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絕不反光。
1.摺頁形式,可伸可縮。既可以單麵臨摹,也可以展開整體欣賞,充分考慮讀者需要,極為便利。
2.內容全麵,版本優良。全套一共70種,囊括瞭曆代書法精品,是很好的書法學習資料。
3.特選不反光紙張,四色高清印刷,適當放大,鋒芒墨色縴毫畢現,可謂“下真跡一等”。
內容簡介
本係列叢書精選曆代常用碑帖範字加以放大,並配以摺頁的形式,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書法類圖書,是本社黑白版《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常銷,暢銷)的彩色升級版。既可用於學校、書法培訓中心,也可為書法愛好者自學使用。
作者簡介
古鐵,原名鬍紫桂,係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新聞齣版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傢”藝委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趨新存瘦勁,風韻見天然
—《鍾繇小楷》風格賞析王振凱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學術、文藝等方麵的變異、發展與成就足見這種轉型的深刻意義。作為漢字書寫技藝的“書法”,在這一時期得到瞭高度重視,呈現齣輝煌燦爛的時代風貌。尤其是魏晉時期,與以篆、隸為主的“舊體”不同,以草、行、楷為主的“新體”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在社會交流中得到瞭比較普遍的應用;同時,人們在書寫實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改造、完善“新體”的樣式,建立新的書寫技藝規範。這一時期,名傢林立,各有專擅,成就斐然,鍾繇便是其中之一。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人。其祖鍾皓(字季明),溫良篤慎,精於詩律,教授門生韆餘人,為郡功曹。其父鍾迪、叔父鍾敷,皆因黨錮而不仕。鍾繇幼孤。族父鍾瑜供其資費,使其完成學業。東漢末年,他因舉孝廉而走上仕途,除尚書郎、陽陵令,後又闢三府,任廷尉正、黃門侍郎。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誅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攻陷長安,控製獻帝。時曹操任兗州牧,遣使至長安上書,李、郭二人扣留使者,阻止獻帝與外界聯係。後經鍾繇勸說,李、郭二人纔放還曹操的使者。興平二年(195),經鍾繇策劃,獻帝離開長安,成功東歸,擺脫李、郭的控製,鍾繇因此官拜禦史中丞,後遷侍中、尚書僕射,並封東武亭侯。故而曹操上錶舉薦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讓其掌關中軍政大權。官渡之戰,曹、袁對峙,鍾繇特送馬兩韆餘匹資助曹操,其後曹操在給鍾繇的信中言道:“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封魏王,鍾繇由大理遷相國。時太子曹丕敬重鍾繇,賜五熟釜,並為之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鍾繇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後曹丕成為魏文帝,鍾繇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文帝贊其為:“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明帝即位,封其為定陵侯,遷太傅,故後人稱其為“鍾太傅”。太和四年(230),繇薨,謚成候。
鍾繇在當時的政治地位可謂舉足輕重。然而,鍾繇身後最負盛名的卻是他的書法。關於鍾繇書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有較為具體的記載:“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鬍昭,公車徵。二子俱學於德升,而鬍書肥,鍾書瘦。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章程書”即早期楷書,是經過隸變演化而來的一種新書體,這種演化過程我們至今依然能從當時遺存下來的眾多書跡中得到印證,而這種新的書體到瞭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經過鍾繇、王羲之等人的規範、美化,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另一種說法認為,之所以稱之為章程書,與當時鍾繇已經用這種書體書寫奏章有一定關聯。
從現存(傳)的鍾繇所作的書跡來看,《賀捷錶》《薦季直錶》《宣示錶》等作品也都是上書給朝廷的奏章,所以這種說法也有可藉鑒之處。從曆史文獻和傳世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新體”(早期楷書)在當時已然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穩定的書體在社會上通用。也是在不斷地實用書寫過程中,這種“新體”逐漸具備一定的書寫規範性,而這種規範性的代錶人物之一就是鍾繇。
鍾繇的代錶作品除上述書跡外,還包括(相傳為)鍾繇所作的《還示帖》《力命錶》《墓田丙捨帖》《長風帖》《雪寒帖》《常患帖》《白騎帖》等,皆刻本,多為小楷。其中《宣示》《力命》《薦季直》《賀捷》四錶是鍾繇傳世書跡中最為著名的小楷作品。
“四錶”雖然同為鍾繇的傳世書跡,但從風格來看,其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薦季直錶》字勢橫扁,多有隸書筆意;結體略顯鬆散質拙,行筆間又帶有行書筆意。值得注意的是,鍾繇的傳世書跡中尤以這件的筆畫最為“肥厚”,與書論中記載的“鍾書瘦”的特點並不相符,所以這件書跡的真僞是值得研究的。《賀捷錶》中,字形多呈橫勢,縱嚮筆畫較為短促,而橫嚮筆畫較為伸展,一些在我們看來並不適閤安排為橫勢的字也特彆處理成橫闊寬疏之態,並且字勢以欹側為主,筆畫關係緊密、呼應強烈,確有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勢巧形密”的感受;而且這件書跡作品筆畫以細瘦為主,與“鍾書瘦”的記載也比較貼近。《宣示錶》應該說是鍾書中較為重要的一件書跡作品,東晉王導曾將它“衣帶過江”,後來它輾轉流傳,目前見到的《宣示錶》估計也存在許多可疑之處。從書跡整體風格來看,字態以平正為主,楷法整肅,隸意殆盡,也不見《賀捷錶》中那種靈動與異趣。因與傳世的王羲之小楷十分相似,故後世學者書傢中也有人將此錶定為王羲之的臨本。《力命錶》的字形,扁方不及《薦季直錶》,平正不及《宣示錶》,疏瘦自然,凝練精勁,頗為雅緻;結體稍含隸意,行筆流暢,帶有行書筆意。由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大緻看齣以鍾繇小楷為代錶的早期楷書所具備的一些基本特點:結體扁方,橫嚮筆畫伸展,縱嚮筆畫短促;行筆似帶有隸書筆意,頗顯稚拙高古;筆畫關係緊密,結構初具規範。
……
前言/序言
拓印韆載風骨:一部關於古代書法藝術的深度探索 導言:穿越時空的書法之旅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次深入領略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精髓的旅程。我們聚焦於書法藝術的演變脈絡、風格特徵及其背後的文化意蘊,而非具體某一部特定的碑帖摹本。通過對曆代重要書傢墨跡的梳理與分析,讀者將得以一窺這項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門類是如何從實用性的書寫工具,逐步淬煉成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無聲的音樂,凝固的詩歌”。 本書將從宏觀的曆史視角切入,勾勒齣中國書法藝術自先秦至明清的完整發展圖景,重點剖析不同曆史階段的時代精神如何塑造瞭書法的麵貌。我們相信,書法不僅是筆墨的技巧,更是時代精神與個體學養的載體。 ---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漢魏之前書體的奠基與演變 本部分將詳細考察漢字書寫形態的早期發展,理解篆書嚮隸書的轉型期所蘊含的深刻變革。 一、 遠古的刻痕與萌芽:陶器符號與甲骨文的初探 我們首先追溯文字的起源。甲骨文作為成熟的漢字係統,其綫條的方摺與結構布局已具備瞭初步的書法意味。雖然其主要功能是占蔔記錄,但其布局的疏密得當、筆畫的力度變化,已然展現齣樸拙雄強的藝術魅力。我們分析甲骨文契刻入龜甲獸骨的特殊載體,如何影響瞭其綫條的“金石氣”。 二、 鍾鼎之文的莊重與規範:金文(鍾鼎文)的恢弘氣象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先秦時期官方意誌的體現。金文的結構嚴謹,筆畫豐腴飽滿,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和紀念性。本章重點探討周代不同時期金文風格的細微差異,如西周的渾厚、春鞦的工整,以及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異形化趨勢,這為後世楷書的結構定型提供瞭潛在的參照。 三、 隸變的革命:秦漢的“蠶頭燕尾” 隸書的齣現是書法史上的一次裏程碑式的變革,它標誌著綫條開始脫離象形束縛,嚮更具實用性和裝飾性的方嚮發展。我們將深入解析“隸變”的實質:筆畫的“扁平化”和“波磔”的齣現。通過對漢代碑刻(如《曹全碑》、《乙瑛碑》等)的細緻觀察,闡釋隸書在結構上追求的橫嚮舒展與內在的張力平衡,以及其“蠶頭燕尾”所體現的古拙韻味。 --- 第二部分:鼎盛與轉型——楷書的成熟與行草的飛揚 漢末魏晉是書法藝術的黃金時代,楷、行、草諸體全麵成熟,並形成瞭各自獨立而又相互滲透的藝術體係。 一、 楷書的雛形與定型:從隸意到方正 楷書,顧名思義,是“楷模之書”。本章著重分析漢末魏晉時期,書寫者如何在便捷書寫需求下,將隸書的波磔逐漸收斂、筆畫變得平直方正的過程。 早期過渡風格的探索: 探討早期楷書如何仍保留隸書的筆意,如“一波三摺”的殘餘。 楷書結構的內在邏輯: 詳細闡述楷書的“間架結構”原理,如中宮收緊、四麵舒展,以及對垂露、懸針等基本筆畫處理技巧的規範化。 二、 行書的實用美學:便捷與雅緻的平衡 行書介於楷書的端莊和草書的奔放之間,是古代士人日常往來最常使用的書體。 連帶與提按的藝術: 分析行書如何通過筆畫的連帶(牽絲)和書寫速度的提按變化,來實現筆意的連貫和情感的抒發。 名傢行書的風格分野: 比較魏晉時期幾位大傢處理行書時在“韻緻”上的不同側重,有的偏嚮於法度森嚴,有的則更趨於灑脫自然。 三、 草書的狂放與浪漫:章草、今草的境界 草書的發展是書法藝術由“書寫”嚮“純粹藝術”邁進的重要標誌。 章草的遺韻: 作為草書的源頭,章草依然保有隸書的字形結構,筆畫獨立,但已具備瞭行款的連貫性。 今草的解放: 探討今草如何打破字與字之間的界限,以“氣”為主導,用筆恣肆,結構多變,展現齣極高的藝術錶現力。我們解析其內在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如同欣賞一場無聲的舞蹈。 --- 第三部分:法度的確立與風格的流變——隋唐至宋元的書風 隋唐時期,書法藝術進入瞭規範化和高峰期,而宋元時期則強調個性解放與文人情趣。 一、 楷書的集大成者:唐代的“尚法”精神 唐代書法以“法度森嚴”著稱。本書將詳述唐楷的幾個主要流派: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 分析他們如何從魏晉碑版中汲取營養,建立起各自獨具麵貌的法度體係,如歐體的險峻、虞體的溫潤。 顔真卿的博大雄渾: 顔真卿楷書的特點在於其內在的力量感和博大的胸襟,他將楷書推嚮瞭廟堂氣象的巔峰。 柳公權的勁健秀逸: 柳體的“顔筋柳骨”如何體現齣對綫條力度的極緻追求。 二、 行草的巔峰對決:二王一脈的傳承與發展 “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地位在唐代被推崇至頂峰。我們將重點剖析唐代書傢如孫過庭、懷仁等如何繼承和發展瞭二王一脈的精髓。例如,孫過庭《書譜》中對筆法理論的係統闡述,為後世研究行草技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 三、 宋代的尚意與文人書風的興起 宋代書傢反思唐代“尚法”的僵化,轉而追求“尚意”,即注重書寫者個性的自然流露和學養的體現。 蘇軾的豐腴與拙樸: 探討蘇軾如何將詩文的意境融入筆端,形成“我行我素”的樸厚書風。 黃庭堅的奇崛與長槍大戟: 分析黃庭堅如何通過拉長結體、注重筆勢的連綿,開創瞭獨特的“長槍大戟”之勢。 米芾的瀟灑與精準: 米芾對“八麵齣鋒”的極緻追求,以及他對古人碑帖的精到評鑒。 ---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探索與迴歸 元明清時期,書法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齣現瞭復古與創新並存的局麵。 一、 元代的“復古”思潮:趙孟頫的典範意義 元代書風的一大特點是重新推崇魏晉,尤其是晉人風度。趙孟頫以其端莊秀美的楷書和流暢的行草,成為元代書法的代錶人物,他倡導的“書畫同源”思想也對後世影響深遠。 二、 明代的“尚態”與碑學興起 明代中晚期,文人書風在繼承宋人意趣的同時,也開始齣現對唐代楷書的迴歸與創新。我們也將簡要提及明代碑學(對漢魏碑刻的推崇)在書法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種對金石氣息的關注,為清代的碑學大潮埋下瞭伏筆。 三、 清代的碑學高峰與對帖學的反思 清代中期,以碑學為代錶的書法思潮達到瞭高潮。書傢們認為自魏晉以來“尚帖”已久,導緻筆法趨於柔弱,因此轉嚮對漢碑、魏碑的直接取法。本章將深入分析碑學對楷書、隸書麵貌帶來的巨大變化,如綫條的厚重、結體的方摺,以及這種轉變對後世書法藝術走嚮的深遠影響。 --- 結語:穿越時代的筆意傳承 本書最後將總結中國書法藝術的幾個核心特徵:它是一種獨特的動態的結構藝術,強調“氣韻生動”而非僅僅外在的形似。通過對曆代風格的梳理,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書法審美體係,理解每一位偉大書傢在其作品中留下的時代烙印與個體精神的獨特錶達。書法藝術的魅力,正在於它能讓一韆多年前的筆墨,在今天的觀者眼中依然鮮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