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潤集/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

朗潤集/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季羨林 著
圖書標籤:
  • 季羨林
  • 文學
  • 古典文學
  • 散文集
  • 名傢名作
  • 典藏版
  • 精裝
  • 中國文學
  • 文化
  • 朗潤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059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4131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字數:23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朗潤集(季羨林經典作品精裝典藏版):典藏版靈繪山河草木闊論人情世局

內容簡介

  《朗潤集/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收錄瞭《朗潤集》和《小山集》兩個集子。《朗潤集》收錄季老解放後所寫的部分散文;《小山集》始編於1993年末,編定時收錄作者從11991年至l994年所寫的散文,集末收錄瞭作者所寫的一首詩。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朗潤集
002 序
008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013 香櫞
016 春滿燕園
019 石林頌
023 西雙版納禮贊
028 馬纓花
033 師生之間
037 黃色的軍衣
042 那提心吊膽的一年
048 上海菜市場
051 訪紹興魯迅故居
055 朵朵葵花嚮太陽
060 春歸燕園
063 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
071 夾竹桃
075 一朵紅色石竹花
079 重過仰光
083 在兄弟們中間
088 科納剋裏的紅豆
093 馬裏的芒果城
097 巴馬科之夜
小山集
104 序
108 洛陽牡丹
111 記周培源先生
115 我和北大圖書館
118 老貓
129 到達印度
133 壽作人
139 火車上觀日齣
142 延邊行
156 園花寂寞紅
159 幽徑悲劇
164 人間自有真情在
167 逛鬼城
173 我寫我
176 遊小三峽
182 兩個乞丐
186 哭馮至先生
193 我與《世界文學》
195 二月蘭
201 我的書齋
204 忘
209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214 我愛北京的小鬍同
217 何仙槎(思源)先生與山東教育
219 懷念喬木
227 咪咪二世
229 新年抒懷
236 悼組緗
242 喜鵲窩
249 賦得永久的悔
256 曼榖行
299 悼許國璋先生
306 我的朋友臧剋傢
309 1993年5月31日目送德國友人趙林剋悌乘救護車赴醫院

前言/序言

  序
  我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學習著寫一些東西,到現在已經有將近五十年瞭。中間曾有幾次機會,能夠編成一個集子。但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編成。一直到今天纔把能夠找得到的東西匯總在一起,編成這個集子。對過去將近五十年的迴顧,對我來說,簡直成瞭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看瞭集子中的這些所謂文章,無論從質的方麵來看,還是從量的方麵來看,都顯得非常單薄。中國俗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卻無論如何也說不齣這樣的話來。我臉上直發燒,心裏直打鼓——然而,有什麼辦法呢?
  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我對散文這種體裁就特彆感興趣、特彆喜愛。我覺得它兼有抒情與敘事之長。你可以用一般寫散文的手法來寫。你也可以用寫散文詩的手法來寫。或寫行雲,舒捲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暢;或加淡妝,樸素無華;或加濃妝,五色相宜。靈活方便,得心應手,是錶達思想、抒發感情、描繪風景、記述所見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然而,當時有學問的教授卻告訴我們這些學生說,散文這東西可瞭不得呀!世界上隻有英國有散文,可以勉強同英國爭一日之長的隻有法國。我逖聽之下,悚然肅然,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發現,我從小就背誦的《古文觀止》之類的書就都是散文,而且是最好的散文;隻有一部分可以歸入雜文。我們中國其實是散文最發達的國傢。前後《齣師錶》《桃花源記》《陳情錶》,等等,都是百讀不厭的散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所謂唐宋八大傢,其實都是上乘的散文作傢。連《莊子》中的一些文章,司馬遷的許多文章,都可以歸入此類。《逍遙遊》《報任少卿書》,等等,不是散文又是什麼呢?中國舊時經、史、子、集四部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散文。近代的魯迅、硃自清也都是散文作傢。無論是從量來看,還是從質來看,世界上哪一個國傢的散文也比不上中國。這真叫作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曾經為瞭這“偉大的發現”而沾沾自喜過。我甚至感到自從文學革命興起以後,到現在已經整整六十年瞭,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方麵,都有巨大的成績。但是據一般人的意見和我自己的看法,成績最好的恐怕還是散文,這可能同我國有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散文寫作的傳統是分不開的。詩歌我們也有悠久的光輝燦爛的傳統,但是為什麼大傢幾乎公認新詩的成就並不怎麼樣呢?這可能與詩歌的形式有關。德國大詩人歌德說:“不同的詩的形式會産生奧妙的巨大效果。”(硃光潛譯:《歌德談話錄》第29頁)我覺得,一直到今天,我們的新詩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大傢公認的、比較固定的體裁。現在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馬雅可夫斯基的所謂樓梯體直到豆腐乾體,應有盡有,詩體很不一緻。但是幾乎都不容易上口,不容易背誦。很多詩念起來索然寡味,同舊詩那一種清新雋永、餘味無窮的詩體和修辭迥乎不同。現在還有很多人能背誦上百首舊詩,而能背誦一首新詩的人卻不多見。其中消息,耐人尋思。
  我自己也曾背誦過不少的中國古代的散文。在寫作我叫它作散文的這種文體的嘗試中,我也曾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學習或模仿過中國古代的散文作傢。對西方的一些散文作傢,我也有意或無意地去學習或模仿過。這一點,有個彆的同誌發現瞭,曾經對我談過。我原以為,我這樣做,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意仍被人發現。我覺得,這個彆的同誌頗能體會我自己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的一些甘苦,頗有知己之感。可惜的是,我在這兩方麵的修養都很不夠,隻能說是淺嘗輒止;又牽於雜務,用心不專,因而成績也就不大。如果說這樣做是正確的、有道理的話,我也隻能說是看到瞭這個方嚮,還談不到有什麼成績。對彆人寫的散文,我也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要求特彆高。中國俗話說,“眼高手低”,大概就指的是這種情況吧。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歌的創作曾有過很多流派。有的詩人主張以性靈為主,有的詩人主張以神韻為主。還有一些詩人主張彆的學說,總之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但是,在散文方麵,好像沒有這樣許多流派和理論,盡管古代散文作傢也是各人有各人的風格,明眼人一看就能夠分辨,絕不會混淆。唐代韓柳並稱,而散文風格迥乎不同。宋代歐蘇齊名,而文體情趣,俱臻妙境。他們好像也努力培養自己的風格,努力的痕跡與階段昭然可觀。在這方麵,他們又有繼承,又有創新,各具風格,各極其妙。到瞭明末,公安派和竟陵派各樹一幟,在文壇上平分鞦色。當然,除瞭這些流派外,正統的繼承唐宋八大傢的散文作傢仍然很有影響。此風沿襲直至清代。到瞭鹹同時期,龔自珍等異軍突起,纔給中國散文的創作增添瞭不少新的色彩。“五四”以後,六十年來,散文作傢如林,既繼承先人,又藉鑒異域,光輝燦爛,遠邁前古,如果再迴顧中國兩韆年的散文創作史,我們就都會感覺到,我們散文的園地,也同詩歌的園地一樣,是百花爭艷、群芳競美、姹紫嫣紅、花團錦簇的。這就使我更加喜愛散文這個文體。每當花前月下、風晨雨夕,在海天渺茫的巨輪上,在蒼穹萬裏的飛機中,在緊張的會議之餘,在繁忙的訪問之後,一編在手,如對故人,如飲醇醪。書中的文章,有的雄放,有的流麗,有的記述人物,有的描繪山水,文體不同,各擅韆鞦,麗詞佳句,紛至遝來。此時我真如行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的心潮隨著文章的內容而跳動,我的感情隨著作者的感情而亢奮,胸襟開闊,逸興遄飛,身心疲勞,一掃而空。曆史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不一定同意,更談不上什麼共鳴;但是他們那彆具一格的文體,奇峰突起的結構,對祖國自然風光的描繪,對一些正義行為的歌頌,仍然能使我感動,使我興奮。藝術享受,無過此矣。此時我真感到能使用漢文這種文字是一種幸福,作為一個中國人值得驕傲。我不相信,這隻是我個人的感受,是一種偏見,廣大的散文的愛好者也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隻是他們還沒有機會發錶自己的意見而已。
  至於我自己寫的散文,那隻能算是一些習作,是一種堅持瞭五十年的習作。因為我喜愛彆人寫的散文,不管是今人還是古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我因而對自己寫的習作也未免有情,好像有一些父母偏愛自己的不一定成器的子女一樣。我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編選我自己寫的一些散文的。我現在收在這個集子中的散文都是解放後寫的。我原來還想選幾篇解放前的收入集中。是不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而有什麼值得保留的東西因而不肯割愛呢?不是的。這些東西,同解放後寫的東西一樣,在這兩個方麵都無保留價值。《前漢書》捲八十七下《揚雄傳》中說:
  劉歆亦嘗觀之,謂雄曰:“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
  我這些東西也隻配蓋醬罐子的。為什麼又想選呢?原因是很簡單的。有的同誌曾經對我說過,我解放前寫的東西,調子低沉,情緒幽淒;解放後的東西則充滿瞭樂觀精神,調子也比較響。我聽瞭覺得很新鮮,也覺得頗有道理。原因也很簡單。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解放前在舊社會待瞭十幾年,在國外又待瞭十幾年,雖然也有一些愛國的思想,但陷於個人打算中不能自拔,認為一切政治都是齷齪的,不想介入,又對當時的情況不很甘心,隻覺得前途暗淡,生趣索然。這樣,調子又怎能不低沉,情緒又怎能不幽淒呢?解放後,受到黨的教育,盡管一直到今天覺悟也不高,改造的任務還很重,但是畢竟也有瞭一些進步。反映到文章上麵就産生瞭那種我自己從未意識到的情況。這就是我想把解放前寫的一些散文編入這個集子的原因。我的用意不外是讓讀者一看就能感覺到新中國的偉大與正確、我們黨的偉大與正確,我這個渺小的個人就成瞭知識分子的一麵鏡子,從中可以照見許多東西,給人許多啓發,這恐怕也是很有意義的吧!但是後來,我還是接受瞭編輯部的意見,把解放前寫的統統刪掉,不過我認為,我的想法還有可取之處的。文章刪掉並不可惜,想法刪掉我卻真有點割捨不得。所以在這篇序言裏就把那些想法保留下來。
  不管怎樣,在寫作散文方麵,我的成績是微不足道的;我的這點想法,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但是我總覺得在這方麵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人到這個園地裏來一試身手,抒發我們的意誌和情感,抒發我們嚮往人類的最高理想,抒發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情操,讓祖國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煥發光彩,增添情趣;談身邊“瑣”事而有所寄托,論人情世局而頗具文采,因小見大,餘味無窮,兼師東西,獨闢蹊徑;讓我們的散文園地裏真正百花齊放,萬卉爭春,歌頌新風,鼓吹升平。我自己雖然目前還做不到,然而當追隨諸君子之後,努力為之。
  我雖然已經有瞭一把子年紀,但在老人中還算是年輕的,我既不傷春,也不悲鞦,既無老之可嘆,也無貧之可嗟。生當盛世,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活許多年,多做許多事。魯迅先生晚年,也曾急不可待地想多做點事情。我今天似乎能夠更加具體理解魯迅的心情。今天中國絕大部分的老年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越活越年輕,我們都很有信心看到四個現代化的完成,也將盡上自己的綿薄,促其完成,鞠躬盡瘁,老而後已。
  我在北京大學朗潤園已經住瞭將近二十年,這是明清名園之一,水木明瑟,麯徑通幽,綠樹蓊鬱,紅荷映日,好像同《紅樓夢》還有過一些什麼關係。我很喜歡這個地方,也很喜歡“朗潤”這個名字。齣一本集子照規矩總要起一個名字,而起名字又是頗傷腦筋的事。我想偷懶一下,同時又因為我的許多東西都是在朗潤園寫成的,又似乎還沒有彆人用過這個名字,為瞭討巧起見,就以朗潤名吾集。
  1980年4月7日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有誰沒有手呢?每個人都有兩隻手。手,已經平凡到讓人不再常常感覺到它的存在瞭。
  然而,一天黃昏,當我乘公共汽車從城裏迴傢的時候,一雙長滿瞭老繭的手卻強烈地引起瞭我的注意。我最初隻是坐在那裏,看著一張晚報。在有意無意之間,我的眼光偶爾一滑,正巧落在一位老婦人的一雙長滿老繭的手上。我的心立刻震動瞭一下,眼光不由得就順著這雙手嚮上看去:先看到兩手之間的一個脹得圓圓的布包;然後看到一件洗得挺乾淨的褪瞭色的藍布褂子;再往上是一張飽經風霜布滿瞭皺紋的臉,長著一雙和善慈祥的眼睛;最後是包在頭上的白手巾,銀絲般的白發從裏麵披散下來。這一切都給瞭我極好的印象。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雙長滿瞭老繭的手,它像吸鐵石一般吸住瞭我的眼光。
  老婦人正在同一位青年學生談話,她談到她是從鄉下來看她在北京讀書的兒子的,談到鄉下年成的好壞,談到來到這裏人生地疏,感謝青年對她的幫助。聽著她的話,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迴憶中,幾十年的往事驀地湧上心頭。
  在故鄉的初鞦,鞦莊稼早已經熟透瞭,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長滿瞭榖子、高粱、老玉米、黃豆、綠豆,等等,鬱鬱蒼蒼,一片綠色,裏麵點綴著一片片的金黃和星星點點的淺紅和深紅。雖然暑熱還沒有退盡,鞦的氣息已經彌漫大地瞭。
  我當時隻有五六歲,高粱比我的身子高一倍還多。我走進高粱地,就像是走進大森林,隻能從密葉的間隙看到上麵的藍天。我天天早晨在朝露未退的時候到這裏來擗高粱葉。葉子上的露水像一顆顆珍珠,閃齣淡白的光。把眼睛湊上去仔細看,竟能在裏麵看到自己的縮得像一粒芝麻那樣小的麵影,心裏感到十分新鮮有趣。老玉米也比我高得多,必須踮起腳纔能摘到棒子。榖子同我差不多高,現在都成熟瞭,風一吹,就湧起一片金浪。隻有黃豆和綠豆比我矮,我走在裏麵,覺得很爽朗,一點也不悶氣,頗有趾高氣揚之概。
  因此,我就最喜歡幫助大人在豆子地裏乾活。我當時除瞭跟大奶奶去玩以外,總是整天纏住母親,她走到哪裏,我跟到哪裏。有時候,在做午飯以前,她到地裏去摘綠豆莢,好把豆粒剝齣來,拿迴傢去煮午飯。我也跟瞭來。這時候正接近中午,天高雲淡,蟬聲四起,蟈蟈兒也爬上高枝,縱聲歡唱,空氣中飄浮著一股淡淡的草香和泥土的香味。太陽曬到身上,雖然還有點熱,但帶給人暖烘烘的舒服的感覺,不像盛夏那樣令人難以忍受瞭。
  在這時候,我的興緻是十分高的。我跟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捉到一隻蚱蜢,要拿給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給她看一看。棒子上長瞭烏黴,我覺得奇怪,一定問母親為什麼;有的豆莢生得短而粗,也要追問原因。總之,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樂園,我說話像百靈鳥,跑起來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乾起活來,更是全神貫注,總想用最高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綠豆莢來。但是,一檢查成績,卻未免令人氣短:母親的筐子裏已經滿瞭,而自己的呢,連一半還不到哩。在失望之餘,就細心加以觀察和研究。不久,我就發現,這裏麵也並沒有什麼奧妙,關鍵就在母親那一雙長滿瞭老繭的手上。
  這一雙手看起來很粗,由於多年勞動,上麵長滿瞭老繭,可是摘起豆莢來,卻顯得十分靈巧迅速。這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在我小小的心靈裏不禁有點睏惑。我注視著它,久久不願意把眼光移開。
  我當時歲數還小,經曆的事情不多。我還沒能把許多同我的生活有密切聯係的事情都同這一雙手聯係起來,譬如說做飯、洗衣服、打水、種菜、養豬、喂雞,如此等等。我當然更沒能讀到“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這樣的詩句。但是,從那以後,這一雙長滿瞭老繭的手卻在我的心裏占據瞭一個重要的地位,留下瞭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
  後來大瞭幾歲,我離開母親,到瞭城裏跟叔父去念書,代替母親照顧我的生活的是王媽,她也是一位老人。
  她原來也是鄉下人,乾瞭半輩子莊稼活。後來丈夫死瞭,兒子又逃荒到關外去,二十年來,音信全無。她孤苦伶仃,一個人在鄉裏活不下去,隻好到城裏來謀生。我叔父就把她請到我們傢裏來幫忙。做飯、洗衣服、掃地、擦桌子,傢裏那一些瑣瑣碎碎的活全給她一個人包下來瞭。
  王媽除瞭從早到晚乾那一些刻闆工作以外,每年還有一些帶季節性的工作。每到夏末鞦初,正當夜來香開花的時候,她就搓麻綫,準備納鞋底,給我們做鞋。乾這活都是在晚上。這時候,大傢都吃過瞭晚飯,坐在院子裏乘涼,在星光下,黑暗中,隨意說著閑話。我仰麵躺在席子上,透過海棠樹的雜亂枝葉的空隙,看到夜空裏眨著眼的星星。大而圓的蜘蛛網的影子隱隱約約地印在灰暗的天幕上。不時有一顆流星在天空中飛過,拖著長長的火焰尾巴,隻是那麼一閃,就消逝到黑暗裏去。一切都是這樣靜。在寂靜中,夜來香正散發著濃烈的香氣。
  這正是王媽搓麻綫的時候。乾這個活本來是聽不到多少聲音的。然而現在那揉搓的聲音卻聽得清清楚楚。這就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瞭。我轉過身來,側著身子躺在那裏,藉著從窗子裏流齣來的微弱的燈光,看著她搓。最令我吃驚的是她那一雙手,上麵也長滿瞭老繭。這一雙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個指頭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乾樹枝子。但是,在這時候,它卻顯得異常靈巧美麗。那些雜亂無章的麻在它的擺布下,服服帖帖,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一點也不敢違抗。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這一雙手左鏇右轉,隻見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來香的香氣也都搓進麻綫裏似的。
  這樣一雙手我是熟悉的,它同母親的那一雙手是多麼相像呀。我總想多看上幾眼。看著看著,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竟沉沉睡去瞭。到瞭深夜,王媽就把我抱到屋裏去,同她睡在一張床上。半夜醒來,還聽到她手裏拿著大芭蕉扇給我趕蚊子。在濛濛矓矓中,扇子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似的。
  去年鞦天,我隨著學校裏的一些同誌到附近鄉村裏一個人民公社去參加勞動。同樣是鞦天,但是這鞦天同我五六歲時在傢鄉摘綠豆莢時的鞦天大不一樣。天仿佛特彆藍,草和泥土也仿佛特彆香,人的心情當然也就特彆舒暢瞭。——因此,我們乾活都特彆帶勁。人民公社的同誌們知道我們這一群白麵書生乾不瞭什麼重活,隻讓我們砍老玉米稈。但是,就算是砍老玉米稈吧,我們乾起來,仍然是縮手縮腳,一點也不利落。於是一位老大娘就走上前來,熱心地教我們:怎樣抓玉米稈,怎樣下刀砍。在這時候,我注意到,她也有一雙長滿瞭老繭的手。我雖然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這一雙手就生動地具體地說明瞭她的曆史。我用不著再探詢她的姓名、身世,還有她現在在公社所擔負的職務。我一看到這一雙手,一想到母親和王媽的同樣的手,我對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而且肅然起敬,再說什麼彆的話,似乎就是多餘的瞭。
  就這樣,在公共汽車行駛聲中,我的迴憶圍繞著一雙長滿瞭老繭的手連成一條綫,從幾十年前,一直牽到現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這一位老婦人的手上。這迴憶像是一團絲,愈抽愈細,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錯亂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三雙長滿瞭老繭的手,現在似乎重疊起來化成一雙手瞭。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動,體積愈來愈擴大,形象愈來愈清晰。
  這時候,老婦人同青年學生似乎發生瞭什麼爭執。我抬頭一看:老婦人正從包袱裏掏齣來瞭兩個煮雞蛋,硬往青年學生手裏塞,青年學生無論如何也不接受。兩個人你推我讓,正在爭執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公共汽車到瞭站,驀地停住瞭。青年學生就扶瞭老婦人走下車去。我透過玻璃窗,看到青年學生用手扶著老婦人的一隻胳臂,慢慢地嚮前走去。我久久注視著他倆逐漸消失的背影。我雖然仍坐在公共汽車上,但是我的心卻仿佛離我而去。
  香櫞
  書桌上擺著一隻大香櫞,半黃半綠,黃綠相間,耀目爭輝。每當夜深人靜,我坐下來看點什麼寫點什麼的時候,它就在燈光下閃著淡淡的光芒,散發齣一陣陣的暗香,驅除瞭我的疲倦,振奮瞭我的精神。
  它也喚起瞭我的迴憶,迴憶到它的傢鄉,雲南思茅。
  思茅是有名的地方。可是,在過去幾百年幾韆年的曆史上,它是地地道道的蠻煙瘴雨之鄉。對內地的人來說,它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地方;除非被充軍,是沒有人敢到這裏來的。來到這裏,也就不想再活著離開。“江南瘴癘地”,真令人談虎色變。當時這裏流行著許多俗語:“要下思茅壩,先把老婆嫁”,“隻見娘懷胎,不見兒上街”,等等。這是從實際生活中歸納齣來的結論,情況也真夠慘的瞭。
  就說十幾二十年以前吧,這裏也還是一個人間地獄。1938年和1948年,這裏爆發瞭兩次惡性瘧疾,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患病死亡的。城裏的人死得沒有剩下幾個。即使在白天,也是陰風慘慘。縣大老爺的衙門裏,野草長到一人多高。平常住在深山密林裏的虎豹,乾脆扶老攜幼把傢搬到縣衙門裏來,在這裏生男育女,安居樂業,這裏比山上安全得多。
  這就是過去的情況。
  但是,不久以前,當我來到祖國這個邊疆城市的時候,情況卻完全不一樣瞭。我們一走下飛機,就愛上瞭這個地方。這裏簡直是一個寶地、一個樂園。這裏群山環翠,碧草如茵,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我們都情不自禁地唱起“思茅的天,是晴朗的天”這樣自己編的歌來。你就看那菜地吧:大白菜又肥又大,一棵看上去至少有三四斤。葉子綠得像翡翠,這綠色仿佛凝固瞭起來,一伸手就能抓到一塊。香蕉和芭蕉也長得高大逾常,有的竟然賽過兩層樓房,把黑大的影子鋪在地上。其他的花草樹木,無不繁榮茂盛,鬱鬱蒼蒼。到處是一片綠、綠、綠。我感到有一股活力,奔騰橫溢,如萬斛泉湧,拔地而齣。
  人呢,當然也都是健康的。現在,惡性瘧疾已經基本上撲滅。患這種病的人一韆人中纔有兩個,隻等於過去的二百五十分之一。即使不幸得上這種病,也有藥可以治好。所謂“蠻煙瘴雨”,早成曆史陳跡瞭。
  我永遠也忘不掉我們參觀的那一個托兒所。這裏麵窗明幾淨,地無縴塵。誰也不會想到,就在十幾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草。我們看瞭所有的屋子,那些小桌子、小椅子、小床、小凳、小碗、小盆,無不整整齊齊,乾乾淨淨。這裏的男女小主人更是個個活潑可愛,個個都是小胖子。他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嚮我們高聲問好,給我們錶演唱歌跳舞。紅蘋果似的小臉笑成瞭一朵朵的花。我立刻想到那句俗語:“隻見娘懷胎,不見兒上街。”我心裏思緒萬端,真有不勝今昔之感瞭。我們說這個地方現在是樂園、是寶地,除此之外,難道還有更恰當的名稱嗎?
  就在這樣一個寶地上,我第一次見到大香櫞。香櫞,我早就見過;但那是北京溫室裏培育齣來的,倒是嬌小玲瓏,可惜隻有鴨蛋那樣大。思茅的香櫞卻像小南瓜那樣大,一個有四五斤重,拿到手裏,清香撲鼻。顔色有綠有黃,綠的像孔雀的嗉袋,黃的像田黃石,令人愛不釋手。我最初確有點吃驚:怎麼香櫞竟能長到這樣大呢?但立刻又想到:寶地生寶物,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我們大傢都想得到這樣一隻香櫞。畫傢想畫它,攝影傢想照它。我既不會畫,也不會攝影,但我十分愛這個邊疆的城市,卻又無法把它放在箱子裏帶迴北京。我覺得,香櫞就是這個城市的象徵,帶走一隻大香櫞,就無異於帶走思茅。於是我就買瞭一隻,帶迴北京來,現在就擺在我的書桌上。我每次看到它,就迴憶起思茅來,迴憶起我在那裏度過的那一些愉快的日子來,那些動人心魄的感受也立刻湧上心頭。思茅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曆曆如繪。在這時候,我的疲倦被驅除瞭,我的精神振奮起來瞭,而且我還幻想,在今天的情況下,已經長得夠大的香櫞,將來還會愈長愈大。
  1962年3月30日

《朗潤集》:溫潤如玉,風骨猶存的文化學者情懷 季羨林先生,這位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一生學問淵博,著作等身。他的名字,早已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代錶著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種溫厚的待人情懷,以及一種深沉的傢國情懷。《朗潤集》便是季老人生智慧與學術思想的結晶,它如同一壇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又似一塊溫潤的玉石,觸之生溫,沁人心脾。本書精裝典藏,收錄瞭季老先生的諸多代錶性散文、學術隨筆以及人生感悟,全方位地展現瞭這位文化巨匠的風采,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珍藏的佳作。 一、 學術的深度與廣度:探尋東方智慧的精髓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成就,足以彪炳史冊。他在東方語言學、印度學、佛教史等領域取得瞭卓越的貢獻。而《朗潤集》中,雖然並非是係統的學術專著,卻零星地散布著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見解。這些隨筆,或是對某個漢字演變的考證,或是對某個古代文獻的解讀,或是對某種文化現象的觀察,都體現瞭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紮實的學識積纍。 例如,在談論語言文字時,季老先生常常能從細微之處洞察其背後蘊含的曆史文化信息。他能將古老的文字與當下的社會生活巧妙地聯係起來,讓讀者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傳承性。他對印度學的深入研究,更是為中國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神秘東方文明的窗口。他筆下的印度,並非是刻闆的印象,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細節和深刻的理解,讓讀者能夠領略到印度文化獨特的魅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季老先生在學術研究中,始終保持著一份人文關懷。他並非為瞭研究而研究,而是希望通過學術的探索,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交流。他認為,人類文明是多元的,隻有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纔能實現真正的和諧共處。這種跨文化的視野和包容的精神,在《朗潤集》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 二、 人生的智慧與情懷:溫潤如玉的君子風度 除瞭學術上的造詣,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更是讓人欽佩。《朗潤集》中的許多篇章,都流露齣他溫潤如玉的君子風度。他的人生經曆豐富而坎坷,從青年時代的留學異域,到中年時代的政治風波,再到晚年的聲名鵲起,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和寜靜的心。 他對人生的看法,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通透。他明白人生的無奈與局限,卻從不怨天尤人。他強調“順其自然”,這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懂得接受命運的安排,並在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意義。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即使在睏境中,也要保持內心的寜靜與樂觀。 季老先生對待生活,也充滿瞭熱愛。他熱愛讀書,熱愛寫作,熱愛品茗,熱愛賞花,他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他對朋友,更是真誠以待,許多感人的友情故事,都齣現在他的筆下。他對待晚輩,亦是悉心指導,傾囊相授,他培養瞭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為中國學術界輸送瞭無數優秀人纔。 他身上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總能用最樸素的語言,道齣最深刻的道理。他批評過一些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但他的批評總是溫和而有力的,不帶攻擊性,卻能直擊要害。他的言語中,充滿瞭對真善美的追求,對虛僞與浮躁的鄙棄。 三、 語言的魅力與藝術:平實中見真情 閱讀《朗潤集》,是一次美的享受。季羨林先生的語言,平實而雋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他善於用最簡潔的文字,錶達最豐富的情感。他的敘述,娓娓道來,如同與一位長者促膝談心,讓人倍感親切。 他筆下的景物,生動而形象,無論是北國的風光,還是異域的風情,他都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他對人物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他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例如,他用“朗潤”來形容自己的名字,並以此為書名,既包含瞭對名字的喜愛,又寓含瞭溫潤、滋養的意境,與他的學問和人生態度相得益彰。 《朗潤集》中的文章,體裁多樣,有迴憶錄,有讀書心得,有學術隨筆,有對人生的感悟。但無論何種體裁,都貫穿著他一貫的溫厚、平和、睿智的風格。他不是在“寫作”,而是在“傾訴”,在與讀者分享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四、 收藏的價值與意義:傳承文化,啓迪心靈 《朗潤集/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之所以被譽為典藏版,不僅在於其內容的珍貴,更在於其精美的裝幀。精裝本的質感,本身就是對作者和作品的一種尊重。這本集子,不僅僅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更是一件可以陳列、可以傳承的藝術品。 收藏《朗潤集》,不僅僅是收藏一本書,更是收藏一段珍貴的文化記憶。它承載著一位偉大學者的思想精華,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學術史的重要文獻。對於熱愛國學、關注中國文化發展的人們來說,這本集子無疑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 更重要的是,《朗潤集》中所蘊含的智慧和情懷,能夠啓迪我們的心靈。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閱讀季老先生的作品,能夠讓我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的美好,體悟人生的真諦。他的溫厚與平和,能夠撫慰我們內心的焦慮;他的智慧與通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不應忘記精神的滋養;在浮躁的社會中,要保持一顆寜靜而獨立的心。它告訴我們,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治學要嚴謹,待人要真誠。 結語 《朗潤集》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偉大的文化學者的內心世界。他的人生,是一部厚重的史書;他的學問,是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人格,是一塊溫潤的寶玉。閱讀《朗潤集》,便是與一位智者對話,與一位長者交流,與一位可敬可愛的中國人對話。 在這部典藏之作中,我們不僅能夠汲取到寶貴的學術營養,更能感受到一種溫潤的力量,一種曆久彌新的智慧,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堅守。這本集子,值得每一個熱愛閱讀、珍視文化的人擁有,並細細品味。它將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溫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多一份從容,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溫潤。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朗潤集》精裝版,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瞭“經典永流傳”的意義。季羨林先生的文字,跨越瞭時代,依然散發著不朽的光輝。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也看到瞭他作為一個中國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追求。他的文字,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能深刻地影響讀者的思想和情感。閱讀他的作品,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心靈的洗禮。他教會我們如何用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世界,如何用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人生。這本書,我已經把它當作我案頭必備的讀物,每當我感到迷茫或者疲憊時,翻開它,總能從中找到一份寜靜和力量,重新點燃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希望。

評分

這本《朗潤集》的精裝版,簡直就是為我這樣有點“顔值控”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熠熠生輝,散發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打開書頁,那厚實的紙張,觸感溫潤,印刷清晰,每一字每一畫都充滿瞭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觸摸。我特彆欣賞的是它的裝幀工藝,綫裝的縫閤處嚴謹牢固,翻頁時毫無滯澀感,閤攏時又顯得十分服帖,這細節之處,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的尊重與追求。書中的插圖和照片也挑選得恰到好處,既不喧賓奪主,又為文字增添瞭豐富的視覺層次。讀這樣一本精心製作的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仿佛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心境,以及齣版方想要傳遞的對文學經典的敬意。它不隻是一個容器,更是一件承載著思想與文化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在視覺和觸覺上獲得極大的滿足。

評分

季羨林先生的作品,就像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這本《朗潤集》的代錶作品集,恰如其分地收錄瞭他不同時期的精華,讓我得以係統地迴顧他思想的軌跡與文學的魅力。我尤其沉醉於先生那溫潤如玉的文字,字裏行間流淌著他對人生的洞察、對文化的理解,以及那份豁達與通透。讀他的文章,不是在接受說教,而是在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仿佛先生坐在我對麵,娓娓道來,引導我去看透世間的繁華與喧囂,去體悟那些樸素而深刻的道理。他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卻能直抵人心,引發深刻的思考。無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情迴顧,還是對西方文明的獨到見解,抑或是對人生哲理的精闢論述,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與升華。

評分

拿到這本《朗潤集/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最先打動我的就是它沉甸甸的質感和那股撲麵而來的書捲氣。我一直對季羨林先生的文字情有獨鍾,覺得他的文章既有大傢風範,又不失溫潤的親切感。這次的典藏版,從裝幀到紙張,都透著一股精心打磨的誠意,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翻開扉頁,那些熟悉的筆跡,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先生進行著一次無聲的對話。我尤其喜歡那些散落在書中的舊照,看到先生年輕時的風采,再聯想到他一生的坎坷與輝煌,心中總是湧起莫名的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紙張的堆疊,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我與一位偉大的學者、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者。每次捧讀,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仿佛置身於先生的朗潤園,與他一同品味人生的智慧與從容。這種感覺,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閱讀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我曾以為自己對季羨林先生的瞭解已經足夠,但這本《朗潤集》卻又一次刷新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收錄瞭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章,更讓我看到瞭先生文字中更為細膩、更為多維的一麵。我仿佛能從這些文字中,窺探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那些對故鄉的眷戀,對朋友的思念,對過往歲月的追憶,都顯得那麼真摯而動人。先生的文章,總能以一種平靜的語調,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與他的情感産生共鳴。他將對世事的觀察、對人生的感悟,融入到字裏行間,既有哲人的智慧,又不失普通人的情感。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巧妙結閤的能力,正是他作品的獨特魅力所在。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漫步,他引領你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去理解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背後的深刻意義。

評分

已經習慣瞭在京東買書,質量很好,有保證,畢業以後希望去京東就職,嘻嘻

評分

不錯不錯。送貨依舊很快。東西喜歡。

評分

不過也說明火爆吧。

評分

不錯,值得推薦購買,以後不知道還有沒有優惠瞭。

評分

期待中,囤書,因為喜歡閱讀。方便快捷。

評分

好好好好好,大師作品。。。。

評分

質量很好 內容更好

評分

與清華園日記那本配套

評分

人生的境界。。非常喜歡季羨林大師的文字,樸實無華。贊!哈哈哈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