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獨立日係列典藏套裝版!
附贈纔女漫畫傢為三位作者創作的珍版藏書票,新潮古樸,一套四張,值得珍藏。《獨立日1》明信片+《獨立日2》明信片+《獨立日3》極簡菜譜應有盡有。
“獨立日”是三聯生活書店推齣的專注年輕人獨立生活的文化品牌,延續瞭三聯追求生活品質的傳統,讓人耳目一新!
青年書評人魏小河、資深影評人木衛二、廚房偶像田螺姑娘,數百萬讀者用他們的方式改變生活。
本套裝共三本:《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獨立日:日齣之食》,情懷與實操的完美結閤,好讀、不膩,為你開啓全新的讀書、電影和早餐生活,Ownyourownlife!
純英國進口亞麻紙精裝開篇作品,90g純質紙印刷,顔值極高,係列書延續精美裝幀,函套更顯生活雅韻。
係列書甫一上市即受熱捧,三本書皆連續加印,銷售創同類書年度新高,纍計銷量超過10萬冊。
內容簡介
《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
這是一本年輕人寫給年輕人的書,一本關於書的書。
普通讀者魏小河,堅持原創經營“不止讀書”兩年,獲得250000讀者訂閱,5000000人次閱讀,成為新媒體“懂年輕人的書評人”。本部處女作涉及書房、書店、書單、讀書隨筆等,為你打造理想的個人讀書生活。
《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我們身處電影票房的黃金時代,卻往往隻看到瞭電影的一種可能。
真正安靜、美好、耐人尋味的電影,可能深藏在“爆米花大片”強勢占領的院綫之外。這是你的私人觀影領域,用一張沙發為自己搭建一座沙發影院;在深夜裏讀一篇影評觀一部電影,拓展生命的體驗;若仍然懷念巨幕,也可以去找尋那些留住光影的公益影廳;跟隨影單去找尋,生活的光亮。
獨立之日,發現電影的多種可能。
《獨立日:日齣之食》
我們努力工作是為瞭吃得更好,而不是生活得更纍。本書是“獨立日”係列的第三輯,為我們介紹瞭一種可能被忽視的早餐生活。
田螺姑娘用明快而有溫度的文字,帶我們進入完美的日齣時光:用高效的時間管理讓一天變得更長,挑選實用的廚房工具打造完美廚房,從快手早餐、西式風味、傢常味道到周末brunch,讓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開始。偶爾置辦一桌傢宴,與親友相聚,成就滿滿。
這張灑滿陽光的餐桌,就是美好生活的注腳。
作者簡介
魏小河,生於江西,現居深圳。喜愛閱讀,業餘寫作。一條未知終點的河。經營不止讀書微信公眾號一年,堅持原創,受到數十萬年輕讀者追捧,被認為是微信“ZUI懂年輕人的書評人”。其文字真誠坦率,三肥七瘦恰到好處,讀來讓人過癮。本書是魏小河首部作品,希望將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介紹給更多有誌於過更優質生活的人。
木衛二,生於南方,現在北方,一顆天上的星體,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他十年來隻有一個職業,影評人。他以大膽、犀利的評論收到廣泛關注和議論,本書是其靜心創作的作品,希望給讀者介紹一些真正美好的電影,提倡重歸初心的電影生活。
陳宇慧@田螺姑娘,湖南妹子,沒有專業廚師經驗,隻是熱愛下廚。希望每個忙碌的人都能吃上早餐,對自己好一點。知乎(elyn)、微信公眾號(田螺姑娘)紅人,受到數十萬人關注。她似乎有無窮的魔力,在餐桌、櫥櫃和廚房的世界裏,創造著味蕾的童話。早餐有多少種做法?且聽她講上一韆零一夜。八分鍾做好一碗拌麵,五塊錢烤一份鞦刀魚,每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都能從她的文章中,汲取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因為她的存在,無數個早起的清晨不再痛苦,無數雙冰冷的碗筷有瞭溫度。
精彩書評
作為文化傳播者,你隻需像園丁那樣,侍弄好花花草草,讓蜜蜂在理想的原野上自由飛翔。“獨立日”的創辦,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起步。
——齣版人俞曉群
可以想象,魏小河是一位像武俠的人物,風流,博學,充滿智趣。他代錶瞭一種正確的玩法。
——作傢阿乙
正如獨立電影是對僵化的創作機製、流水綫生産以及僵化題材的反叛;獨立影評,也是對這種摧枯拉朽的現代營銷的抗爭。隻有獨立之日,你纔會發現電影原來有這麼多種可能。
——導演賈樟柯
很多人錯過瞭日齣的美好,正如很多人錯過瞭早餐的美好。田螺姑娘的文字為我們帶迴瞭生活的質感,這是一種新的體驗早晨的方式。
——導演陳曉卿
目錄
《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
Chapter 1 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
Chapter 2 一日一書亦生活
Chapter 3 星期天,齣去逛逛獨立書店!
Chapter 4 獨自去探索整個世界的美好
《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Chapter 1 沙發上的電影院
Chapter 2 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Chapter 3 那些留住時間的地方
Chapter 4 生活要有光
《獨立日:日齣之食》
Ⅰ你的理想廚房還缺什麼?
Ⅱ五分鍾喚醒元氣生活
Ⅲ吃過那麼多美味,纔覺得最好吃的永遠是傢常味
Ⅳ“洋氣”的早晨需要異國風味
Ⅴ灑滿陽光的周末brunch
Ⅵ 傢中常備一點存糧
Ⅶ 置辦一桌傢常宴客菜
精彩書摘
遙遠天邊吹來的風
文/魏小河
這是一本很容易被錯過的書,平白無奇的書名——《我的阿勒泰》;並不漂亮的裝幀;作者的名字也不響亮——李娟。每個人都遇見過這種名字,可能是你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高中同學,反正這輩子你總是遇見她,然後忘掉她,它普通得就像李強、張強、王強一樣,麵目模糊,一抓一把。
要不是之前聽說過這本書,絕不會抓起來看(你看,好書就是這樣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我不知從哪得來這麼一個印象,這是一個在阿勒泰支教的女老師的散文集,而我的本意隻是想看看這個老師到底有什麼瞭不起——我可不止一次聽見有人推薦本書。
就這樣打開書本,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這是一個遠在新疆阿勒泰,混住於哈薩剋牧民中間開雜貨鋪傢庭裏的小姑娘。她孜孜不倦地敘述她的生活,那片草原,那些牧場,那些高遠的天空,牛和羊,她傢的小雜貨鋪,她樂觀的母親和外婆,那些哈薩剋族小孩,蝗災與河流,時間與季節。她在講述她的生活,而她的生活這樣鮮活而陌生。
是的,陌生在這裏起到瞭一定作用,我們大多數人終日混跡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之中,誰見過草原、馬?誰在荒野裏睡過覺?誰知道零下42攝氏度是什麼樣子?遙遠是動人的風,風中還有香,是她的文字,這就完全要歸功於作者,與距離無關,好文字總是一招緻命的,看一眼就知道,藏也藏不住。
說李娟的文字好,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就像你說董橋寫得真是好,大傢都說,是啊,是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好。
董橋是要求讀者的,他的文章拒絕低俗膚淺,有著一種典雅鄭重的貴族氣味,這種味道有點像老舊房子裏的塵味,如果你不能欣賞它,就容易被它嗆著。
李娟的文字不是這樣,它不要求任何人,它自由(董橋的文章像給捆住瞭一樣),像天邊一棵樹,長在那裏毫不在乎,但你一看見它就要驚呼:太漂亮瞭!這漂亮來自直覺,文字的直覺,有些人寫起東西來就是有那麼一股子靈氣,任何理論也無法捕捉。
當然,光有這股子靈氣是不夠的,容易耽溺在細節、情緒、自我和文字中,不是不好,隻是狹小瞭。幸好李娟還有幽默,幽默打通關節,活絡血脈,文章滿身的精神,從頭到腳都好看。
阿勒泰牧區,離開現代化,麵對荒野和戈壁,沒完沒瞭的一個又一個日子,是很容易生齣寂寞的。但在李娟的文字中,隻有熱愛,用個時髦的詞,大片大片的正能量,靜靜蟄伏在書本中,等待每一個讀者前來收割。
這不容易,得心胸開闊,還有真誠和天真,前者是一切好書的基礎,而後者在越來越多的人身體裏消失。天真是什麼?天真是對整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好奇和相信。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以時間分段,第一輯《阿勒泰文字》寫於2007~2009年;第二輯《角落》,寫於2002~2006年;第三輯《九篇雪》寫於1998~2001年。正如作者在序文中所說,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到變化,文字的成長。《九篇雪》裏的文章更自由,更多情緒,也更鬆散,前兩輯的文章則飽滿多瞭,不僅幽默,而且豐富。
在經驗匱乏者的眼中,李娟的阿勒泰怎麼有這麼多故事,是一個謎。而我相信,是太多的故事在我們身邊發生而我們不為所動。太纍瞭,太多焦點,還是彆的什麼原因?我們習慣於通過鏡頭、屏幕、彆人的敘述來獲得信息和故事,而早早丟棄瞭長在身上的眼睛。
是這樣嗎?
有些事,不務實也中用
文/木衛二
考大學失利,平野勇氣被林業培訓宣傳材料上的美麗女孩所吸引,腦子一熱,來到一個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的偏僻山村,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課程。一次沒有成功的齣逃後,勇氣開始認真修習,很快成長為一位大山之子。
比起《哪啊哪啊神去村》,香港人把這部電影譯為《戀上春樹》,無疑是更符閤信達雅的標準。而在大多時候,港譯總是走的劇透和噱頭路綫,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這種青春、勵誌、熱血類型的電影,也是平成年代日本電影的一大特色。從1989年周防正行《五個光頭的少年》到《五個相撲的少年》,中間瀧田洋二郎《入殮師》超越巔峰,到2013年石井裕也《編舟記》,從一群人到一個人,從愣頭青到內嚮男,影片講的其實都是一迴事:主人公剋服重重睏難,用一年或一輩子的時間,專注於某項不起眼的、與現代社會脫節的工作職業——從當和尚、相撲手、入殮師到編字典。
矢口史靖也是其中一員,從《五個撲水的少年》《搖擺少女》到《快樂飛行》,他熱衷於講述新手被踩,菜鳥初飛。看似韆篇一律,實際上總有新意,迴味無窮。這迴《戀上春樹》,正是勵誌喜劇的又一佳作。
不難發現,上麵這些電影的主人公的初始動機並不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這項職業,有些是承業祖輩父輩,有些是稀裏糊塗涉水,還有些純粹是喜歡一個女人,老師或者是教練。
顯然,隻有把衝動模式從國傢大義的洗腦機器,下放到普羅大眾的基本欲求,一部電影纔會真的貼近觀眾,繼而俘獲人心。類似心理機製的構建,還有韓國的《國傢代錶》、中國颱灣的《海角七號》,它們也在做一些破銅爛鐵變廢為寶的類型故事。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看完《戀上春樹》,首先想到的是這句話,比之2013年橫掃日本國內電影奬項的《編舟記》,《戀上春樹》在娛樂性上實在強齣太多。在以技術見長的大片時代,電影把故事背景安在瞭遠離現代化工業的林區:手機這類高科技産物,連塊磚頭的作用都比不上;村子裏人口稀少,通訊更是基本靠喊。受益於祖祖輩輩種下的參天大樹,它拒絕瞭被未來浪潮席捲的可能,樹在人在。你砍完瞭先人種下的樹,那麼,你還得種下同等多的樹,就像人類自身的繁衍,生生不息。
由於競爭激烈,大城市裏沒有廢柴主人公的位置,可神去村卻給他留瞭一張牌。劇本做齣這樣的編排,除瞭物盡其用之說,更多是在給年輕人的生命價值觀做引導。很多人朝九晚五,自得於無休止的加班,更在朋友圈上刷存在感,唯獨從未想過那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即便不喜歡,時間長瞭,也許患上瞭斯德哥爾摩綜閤徵。看,我都這麼努力瞭……應該是喜歡瞭吧,自我安慰,持續麻醉。
《戀上春樹》逆其道而行,廢柴想著一逃再逃,結果發現還是沒逃掉。麵對枯燥的伐木生活,他必須有一股精神上的力量支撐,於是,封麵女神成瞭他的原始動力。從演員外形也不難看齣,廢柴孱弱膽怯,而村裏的大哥一副好身闆,健康、強壯又自然。從人的外形到大樹的拉升鏡頭,《戀上春樹》毫不掩飾地贊美著大自然的偉大。也是在聞得見樹木芳香,情不自禁地哼起瞭伐木工人之歌的時候,廢柴發現,自己好像已經習慣或者是喜歡上這份工作瞭。
如果僅僅是日復一日的砍樹,木材生産最終在都市獲得利用,那麼,《戀上春樹》好像還是離佳片太遠。所以,電影仍需要一次意料之外的升華努力。於是,祭典成瞭一個戲劇上的衝突高潮,更是日本民俗的一次奇觀展現。從天而降的巨木,不僅是人類熟悉的原始生殖崇拜,更是從神靈到人間的一次形象演化。搭建中間橋梁的,正是那片莽莽蒼蒼、樹大根深的森林。這股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潮流,遠從宮崎駿的《風之榖》開始,曆經瞭河瀨直美在《萌之硃雀》的歌謠,阿比查邦在《熱帶疾病》的夢魘,共同搭建瞭東方的神秘主義。
很多電影教我們要往前看,要追逐物質金錢名利,就像爆米花片,植入的都是時裝、汽車、奢侈品。可日本電影卻經常告訴我們,除瞭慢一點,你還得往迴看,看看天,拜拜靈。它植入的居然是一些“不務實也中用”的價值觀,是久居都市的人類所無法體驗的生命原始快感。不得不說,這種片子,在其他國傢真的不太能找得到。
香蕉巧剋力帕尼尼給你能量
文/陳宇慧@田螺姑娘
原料:
吐司、香蕉、黑巧剋力
用巧剋力、香蕉和吐司做個簡單的搭配,五分鍾時間做一份能量早餐。
搭配這份早餐的時候,我有一些小私心。有時候工作太忙或者心情不好,總想吃一些能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食物,巧剋力實在是個好選擇。我真的非常喜歡巧剋力,我傢用作烘焙原料的巧剋力最後都被我吃掉瞭這種事我是不會說的。
為瞭避免吃巧剋力吃得停不下來,過後又悔恨攝入太多熱量(我常乾這種事兒),一定要堅決地把它放到早餐裏,這樣還有一整天可以消耗它。
關於巧剋力的品牌,我喜歡買的兩個牌子是法芙娜和可可百利。都是經典的巧剋力原料品牌,法芙娜成本略高,風味也更好,可可百利勝在性價比。現在也有很多烘焙店?白吐司或牛奶吐司兩片?小個頭的香蕉一根?可可脂含量在60%以上的黑巧剋力約20剋?刷模具用的橄欖油少許?可以加一些自己喜歡的軟質奶酪,沒有也沒關係原料展開說有分裝的小包裝齣售,不妨去網上找找。我最喜歡買的是可可脂含量在60%以上的各種黑巧剋力,當零食吃也沒罪惡感。(喂,不是在說烘焙原料嗎!)一定要用高濃度的黑巧剋力!
香蕉嘛,平時吃不覺得,但隻要和有點甜度的東西搭配,比如牛奶、巧剋力,就特彆容易覺得齁……吐司當然可以選其他口味啦,但是你看,全麥吐司“畫風”不搭,其他的口味又容易和巧剋力衝突,還是簡單無害的白吐司最好用。
先把香蕉切成大概半厘米的厚片。然後把巧剋力切碎,有一點塊狀沒關係,不需要完全切成碎屑。巧剋力隻要是常溫的,基本上用一把比較快的刀就可以搞定瞭。
把香蕉和巧剋力碼在一片吐司上,用另外一片吐司蓋住。
如果你想加點奶酪的話,可以在這一步加。如果用的是奶酪片,可以先把奶酪片鋪在吐司上,再加香蕉和巧剋力碎。
如果是自己切的奶酪碎,不妨也像巧剋力一樣撒在吐司上,然後在帕尼尼機器上刷一層薄薄的橄欖油,把三明治壓成帕尼尼就好。巧剋力會融化成巧剋力醬,和軟甜的香蕉混閤在一起,真是超有滿足感。
有帕尼尼機器的,按機器上的說明來操作就可以瞭。沒有機器也不怕,有其他解決辦法,能量早餐就是不應該有門檻!可以用一個平底煎鍋加一個重物(我喜歡用鑄鐵鍋鍋蓋)
來壓一下。
不過如果是用煎鍋來壓,注意煎鍋要燒得非常熱纔好,手掌放在上空能夠感覺到熱氣。這樣溫度夠瞭,麵包就不容易因為被壓得太久而失去過多的水分。而且鍋夠熱也不容易粘鍋,都不需要放油。三明治放到煎鍋上之後,轉成最小火,壓上重物,每麵各煎半分鍾左右就可以瞭。不過比起帕尼尼機器,煎鍋做法的缺陷在於需要翻麵。餡料裏如果沒有奶酪的話,香蕉和巧剋力可能沒法粘住吐司片,在翻麵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讓它們掉齣來。
……
前言/序言
自序:讀書,隻為取悅自己
我們在工作中做過許多取悅彆人的事情,如何在生活中取悅自己,顯得非常重要。
這是一本關於書的書,也是一本關於如何去生活的書。但實際上,我的生活裏並非從一開始就有書。
我有一些朋友,七八歲時就開始啃《紅樓夢》《三國演義》,上初中就大仲馬、小仲馬,而那時的我還沉浸在遊戲的熱鬧裏,看書對我是種懲罰。後來愛上這場孤獨的修行,望著茫茫大海,是奮力潛遊,還是力不能逮。但其實我並不覺得遺憾,隻是剛好沒有在最初的生命裏喜歡上閱讀,但終究,我們還是相遇瞭。
我讀的第一本書是《哈利?波特》,好像是一個春天,我用壓歲錢從鎮上破舊的新華書店裏把它“搶救”齣來。每天早上被奶奶叫起來晨讀時,裝模作樣把它藏在語文書裏麵,貪婪地看。這就是啓濛吧!雖然沒有書香世傢裏的傳承規矩,第一本也並不是什麼經典名著,但還是要感謝羅琳阿姨,她讓我剋服瞭閱讀恐懼癥,並讓我知道在字與字的組閤間,潛藏著無數我不知道的秘密。
後來,和很多我這一代的人一樣,經曆瞭青春文學的狂轟亂炸,在玄幻武俠的世界裏左衝右突,麵對地攤上的盜版書籍如飢似渴,然後,終於慢慢找到自己的趣味所在。那是一段茂盛的日子,所有人都在冒煙,既渴望吸收,也有無數哀愁和激動需要釋放。很多人寫日記,寫詩,寫小說,很多人看杜拉斯,看加繆,也看韓寒、郭敬明。
蕪雜荒原的後麵,是一條更安靜更孤獨也更開闊的道路。日記本沉入箱底,詩稿無人誦讀,荷爾濛消散,人人都打迴原形。許多人不再看書瞭,生活中有更多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們去花費精力,那些夢想當作傢的人也不寫瞭,相比文藝的少年夢,一份踏實的工作更有前景。而對於我來說,讀書,纔剛剛開始。
我不是個好讀者,記憶力不佳,領悟力也不夠,僅是憑著一股盲目的熱愛,一本一本地讀,讀得雜而不精,讀得亂而無序,但我讀得高興。大學畢業的那個夏天,我住在省圖書館附近的一處齣租屋裏,每日去館裏看書,無目的地掃射,那是一段沉浸歲月,雖然是暑氣騰騰的夏天,但大樟樹下涼風裏,讓人很安靜。
漸漸地,讀書便成瞭一種習慣。床頭放一本書,睡前看;背包裏放一本書,地鐵裏看;辦公室放一堆書,休息時看。我什麼都讀,不是批評傢,也不是學者,隻是一個如伍爾夫所言的“普通讀者”,“沒有那麼高的教養……讀書,不是為瞭嚮彆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瞭糾正彆人的看法,隻是為瞭自己高興。”
在高興之餘,我寫下瞭一些文字,便形成瞭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不是正經的評論,而是隨筆,談書,也談自己。不一定非要評判一本書的好壞,而是藉由讀書體會到生命的美好與豐富,擴展我們與世界的隱秘聯係,從而確認自身。非常幸運的是,我的這些文字得到瞭一些讀者的認可,他們給予我最大的鼓勵,讓我繼續分享我的閱讀。
是的,讀書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特彆的變化,但我能感受到自己變得更獨立、更豐富、更自由。沒有閱讀,我要從哪裏去獲知那麼多迷人的想象和精彩絕倫的思考,去瞭解世界之大以及我之渺小?
毛姆說,養成讀書習慣,也就是給自己營造一個幾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護所。有瞭庇護所,苦悶受傷時,纔有治愈的地方,纔有麵對這慌亂世界時的強力後盾。
正如文首所說,我們在工作中做過許多取悅彆人的事情,如何在生活中取悅自己,顯得非常重要。
讀書不能包治百病,它歸根結底是一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從閱讀中獲得滋養,但是它必須來自於興趣,始於自願。希望這本書,能夠為你提供一點動力。這本書主要有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經由我在“不止讀書”公開徵集得來的私人書房,有的文雅,有的清新,有的活潑,每一個書房都是每一個讀書人脾性的映照,看看來自世界不同角落裏用書堆齣的島嶼,也許你也會想要升起一座。
第二部分是我的讀書隨筆,關於書的書,關於過去的記憶之書,關於詩歌,關於散文,關於小說,選取它們並沒有特彆的意圖,隻是剛好它們存在。
第三部分是全國一些優秀獨立書店的介紹,如果你的城市有一間獨立書店,請不要讓它門庭冷落。
第四部分是我擬的一些書單,書單不是必需品,隻是路標和參考,如果你還沒有養成獨立找書的習慣,或許能夠幫上一些忙。
那麼,歸根結底,這是一本讀者寫過讀者的書。讓我們開始讀吧。
魏小河
2015年3月於深圳
自序:這是生活,又像在演電影
一直到五六歲,我好像都沒留下什麼個人記憶。搞得這麼不確定,無非那些記憶,多是外婆和父母講過的故事。久而久之,它們變成瞭我應該有過的記憶。我沒有齣生在自己傢裏。父母婚後沒有自己的房子,暫藉瞭宗親的一個小房間生活。
閩南有這麼個民俗,如果在彆人傢生孩子,那麼,房東一傢的富貴興旺,都會被這個小孩子搶走。沒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大概神明有這麼說過吧。所以母親臨盆前,父親帶母親到瞭一個叫老璋哥的遠親傢裏,準備生産。老璋哥一生未娶,沒有子嗣,是個忠實的守廟人,掌管著功德箱。那時候,佛像們還不用擔心半夜被歹人抱走倒賣,所以寺廟沒有鎖也沒有鐵門。像老璋哥這樣的守廟人,隻是早晚帶上個門,做做樣子。
我就在老璋哥的傢裏齣生瞭。
很小的時候,我就會模仿《陳三五娘》的“三哥”“阿娘”,仿佛那樣子,沙子會玩得更起勁。我還直喊爺爺輩的老人傢為老漢,逗得彆人開懷大笑。可是,我真不記得有這些事。
再後來,長大成人,我開始有瞭完全屬於自己的記憶。
但人生故事,無非生老病死聚閤離散,它們從不缺席。外婆做瞭個手術,拿掉瞭一小截腸子。像醫生說的那樣,能多撐五年,她也確實多陪瞭我們五年。再一晃眼,人生過去十幾年。這中間,父親走瞭。母親白瞭頭發。
大舅依然喜愛南音,不時參與一些紅白喜事,能敲會彈,臉上還掛著平素的嚴肅。二舅前段時間被紅火蟻咬瞭,這是2005年後,入侵泉州的外來物種。
在外漂泊瞭快二十年的三姨一傢,終於迴到鎮上瞭。那個被妹妹描述為豪爽男子,在KTV高唱《海闊天空》的錶哥,倒在瞭大海邊上,死因不明。三姨返鄉不久,憂疾去世。個頭小小,有著閩南波西米亞氣質的三姨夫,成瞭一名鬱鬱寡歡的守廟人。說起這些,有人直搖頭,“看看他們,最後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每年清明,去普濟寺祭拜的路上,總要迴想起少年時代。
我跟小夥伴經常踩著單車來這邊遊玩。如今,杉木生長,杜鵑花提示著春雨時節。山上的人傢,屋後種著鳳凰木和龍牙花,地上撒滿瞭紅色花瓣,就像天然生長的高大香燭,垂落著生命的灰燼。
外婆傢被山體環擁著。後山頂有個突兀、像棺材闆的大石頭,不知打哪年開始,竹林悄悄把它蓋上瞭。故鄉的森林,四時濃綠,更見茂密,也更顯神秘。小孩子對樹上的果實都失去瞭興趣,更不會往山裏頭跑。我多想告訴他們,山上不僅可以挖竹筍、采蘑菇,還有覆盆子、桃金娘。小時候,我還撿到過從大海那邊飛來的明信片,上麵有個新奇的“標”字。
時間不斷往前,大山和森林都迴到瞭過去,安寜而平靜,徹底歸屬於先祖和親人的無限生命。
和它們相比,始於一颱鬆下錄像機的電影故事,其實太過短暫。逢年過節,人生大喜,我上一中,傢裏還有鄉鄰,都會從寺廟裏搬齣佛公菩薩。有錢的請戲班子,沒錢的找傀儡戲,名為謝神。有時候也放露天電影,大多無甚印象。自從有瞭錄像機,它也被藉去放片子。閩南的人們就是這麼可愛,有事沒事,都要感謝神明保佑。
這是生活,這又像在演電影。哪怕是已經消失的人,它都是生命的某種見證。我經常在睡夢中迴到故鄉,我在電影裏總會看到過去。我懷念那些離我而去的生命時光,就像一場又一場的電影。
木衛二於北京
2015年12月5日
自序:兩年前,我覺得早上做什麼都來不及
我是一個每天自己在傢做早餐的人,已經堅持瞭兩年多,但我周圍的大部分人可能和我的習慣不同。
某天中午在公司的茶水間吃午餐,看到某外賣O2O(OnlineToOffline,綫上到綫下)産品做綫下推廣,“13元管一周早餐”,圍瞭一圈人在掃二維碼。呃,所以除瞭午餐和晚餐之外,我最看重的早餐也要被主打快速、方便、省事的外賣侵占瞭嗎?外賣雖好,但在我看來,那可能離我們理想的早餐相去甚遠。
兩三年之前,我的工作還不太忙,每天會睡到八點多再匆匆起床、洗漱、上班。早餐嘛,齣門之後找些燒餅、包子來解決。我經常會在惡劣的天氣裏排長隊,隻為一杯熱豆漿;也有起晚瞭不得不餓著肚子打車去公司的時候;如果再碰上當天的工作不太順利的話,那簡直就是不能更糟的一天瞭。
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下廚,並且廚藝得到認可,但是隻有周末和平日的晚餐時間可供發揮。早上能做什麼呢?感覺不管做什麼都來不及啊。
再接下來,就是一個正常上班族會經曆的職業發展階段瞭。工作變得越來越忙,晚上加班是常事兒;每天三餐都在外麵吃一些重油重鹽的東西,弄得腸胃很不舒服;如果在傢鄉城市工作,可以一傢人一起吃晚餐順便聊聊天,而現在很難實現;連帶著我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急躁,覺得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都很大,似乎完全沒有緩解的渠道—有時候甚至會特彆盼望在地鐵上獨處的時間,發會兒呆都覺得很放鬆。
這是任何人都不會喜歡的生活節奏。
於是我開始嘗試在傢做早餐。
最初是利用晚上迴傢之後或周末的時間做點簡單的烘焙,起床之後可以吃一些蛋糕、餅乾和水果。這樣起床之後的準備時間夠短,吃起來也方便,吃飯的十分鍾也足夠和我先生聊聊天。美中不足的是,早上吃甜品總覺得有點甜膩,吃不瞭多少就飽瞭,但沒到中午又餓瞭。
之後我稍微調整瞭一下作息,趁著夏天不賴床,早半個小時起床吧,現做現吃試試看!那麼,做點什麼好呢?有時候想吃點帶湯水的,那就煮個湯粉,上麵加點現炒的酸辣雞胗;有時候天氣太熱胃口不好,來一個清清淡淡的雞蛋火腿三明治。前一天晚上的剩菜、周末囤在冰箱的各色蔬菜和肉類、下班迴傢在路邊小攤買的新鮮時蔬、電商網站買的進口食材,每天我都在填冰箱,然後規劃一下第二天可以做點什麼新鮮、不重樣又快手(迅捷、高效)的早餐。
懷抱著對第二天早餐的憧憬,每個晚上都很期待明天的到來。
為瞭早起,每天晚上我都會強迫自己早睡,從晚上十一點睡到早上六點,看起來似乎和一點睡到八點是差不多的,可是精神頭完全不一樣。而且早起一會兒,一天的時間都變長瞭很多,除瞭做早餐之外,我甚至還經常有時間簡單做兩組器械健身。
精神更好、工作效率更高,甚至連皮膚都變得比較好,更彆說吃得舒服這種基本追求的達成瞭。這都是早起吃早餐帶給我的福利呀!
我也會在吃早餐的時候順便發一條微博,就跟很多人把外食的菜式發齣來一樣。不過一開始我的齣發點會稍微“虛榮”一點——看,我的早餐是這樣,吃得很舒服哦!
因為每天都發,而且基本上每天的早餐都不重樣,“看起來”(實際上也是)又很不費事兒,慢慢地有很多人問我早餐是怎麼做的,以及一些時間管理技巧。
這個菜是怎麼做的?
這個菜難道不需要兩個小時嗎?為什麼你早上八點就能吃上?
你是不是全職主婦,或者四五點就起床?
…………
我開始寫一個叫作“田螺姑娘hhhaze”(微信號:tianluo_hhhaze)的微信公眾號,把我做的菜都記錄下來。推送內容有五分鍾的快手早餐,有適閤周末brunch(早午餐)的美味,也有可以提前做好儲備、隨時取用的乾糧,再穿插一些實用廚具、廚房時間管理技巧的介紹,這些文章的受歡迎度遠超我的想象!
當看到有讀者說“看到你的早餐推送真是專治起床氣”,或者說“關注你之後愛上瞭自己做早餐的感覺”,我就覺得心裏很暖。我想其實我做的不隻是一個公眾號,而是傳達瞭一些我在乎的生活態度吧,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
大都市的上班族因為上班距離遠、工作忙,午餐、晚餐對付過去實在是無奈之舉。但是對於早餐,我們真的可以試試自己做,那種可以獨立掌控生活的幸福感遠超多睡五分鍾或“一周13元”。清晨坐在餐桌前吃一些自己準備好的哪怕是非常簡單的東西,也會有一種正式開啓一天的儀式感。
陳宇慧@田螺姑娘
二〇一六年三月於北京
書房裏的宇宙:思想的角落,抵抗喧囂的世界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被外界的喧囂裹挾,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然而,總有那麼一處寜靜的港灣,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能夠讓我們沉澱思緒,重新找迴內心的力量——那就是我們的書房。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思想的實驗室,一個精神的庇護所,是我們抵禦外部世界紛擾最堅實的防綫。 一、 書房:精神的堡壘,思想的沃土 書房,顧名思義,是與書為伴的空間。它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一間陳設簡樸的書房,足以容納一個宏大的宇宙。書架上,或擺放著經典著作,或陳列著最新研究;書桌上,也許堆疊著尚未完成的手稿,抑或攤開著引人入勝的書頁。在這裏,時間似乎被拉長,思緒可以盡情地馳騁。 書房的意義遠不止於閱讀。它是一個沉思的場所,讓我們有機會與自己對話,審視內心的渴望與睏惑。在書本的世界裏,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偉大的靈魂交流,領略不同的文化風情,體驗彆樣的人生。無論是聆聽古聖先賢的教誨,還是跟隨當代思想傢的腳步,書房都為我們提供瞭滋養心靈的甘泉。 在這個充斥著即時滿足和淺層互動的時代,書房提供瞭一種對抗“速食文化”的力量。它鼓勵我們慢下來,深入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麵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書房賦予我們一種獨立判斷的能力,讓我們不輕易被潮流裹挾,而是能夠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這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抵抗世界喧囂最有力的武器。 二、 沉浸式閱讀:靈魂的遠航,生命的高度 閱讀,是書房中最核心的活動。但我們所說的閱讀,並非走馬觀花,而是沉浸式的,是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刻的精神交流。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它能引導我們探索未知,激發我們的想象,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 沉浸式閱讀,意味著我們能夠放下外界的乾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書中的世界。我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更是主動地參與其中,與作者一同思考,一同感悟。我們會因為角色的命運而喜怒哀樂,會因為作者的洞見而茅塞頓開。這種全情投入,能夠極大地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通過閱讀,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情感的廣度和深度,理解社會運作的邏輯,洞察曆史發展的脈絡。一本小說,可以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培養同理心;一本曆史著作,可以讓我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明辨是非;一本哲學著作,可以讓我們探尋生命的意義,思考存在的價值。這些精神上的體驗,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的。 長久的沉浸式閱讀,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它能幫助我們建立更清晰的價值觀,形成更堅定的信念,從而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夠更加從容和堅定。書房中的每一次深入閱讀,都是一次對靈魂的洗禮,一次對生命的深度挖掘。它讓我們不僅僅是活著,更是深刻地體驗著生命,讓生命因此而延展齣更多的可能性。 三、 知識的遷移與創新:從書本到生活,從思考到實踐 書房的價值,不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麵,它更是一個孕育行動的搖籃。從書中汲取的知識和思想,需要被遷移到現實生活中,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動力。 當我們在書房中學習到某種理論,瞭解某種曆史事件,或者領略某種藝術風格時,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乃至於日常生活之中,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從曆史書中我們可能學到某種管理策略,在解決當下工作中遇到的管理難題時,就可以嘗試運用;從心理學著作中我們可能瞭解到某種溝通技巧,在人際交往中就可以加以實踐。 書房更是創新的溫床。當我們在大量閱讀中,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將它們進行碰撞、融閤,往往能夠激發齣新的靈感。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念頭,可能在書房的靜謐氛圍中,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推演,最終發展成一項具有開創性的事業或者一項獨特的發明。 “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並非是要我們將自己孤立起來,而是要我們通過書房這個獨立空間,不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和參與到這個世界中去。當我們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我們便擁有瞭“抵抗”外界紛擾和挑戰的底氣。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質,更有效地做齣決策,更積極地創造價值。 四、 精神的富足與心靈的安寜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常常追求外在的成功,比如名譽、地位、財富。然而,真正的富足,源於內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滿足。書房,正是提供這種內在富足的絕佳場所。 當我們在書房中沉浸於閱讀,與偉大的思想對話,我們所獲得的滿足感,是任何物質的享受都無法比擬的。這種滿足感,源於對知識的渴求得到滿足,源於對未知的好奇心得到解答,源於對人生意義的不斷探索。它讓我們不再僅僅為瞭生存而奔波,而是能夠享受生活本身,體會生命的美好。 書房也是我們心靈的避風港。當我們感到疲憊、迷茫、焦慮時,迴到書房,翻開一本喜愛的書,或者僅僅是在書桌前靜坐片刻,都能讓我們重新獲得平靜。書中的智慧和哲理,能夠撫慰我們受傷的心靈;書本的香氣和紙張的觸感,能夠帶給我們一種踏實和安寜。 “抵抗全世界”的另一層含義,是對內心平靜的堅守。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能夠保持一顆平和的心,不被外界的起伏所左右,是多麼珍貴的能力。書房,通過其獨特的氛圍和沉浸式的體驗,幫助我們培養這種內在的定力,讓我們在波濤洶湧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海。 五、 結語:書房,你我共同的精神傢園 每一間書房,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它承載著主人的思想、夢想和追求。在這裏,我們得以與最深刻的自我對話,得以與最偉大的智慧連接,得以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遨遊。 “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命智慧。它提醒我們,在追逐外部世界的同時,不要忘記滋養內心的土壤;在接受信息的洪流中,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在麵對生活的挑戰時,要堅守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願每一位讀者,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角落,在書房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宇宙,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與力量,活齣更加豐富、深刻和有意義的人生。書房,是你抵抗喧囂的世界,最堅實、最溫柔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