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赏析

篆刻艺术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书法
  • 中国传统艺术
  • 艺术史
  • 艺术鉴赏
  • 文化艺术
  • 印章
  • 篆刻技法
  • 艺术作品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6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5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刻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在开始阶段它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价值,后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仅在中国,在邻近的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赏析篆刻艺术作品便是学习篆刻的重要内容,这本书从介绍篆刻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对作品具体的美的分析两方面编撰,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为主,兼顾横向关系编排,适合广大篆刻学习者学习、收藏。

作者简介

  刘江,中国现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大家、艺术教育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001

﹥谈篆刻艺术欣赏 003

﹥古官私玺

官玺

王节鉨 003

君鉨 004

司徒 005

司马 006

司工 007

司寇 008

大夫 009

相邦、丞、将军 010

邑鉨 011

啬夫 012

士鉨 013

关鉨 014

左禀之鉨 015

烙马鉨 016

信鉨 017

私玺

朱文小鉨(一) 018

朱文小鉨(二) 019

朱文小鉨(三) 020

朱文小鉨(四) 021

白文小鉨(一) 022

白文小鉨(二) 023

白文小鉨(三) 024

白文小鉨(四) 025

吉语鉨(一) 026

吉语鉨(二) 027

单字鉨 028

杂形鉨 029

三体组合鉨 030

多印组合鉨 031

图文鉨 032

﹥秦官私印

官印

皇帝信玺 035

秦凿制官印 036

秦宫低级官印 037

翻铸官印 038

地方低级官印 039

私印

二字半通印 040

三字半通印 041

方形私印 042

圆形私印 043

吉语印 044

﹥两汉官印

前汉官印

王、后玺印 047

陵园令、丞印 048

侯、令印 049

尉官印 050

将军印 051

新莽官印

地方官印 052

武官印 053

后汉官印

王、后玺印 054

分封爵位印 055

司马印 056

侯印 057

雒阳地方官印 058

三老、祭尊印 059

部曲将印等 060

都尉等印 061

将军章 062

兄弟民族的官印 063

封泥 064

唯印 065

半通印 066

﹥魏晋南北朝官印

三国时官印

魏国官印(一) 069

魏国官印(二) 070

蜀国官印 071

吴国官印 072

晋代官印 073

十六国中部分官印 074

南朝官印 075

北朝官印 076

魏晋兄弟民族官印

魏率善印 077

晋率善印 078

﹥两汉魏晋私印

二字私印 081

四字私印 082

私印印文排列顺序 083

朱文私印 084

朱白相间印 085

臣妾印 086

书简印 087

封完印等 088

吉语印 089

宜子孙印 090

两面印 091

子母印 092

多面印 093

四灵边印 094

图文结合印 095

图案装饰印 096

鸟书印 097

鱼鸟书印 098

虫书印 099

玉印 100

﹥隋唐至明清官私印

官印

隋代官印 103

唐代官印 104

五代十国官印 105

北宋官印 106

南宋官印 107

辽、契丹官印 108

金代官印 109

西夏官印 110

元代官印 111

元末农民起义军官印 113

元末起义军徐寿辉官印 114

明代官印 115

明末起义军官印 116

清代官印 117

太平天国官印 118

唐宋元私印

花押书印 119

宋代私印 120

斋馆别号印 121

元代私印 122

元押 123

﹥明清篆刻家作品

明代

文彭 127

何震 128

苏宣 129

梁袠 130

甘旸 131

朱简 132

何通 133

汪关 134

程邃 135

僧慧寿 136

清代

林皋 137

沈凤 138

董洵、巴慰祖、胡唐 139

丁敬 140

蒋仁 141

黄易 142

奚冈 143

陈豫钟 144

陈鸿寿 145

赵之琛 146

钱松 147

邓石如 148

吴熙载(一) 149

吴熙载(二) 150

吴咨 151

徐三庚 152

赵之谦(一) 153

赵之谦(二) 154

胡�� 155

吴昌硕(一) 156

吴昌硕(二) 157

黄士陵(一) 158

黄士陵(二) 159

﹥现代篆刻名家作品

齐白石 163

徐星洲 164

陈师曾 165

易大厂 166

李尹桑 167

简琴斋 168

乔大壮 169

赵古泥 170

邓散木 171

赵时�h 172

王禔 173

方介堪 174

潘天寿 175

诸乐三 176

来楚生 177

﹥后记 178


翰墨丹青:中国古代书画的辉煌与传承 导言:穿越时空的视觉对话 《翰墨丹青:中国古代书画的辉煌与传承》并非聚焦于印章与刀法艺术,而是将笔触探入中国艺术史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领域——书与画的交融。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座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桥梁,从其起源的远古洪荒,到魏晋风骨的初立,再至唐宋气象的恢弘,直至明清文人画的精微写意,全景式地展现这一独特艺术体系的演变脉络、审美核心与技术精髓。我们摒弃对篆刻技艺的侧重,转而深入探索笔墨运行之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人精神与时代风貌。 第一部:笔墨的肇始——从岩画到魏晋的形神之辩 本卷追溯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活水。我们首先考察史前岩画中原始生命力的萌动,它们是中国人最早的图像表达。随后,重点剖析了汉代隶书的成熟及其对后世书法结构的影响,以及帛画和画像石中早期绘画的叙事功能。 核心议题聚焦于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艺术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向。我们详尽论述了“书为心画”的理论是如何确立的,王羲之如何将书法从实用的工具提升为抒发个性的载体。在绘画领域,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理论被置于核心地位,阐释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张力。本书通过对曹衣带水、吴带当风等经典风格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士人群体对“气韵生动”这一审美范式的最初确立。 第二部:盛世气象与文人画的觉醒——唐宋的巅峰对决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艺术面貌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博大与精深。 绘画部分,我们分为“庙堂之美”与“画史之变”。唐代绘画的恢弘气势,通过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家的作品得以重现。重点分析了山水画的初步格局,以及人物画中线条的遒劲与色彩的饱满如何服务于盛唐气象的表达。 书法部分,本书着重分析了唐代楷书的规范化与多样性。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秀逸,以及颜真卿和柳公权的雄强,构成了唐楷的完整谱系。我们详细解读了颜真卿“尚法”背后所蕴含的忠义精神。 进入宋代,艺术的主题转向内敛与理性。《翰墨丹青》深入探讨了宋代“尚意”思潮的崛起。米芾对晋人笔法的追摹,以及苏轼对“意在笔先”的强调,标志着文人画思潮的真正觉醒。在山水画领域,荆浩、关仝的北方雄伟山水与董源、巨然的江南烟雨气象,被视为中国山水画两大源流的奠定。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作为皇室艺术的极致体现,展示了形式美学可以达到的精微程度,但其艺术风格与主流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存在何种关联与区别,是本书探究的重点。 第三部:写意江山——元明清的书法流派与笔墨语言的深化 元代是文人艺术与士大夫阶层权力重塑的时代,书画艺术进入了以“士气”为最高标准的阶段。 书法,以“元四家”为线索,探讨了赵孟頫复古主义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晋人书风的回归。颜真卿和怀素的风格如何被重新解读,成为文人自我修养的参照。 绘画,元四家的山水画,如黄公望的笔墨层次、倪瓒的疏简空寂,被视为彻底摆脱了宋代院体的束缚,将笔墨的“写”与“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详细分析了“披麻皴”“斧劈皴”等皴法的变化,及其所代表的文人对自然精神的捕捉方式。 明清两代的流变,构成了艺术史的复杂尾声。明代的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为后世的艺术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虽然其理论的局限性也受到学界的批判,但其对水墨语言的提纯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分析了吴门画派的精致与浙派的粗犷,以及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对书画创作的推动。 清代,以“四王”为代表的摹古主义达到了顶峰,他们将前代技法总结归纳,形成严谨的程式。然而,最具革新精神的,是石涛和八大山人。本书将重点剖析石涛“一画论”中对“我”的强调,以及八大山人笔下极简造型中蕴含的孤傲与反叛,这是中国文人艺术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最后一次强烈爆发。 结语:笔墨的永恒回响 《翰墨丹青》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超越对技法的单纯欣赏,进入对中国书画“道”的理解。书画的魅力,不仅在于线条的优美或色彩的和谐,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哲学思考、历史记忆和人格精神。本书试图揭示,每一幅杰作的背后,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是古人对宇宙、人生和美学原则的深刻体悟。本书将作为一份详尽的指南,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文明和精湛技艺的大门,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典雅的气韵。初翻阅时,那些精心排版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描述便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并不急于灌输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会刀法与石材之间微妙的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篆刻风格的细致梳理,从秦汉的古朴浑厚,到明清的灵动飘逸,每一种风格的变迁都被赋予了清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书中对印章材料特性的分析也极其到位,初学者光是看着那些不同质地的石料介绍,就能感受到选择媒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决策的过程。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某些特定的线条会产生特定的韵味,这种对美学思想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东方符号哲学的入门读物。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放下书,对着手边的任何纸张或木片,尝试用指尖去模拟那种下刀的力度与方向感,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些忐忑,毕竟篆刻听起来是个非常小众且高冷的技艺,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完全像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茶余饭后,带着笑意向你娓娓道来他的心得体会。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反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对创作热情的描绘。作者对于“意在刀先”的阐释简直是点睛之笔,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如何将抽象的诗意或情怀物化到方寸之间。比如,他描述如何观察树木的纹理、云朵的流动来寻找入刀的感觉,这种引导是极其感性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款”的章节,很多书籍往往忽略了这一部分,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与朱文、白文印同样重要的地位,强调了边款作为作者个体声音的独特价值。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刻刀划过石屑时散发出的特有气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极大地激发了我动手实践的欲望,真希望立刻就能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头磨平了开始尝试。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艺术感染力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对于长期关注传统艺术的爱好者来说,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案例和碑帖对比分析,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可供推敲的细节。它不会浮于表面地赞美某一方名印的精美,而是会深入到刀法细节——比如对“冲刀”和“平刀”在处理曲线和转折时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最终视觉效果的对比分析,简直是微观层面的大师课。我过去在欣赏印章时,往往只能泛泛地说“这个印很古朴”,但读完这本书后,我能更准确地指出是哪种刀法处理方式,使得印面产生了那种特定的“苍茫感”或“金石气”。此外,它还涉及到了篆刻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边界,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面向历史研究者,对现代平面设计师也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和应用拓展,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显得非常耐读且具有生命力,绝非一次性快餐读物。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宁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慢艺术”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其深厚,但丝毫没有炫技之感,他的笔触如同他所推崇的篆刻技艺一样——精准、内敛、留白恰到好处。书中对“章法”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印面的布局,更是关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处理疏密、轻重、动静的关系,如何在黑白之间营造出无穷的变化。书中展示的那些不同时代的印谱拓片,在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拓片本身就是艺术品的一种延伸。我甚至发现,书中对某些知名篆刻家的生平侧写,也带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和理解,仿佛作者不仅仅是研究者,更是这些艺术家的知音。这种深沉的情感融入,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让任何阶段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开篇对篆刻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明了,避免了陷入术语的泥潭;而对于进阶者来说,书中关于印泥、刻制工具保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石材调整力度和下刀角度的实战技巧讨论,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指导。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技法时,从未脱离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例如,在讨论如何“填补”空白时,作者会将其与道家思想中的“有无相生”联系起来,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是一本只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篆刻”的书。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吸收了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东方传统审美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真心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手工艺术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评分

当代书坛大家刘江老先生的著作,学习书画必备资料。

评分

书不错,搞活动买的,用了一张优惠券,很合算,满意。

评分

当代书坛大家刘江老先生的著作,学习书画必备资料。

评分

值得一读,很好的书,学习中

评分

说的实用价值大,值得拥有。

评分

经典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不错,印刷也很好

评分

当代书坛大家刘江老先生的著作,学习书画必备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