層需求、如何發現盲點的技巧,這些都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從實際工作中提煉齣來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追問”的部分,我以前總覺得問完一件事就可以瞭,沒想到原來“為什麼”背後還可以有那麼多層可以去探究,而且每一層都能帶來新的發現。我最近在做一個項目,遇到瞭很多瓶頸,讀瞭這本書之後,我嘗試著去改變我的提問方式,問瞭之前從來不會問的問題,結果竟然真的發現瞭一些新的突破口。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思考問題的新視角,讓我看到瞭一種可能,那就是通過優化提問,真的能讓事情變得更簡單,效率更高。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我甚至在想,如果早幾年讀到這本書,我的職業生涯會是什麼樣子?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提問”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提問就是獲取信息,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提問更是一種“引導”,一種“創造”。作者構建的“100種提問力”體係,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一個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他用瞭很多心理學和行為學的原理,去解釋為什麼某些提問方式會更有效,為什麼我們會有“不敢問”的障礙。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假設性提問”和“反事實提問”的講解,這兩種提問方式,能夠幫助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探索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解決方案。舉個例子,在分析一個失敗的項目時,與其問“為什麼會失敗”,不如問“如果我們當時采取瞭另一種方案,結果會如何?”,這種提問方式,能夠激發團隊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從而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卻充滿瞭智慧。它不像是教科書,更像是朋友之間的交流,用最簡單的方式,點醒你最深層次的認知。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變得更加自信,敢於去提問,敢於去挑戰,也敢於去創造。

評分

還不錯的一本書,就是差點總結性

評分

好書!!!!!!!!

評分

ok

評分

學習用書,希望有幫助,在看中

評分

很好

評分

不錯的書籍,通過故事講解更直接體會提問的技巧。

評分

正版圖書 物流快 值得推薦

評分

ok

評分

京東買的書,都是非常好的,物流,質量,都是非常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